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茶一杯,亦醉人。质朴的紫砂壶渲染茶性清纯、幽雅的气质,与茶最为匹配。立体的壶身,温润的色彩,自然的线条,充满泥土淳朴的味道。在小小的壶身中,可以题诗,可以描绘,可以雕刻,可以寄情于中。在京城闹市,我有幸探寻到一片属于紫砂壶的世外桃源,制壶大师任备安就在这里,踏实做人、认真做壶。
壶情茶香
任备安的工作室位于崇文门的新怡家园,面积不大的屋子,有明亮的落地窗户,和煦的阳光透射进来,酒下一片温暖。微风吹过,树影婆娑,沙沙作响,十分惬意。靠墙一边是任备安制壶的地方,一条长桌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小巧精致,足以看出制壶需要细腻的创造。桌旁有一个圆形的瓷缸,里面存放着紫砂壶的原料紫砂泥。紫砂泥深藏在岩石层下,被挖出时像岩石一样非常大,露天存放一段时间以后就会风化成细小的石砂。工匠们把水和石砂搅拌在一起,就形成了紫砂泥。任备安存放的这些紫砂泥都是从江苏宜兴运到北京来的,是制壶上好的原料。
古朴的方桌上,是简约的饮茶器具,与紫砂壶一样有温润、低调的色彩。普洱茶馥郁的红酒色透过玻璃茶杯绽出柔和的温暖,让我顿时忘却了外面高照的艳阳,饮一口,清冽甘甜,沁人心脾。
任备安出生在“陶都”宜兴,那里不仅有饮茶的风气,而且很多人家都有制作陶瓷的手艺,小时候任备安便跟着父亲一起做陶。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和浓厚的做陶氛围培养了任备安对茶的无限热情。宜兴紫砂壶泡茶之佳,在于能尽得茶之色香味。文震亨《长物志》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用的时间越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越好,与茶是最为完美的搭配,这是宜兴人为之骄傲的地方。出于对茶文化的热情和对家乡紫砂壶的自豪,任备安也投身到了紫砂壶制作当中。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自我艺术修养的积淀,任备安制出来的壶造型别致,色泽内敛却不失光彩,自创一首小诗题于其上,更彰显出制壶者的雅兴。制壶、喝茶就像是在感受自己,沉浸在缕缕茶香中,抚摸着圆润的紫砂泥,看它在自己的手中成为一把把造型独特、意味深长的壶。这是跨越现实。与心灵中的自己独处,哪管外界那尘上的喧嚣,只有人、壶、茶在一起。片片茶叶是点滴心情,茶水从柔软的壶嘴中汩汩流出,是起伏的心绪,富有流线型圆润的壶身就像无垠的心灵世界,包容一切烦恼、急躁,散发出海纳百川的气魄。制壶的过程如此,喝茶亦如此。
“醉乘七碗风,抚摇与云朋。朝拂岱宗雨,亱(同‘夜’)舞北斗空。”这是任备安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他把诗刻在壶底,拿起这把小壶细细玩味,便不觉沉醉于中。紫砂壶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喝茶这样的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那“扶摇与云朋”的快乐。朋友们聚在一起,喝茶聊天,随意说笑,沟通友谊。享受闲适的乐趣。有时,以壶会友比制壶本身更重要。
不是珠玉,胜似珠玉
任备安专心制壶,有许多精妙绝伦的作品,仿古如意壶俏丽端庄:矮井栏壶敦厚可爱;云间如意三足造型别致、如莲花盛开;笑缨壶大方得体、如含苞待放。在紫砂壶的创作中。任备安不仅学习传统,对古人创作的优秀作品进行模仿,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知古代制壶大师的想法。任备安说,古人有许多好的想法,但受到当时技术发展的局限,因此实现起来会有难度。现在技术精确了许多,就可以对一些古代的作品进行完善和修补,这是在其创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紫砂壶的制作非常精细,需要娴熟的技艺,更需要艺术精神的体现和升华。制壶者对艺术的理解、个人的文化修养都通过制壶而体现得淋漓尽致。自古紫砂壶制壶大师都是德艺双馨,技艺炉火纯青。艺术上的造诣更是高山仰止。所以,创作不仅需要熟练的技术,犹如工筆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更重要的是一种心情。任备安拿起桌上的一把仿古扁壶,轻轻抚摸,微微上翘的壶嘴就像可爱的姑娘在撅嘴撒娇,快乐又调皮;他又拿起一把直嘴的小壶,壶嘴没有弯度,直直地指向斜上方,骄傲正直。壶的不同弧度是制壶者当时情感的表露,壶的形体韵味就是心情,心情就是状态。在不同的心境下制壶,所表现出来的神态和气息都会不一样,也完整地体现出艺术家和欣赏者的心境与修养。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这就是一种感情寄托,有人寄情于山水,有人寄情于紫砂。
我一边品尝着香味饶舌的普洱茶。一边听任备安神采飞扬地讲述着紫砂、茶与人的关系。他拿一把紫砂壶置于掌间,轻轻擦拭,紫砂折射出低调的奢华,明暗对比的光影下。流线的壶身散发出淡淡光泽,像点点星辉落于其上。温润如紫玉。雅洁的气度惹人爱不释手。
1605年前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紫砂壶是纯天然的裸胎陶,没有任何上彩、上色,这种气质与茶道所追求的淡泊明志的意境相统一,自然纯朴,易于接近。任备安制壶的理念也与这一点和谐统一,他关注茶的心情,保持紫砂真实质朴的气质,所以他制作的紫砂壶都具有“古壶艺的气韵格调”,刻在壶身上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简简单单就彰显出浓厚的韵味,这样的格调是任何一件茶具都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因为紫砂壶,才使得饮茶这件风雅的事情变得更加值得去体味。
