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天生热爱游戏,透过游戏除了可以进行学习、适应与发展,更能够诱发其参与学习的动机,对于生理、心理与社会皆有正面的影响与功能。体育是身体活动的“教育”,经常以运动竞赛方式呈现,而且游戏与运动竞赛在本质上相当近似。本研究旨在探索小学体育课程乐趣化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快乐的学习情境,通过趣味化教学手段降低挫败感,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并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
关键词:体育课程;乐趣化;教学策略;游戏理论
1前言
小学体育课除了在课程中提供学生参与运动并传授其运动机能外,借助乐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喜欢运动则是长期目标所在。根据研究指出,从事规律性运动对学童体能有显著改善的效果。规律性运动能让人拥有理想的身体组成、健康饮食习惯、正常的血压及血脂肪状况,适度的压力管理及良好的心肺能力等,进而达到促进健康的效果。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对教材有兴趣,学习才会成功,凡符合学生之兴趣与需要的教材均为好教材。现今是科技飞速成长的年代,各项运动资讯来源取得容易,但是实际参与运动的学生学习动机并未因此而提升,手机与网路游戏吸引力远大于运动带来的乐趣,如何透过课程的安排教学方式的调整,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体育课应该是一门愉快且有趣的课程,几乎所有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就是体育课。然而,部分体育课过于重视技能训练,制式化的反复练习技巧,使体育课成为少数人的兴趣,却令大多数学生望而却步。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若能增加乐趣化的内容,活泼课堂气氛,进而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1],应为体育课的目标与方向。长期而言,学生运动的兴趣一旦养成,即成为学生终身的宝藏。教师应该用心规划整个学期的课程,有系统且有计划的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之余,也能学到不同的运动技巧与提升体能[2]。如此一来,学习者在欢乐的气氛下也可学习到运动技能,以达到乐趣化学习的目标。
2小学体育课程乐趣化的意义
游戏的根本特质是乐趣因素,而乐趣因素是一种纯粹的,不可简约分化,永远伴随游戏而生的特质,它永远无法省略,也永远不受分析及逻辑解释的影响。然而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体育的外在价值,即比赛带来的效应,所以教师更多时候把精力放在校队以及有潜力参加比赛并获得奖项的学生身上,这样固然会忽视其他多数学生的表现。但事实上,小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获得的诸如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懊恼、团队合作的刺激等感觉更为重要。故小学体育课程的目的,在于提供学生运动机会,享受运动的好处,体验运动乐趣;确认体育、运动为营造健全身心的良媒,培养爱好运动的态度,以获得充实的康乐生活,从而建立小学生终身运动的信念。
伴随着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开始而出现“快乐体育”的思潮。快乐体育的思想是从终身体育与个性和谐发展需要出发,把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内容教给他们,让他们体验从事、理解、掌握、创造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热情。因此,如何在小学体育课程中运用多元性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小学生修习体育课程的兴趣,是体育教师应该充分理解与认知的。带有游戏成分的乐趣化体育教学方式,较能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进而培育学生运动技能,激发学生运动动机,养成规律运动习惯,奠定终身参与身体活动的态度。虽然小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远高于中高年级学生,但如果内有适当的课程规划,体育课将仅具有游戏的功能,而未能在游戏中达到提升体能与技巧学习的目的。乐趣化体育教学强调在提供学习的乐趣,重视运动主体者——小学生的满足感,愉悦的经验。所以,在小学体育课程中融入游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从而可以透过游戏中的规律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以及社会能力。
3小学体育课程乐趣化的实施
3.1情境练习
