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敦煌市紧紧围绕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持续放大文博效应,做大做强经典演艺产业,承接举办品牌节会活动,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开展多种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文化产业转型助推文化事业繁荣,全市文化建设成绩斐然。
文博盛会——打好“开放牌”
为筹备首届文博会,敦煌市在9个月内建成了国际会展中心、敦煌大剧院、敦煌国际酒店等核心场馆,创造了“敦煌速度”。引进了月泉小镇、敦煌小镇、文化遗产博览城等十多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文化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取得飞跃式发展,为文博盛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9月20日,首届敦煌文博会成功举行,来自85个国家、5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的1500余名代表通过了凝结着“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广泛共识的《敦煌宣言》。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高度评价“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深刻定位敦煌文博会是“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明确指出敦煌文博会要担当“加强文化交流、倡导文化平等、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合作”的重要使命。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指引下,第二届、第三届敦煌文博会如期举行,10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互鉴。空前的盛况充分证明了敦煌文博会这一唯一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为主题的高端论坛和文化展示平台,在传承丝路精神、融通丝路文化、促进丝路合作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品牌文化节会。同时,敦煌市还积极与上级部门衔接,致力扩大开放格局。加快空港经济区规划进程,国际航空口岸获批开放,国际联检大厅实现关检合一;积极争取境外游客入境免签等开放优惠政策;推动国际航空公司开展常态化国际包机、航班业务,不断提升国际国内通达能力。敦煌机场连续四年开通了敦煌一香港的旅游包机业务,敦煌一大阪、敦煌一首尔、敦煌一台湾等旅游包机航线已获国家口岸办批准同意。
经典演艺一激扬“敦煌风”
敦煌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资源库”和文化建设的博大“基因库”,从这里孕育而生的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代表着中华優秀传统文化弘扬创新的时代高度。继两部经典之后,敦煌市又精心打造了《又见敦煌》《敦煌盛典》等旗舰级演艺剧目,成为敦煌城市的“活名片”。特别是2016年9月首演的情景融入式演出《又见敦煌》,以史诗的笔法叙述了2100年来敦煌的人和事,将张骞等六个历史人物通过时空甬道与当今联结,再现莫高窟藏经洞文物流失、归义军收复瓜沙二州等历史场景,让观众在行进间体悟敦煌文化的厚重。作为首届文博会的献礼之作,该剧目三年来已累计演出1300多场次,累计接待游客超过80万人次。2017年5月,从敦煌走向世界的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回归“故乡”长期驻演。驻场版《丝路花雨》在保持剧情不变的基础上,融入了丝路沿线国家的舞蹈和文化元素,将古丝绸之路上商贾往来的繁华、莫高窟内精美的壁画以及黄沙漫天的大漠等景象搬上舞台,让观众亲身体验“华戎所交一大都会”的繁华。2018年4月,新版《丝路花雨》再次选择在敦煌进行全球首演并获得业内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自1979年问世以来,《丝路花雨》历经数次改编而长盛不衰,足见敦煌文化底蕴之深厚、生命力之旺盛。
品牌节会——彰显“国际范”
乘着文博会永久落户的东风,敦煌市先后引进举办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节会活动和体育赛事,在对外展示城市魅力的同时,也实现了文博场馆的高效利用。文博冰雪节、“敦煌之春”文博国际艺术节、国际风筝节、国际徒步节以及“敦煌国乐”中国民族音乐传承系列活动、“美国音乐在海外”丝路之旅、千人瑜伽体验展等品牌会展活动相继在敦煌举办,“你方唱罢我登场”,为游客和本地群众带来了文化的“饕餮盛宴”。与此同时,敦煌市积极响应国家全民健身号召,抢抓户外运动蓬勃发展的机遇,先后承接举办了一系列大型体育赛事。目前,已成功举办国际马拉松赛4届,雅丹国际马拉松赛2届,国际汽车拉力赛5届,英雄传说搏击赛2届,全国沙滩排球比赛9届,全国沙滩手球赛2届,全国排舞大赛1届。正是凭借众多品牌会展活动中高水准的接待、标准化的服务、全方位的保障,让敦煌这座城市的“国际范”愈加凸现。
