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高中生解答地理题出现的困惑,本文提出指导学生在客观题上应注重解题思路的培养,主观题上应注重解题套路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路;套路;思维能力
当前,高中生解答地理题有时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是好,心中一片茫然。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得头头是道,自己感觉这也听明白了,那也听懂了,但一考试,就是做不对题,总觉得考的内容老师没有讲,老师讲的内容考试又没有考。試卷发放下来,分数不理想,一听老师讲评试卷,原来这些做错了的题又如此这般简单,只是当时没想到,不由竟怀疑起自己来,怎么那么笨,那么傻,今后地理该如何学才好。本文将从学生出现的这一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指导策略,破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从而提升地理解题信心,切实解决问题,起到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思维能力的作用。
指导学生解地理题应注重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全国卷高考地理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选择题即客观题应注重解题思路的培养,非选择题即主观题应注重解题套路的培养,无论思路与套路,都是解题思维能力。以下本文将结合地理高考真题,对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方面提出自己指导学生解题的策略。
一、客观题注重解题思路培养
地理客观题即地理选择题,近年高考一般以“组题”出现,也就是全国卷高考地理11个选择题由几组“组题”构成,共44分。一般学生之间地理分数差值很大的情况下是由选择题得分悬殊造成的,选择题做得好的学生,地理总分自然高,因此地理高考的核心竞争点在选择题上。为提高学生的选择题得分率,教师平时加强学生选择题解题思路的培养应做到以下方面。
1.讲练结合,以“悟”为先
教师在讲解选择题时应该做到慢,让学生慢慢理解,学原理,找方法,学习是一个渐悟的过程。但让学生做题时一定要要求快,因为高考时间的分配不容学生慢慢做,否则没时间做后边的综合题了,一般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11个选择题的训练,让学生在顿悟中作对选择题。其实前边的渐悟与顿悟,都是为了在高考做题中提高解题效率。
2.图在心中画,题在心中做
有时解地理题会联想到教材上的专图,如热力环流原理图、三圈环流图、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图、世界气候分布图等地理专图,学生心中无这些图是做不好题的,因此平时要要求学生在纸张上画,然后在心中画,特别是能在心中画出图来,这样才能确保高考做题用图时,图在心中立马现。高考地理题多为图文结合,“无图不题,无题不图”,学生审题时一定要认真结合文字材料看图,审题是一个分析问题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做题时要多自问答案在哪里,其实答案在材料中,答案在图中,答案在问题中,答案在学过的教材中,答案在日常生活中,答案在选择题的选项中,答案在自己的心中。若还是没能选出正确选项,建议学生再看文字材料,再看图,再回想自己学过的地理教材,可以说教材是学生高考的救命稻草,也是学生高考的法宝。教材中的知识点就是高考的考点,考点即知识点,学生审题看出考点就能联系到教材中的知识点,心中灵光一闪,答案立马现。
【高考真题】(2021年全国甲卷)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国宣布逐步放弃核电而重点发展光伏发电。图1示意2014年某日德国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
图1所示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以本题为例,题干问的是月份,肯定这答案要来自于题干中提到的这一天,这一天又要从图1中昼夜长短进行判断,昼夜长短则要先判断昼夜,昼夜判断又得看文字材料,文字材料看关键的括号里等式内容,等式内容看光伏发电量,日常生活可知白昼有光可发电,若光伏发电量为零则为夜,为夜时电力净需求量等于电力总需求量,电力净需求量等于电力总需求量时在图1中应虚线与粗实线重合,重合部分为夜的时长远小于12小时,从而判断这一天为昼长夜短,再看材料是某日德国,德国位于北半球,说明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半球,心中立马浮现教材上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地球上的太阳光照图等,进而判定为6月,选B正确。
二、主观题注重解题套路培养
高考全国卷中的主观题即非选择题,主观题其实也很客观,其作答应符合答题标准方可得高分,学生在此部分答题应注意答题规范。前些年提倡地理答题模板,这些年又有专家说答题模板太死板,限制了学生的解题思维,提出答题模型,本文提出解题套路,与模板、模型大同小异,其实都一样,都是解题思维方式。怎样对学生解题套路的培养应做到以下方面。
1.化整为零,答题三化
有学生做综合题不容易得满分,究其原因是不知道怎么答,答什么内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答点不全面。比如原因类题包含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学生仅在人为原因上答很多,自然原因只字不提,其结果丢了一半得分。因此指导学生解题时应把问题化整为零,分点作答,如6分题该答三点及以上,8分题就应该答四点,答点应从多角度、全方面回答,避免答点简单重复。答题还应三化作答,即书写工整化、答题要点化、要点序号化,此三化作答是为保证卷面清晰,阅卷教师容易看懂并理解学生作答内容,从而不易误失得分。