不同于基本动作的反复练习,情境练习是将竞赛中的特定部分作为技能学习的主要内容,如篮球教学过程中的传接球的练习可加入防守者,让进攻方思考如何在有防守者的情境下完成有效传接球,相反的防守方要如何才能抄截到球或影响传球,增加任务的困难度与真实性。近似于竞赛情境中的练习将有助于将基本动作情境化,让动作技能更巧妙且有效地运用于实际竞赛之中。
3.2前导游戏
前导游戏是练习与正式竞赛间的桥梁,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修正或简化的竞赛形式中学习竞赛规则或基本动作,竞赛中仅聚焦于少许的基本动作,如在修改式的排球游戏的竞赛中,学生可持球、传球并将球抛掷到防守方的防守弱点,不强调排球竞赛中的持球规则,让学生能在简易且符合其动作技能程度上进行的游戏竞赛。
3.3改良游戏
教师能够将正式竞赛进行修改与调整,可增加竞赛的持续性与对抗性,学生也能够从中讨论出更多的策略来赢得竞赛,创造更全面的学习。正式竞赛的修改可参考以下参数,如场地的大小(3对3 篮球、5人制足球等)、目标物的大小(可放置角锥来调整球门大小)、球员人数(三对三排球)、竞赛规则(没有传接球落地限制的排球竞赛)。
3.4角色扮演
借由角色扮演 (担任裁判、队长、教练等)可调整不同技能水平学生的价值与定位,营造做决定的情境与发展问题解决的能力,激发学生正面的学习情绪,让学习更具意义性与挑战性。毕竟,体育课的学习成效除了强调运动技能的重要性之外,也需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来探索学生在体育课中认知与情境领域的学习,提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着重学生多元面向的潜能与发展。
3.5“玩-教-玩”策略
教师可与学生一同参与活动或在旁观察学生的缺失,借由练习与竞赛的过程,教师可视情况中止练习或竞赛,针对缺失进行短暂的说明与评论后随即开始活动。整个过程就是在“玩-教-玩”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可接收立即的回馈与指导,而学习的内容也更将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4结束语
小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可以享有运动满足,亦可放松身心舒解压力。但是如果体育课程缺乏趣味化,也会让学生们望体育课而止步。体育课程乐趣化,在体育课程中经营欢乐的气氛下学习往往收到较好的成效,学生也会觉得体育课好玩,因此能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而达到教学的最大成效,当学生能从享受运动的乐趣为起点,并且投入挑战学习并发觉自我技巧与体能因此增进,也能在课程过后提升成就感与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窦静静.小学体育趣味教学的实践建构[J].基础教育研究,2018(14):68-69.
[2]張颖.谈小学体育的趣味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6(7):155.
关键词:体育课程;乐趣化;教学策略;游戏理论
1前言
小学体育课除了在课程中提供学生参与运动并传授其运动机能外,借助乐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喜欢运动则是长期目标所在。根据研究指出,从事规律性运动对学童体能有显著改善的效果。规律性运动能让人拥有理想的身体组成、健康饮食习惯、正常的血压及血脂肪状况,适度的压力管理及良好的心肺能力等,进而达到促进健康的效果。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对教材有兴趣,学习才会成功,凡符合学生之兴趣与需要的教材均为好教材。现今是科技飞速成长的年代,各项运动资讯来源取得容易,但是实际参与运动的学生学习动机并未因此而提升,手机与网路游戏吸引力远大于运动带来的乐趣,如何透过课程的安排教学方式的调整,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体育课应该是一门愉快且有趣的课程,几乎所有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就是体育课。然而,部分体育课过于重视技能训练,制式化的反复练习技巧,使体育课成为少数人的兴趣,却令大多数学生望而却步。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若能增加乐趣化的内容,活泼课堂气氛,进而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1],应为体育课的目标与方向。长期而言,学生运动的兴趣一旦养成,即成为学生终身的宝藏。教师应该用心规划整个学期的课程,有系统且有计划的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之余,也能学到不同的运动技巧与提升体能[2]。如此一来,学习者在欢乐的气氛下也可学习到运动技能,以达到乐趣化学习的目标。
2小学体育课程乐趣化的意义