非遗传承——守住“文化根”
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在狠抓新兴文化会展产业的同时,敦煌市持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力度,以为中华民族守好文化高地和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感,牢牢守护敦煌文化的根脉。在保护非遗上,作为全省首个国家级非遗数字化示范点,积极推进非遗数据库建设,完成了43部经典敦煌曲子戏、44个曲子戏曲牌、21个经典唱段的录入工作,并上报国家非遗保护中心数字化管理中心。在传承非遗上,用好用活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资金,专题组织开展敦煌曲子戏培训班,80名学员在40天内接受专业指导培训,极大充实了非遗项目人才库。在发展非遗上,连续两年承办全省“丝路记忆”非遗展演活动,将全省非遗代表性项目汇集起来,在有限的展示空间中向观众呈现无限的文化享受。与此同时,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宾馆、进饭店,陈氏打铁花传习所、敦煌市非遗保护中心鸣山传习基地等成功引进了敦煌打铁花、敦煌曲子戏、敦煌社火、敦煌民歌等非遗表演类项目,作为常态化旅游演艺项目向游客表演,让非遗技艺在发挥文化价值的同时实现经济价值,真正让非遗文化“活起来、走出去、传下去”。
群众文化——洋溢“乡土味”
近年来,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突破行动,敦煌市对重点村组和社区的公共文化场所进行了新建改造,推进文化服务向村民小组延伸。目前,已形成了以市级“三馆一中心”,镇文化站、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乡村舞台”、重点组文化广场为架构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结合“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每年投入10万元用于聘任文化志愿者和专业工作者,经常性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业务培训,全市广场舞队、戏曲爱好者团队等群众文化小团体如雨后春笋,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坚持以“喜迎文博会”“助力文明城”等为主题,每年开展“三下乡”文艺演出、“乡村舞台”展演300场次以上。新创作改编的《田园新歌》《老换少》《赶花轿》《小放牛》等十多个剧目先后登台演出,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韵味的表演真正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
文博盛会——打好“开放牌”
为筹备首届文博会,敦煌市在9个月内建成了国际会展中心、敦煌大剧院、敦煌国际酒店等核心场馆,创造了“敦煌速度”。引进了月泉小镇、敦煌小镇、文化遗产博览城等十多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文化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取得飞跃式发展,为文博盛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9月20日,首届敦煌文博会成功举行,来自85个国家、5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的1500余名代表通过了凝结着“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广泛共识的《敦煌宣言》。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高度评价“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深刻定位敦煌文博会是“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明确指出敦煌文博会要担当“加强文化交流、倡导文化平等、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合作”的重要使命。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指引下,第二届、第三届敦煌文博会如期举行,10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互鉴。空前的盛况充分证明了敦煌文博会这一唯一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为主题的高端论坛和文化展示平台,在传承丝路精神、融通丝路文化、促进丝路合作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品牌文化节会。同时,敦煌市还积极与上级部门衔接,致力扩大开放格局。加快空港经济区规划进程,国际航空口岸获批开放,国际联检大厅实现关检合一;积极争取境外游客入境免签等开放优惠政策;推动国际航空公司开展常态化国际包机、航班业务,不断提升国际国内通达能力。敦煌机场连续四年开通了敦煌一香港的旅游包机业务,敦煌一大阪、敦煌一首尔、敦煌一台湾等旅游包机航线已获国家口岸办批准同意。
