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演员黄磊的女儿多多虽然只有13岁,但颜值高、气质佳、衣品好的她,光是站着就能让人感觉到岁月静好。在很多人眼中,有钱人家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未来的道路都已被铺好,想必大多不思进取、贪图享乐。
然而,黄磊女儿多多却多才多艺得令人惊叹:8岁,多多已经开始写英文诗;10岁,多多在电影发布会上与导演斯皮尔伯格对话,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人赞叹不已;11岁,多多在巴黎时装周上,为某奢侈品童装走秀,落落大方毫不怯场;12岁,多多出演赖声川导演的话剧《水中之书》;她喜欢服装设计,自己给芭比娃娃设计裙子,还穿上了自己制作的白色礼服;她喜欢弹钢琴,尽管练琴的过程很辛苦,她却从不放弃;她喜欢做手工、学烘焙、学厨艺,小小年纪却几乎没有什么不会的……而这一切,与黄磊夫妇对她的教育息息相关。
孙莉从不限制多多爱美的天性。黄磊曾给女儿写了一封信《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活下去》。 他希望女儿做喜欢的事、与喜欢的人相处、以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不必力争成为少数,平凡而简单就好。夫妻俩都认为,孩子与自己是平等的,而穷养富养,都不如用爱养。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霍启刚带着儿子到农田里插秧的微博也引起了一番议论。照片中,霍启刚和郭晶晶十分接地气,挽起裤腿在泥泞的田地里插秧。而一旁小小的儿子也有样学样,蹲在稻田里卖力地劳作,即使双腿布满了泥点,仍继续坚持下去。一番辛苦的农田体验之后,一家三口还在村民家吃起了农家饭菜。即使是粗茶淡饭,小孩子脸上仍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霍启刚配文说:“现在的孩子们成长在幸福的时代,没饿过肚子,挑食和浪费变成了习惯。他们更需要知道食物从哪儿来,学会珍惜,学会知足!”霍启刚夫妇言传身教:教会孩子学会珍惜的最好方式,是恰当地让他学会吃苦,感受生活的不易。即使出身豪门、家财万贯,霍启刚一家却经常让孩子“吃苦”:给孩子穿廉价的鞋,而不是让他从小就沉浸在奢侈品中;带孩子去地铁站,让他身上挂着公益筹款告示牌,帮妇联义卖筹款;带孩子去乡镇卫生所探望医生和村民,向乡镇医生学习、致敬……许多家境较好的家长,反而更喜欢讓孩子接受吃苦教育,而不是一味溺爱。
见过很多自己活得浑浑噩噩、毫无责任心的父母。他们每天叼着烟打麻将,或者瘫在家里无所事事地刷短视频、玩游戏,靠着自己年迈的长辈救济。他们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爸妈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全家就指望着你能争气点,以后赚大钱让我们享福。”这样的育儿观,不得不说有多扭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心智完善,都有很大的障碍。
一个人如果身处隧道,能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也许这个世界本身就很不公平。有的孩子出生在富足的家庭中,享受父慈母爱、接受着最好的教育,有无数资源去追求更好的自己;而有的孩子却深陷泥潭中,父母无力抚养教育,他们做一件事要比别人多付出十倍的努力。
曾看过这样一段话: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他想到父母时,他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穷养富养,都不如用爱养。带孩子去看星空,让他感受浩瀚的宇宙,比一味给他金钱奖励重要;给孩子准备一屋子书,培养全家阅读的习惯,比怒吼着让他“好好读书”有效;与孩子平等对话,尊重他的想法和意见,比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身上有意义。
然而,黄磊女儿多多却多才多艺得令人惊叹:8岁,多多已经开始写英文诗;10岁,多多在电影发布会上与导演斯皮尔伯格对话,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人赞叹不已;11岁,多多在巴黎时装周上,为某奢侈品童装走秀,落落大方毫不怯场;12岁,多多出演赖声川导演的话剧《水中之书》;她喜欢服装设计,自己给芭比娃娃设计裙子,还穿上了自己制作的白色礼服;她喜欢弹钢琴,尽管练琴的过程很辛苦,她却从不放弃;她喜欢做手工、学烘焙、学厨艺,小小年纪却几乎没有什么不会的……而这一切,与黄磊夫妇对她的教育息息相关。
孙莉从不限制多多爱美的天性。黄磊曾给女儿写了一封信《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活下去》。 他希望女儿做喜欢的事、与喜欢的人相处、以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不必力争成为少数,平凡而简单就好。夫妻俩都认为,孩子与自己是平等的,而穷养富养,都不如用爱养。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霍启刚带着儿子到农田里插秧的微博也引起了一番议论。照片中,霍启刚和郭晶晶十分接地气,挽起裤腿在泥泞的田地里插秧。而一旁小小的儿子也有样学样,蹲在稻田里卖力地劳作,即使双腿布满了泥点,仍继续坚持下去。一番辛苦的农田体验之后,一家三口还在村民家吃起了农家饭菜。即使是粗茶淡饭,小孩子脸上仍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霍启刚配文说:“现在的孩子们成长在幸福的时代,没饿过肚子,挑食和浪费变成了习惯。他们更需要知道食物从哪儿来,学会珍惜,学会知足!”霍启刚夫妇言传身教:教会孩子学会珍惜的最好方式,是恰当地让他学会吃苦,感受生活的不易。即使出身豪门、家财万贯,霍启刚一家却经常让孩子“吃苦”:给孩子穿廉价的鞋,而不是让他从小就沉浸在奢侈品中;带孩子去地铁站,让他身上挂着公益筹款告示牌,帮妇联义卖筹款;带孩子去乡镇卫生所探望医生和村民,向乡镇医生学习、致敬……许多家境较好的家长,反而更喜欢讓孩子接受吃苦教育,而不是一味溺爱。
见过很多自己活得浑浑噩噩、毫无责任心的父母。他们每天叼着烟打麻将,或者瘫在家里无所事事地刷短视频、玩游戏,靠着自己年迈的长辈救济。他们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爸妈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全家就指望着你能争气点,以后赚大钱让我们享福。”这样的育儿观,不得不说有多扭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心智完善,都有很大的障碍。
一个人如果身处隧道,能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也许这个世界本身就很不公平。有的孩子出生在富足的家庭中,享受父慈母爱、接受着最好的教育,有无数资源去追求更好的自己;而有的孩子却深陷泥潭中,父母无力抚养教育,他们做一件事要比别人多付出十倍的努力。
曾看过这样一段话: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他想到父母时,他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穷养富养,都不如用爱养。带孩子去看星空,让他感受浩瀚的宇宙,比一味给他金钱奖励重要;给孩子准备一屋子书,培养全家阅读的习惯,比怒吼着让他“好好读书”有效;与孩子平等对话,尊重他的想法和意见,比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身上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