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天水市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现状的调查,发现现阶段有一些有利于核心素养理念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特征,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基于这些问题,聚焦核心素养,提出了改进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多元主体;必修选修区别对待;评价方式灵活多样;体现学科特点,关注核心素养;评价重点向学生转变。
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但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却相对滞后,评价的核心还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这种评价导向严重忽视人的价值,忽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精神品格,忽视学生的未来发展。随着核心素养这一理念的提出,迫切需要建立一种与语文学科素养相适应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因此,从目前的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调查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研究设计
以天水市普通高中高一年级的学生和老师以及学生家长为调查对象,对天水市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进行调查研究。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秦安县的秦安一中、秦安二中、秦安四中、秦安五中、西川中学以及秦州区的天水市三中、麦积区的天水市二中以及甘谷县、武山县、清水县、张川县各县的一中,随机抽取这些学校的高一年级的一个班的学生和所有班级的科任教师进行调查,学生发放问卷586份,收回584份;教师发放问卷238份,收回230份。调查对象涵盖了天水市的所有县区,调查数据基本能够反映天水市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现实状况,保证了调查结论的可靠性。
二、天水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现状调查结果描述与分析
(一)有利于核心素养理念融入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些特征
1.教师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愿望较为强烈。
多数教师认为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问题较多,迫切需要改革。对“您认为当前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需要改革吗?”这一问题的回答,有61.6%的教师回答“迫切需要”,17.8%的教师回答“不需要”,20.5%的教师回答“不清楚”。同时也应该看到,有四分之一的教师对目前的語文教学现状认识不清,缺乏紧迫感。
2.学生、家长参与课堂教学评价的热情很高。
学生在课余时间是否参与对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有65.1%的学生回答“愿意,有较多的时间”,绝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老师的评价非常重视,并且愿意参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家长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态度,有72.7%的家长“期待并认真对待”,绝大多数家长非常愿意参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认为参与评价是自己的知情权,参与课堂教学评价的主动性、积极性非常高。
3.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用语相比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对学生进行的调查中,老师在评价语言的运用上,受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很少批评性的语言”(90.3%),这与传统的语文老师课堂上或者批改作文时多指出缺点、多用批评性的语言有了很大的不同。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优点,更多地看到学生闪光的一面,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评价主体单一,学生和家长很少参与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由学校领导和教师同行(85%)来实施,学生很少参与评价(11%),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的教师本人也被剥夺了发言权。在关于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在整个评价中所占比重的调查中,多数学校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而且学生往往是学校领导或老师要求参与课堂教学评价,不是主动参与到评价中的,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往往出于完任务的临时应付。家长也很少参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极少评价”和“从不评价”的占到了73.5%,仅有不到1/5的家长“有时评价”,至于以什么方式评价,评价能起到什么效果就更无从说起了。
2.评价方式单一,仍以传统的定量评价为主
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缺少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教师主要是以“集体评课”的方式参与课堂教学评价的,占比高达81.5%,可见,在绝大多数学校,集体评课是目前课堂教学最主要的评价形式。对学生的评价一些教师采用“分数与评语结合的形式”(19.5%),“书面评语”“网上评语”“面谈”等几乎没有教师采用。在对“您有没有使用过“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没有”的高达89%,选择“有的有”的仅占“11%”,选择“有”的为O。可见,成长记录袋这种新课改倡导的评价手段在高中学校几乎没有教师采用。
教师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选择“定量分析”的占63.4%,“定性分析”的占11%,“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占25.6%。可以看出,老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时,仍然以打分数的定性评价作为最主要的方式。在和一线教师的访谈中,他们认为“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占25.6%,主要就是讲课以后的集体评课。“定量分析”占比高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分数评价和考试成绩评价为主。
3.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评价没有区别
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几乎一样,失去了国家设置选修课的意义。教师在语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上“有区别”的仅占2.3%,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没有区别”的占比高达97.7%,可以看出几乎所有被调查学校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上没有差别。教师在制定选修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时,“在必修的基础上适当调整”的占34.2%,“新课标的分类评价”的占32.9%,“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占28.8%,“课堂设置的创新点”的占5.5%。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在必修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而课堂设置的创新点几乎没有人考虑,说明选修课的突出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作用几乎没有发挥出来。 4.评价未能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侧重于知识和能力,较少關注语文核心素养
关于教师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时首要依据这一问题,比较可喜的是,有高达59.2%的人选择了“语文课程标准”,但是仍然有超过40%(其中选择“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占27.6%,选择“学校的课程标准”的占13.2%)的人进行教学评价时的首要依据不是课程标准,即学科核心素养。关于“教师参与的课堂评价,是否凸显了鲜明的语文学科特点?”这一问题,选择“是”仅占6.5%,选择“否”的高达60.6%,选择“一般”的占32.9%。可见,天水市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大多数未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一部分未能鲜明的体现语文学科特点,语文学科特色不够鲜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时,通常侧重于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方法(73%);其他如合作交流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文化理解与传承、思维的过程和品质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则不够重视(所有合起来占27%)。还是受传统的语文学习观念的影响,对于语言基础、表达和运用比较重视,而忽视其他语文核心素养。