壶情茶香
任备安的工作室位于崇文门的新怡家园,面积不大的屋子,有明亮的落地窗户,和煦的阳光透射进来,酒下一片温暖。微风吹过,树影婆娑,沙沙作响,十分惬意。靠墙一边是任备安制壶的地方,一条长桌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小巧精致,足以看出制壶需要细腻的创造。桌旁有一个圆形的瓷缸,里面存放着紫砂壶的原料紫砂泥。紫砂泥深藏在岩石层下,被挖出时像岩石一样非常大,露天存放一段时间以后就会风化成细小的石砂。工匠们把水和石砂搅拌在一起,就形成了紫砂泥。任备安存放的这些紫砂泥都是从江苏宜兴运到北京来的,是制壶上好的原料。
古朴的方桌上,是简约的饮茶器具,与紫砂壶一样有温润、低调的色彩。普洱茶馥郁的红酒色透过玻璃茶杯绽出柔和的温暖,让我顿时忘却了外面高照的艳阳,饮一口,清冽甘甜,沁人心脾。
任备安出生在“陶都”宜兴,那里不仅有饮茶的风气,而且很多人家都有制作陶瓷的手艺,小时候任备安便跟着父亲一起做陶。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和浓厚的做陶氛围培养了任备安对茶的无限热情。宜兴紫砂壶泡茶之佳,在于能尽得茶之色香味。文震亨《长物志》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用的时间越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越好,与茶是最为完美的搭配,这是宜兴人为之骄傲的地方。出于对茶文化的热情和对家乡紫砂壶的自豪,任备安也投身到了紫砂壶制作当中。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自我艺术修养的积淀,任备安制出来的壶造型别致,色泽内敛却不失光彩,自创一首小诗题于其上,更彰显出制壶者的雅兴。制壶、喝茶就像是在感受自己,沉浸在缕缕茶香中,抚摸着圆润的紫砂泥,看它在自己的手中成为一把把造型独特、意味深长的壶。这是跨越现实。与心灵中的自己独处,哪管外界那尘上的喧嚣,只有人、壶、茶在一起。片片茶叶是点滴心情,茶水从柔软的壶嘴中汩汩流出,是起伏的心绪,富有流线型圆润的壶身就像无垠的心灵世界,包容一切烦恼、急躁,散发出海纳百川的气魄。制壶的过程如此,喝茶亦如此。
“醉乘七碗风,抚摇与云朋。朝拂岱宗雨,亱(同‘夜’)舞北斗空。”这是任备安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他把诗刻在壶底,拿起这把小壶细细玩味,便不觉沉醉于中。紫砂壶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喝茶这样的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那“扶摇与云朋”的快乐。朋友们聚在一起,喝茶聊天,随意说笑,沟通友谊。享受闲适的乐趣。有时,以壶会友比制壶本身更重要。
不是珠玉,胜似珠玉
任备安专心制壶,有许多精妙绝伦的作品,仿古如意壶俏丽端庄:矮井栏壶敦厚可爱;云间如意三足造型别致、如莲花盛开;笑缨壶大方得体、如含苞待放。在紫砂壶的创作中。任备安不仅学习传统,对古人创作的优秀作品进行模仿,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知古代制壶大师的想法。任备安说,古人有许多好的想法,但受到当时技术发展的局限,因此实现起来会有难度。现在技术精确了许多,就可以对一些古代的作品进行完善和修补,这是在其创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紫砂壶的制作非常精细,需要娴熟的技艺,更需要艺术精神的体现和升华。制壶者对艺术的理解、个人的文化修养都通过制壶而体现得淋漓尽致。自古紫砂壶制壶大师都是德艺双馨,技艺炉火纯青。艺术上的造诣更是高山仰止。所以,创作不仅需要熟练的技术,犹如工筆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更重要的是一种心情。任备安拿起桌上的一把仿古扁壶,轻轻抚摸,微微上翘的壶嘴就像可爱的姑娘在撅嘴撒娇,快乐又调皮;他又拿起一把直嘴的小壶,壶嘴没有弯度,直直地指向斜上方,骄傲正直。壶的不同弧度是制壶者当时情感的表露,壶的形体韵味就是心情,心情就是状态。在不同的心境下制壶,所表现出来的神态和气息都会不一样,也完整地体现出艺术家和欣赏者的心境与修养。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这就是一种感情寄托,有人寄情于山水,有人寄情于紫砂。
我一边品尝着香味饶舌的普洱茶。一边听任备安神采飞扬地讲述着紫砂、茶与人的关系。他拿一把紫砂壶置于掌间,轻轻擦拭,紫砂折射出低调的奢华,明暗对比的光影下。流线的壶身散发出淡淡光泽,像点点星辉落于其上。温润如紫玉。雅洁的气度惹人爱不释手。
1605年前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紫砂壶是纯天然的裸胎陶,没有任何上彩、上色,这种气质与茶道所追求的淡泊明志的意境相统一,自然纯朴,易于接近。任备安制壶的理念也与这一点和谐统一,他关注茶的心情,保持紫砂真实质朴的气质,所以他制作的紫砂壶都具有“古壶艺的气韵格调”,刻在壶身上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简简单单就彰显出浓厚的韵味,这样的格调是任何一件茶具都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因为紫砂壶,才使得饮茶这件风雅的事情变得更加值得去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