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调研基础上,对大学生就业市场歧视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地剖析,从用人单位、毕业生自身、高校及政府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对策,旨在找出解决就业歧视的方法,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市场歧视 影响因素 建议与对策
大学毕业生作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宝贵财富,却在社会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遭受到诸如此类的歧视,使得毕业生就业难,阻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造成人才浪费现象严重。如何改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歧视现象,本文将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探讨。
1. 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分析
大学毕业生市场上的就业歧视是指那些具有相同或相似劳动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某些与劳动生产率或是劳动效率无关的非经济个人特征所引起的,由用人单位单方面表现出来的,不给予其公平就业机会的行为。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对石家庄经济学院243位2006年毕业大学生进行的有关就业歧视的调查显示:68.3%曾遭遇过就业歧视。其中,26.3%的人称遭遇过户籍歧视,24.1%的人称遭遇过性别歧视,29.7%的人称遭遇过校别歧视,11.6%的人称遭遇过经验歧视,还有8.3%的人称遭遇过身高、容貌歧视。可见,歧视现象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有着严重的影响。
2. 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原因分析
主要从社会、学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四方面因素入手,分析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就业歧视影响因素模型可以看出,就业歧视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2.1 用人单位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62%的人认为就业歧视主要是由用人单位单方面所引起的。这是由于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各基层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越来越大,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毕业生。毕业生供大于求时,用人单位就会对挑选毕业生更加的慎重。他们在招聘条件上用户籍、性别加以限制,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屡遭歧视。同时有些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落后,机构缺乏,人员素质低下,对岗位缺乏科学的职务说明,在招聘中容易出现主观随意性。
2.2大学毕业生原因
2.2.1 个性心理
调查显示:73%的人在遭遇到就业歧视时会忍气吞声,18%的人和用人单位申辩,只有3%的人会向有关部门反映。应试教育使很多大学生缺乏主动性思考,不具备较好的观察能力和分辨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心理素质不强,甚至在招聘时因遭到挫折而垂头丧气,丧失斗志,在面对歧视时退缩不前。另外,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不重视,使得毕业生在职业辅导、就业心理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对相关法律法规也不熟悉,面对用人单位的歧视现象时无法应对,只能选择放弃。
2.2.2 职业期望过高
就业歧视和大学生的就业观相关联。一些大学生把自己的职业期望定得很高,过度看重自身价值,认为自己能够从事高薪的工作,盲目追求名气大的企业,对于那些一般的企业,则是把他们当成是踏板,积累了一两年的经验就想着跳槽到好公司去,忽视了企业对他们的栽培,这也会导致了企业歧视现象的产生。
2.2.3 大学生自身能力因素
由于高校持续扩招,毕业生人数剧增,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下降,缺乏与工作相匹配的工作能力、适应能力,这也是用人单位拒绝大学生的原因之一。
2.3 社会因素
我国人才机制不健全,对什么是人才,怎样高效地使用人才,缺乏科学的导向;就业市场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有效的宏观调控,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不完善。尽管《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但由于政府相关机构在执行和监督方面做的力度不够,因而各种歧视得以滋生和蔓延。
2.4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调整不及时,使得就业市场的供求产生不平衡。长期以来,高校的运营机制一直是计划招生、统一分配的计划体制,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招生与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使得产生人才拥挤现象,导致歧视的产生。
3 解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建议与对策
要有效地遏制和消除大学生就业中的不公平现象,就要首先要明确理清政府、用人单位、毕业生个人、学校四者的关系,准确地界定各白的责、权、利。
3.1 建立、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制度建设
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应继续改进就业政策,制定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用有效的法律和行政手段来规范就业市场主体的行为,加快就业市场的建设,消除各种壁垒和隔阂,如户口限制和进人城市的指标控制,形成统一开放的就业市场。
3.2引导用人单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改善招聘手段
用人单位要科学规划岗位需求,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考察大学生是否能够胜任就业岗位,借此弥补统计性误差带来的对普通高校生的歧视。这样做能够让用人单位消除统计性歧视,用公平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来求职的大学生。
3.3 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大学生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就业歧视的现象,应该培养自我防范意识,正视现实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学会如何应对可能遭受的歧视。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求职方向准确定位,对求职技巧进行相应的培训和练习,推测自己在求职中可能遇到哪些歧视,然后从容面对。此外,在面试时遭遇歧视后要大胆地向用人单位陈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用实际行动证明你是可用之才。
3.4 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帮助大学生选择如何就业,以及培养大学生各项职业相关的能力和心理。据石家庄经济学院的调查结果显示:32.4%的人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对自己就业有很大帮助,45.7%的人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对自己就业有一定的帮助,而11.9%的人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对自己就业没有帮助。由此可以看出,学校的就业指导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担当着一定的责任。
3.4.1 加强就业法律指导
学校有责任让毕业生在就业前掌握与就业歧视有关的法律法规,指导大学生如何辨别就业歧视,在遭遇歧视时应该如何主动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目前尚缺乏法律监督和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应该让大学生了解到可以通过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反映情况,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简单的听天由命,逆来顺受。