游戏的根本特质是乐趣因素,而乐趣因素是一种纯粹的,不可简约分化,永远伴随游戏而生的特质,它永远无法省略,也永远不受分析及逻辑解释的影响。然而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体育的外在价值,即比赛带来的效应,所以教师更多时候把精力放在校队以及有潜力参加比赛并获得奖项的学生身上,这样固然会忽视其他多数学生的表现。但事实上,小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获得的诸如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懊恼、团队合作的刺激等感觉更为重要。故小学体育课程的目的,在于提供学生运动机会,享受运动的好处,体验运动乐趣;确认体育、运动为营造健全身心的良媒,培养爱好运动的态度,以获得充实的康乐生活,从而建立小学生终身运动的信念。
伴随着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开始而出现“快乐体育”的思潮。快乐体育的思想是从终身体育与个性和谐发展需要出发,把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内容教给他们,让他们体验从事、理解、掌握、创造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热情。因此,如何在小学体育课程中运用多元性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小学生修习体育课程的兴趣,是体育教师应该充分理解与认知的。带有游戏成分的乐趣化体育教学方式,较能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进而培育学生运动技能,激发学生运动动机,养成规律运动习惯,奠定终身参与身体活动的态度。虽然小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远高于中高年级学生,但如果内有适当的课程规划,体育课将仅具有游戏的功能,而未能在游戏中达到提升体能与技巧学习的目的。乐趣化体育教学强调在提供学习的乐趣,重视运动主体者——小学生的满足感,愉悦的经验。所以,在小学体育课程中融入游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从而可以透过游戏中的规律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以及社会能力。
3小学体育课程乐趣化的实施
3.1情境练习
不同于基本动作的反复练习,情境练习是将竞赛中的特定部分作为技能学习的主要内容,如篮球教学过程中的传接球的练习可加入防守者,让进攻方思考如何在有防守者的情境下完成有效传接球,相反的防守方要如何才能抄截到球或影响传球,增加任务的困难度与真实性。近似于竞赛情境中的练习将有助于将基本动作情境化,让动作技能更巧妙且有效地运用于实际竞赛之中。
3.2前导游戏
前导游戏是练习与正式竞赛间的桥梁,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修正或简化的竞赛形式中学习竞赛规则或基本动作,竞赛中仅聚焦于少许的基本动作,如在修改式的排球游戏的竞赛中,学生可持球、传球并将球抛掷到防守方的防守弱点,不强调排球竞赛中的持球规则,让学生能在简易且符合其动作技能程度上进行的游戏竞赛。
3.3改良游戏
教师能够将正式竞赛进行修改与调整,可增加竞赛的持续性与对抗性,学生也能够从中讨论出更多的策略来赢得竞赛,创造更全面的学习。正式竞赛的修改可参考以下参数,如场地的大小(3对3 篮球、5人制足球等)、目标物的大小(可放置角锥来调整球门大小)、球员人数(三对三排球)、竞赛规则(没有传接球落地限制的排球竞赛)。
3.4角色扮演
借由角色扮演 (担任裁判、队长、教练等)可调整不同技能水平学生的价值与定位,营造做决定的情境与发展问题解决的能力,激发学生正面的学习情绪,让学习更具意义性与挑战性。毕竟,体育课的学习成效除了强调运动技能的重要性之外,也需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来探索学生在体育课中认知与情境领域的学习,提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着重学生多元面向的潜能与发展。
3.5“玩-教-玩”策略
教师可与学生一同参与活动或在旁观察学生的缺失,借由练习与竞赛的过程,教师可视情况中止练习或竞赛,针对缺失进行短暂的说明与评论后随即开始活动。整个过程就是在“玩-教-玩”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可接收立即的回馈与指导,而学习的内容也更将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4结束语
小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可以享有运动满足,亦可放松身心舒解压力。但是如果体育课程缺乏趣味化,也会让学生们望体育课而止步。体育课程乐趣化,在体育课程中经营欢乐的气氛下学习往往收到较好的成效,学生也会觉得体育课好玩,因此能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而达到教学的最大成效,当学生能从享受运动的乐趣为起点,并且投入挑战学习并发觉自我技巧与体能因此增进,也能在课程过后提升成就感与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窦静静.小学体育趣味教学的实践建构[J].基础教育研究,2018(14):68-69.
[2]張颖.谈小学体育的趣味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6(7):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