5.评价对学生的关注度不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漠视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感受的仅占五分之一多一点(22.1%),大多数教师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忽视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评价中的重要作用,这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不一致的。而“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时”,仅有13.7%的教师选择“让该生继续思考作答”,14.0%的教师选择“启发引导”,绝大多数教师选择了“找其他同学作答”(72.3%),这样做可能是教师考虑到教学进度等因素,为了使课堂教学按照预设的方案进行完毕,但学生回答不上来,直接找其他同学作答会对没有回答上来的这位同学心理上造成影响,也是不符合语文核心素养要求的。
三、结论与对策
(一)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改变以往主体单一的局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校评价、同行教师评价在许多学校都在实施,但是授课教师自己往往作为被动的评价对象,其积极主动性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影响到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同时,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接受者,他们的意见、心声,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改进、对于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其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不能不考虑。家长的评价由于受到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只能起辅助性的作用,比如参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作业的完成情况的反馈等方面的评价。
(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评价应各有所侧重,区别对待
必修课程的评价主要应该突出语文学习的“共同基础”,即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的基本功的训练以及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阅读和理解、交流与表达、思维的拓展、审美感知、文化理解等。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的评价要“在关注共同基础的前提下,突出差异性和层次性,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改变单一的评价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大多数学校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采取考试和分数评定的量化评价办法。仅仅依靠一个分数,很难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而且语文学习有很多方面是无法量化的。对于难以量化评价的语文素养,要采取质性评价的方式,质性评价主要是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形象思维能力、学习方法与习惯、合作交流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把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为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水平。
(四)评价既要考查知识技能的提高,更要突出核心素养的落实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在内容上除了关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掌握之外,更应该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特征和情感态度倾向。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搜集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各种材料,如读书笔记、小习作、研究性学习成果、调查报告、考试试卷、活动记录和表彰以及自我反思日志等等,从中了解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个性品质和精神态度,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完整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轨迹,从而对学生做出全面地、客观的评价。
(五)评价的重点应由以往侧重于对教师的评价向侧重于对学生的评价的转变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重点在教师在课堂上教的如何,很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的重点应该实现由以往侧重于对教师的评价向侧重于对学生的评价的转变,要重点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如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与深度、学生学习的效果等。
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但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却相对滞后,评价的核心还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这种评价导向严重忽视人的价值,忽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精神品格,忽视学生的未来发展。随着核心素养这一理念的提出,迫切需要建立一种与语文学科素养相适应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因此,从目前的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调查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研究设计
以天水市普通高中高一年级的学生和老师以及学生家长为调查对象,对天水市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进行调查研究。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秦安县的秦安一中、秦安二中、秦安四中、秦安五中、西川中学以及秦州区的天水市三中、麦积区的天水市二中以及甘谷县、武山县、清水县、张川县各县的一中,随机抽取这些学校的高一年级的一个班的学生和所有班级的科任教师进行调查,学生发放问卷586份,收回584份;教师发放问卷238份,收回230份。调查对象涵盖了天水市的所有县区,调查数据基本能够反映天水市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现实状况,保证了调查结论的可靠性。
二、天水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现状调查结果描述与分析
(一)有利于核心素养理念融入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些特征
1.教师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愿望较为强烈。
多数教师认为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问题较多,迫切需要改革。对“您认为当前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需要改革吗?”这一问题的回答,有61.6%的教师回答“迫切需要”,17.8%的教师回答“不需要”,20.5%的教师回答“不清楚”。同时也应该看到,有四分之一的教师对目前的語文教学现状认识不清,缺乏紧迫感。
2.学生、家长参与课堂教学评价的热情很高。
学生在课余时间是否参与对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有65.1%的学生回答“愿意,有较多的时间”,绝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老师的评价非常重视,并且愿意参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家长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态度,有72.7%的家长“期待并认真对待”,绝大多数家长非常愿意参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认为参与评价是自己的知情权,参与课堂教学评价的主动性、积极性非常高。
3.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用语相比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对学生进行的调查中,老师在评价语言的运用上,受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很少批评性的语言”(90.3%),这与传统的语文老师课堂上或者批改作文时多指出缺点、多用批评性的语言有了很大的不同。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优点,更多地看到学生闪光的一面,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评价主体单一,学生和家长很少参与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由学校领导和教师同行(85%)来实施,学生很少参与评价(11%),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的教师本人也被剥夺了发言权。在关于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在整个评价中所占比重的调查中,多数学校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而且学生往往是学校领导或老师要求参与课堂教学评价,不是主动参与到评价中的,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往往出于完任务的临时应付。家长也很少参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极少评价”和“从不评价”的占到了73.5%,仅有不到1/5的家长“有时评价”,至于以什么方式评价,评价能起到什么效果就更无从说起了。