2.案例联想,知识迁移
解答题切忌凭空想象,综合题答案很多都来自于图文材料,在材料中挖掘有用信息,再进一步加工处理即可。材料中没有的,应据材料关联教材展开想象,把教材案例中的问题成因、解决措施等内容作为解题借鉴。很多时候,教材上的内容就是高考综合题的答案,所以应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高考真题】(2021年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2中阴影示意的M地区曾经是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年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和北部。在罗马时代,人们对M地区湿地进行了排水尝试,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湿地得到成片开垦。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地区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分析M地区排水后能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8分)
参考答案:与英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该地区降水量较少,光照条件较好。地势低平,利于耕作。大部分为沼泽,土层深厚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解题套路】首先,确定是问自然条件,有8分,化整为零,一点2分,应答四点,序号画出一二三四来。然后,据图文材料及问题关联出教材中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在材料中找出相应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把分析出的答题要点一项一项写在序号一二三四后即可。
总之,高中生地理解题指导策略有很多,都是为了提高学生解题思维能力,总比学生没有方向去死记硬背知识点,盲目刷题,靠题海战术训练好。希望本文的地理解题思路与套路能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好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振峰,相炜.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地理试题特点及备考策略[J].地理教育,2015(10):32-34.
[2]李小冬.高中学生地理解题策略浅析[J].地理教学,2016(4):40-42.
关键词:思路;套路;思维能力
当前,高中生解答地理题有时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是好,心中一片茫然。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得头头是道,自己感觉这也听明白了,那也听懂了,但一考试,就是做不对题,总觉得考的内容老师没有讲,老师讲的内容考试又没有考。試卷发放下来,分数不理想,一听老师讲评试卷,原来这些做错了的题又如此这般简单,只是当时没想到,不由竟怀疑起自己来,怎么那么笨,那么傻,今后地理该如何学才好。本文将从学生出现的这一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指导策略,破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从而提升地理解题信心,切实解决问题,起到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思维能力的作用。
指导学生解地理题应注重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全国卷高考地理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选择题即客观题应注重解题思路的培养,非选择题即主观题应注重解题套路的培养,无论思路与套路,都是解题思维能力。以下本文将结合地理高考真题,对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方面提出自己指导学生解题的策略。
一、客观题注重解题思路培养
地理客观题即地理选择题,近年高考一般以“组题”出现,也就是全国卷高考地理11个选择题由几组“组题”构成,共44分。一般学生之间地理分数差值很大的情况下是由选择题得分悬殊造成的,选择题做得好的学生,地理总分自然高,因此地理高考的核心竞争点在选择题上。为提高学生的选择题得分率,教师平时加强学生选择题解题思路的培养应做到以下方面。
1.讲练结合,以“悟”为先
教师在讲解选择题时应该做到慢,让学生慢慢理解,学原理,找方法,学习是一个渐悟的过程。但让学生做题时一定要要求快,因为高考时间的分配不容学生慢慢做,否则没时间做后边的综合题了,一般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11个选择题的训练,让学生在顿悟中作对选择题。其实前边的渐悟与顿悟,都是为了在高考做题中提高解题效率。
2.图在心中画,题在心中做
