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资本论》中的价值理论,我们必须在了解《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重大区别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进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本文则主要分析《资本论》的价值理论与古典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的异同,进一步阐释《资本论》中价值理论的科学合理性,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资本论;价值理论;古典经济学
一、古典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
配第的劳动价值论以现实生产劳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创造一个价值目标理论的先例。亚当·斯密在经济学领域里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对劳动价值理论作了进一步系统化。他通过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体系的区分,在理论上对商品交换价值的决定与构成和自然价格有时不一致进一步作了阐述。但是,对于劳动与劳动力的概念区分时,形成了混淆的两个概念,一方面肯定劳动决定价值,同时认为购买劳动决定价值也是合理的,斯密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以价值决定价值为基础,从而对利润,租金问题的解释是模糊的。于是,他认为:劳动价值理论只适用于简单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的前期生产,在资本主义时期,他认为劳动价值理论是失败的,而商品价值是从工资、地租和利润这三项收入结构中得来的,而这三项都是商品生产的成本。因此,斯密逐渐抛弃劳动价值理论。
斯密所坚持的劳动价值论得到了大卫·李嘉图的认可。李嘉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心是价值,对将效用看作价值源泉的观点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认为劳动决定价值,并更进一步地阐释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观点。在这一点上,李嘉图对斯密的商品价值三要素的观点进行了更有力的批判,因此李嘉图的最大贡献就是肯定并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但他理论观点的缺陷也比较明显,他没有区分劳动和劳动力的概念,因此也就没有发现劳动的二重性秘密,不能用劳动价值理论说明资本和劳动之间的交换既是等价的,又为什么产生利润。而马克思是继承了古典经济学中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成分,摒弃了其中不合理的成分,并加入自己的思考,最终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二、《资本论》中的价值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从最常见、最一般存在的商品的概念进行论述,作为其论述的前导概念,说明了商品的价值源泉、价值实体和价值决定。马克思在对商品的论述中,他以商品二重性为基础,探讨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之间的关系,同时摒弃了古典经济学派把交换价值与价值混同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认为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称之为交换价值。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的论述中,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规定为商品的二重性。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说明了劳动才是价值的源泉,这也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精髓所在。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价值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构成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但是,在现实中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决定于生产这个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在这里马克思所要论证的只是商品价值的本质规定,所以对于马克思整个劳动价值理论的论述体系来说这只是一小部分内容。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对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做了深入的论述,这一点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联系上往往被人忽略,笔者认为这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也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只有从决定价值这方面深入论述,然后进一步探讨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从而从生产价格这个概念出发,再去论述生产价格转化为市场价格;最后在从价值规律论述上升为供需规律的论证。这样才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比较系统完整地把握;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精髓和合理性所在。而且,笔者认为这也不能完全论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全部内容,例如,供需可以调节市场价格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价格,因此市场中货币的流通数量对市场价格也存在着重要影响。所以,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地把握其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与实践相联系,在实践中去论证和发展它。
三、《资本论》中价值理论的科学性
1.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对比
《资本论》中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西方经济学中价值论,认为黄金的价值高于棉花是因为它的效用更大,商品价值是由边际效用所决定。而马歇尔提出的折衷主义,是把《资本论》中的价值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论杂糅在一起,显现得不伦不类,但是其本质效用决定价值并没有随之改变。
在理论上,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价值是可行的,因为时间是可以简单相加的。劳动价值论在这里显得难以理解,但确是有其合理的成分。反观,用效用来计量价值的西方经济学却很多的牵强之处。我们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中,不但会用到效用最大化原理,还经常用到大量“无差异曲线”;同时,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二种方法是混用的。在现实中,这些观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没有用武之地的。首先,消费者的购买倾向不是以理性的判断为依据,所以在数学上用精确的效用论观点来作解释,是存在诸多的不合理性的。其次,效用在本质方面不存在可比性,因此西方经济学者只能用价格来推论效用,然后再用效用论述价格,至此反复论证,其理论也就不攻自破。最后,在人们的消费需求中第一位是生存,人们只有存在生活下去的物质,然后才会考虑自己的其他方面需求,所以在效用论中不可能同时把所有商品都纳入函数中去寻求解释。