2.评价方式单一,仍以传统的定量评价为主
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缺少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教师主要是以“集体评课”的方式参与课堂教学评价的,占比高达81.5%,可见,在绝大多数学校,集体评课是目前课堂教学最主要的评价形式。对学生的评价一些教师采用“分数与评语结合的形式”(19.5%),“书面评语”“网上评语”“面谈”等几乎没有教师采用。在对“您有没有使用过“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没有”的高达89%,选择“有的有”的仅占“11%”,选择“有”的为O。可见,成长记录袋这种新课改倡导的评价手段在高中学校几乎没有教师采用。
教师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选择“定量分析”的占63.4%,“定性分析”的占11%,“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占25.6%。可以看出,老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时,仍然以打分数的定性评价作为最主要的方式。在和一线教师的访谈中,他们认为“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占25.6%,主要就是讲课以后的集体评课。“定量分析”占比高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分数评价和考试成绩评价为主。
3.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评价没有区别
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几乎一样,失去了国家设置选修课的意义。教师在语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上“有区别”的仅占2.3%,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没有区别”的占比高达97.7%,可以看出几乎所有被调查学校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上没有差别。教师在制定选修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时,“在必修的基础上适当调整”的占34.2%,“新课标的分类评价”的占32.9%,“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占28.8%,“课堂设置的创新点”的占5.5%。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在必修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而课堂设置的创新点几乎没有人考虑,说明选修课的突出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作用几乎没有发挥出来。 4.评价未能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侧重于知识和能力,较少關注语文核心素养
关于教师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时首要依据这一问题,比较可喜的是,有高达59.2%的人选择了“语文课程标准”,但是仍然有超过40%(其中选择“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占27.6%,选择“学校的课程标准”的占13.2%)的人进行教学评价时的首要依据不是课程标准,即学科核心素养。关于“教师参与的课堂评价,是否凸显了鲜明的语文学科特点?”这一问题,选择“是”仅占6.5%,选择“否”的高达60.6%,选择“一般”的占32.9%。可见,天水市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大多数未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一部分未能鲜明的体现语文学科特点,语文学科特色不够鲜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时,通常侧重于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方法(73%);其他如合作交流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文化理解与传承、思维的过程和品质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则不够重视(所有合起来占27%)。还是受传统的语文学习观念的影响,对于语言基础、表达和运用比较重视,而忽视其他语文核心素养。
5.评价对学生的关注度不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漠视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感受的仅占五分之一多一点(22.1%),大多数教师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忽视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评价中的重要作用,这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不一致的。而“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时”,仅有13.7%的教师选择“让该生继续思考作答”,14.0%的教师选择“启发引导”,绝大多数教师选择了“找其他同学作答”(72.3%),这样做可能是教师考虑到教学进度等因素,为了使课堂教学按照预设的方案进行完毕,但学生回答不上来,直接找其他同学作答会对没有回答上来的这位同学心理上造成影响,也是不符合语文核心素养要求的。
三、结论与对策
(一)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改变以往主体单一的局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校评价、同行教师评价在许多学校都在实施,但是授课教师自己往往作为被动的评价对象,其积极主动性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影响到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同时,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接受者,他们的意见、心声,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改进、对于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其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不能不考虑。家长的评价由于受到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只能起辅助性的作用,比如参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作业的完成情况的反馈等方面的评价。
(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评价应各有所侧重,区别对待
必修课程的评价主要应该突出语文学习的“共同基础”,即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的基本功的训练以及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阅读和理解、交流与表达、思维的拓展、审美感知、文化理解等。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的评价要“在关注共同基础的前提下,突出差异性和层次性,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改变单一的评价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大多数学校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采取考试和分数评定的量化评价办法。仅仅依靠一个分数,很难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而且语文学习有很多方面是无法量化的。对于难以量化评价的语文素养,要采取质性评价的方式,质性评价主要是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形象思维能力、学习方法与习惯、合作交流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把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为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水平。
(四)评价既要考查知识技能的提高,更要突出核心素养的落实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在内容上除了关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掌握之外,更应该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特征和情感态度倾向。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搜集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各种材料,如读书笔记、小习作、研究性学习成果、调查报告、考试试卷、活动记录和表彰以及自我反思日志等等,从中了解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个性品质和精神态度,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完整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轨迹,从而对学生做出全面地、客观的评价。
(五)评价的重点应由以往侧重于对教师的评价向侧重于对学生的评价的转变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重点在教师在课堂上教的如何,很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的重点应该实现由以往侧重于对教师的评价向侧重于对学生的评价的转变,要重点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如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与深度、学生学习的效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