3.4.2 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必须要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分析考察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程度,以便于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以及职业道德观。另外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咨询,让大学生时刻了解就业市场的状况,及时公布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协助大学生就业,引导大学生与社会接轨,通过学校的力量来保护大学生,减轻就业歧视对大学生的影响。
3.4.3调整高校专业设置,改善人才供求比例
就业歧视与就业市场上劳动力供大于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级市场的人才供过于求,用人单位能够对其进行自由的挑选,其中必会夹杂着歧视。
高校应该立足于就业市场现状,将本身专业设置与市场供求状况结合起来,重新确定所要开设的专业以及招生的人数。
3.4.4 培养多学科专业人才
在大学阶段能够选择多个专业,修满一定的学分后允许跨专业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求职过程中能够在多个工作领域胜任工作,拓宽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面,就业时选择的岗位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范围,人才拥挤现象也便会相对的减少,实现真正意义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选,改变人才市场供求比,有效减少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
3.5 就业政策辅佐
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或是支援西部地区,这不仅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就业市场的供求比,间接减少了歧视的产生。例如,江苏省去年制定的有关06年应届毕业生支持苏北地区经济的有关政策,以及选调生的政策都有效的帮助了大学生就业,改变了就业市场供求比,减少了就业歧视对大学生造成的危害。
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虽然很多,但是由于多数人都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从事体力、技术类的工作,使得人才市场供求比难以平衡。鼓励大学自主创业,对于那些能够自主创业的学生国家可以在经济上加以支持,在制度上加以辅佐,这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减少歧视的产生,还可以促进年轻一代对事业的追求,加快经济发展中人才的交替。
3.6 社会支持系统的扶持
应建立一个专门的就业歧视监督机构,当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到歧视,可以进行投诉,并且由机构人员来核查事实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就业歧视的监督机构也可以监督就业市场上的不公平竞争,对于用人单位隐含就业歧视的招聘条件责令其修改或是取消,由此来对就业市场实行规范化管理,保障每一个求职者都能够公平竞争。
从上所述,用人单位、毕业生作为市场主体,应坦诚相待。前者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文明聘人、科学使用,后者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懂得维护白身的合法权益,学校作为用人单位、毕业生的联系纽带,有责任及时提供双方的真实信息,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应创造一个人才公平竞争的环境。
参考资料:
[1]张小东.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N].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4).
[2]吴新慧.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原因浅析[J].青年探索,2004,(3).
[3]房宏君.试析现阶段就业歧视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市场歧视 影响因素 建议与对策
大学毕业生作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宝贵财富,却在社会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遭受到诸如此类的歧视,使得毕业生就业难,阻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造成人才浪费现象严重。如何改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歧视现象,本文将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探讨。
1. 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分析
大学毕业生市场上的就业歧视是指那些具有相同或相似劳动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某些与劳动生产率或是劳动效率无关的非经济个人特征所引起的,由用人单位单方面表现出来的,不给予其公平就业机会的行为。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对石家庄经济学院243位2006年毕业大学生进行的有关就业歧视的调查显示:68.3%曾遭遇过就业歧视。其中,26.3%的人称遭遇过户籍歧视,24.1%的人称遭遇过性别歧视,29.7%的人称遭遇过校别歧视,11.6%的人称遭遇过经验歧视,还有8.3%的人称遭遇过身高、容貌歧视。可见,歧视现象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有着严重的影响。
2. 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原因分析
主要从社会、学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四方面因素入手,分析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就业歧视影响因素模型可以看出,就业歧视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2.1 用人单位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62%的人认为就业歧视主要是由用人单位单方面所引起的。这是由于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各基层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越来越大,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毕业生。毕业生供大于求时,用人单位就会对挑选毕业生更加的慎重。他们在招聘条件上用户籍、性别加以限制,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屡遭歧视。同时有些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落后,机构缺乏,人员素质低下,对岗位缺乏科学的职务说明,在招聘中容易出现主观随意性。
2.2大学毕业生原因
2.2.1 个性心理
调查显示:73%的人在遭遇到就业歧视时会忍气吞声,18%的人和用人单位申辩,只有3%的人会向有关部门反映。应试教育使很多大学生缺乏主动性思考,不具备较好的观察能力和分辨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心理素质不强,甚至在招聘时因遭到挫折而垂头丧气,丧失斗志,在面对歧视时退缩不前。另外,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不重视,使得毕业生在职业辅导、就业心理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对相关法律法规也不熟悉,面对用人单位的歧视现象时无法应对,只能选择放弃。
2.2.2 职业期望过高
就业歧视和大学生的就业观相关联。一些大学生把自己的职业期望定得很高,过度看重自身价值,认为自己能够从事高薪的工作,盲目追求名气大的企业,对于那些一般的企业,则是把他们当成是踏板,积累了一两年的经验就想着跳槽到好公司去,忽视了企业对他们的栽培,这也会导致了企业歧视现象的产生。
2.2.3 大学生自身能力因素
由于高校持续扩招,毕业生人数剧增,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下降,缺乏与工作相匹配的工作能力、适应能力,这也是用人单位拒绝大学生的原因之一。