通过上述比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要比西方经济学的效用论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和实用性,也就充分说明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
2.价值规律和供求曲线 在《资本论》中对于供求引起价格波动的观点和西方经济学中对于此观点的论证具有同一性,但这并不能说明价值规律与供求曲线具有同一性。基于二者对于价值论观点的差异,所以在对供求曲线变动原因的探讨时大相径庭。在西方经济学中,供给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线条。因此,随着需求曲线的不断移动,价格也就不断的上升或下降,在此用“新均衡”来定义这一现象,由此说明商品价值变动是由需求变化会引起。在马克思价值理论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唯一要素,否认“边际成本递增”的理论。因供不应求而使价格上升只会在短期内产生影响,在长期看来只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增加,随着供给的增加,价格也会恢复并逐渐趋向于价值。
在上述比较中马克思用劳动价值论科学明了的对供求曲线的变动规律作了更为合理的解释,这也是在价值规律这个方面来论述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科学性。
3.西方经济学中价值与价格的性
《资本论》对于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观点和西方经济学中的观点几乎如出一辙,但他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价格揭示的价值这个方面的论证上。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认为,商品价值是稳定不变的,由于市场供求所造成的价格波动也是很正常的情况,同样也是以价值为中心,所以马克思对价格与价值所作的比较与界定,存在内在的合理性与实践的可能性。但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是,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价格,而不是价值决定价格,而供求关系取决于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用。由此而论,效用论中的主流观点认为,效用决定的“价值”。这与用供求决定的价格的谬论不谋而合,所以二者的关系是含糊不清的。
在这里西方经济学究竟为什么要摒弃简洁明了的劳动价值论,而是要选择存在诸多争议的效用价值论,其原因是不言而喻的,西方经济学的存在不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规律的正确性,而是倾尽全力地去掩盖它,维护资本所有者的利益,是资本所有者的代言人。所以,在阐述价值与价格的时候,西方经济学把商品的客观价值与它的主观效用含糊地加以说明,其论述也就主要停留在了价格这个层面。相反,马克思《资本论》对于价格与价值的论述则清晰明了,恰到好处。
四、结语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科学性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笔者在以上的分析也是建立在前人的思考上,经过与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对比,进一步凸显其理论的科学合理性,与实践的可行性。基于此,我们必须系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学习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不能一知半解,穿凿附会,或随波逐流;只有坚持这种态度,才能认识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同时,在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我们也要合理、准确地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让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不但在理论方面发挥其科学性,同时也能够在实践中体现其优越性。
关键词:资本论;价值理论;古典经济学
一、古典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
配第的劳动价值论以现实生产劳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创造一个价值目标理论的先例。亚当·斯密在经济学领域里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对劳动价值理论作了进一步系统化。他通过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体系的区分,在理论上对商品交换价值的决定与构成和自然价格有时不一致进一步作了阐述。但是,对于劳动与劳动力的概念区分时,形成了混淆的两个概念,一方面肯定劳动决定价值,同时认为购买劳动决定价值也是合理的,斯密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以价值决定价值为基础,从而对利润,租金问题的解释是模糊的。于是,他认为:劳动价值理论只适用于简单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的前期生产,在资本主义时期,他认为劳动价值理论是失败的,而商品价值是从工资、地租和利润这三项收入结构中得来的,而这三项都是商品生产的成本。因此,斯密逐渐抛弃劳动价值理论。
斯密所坚持的劳动价值论得到了大卫·李嘉图的认可。李嘉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心是价值,对将效用看作价值源泉的观点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认为劳动决定价值,并更进一步地阐释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观点。在这一点上,李嘉图对斯密的商品价值三要素的观点进行了更有力的批判,因此李嘉图的最大贡献就是肯定并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但他理论观点的缺陷也比较明显,他没有区分劳动和劳动力的概念,因此也就没有发现劳动的二重性秘密,不能用劳动价值理论说明资本和劳动之间的交换既是等价的,又为什么产生利润。而马克思是继承了古典经济学中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成分,摒弃了其中不合理的成分,并加入自己的思考,最终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二、《资本论》中的价值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从最常见、最一般存在的商品的概念进行论述,作为其论述的前导概念,说明了商品的价值源泉、价值实体和价值决定。马克思在对商品的论述中,他以商品二重性为基础,探讨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之间的关系,同时摒弃了古典经济学派把交换价值与价值混同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认为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称之为交换价值。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的论述中,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规定为商品的二重性。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说明了劳动才是价值的源泉,这也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精髓所在。