经典演艺一激扬“敦煌风”
敦煌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资源库”和文化建设的博大“基因库”,从这里孕育而生的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代表着中华優秀传统文化弘扬创新的时代高度。继两部经典之后,敦煌市又精心打造了《又见敦煌》《敦煌盛典》等旗舰级演艺剧目,成为敦煌城市的“活名片”。特别是2016年9月首演的情景融入式演出《又见敦煌》,以史诗的笔法叙述了2100年来敦煌的人和事,将张骞等六个历史人物通过时空甬道与当今联结,再现莫高窟藏经洞文物流失、归义军收复瓜沙二州等历史场景,让观众在行进间体悟敦煌文化的厚重。作为首届文博会的献礼之作,该剧目三年来已累计演出1300多场次,累计接待游客超过80万人次。2017年5月,从敦煌走向世界的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回归“故乡”长期驻演。驻场版《丝路花雨》在保持剧情不变的基础上,融入了丝路沿线国家的舞蹈和文化元素,将古丝绸之路上商贾往来的繁华、莫高窟内精美的壁画以及黄沙漫天的大漠等景象搬上舞台,让观众亲身体验“华戎所交一大都会”的繁华。2018年4月,新版《丝路花雨》再次选择在敦煌进行全球首演并获得业内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自1979年问世以来,《丝路花雨》历经数次改编而长盛不衰,足见敦煌文化底蕴之深厚、生命力之旺盛。
品牌节会——彰显“国际范”
乘着文博会永久落户的东风,敦煌市先后引进举办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节会活动和体育赛事,在对外展示城市魅力的同时,也实现了文博场馆的高效利用。文博冰雪节、“敦煌之春”文博国际艺术节、国际风筝节、国际徒步节以及“敦煌国乐”中国民族音乐传承系列活动、“美国音乐在海外”丝路之旅、千人瑜伽体验展等品牌会展活动相继在敦煌举办,“你方唱罢我登场”,为游客和本地群众带来了文化的“饕餮盛宴”。与此同时,敦煌市积极响应国家全民健身号召,抢抓户外运动蓬勃发展的机遇,先后承接举办了一系列大型体育赛事。目前,已成功举办国际马拉松赛4届,雅丹国际马拉松赛2届,国际汽车拉力赛5届,英雄传说搏击赛2届,全国沙滩排球比赛9届,全国沙滩手球赛2届,全国排舞大赛1届。正是凭借众多品牌会展活动中高水准的接待、标准化的服务、全方位的保障,让敦煌这座城市的“国际范”愈加凸现。
非遗传承——守住“文化根”
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在狠抓新兴文化会展产业的同时,敦煌市持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力度,以为中华民族守好文化高地和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感,牢牢守护敦煌文化的根脉。在保护非遗上,作为全省首个国家级非遗数字化示范点,积极推进非遗数据库建设,完成了43部经典敦煌曲子戏、44个曲子戏曲牌、21个经典唱段的录入工作,并上报国家非遗保护中心数字化管理中心。在传承非遗上,用好用活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资金,专题组织开展敦煌曲子戏培训班,80名学员在40天内接受专业指导培训,极大充实了非遗项目人才库。在发展非遗上,连续两年承办全省“丝路记忆”非遗展演活动,将全省非遗代表性项目汇集起来,在有限的展示空间中向观众呈现无限的文化享受。与此同时,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宾馆、进饭店,陈氏打铁花传习所、敦煌市非遗保护中心鸣山传习基地等成功引进了敦煌打铁花、敦煌曲子戏、敦煌社火、敦煌民歌等非遗表演类项目,作为常态化旅游演艺项目向游客表演,让非遗技艺在发挥文化价值的同时实现经济价值,真正让非遗文化“活起来、走出去、传下去”。
群众文化——洋溢“乡土味”
近年来,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突破行动,敦煌市对重点村组和社区的公共文化场所进行了新建改造,推进文化服务向村民小组延伸。目前,已形成了以市级“三馆一中心”,镇文化站、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乡村舞台”、重点组文化广场为架构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结合“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每年投入10万元用于聘任文化志愿者和专业工作者,经常性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业务培训,全市广场舞队、戏曲爱好者团队等群众文化小团体如雨后春笋,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坚持以“喜迎文博会”“助力文明城”等为主题,每年开展“三下乡”文艺演出、“乡村舞台”展演300场次以上。新创作改编的《田园新歌》《老换少》《赶花轿》《小放牛》等十多个剧目先后登台演出,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韵味的表演真正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