2.3 社会因素
我国人才机制不健全,对什么是人才,怎样高效地使用人才,缺乏科学的导向;就业市场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有效的宏观调控,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不完善。尽管《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但由于政府相关机构在执行和监督方面做的力度不够,因而各种歧视得以滋生和蔓延。
2.4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调整不及时,使得就业市场的供求产生不平衡。长期以来,高校的运营机制一直是计划招生、统一分配的计划体制,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招生与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使得产生人才拥挤现象,导致歧视的产生。
3 解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建议与对策
要有效地遏制和消除大学生就业中的不公平现象,就要首先要明确理清政府、用人单位、毕业生个人、学校四者的关系,准确地界定各白的责、权、利。
3.1 建立、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制度建设
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应继续改进就业政策,制定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用有效的法律和行政手段来规范就业市场主体的行为,加快就业市场的建设,消除各种壁垒和隔阂,如户口限制和进人城市的指标控制,形成统一开放的就业市场。
3.2引导用人单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改善招聘手段
用人单位要科学规划岗位需求,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考察大学生是否能够胜任就业岗位,借此弥补统计性误差带来的对普通高校生的歧视。这样做能够让用人单位消除统计性歧视,用公平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来求职的大学生。
3.3 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大学生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就业歧视的现象,应该培养自我防范意识,正视现实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学会如何应对可能遭受的歧视。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求职方向准确定位,对求职技巧进行相应的培训和练习,推测自己在求职中可能遇到哪些歧视,然后从容面对。此外,在面试时遭遇歧视后要大胆地向用人单位陈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用实际行动证明你是可用之才。
3.4 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帮助大学生选择如何就业,以及培养大学生各项职业相关的能力和心理。据石家庄经济学院的调查结果显示:32.4%的人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对自己就业有很大帮助,45.7%的人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对自己就业有一定的帮助,而11.9%的人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对自己就业没有帮助。由此可以看出,学校的就业指导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担当着一定的责任。
3.4.1 加强就业法律指导
学校有责任让毕业生在就业前掌握与就业歧视有关的法律法规,指导大学生如何辨别就业歧视,在遭遇歧视时应该如何主动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目前尚缺乏法律监督和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应该让大学生了解到可以通过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反映情况,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简单的听天由命,逆来顺受。
3.4.2 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必须要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分析考察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程度,以便于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以及职业道德观。另外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咨询,让大学生时刻了解就业市场的状况,及时公布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协助大学生就业,引导大学生与社会接轨,通过学校的力量来保护大学生,减轻就业歧视对大学生的影响。
3.4.3调整高校专业设置,改善人才供求比例
就业歧视与就业市场上劳动力供大于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级市场的人才供过于求,用人单位能够对其进行自由的挑选,其中必会夹杂着歧视。
高校应该立足于就业市场现状,将本身专业设置与市场供求状况结合起来,重新确定所要开设的专业以及招生的人数。
3.4.4 培养多学科专业人才
在大学阶段能够选择多个专业,修满一定的学分后允许跨专业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求职过程中能够在多个工作领域胜任工作,拓宽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面,就业时选择的岗位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范围,人才拥挤现象也便会相对的减少,实现真正意义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选,改变人才市场供求比,有效减少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
3.5 就业政策辅佐
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或是支援西部地区,这不仅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就业市场的供求比,间接减少了歧视的产生。例如,江苏省去年制定的有关06年应届毕业生支持苏北地区经济的有关政策,以及选调生的政策都有效的帮助了大学生就业,改变了就业市场供求比,减少了就业歧视对大学生造成的危害。
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虽然很多,但是由于多数人都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从事体力、技术类的工作,使得人才市场供求比难以平衡。鼓励大学自主创业,对于那些能够自主创业的学生国家可以在经济上加以支持,在制度上加以辅佐,这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减少歧视的产生,还可以促进年轻一代对事业的追求,加快经济发展中人才的交替。
3.6 社会支持系统的扶持
应建立一个专门的就业歧视监督机构,当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到歧视,可以进行投诉,并且由机构人员来核查事实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就业歧视的监督机构也可以监督就业市场上的不公平竞争,对于用人单位隐含就业歧视的招聘条件责令其修改或是取消,由此来对就业市场实行规范化管理,保障每一个求职者都能够公平竞争。
从上所述,用人单位、毕业生作为市场主体,应坦诚相待。前者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文明聘人、科学使用,后者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懂得维护白身的合法权益,学校作为用人单位、毕业生的联系纽带,有责任及时提供双方的真实信息,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应创造一个人才公平竞争的环境。
参考资料:
[1]张小东.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N].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4).
[2]吴新慧.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原因浅析[J].青年探索,2004,(3).
[3]房宏君.试析现阶段就业歧视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