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价值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构成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但是,在现实中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决定于生产这个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在这里马克思所要论证的只是商品价值的本质规定,所以对于马克思整个劳动价值理论的论述体系来说这只是一小部分内容。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对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做了深入的论述,这一点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联系上往往被人忽略,笔者认为这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也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只有从决定价值这方面深入论述,然后进一步探讨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从而从生产价格这个概念出发,再去论述生产价格转化为市场价格;最后在从价值规律论述上升为供需规律的论证。这样才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比较系统完整地把握;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精髓和合理性所在。而且,笔者认为这也不能完全论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全部内容,例如,供需可以调节市场价格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价格,因此市场中货币的流通数量对市场价格也存在着重要影响。所以,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地把握其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与实践相联系,在实践中去论证和发展它。
三、《资本论》中价值理论的科学性
1.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对比
《资本论》中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西方经济学中价值论,认为黄金的价值高于棉花是因为它的效用更大,商品价值是由边际效用所决定。而马歇尔提出的折衷主义,是把《资本论》中的价值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论杂糅在一起,显现得不伦不类,但是其本质效用决定价值并没有随之改变。
在理论上,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价值是可行的,因为时间是可以简单相加的。劳动价值论在这里显得难以理解,但确是有其合理的成分。反观,用效用来计量价值的西方经济学却很多的牵强之处。我们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中,不但会用到效用最大化原理,还经常用到大量“无差异曲线”;同时,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二种方法是混用的。在现实中,这些观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没有用武之地的。首先,消费者的购买倾向不是以理性的判断为依据,所以在数学上用精确的效用论观点来作解释,是存在诸多的不合理性的。其次,效用在本质方面不存在可比性,因此西方经济学者只能用价格来推论效用,然后再用效用论述价格,至此反复论证,其理论也就不攻自破。最后,在人们的消费需求中第一位是生存,人们只有存在生活下去的物质,然后才会考虑自己的其他方面需求,所以在效用论中不可能同时把所有商品都纳入函数中去寻求解释。
通过上述比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要比西方经济学的效用论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和实用性,也就充分说明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
2.价值规律和供求曲线 在《资本论》中对于供求引起价格波动的观点和西方经济学中对于此观点的论证具有同一性,但这并不能说明价值规律与供求曲线具有同一性。基于二者对于价值论观点的差异,所以在对供求曲线变动原因的探讨时大相径庭。在西方经济学中,供给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线条。因此,随着需求曲线的不断移动,价格也就不断的上升或下降,在此用“新均衡”来定义这一现象,由此说明商品价值变动是由需求变化会引起。在马克思价值理论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唯一要素,否认“边际成本递增”的理论。因供不应求而使价格上升只会在短期内产生影响,在长期看来只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增加,随着供给的增加,价格也会恢复并逐渐趋向于价值。
在上述比较中马克思用劳动价值论科学明了的对供求曲线的变动规律作了更为合理的解释,这也是在价值规律这个方面来论述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科学性。
3.西方经济学中价值与价格的性
《资本论》对于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观点和西方经济学中的观点几乎如出一辙,但他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价格揭示的价值这个方面的论证上。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认为,商品价值是稳定不变的,由于市场供求所造成的价格波动也是很正常的情况,同样也是以价值为中心,所以马克思对价格与价值所作的比较与界定,存在内在的合理性与实践的可能性。但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是,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价格,而不是价值决定价格,而供求关系取决于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用。由此而论,效用论中的主流观点认为,效用决定的“价值”。这与用供求决定的价格的谬论不谋而合,所以二者的关系是含糊不清的。
在这里西方经济学究竟为什么要摒弃简洁明了的劳动价值论,而是要选择存在诸多争议的效用价值论,其原因是不言而喻的,西方经济学的存在不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规律的正确性,而是倾尽全力地去掩盖它,维护资本所有者的利益,是资本所有者的代言人。所以,在阐述价值与价格的时候,西方经济学把商品的客观价值与它的主观效用含糊地加以说明,其论述也就主要停留在了价格这个层面。相反,马克思《资本论》对于价格与价值的论述则清晰明了,恰到好处。
四、结语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科学性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笔者在以上的分析也是建立在前人的思考上,经过与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对比,进一步凸显其理论的科学合理性,与实践的可行性。基于此,我们必须系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学习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不能一知半解,穿凿附会,或随波逐流;只有坚持这种态度,才能认识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同时,在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我们也要合理、准确地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让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不但在理论方面发挥其科学性,同时也能够在实践中体现其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