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是社会科技发展的结晶,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音,但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许多消极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影响
1.网络言行放纵,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思维。
少数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有的学生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健时期,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非常快,网络的出现,很快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迅捷的传播建度、生动新鲜的形式吸引了他们的视线。但网络是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各种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汇聚交炽,如果大学生在网上长期得不到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导引,经常获取的信息大多蕴含着西方文化和价值理念,大量接受的都是西方文化影响和不良思想的侵害,就会因为丧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2.价值观念模糊,误导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上交往在客观上淡化了交往主体的责任心,并对传统交往中的“真诚”、“守信”等价值标准形成冲击。有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及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账号是不道德的行为。信息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活动空间,同时也提供了相当的自由。由于网络环境还没有形成健全的法律规范,加之网络行为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因此,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络上相对减弱,这种影响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容易使大学生放松自我的道德约束,从而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弱化和自由意识的泛滥,导致他們思想素质的下降。
3.反叛性格突出,冲击着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有的学生希望自已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中不一样的人,这样可以实现“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等等。网络社会中“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贫贱、没有歧视”,人们在其中摆脱了现实社会的管理和制约,摆脱了道德观念和社会舆论的约束,这容易使人们抛弃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已有的法制观念,而做出一些平时不可能也不敢做的不道德或违法的行为。如借助网络大肆招摇撞骗、蛊惑人心,在网上发表不满或过激言论、散布政治谣言或虚假信息、张贴内容不健康的文章,有的甚至利用网络犯罪。这不但破坏了网络秩序,而且也威胁到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对社会造成危害。
4.网络情感缺乏,淡化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大学阶段是人们人际交柱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络社会是以虚拟环境为基础的,人们的交往主要是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缺乏有情感的人际交往,容易造成学生趋向于自我封闭、孤立、自私,甚至还会产生多疑、消沉或网络依赖等情绪,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际关系淡化和信任危机。即使网络能够使学生在网上与更多的人建立人际交往,也不能代替学生最直接的生活体验,因为网络交往与现实的、具有亲和感的人际交往大不相同。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思想教育途径。
学校思想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东西,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率表达,这才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使学校思想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现实,最终达到入脑、入心的教育绩效。此外,应实现资源共享,构建校园教育网络体系,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并开辟学校思想教育的虚拟阵地。实现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学校之间的网络体系的贯通与一体化,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并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2.丰富思想教育内容,加强网络道德培养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是全社会的重大责任,关键在于形成一个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各方面结合的网络思想教育体系。而学校作为大学生最为集中并接受教育的场所,是这一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网络导致了学校控制作用的弱化,在意识形态的控制方面尤其明显。网络空间里,传统的个人人身依赖关系、等级制度度和权威都将不复存在,许多法律变得不相适宜。各种势力利用互联网对校园进行政治和意识形态渗进,各类政治谎言、淫秽、和暴力信息的泛滥,更是让学校的思想文化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学校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都分,普及网络教育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感。修订学校思想教育大纲和教材,使之反映网络道德的内容。同时,必须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增强对学生网上生活和网络道德发展的指导。
3.加强监管力度,净化网上信息
⑴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管。要建立起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在了解、知情、管理监控的基础上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趋利”与“避害”相结合,“管”与“导”相结合,“网上”与“网下”相结合,做到防微杜渐,从而在高校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是非明确的网络环境。
⑵开发有感染力的教育软件。要精心设计、开发具有时代特点的,有较强感染力、影响力、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建立网上德育信息数据库,使之成为具有教育性、知识性、生动性于一体的电子教材。将静态的文字书本变成动态的多媒体软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其中,实现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教育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正确的导向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⑶建立完善的网络防卫系统。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网络行为准则和严格的网络规章制度,使网络管理做到依法办事,有章可行。运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对上网信息进行严格分析、监控和过滤,及时消除一些错误、消极或反动的信息;研制开发多种信息安全“防火墙”和“过滤网”,实现对网上进出信息的监测、截获和过滤,牢牢把握“制网权”,阻止各种不良信息进入校园,从源头上净化网络,确保校园网络安全健康地运行。
4.更新思想教育观念,培养遵章守规意识
学校德育与网络已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也没有必要去阻隔。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已的道德选择。大学生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多元价值观往往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我们也不能就此剥夺学生选择的权利,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辨析判断的能力,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因而,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教育适应网络社会的必要措施。加强学生网络心理学的学习,教会学生调整精神状态,保护自已的身心健康,减少对网络依赖的情绪,培养积极、健康的用网心理。教会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时,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引导学生在享受网络自由的同时,不能违反法律和伦理道德,不能损害、侵犯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做遵章守纪的好学生。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影响