有时解地理题会联想到教材上的专图,如热力环流原理图、三圈环流图、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图、世界气候分布图等地理专图,学生心中无这些图是做不好题的,因此平时要要求学生在纸张上画,然后在心中画,特别是能在心中画出图来,这样才能确保高考做题用图时,图在心中立马现。高考地理题多为图文结合,“无图不题,无题不图”,学生审题时一定要认真结合文字材料看图,审题是一个分析问题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做题时要多自问答案在哪里,其实答案在材料中,答案在图中,答案在问题中,答案在学过的教材中,答案在日常生活中,答案在选择题的选项中,答案在自己的心中。若还是没能选出正确选项,建议学生再看文字材料,再看图,再回想自己学过的地理教材,可以说教材是学生高考的救命稻草,也是学生高考的法宝。教材中的知识点就是高考的考点,考点即知识点,学生审题看出考点就能联系到教材中的知识点,心中灵光一闪,答案立马现。
【高考真题】(2021年全国甲卷)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国宣布逐步放弃核电而重点发展光伏发电。图1示意2014年某日德国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
图1所示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以本题为例,题干问的是月份,肯定这答案要来自于题干中提到的这一天,这一天又要从图1中昼夜长短进行判断,昼夜长短则要先判断昼夜,昼夜判断又得看文字材料,文字材料看关键的括号里等式内容,等式内容看光伏发电量,日常生活可知白昼有光可发电,若光伏发电量为零则为夜,为夜时电力净需求量等于电力总需求量,电力净需求量等于电力总需求量时在图1中应虚线与粗实线重合,重合部分为夜的时长远小于12小时,从而判断这一天为昼长夜短,再看材料是某日德国,德国位于北半球,说明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半球,心中立马浮现教材上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地球上的太阳光照图等,进而判定为6月,选B正确。
二、主观题注重解题套路培养
高考全国卷中的主观题即非选择题,主观题其实也很客观,其作答应符合答题标准方可得高分,学生在此部分答题应注意答题规范。前些年提倡地理答题模板,这些年又有专家说答题模板太死板,限制了学生的解题思维,提出答题模型,本文提出解题套路,与模板、模型大同小异,其实都一样,都是解题思维方式。怎样对学生解题套路的培养应做到以下方面。
1.化整为零,答题三化
有学生做综合题不容易得满分,究其原因是不知道怎么答,答什么内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答点不全面。比如原因类题包含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学生仅在人为原因上答很多,自然原因只字不提,其结果丢了一半得分。因此指导学生解题时应把问题化整为零,分点作答,如6分题该答三点及以上,8分题就应该答四点,答点应从多角度、全方面回答,避免答点简单重复。答题还应三化作答,即书写工整化、答题要点化、要点序号化,此三化作答是为保证卷面清晰,阅卷教师容易看懂并理解学生作答内容,从而不易误失得分。
2.案例联想,知识迁移
解答题切忌凭空想象,综合题答案很多都来自于图文材料,在材料中挖掘有用信息,再进一步加工处理即可。材料中没有的,应据材料关联教材展开想象,把教材案例中的问题成因、解决措施等内容作为解题借鉴。很多时候,教材上的内容就是高考综合题的答案,所以应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高考真题】(2021年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2中阴影示意的M地区曾经是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年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和北部。在罗马时代,人们对M地区湿地进行了排水尝试,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湿地得到成片开垦。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地区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分析M地区排水后能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8分)
参考答案:与英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该地区降水量较少,光照条件较好。地势低平,利于耕作。大部分为沼泽,土层深厚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解题套路】首先,确定是问自然条件,有8分,化整为零,一点2分,应答四点,序号画出一二三四来。然后,据图文材料及问题关联出教材中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在材料中找出相应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把分析出的答题要点一项一项写在序号一二三四后即可。
总之,高中生地理解题指导策略有很多,都是为了提高学生解题思维能力,总比学生没有方向去死记硬背知识点,盲目刷题,靠题海战术训练好。希望本文的地理解题思路与套路能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好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振峰,相炜.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地理试题特点及备考策略[J].地理教育,2015(10):32-34.
[2]李小冬.高中学生地理解题策略浅析[J].地理教学,2016(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