1.网络言行放纵,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思维。
少数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有的学生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健时期,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非常快,网络的出现,很快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迅捷的传播建度、生动新鲜的形式吸引了他们的视线。但网络是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各种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汇聚交炽,如果大学生在网上长期得不到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导引,经常获取的信息大多蕴含着西方文化和价值理念,大量接受的都是西方文化影响和不良思想的侵害,就会因为丧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2.价值观念模糊,误导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上交往在客观上淡化了交往主体的责任心,并对传统交往中的“真诚”、“守信”等价值标准形成冲击。有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及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账号是不道德的行为。信息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活动空间,同时也提供了相当的自由。由于网络环境还没有形成健全的法律规范,加之网络行为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因此,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络上相对减弱,这种影响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容易使大学生放松自我的道德约束,从而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弱化和自由意识的泛滥,导致他們思想素质的下降。
3.反叛性格突出,冲击着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有的学生希望自已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中不一样的人,这样可以实现“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等等。网络社会中“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贫贱、没有歧视”,人们在其中摆脱了现实社会的管理和制约,摆脱了道德观念和社会舆论的约束,这容易使人们抛弃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已有的法制观念,而做出一些平时不可能也不敢做的不道德或违法的行为。如借助网络大肆招摇撞骗、蛊惑人心,在网上发表不满或过激言论、散布政治谣言或虚假信息、张贴内容不健康的文章,有的甚至利用网络犯罪。这不但破坏了网络秩序,而且也威胁到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对社会造成危害。
4.网络情感缺乏,淡化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大学阶段是人们人际交柱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络社会是以虚拟环境为基础的,人们的交往主要是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缺乏有情感的人际交往,容易造成学生趋向于自我封闭、孤立、自私,甚至还会产生多疑、消沉或网络依赖等情绪,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际关系淡化和信任危机。即使网络能够使学生在网上与更多的人建立人际交往,也不能代替学生最直接的生活体验,因为网络交往与现实的、具有亲和感的人际交往大不相同。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思想教育途径。
学校思想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东西,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率表达,这才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使学校思想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现实,最终达到入脑、入心的教育绩效。此外,应实现资源共享,构建校园教育网络体系,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并开辟学校思想教育的虚拟阵地。实现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学校之间的网络体系的贯通与一体化,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并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2.丰富思想教育内容,加强网络道德培养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是全社会的重大责任,关键在于形成一个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各方面结合的网络思想教育体系。而学校作为大学生最为集中并接受教育的场所,是这一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网络导致了学校控制作用的弱化,在意识形态的控制方面尤其明显。网络空间里,传统的个人人身依赖关系、等级制度度和权威都将不复存在,许多法律变得不相适宜。各种势力利用互联网对校园进行政治和意识形态渗进,各类政治谎言、淫秽、和暴力信息的泛滥,更是让学校的思想文化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学校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都分,普及网络教育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感。修订学校思想教育大纲和教材,使之反映网络道德的内容。同时,必须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增强对学生网上生活和网络道德发展的指导。
3.加强监管力度,净化网上信息
⑴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管。要建立起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在了解、知情、管理监控的基础上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趋利”与“避害”相结合,“管”与“导”相结合,“网上”与“网下”相结合,做到防微杜渐,从而在高校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是非明确的网络环境。
⑵开发有感染力的教育软件。要精心设计、开发具有时代特点的,有较强感染力、影响力、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建立网上德育信息数据库,使之成为具有教育性、知识性、生动性于一体的电子教材。将静态的文字书本变成动态的多媒体软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其中,实现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教育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正确的导向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⑶建立完善的网络防卫系统。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网络行为准则和严格的网络规章制度,使网络管理做到依法办事,有章可行。运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对上网信息进行严格分析、监控和过滤,及时消除一些错误、消极或反动的信息;研制开发多种信息安全“防火墙”和“过滤网”,实现对网上进出信息的监测、截获和过滤,牢牢把握“制网权”,阻止各种不良信息进入校园,从源头上净化网络,确保校园网络安全健康地运行。
4.更新思想教育观念,培养遵章守规意识
学校德育与网络已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也没有必要去阻隔。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已的道德选择。大学生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多元价值观往往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我们也不能就此剥夺学生选择的权利,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辨析判断的能力,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因而,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教育适应网络社会的必要措施。加强学生网络心理学的学习,教会学生调整精神状态,保护自已的身心健康,减少对网络依赖的情绪,培养积极、健康的用网心理。教会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时,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引导学生在享受网络自由的同时,不能违反法律和伦理道德,不能损害、侵犯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做遵章守纪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