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决的主要问题:1.打破原有逐课分析的教学模式,探寻新的学习方式,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常态,消除或减轻学生对阅读的压力;3.尊重小学生的阅读学习规律,更有效地形成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
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1.将海量阅读纳入课内;2.用多元评价促使海量阅读的落实。(1)试卷评价;(2)作业评价;(3)活动评价;(4)阅读评价。
效果与亮点:1.激发了学生课上主动学习语文和自主阅读的乐趣;2.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学习的氛围;3.增强了学生对阅读类资料的灵活处理能力;4.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得他们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积极的相互影响,来共享阅读资源和成果;5.促进学生白身潜能的发挥,促进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求知欲、好奇心及成功感的形成;6.在评价过程中不会给被评价者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自豪感,有利于形成丰富的想像力,从而不断地投入到新的创造活动中去。
一、实践背景及意义
实践背景: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通常过于繁琐。以我们所教学的北师大版本教材为例,一个单元一般包括三篇主题课文、两篇自主阅读,加上语文天地等内容,需13个课时。怎么教?平常,我们的教学流程大致如下:以课文为单位,一篇一篇地教,由于关注知识点的渗透和对课文的理解,“挖地三尺”“挖得冒出火星”现象屡见不鲜。只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路,而忽略教材的编辑意图、思路,将课文从单元中剥离出来,其教学过程,是把美好的文化知识划分成细密的模块,把鲜活的文化肢解分割后,装在“八股文”式的套子里来学,至于课外阅读,听之任之,成了一个盲区,因此许多语文教育专家呼吁“简简单单教语文”。面对这样的教学模式,老师和学生都感到有些无奈。
在教师的角度来说,每一节课上,我们针对每一篇文章的内容都要做到字词句强拉硬拽、段篇章条分缕析,生怕有什么知识的遗漏点。因此,在备课上要面面俱到,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能全面理解。面对学生漠视的眼神,感觉教得累。在学生的角度来说,越到高年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一本3天即可读完的教材要学半年,他们明显表现出了一种比较厌倦的学习状态,令人着急。面对大篇幅的课文,理解内容多,他们沉下心来渎的时间就变得很少。课内没时间读,课外阅读更无法保证。学生学得累。
实施意义:(1)打破了原有逐课研究的教学模式,摆脱了教材的束缚,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2)课内的海量阅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常态,消除或减轻学生对阅读的压力。阅读是在课内进行的,是在量的积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课前课后没有堆积如上的作业和试题去做,有的只是自主支配的读书时间。无需教师满堂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体验、领悟、积累、提升,让学生做到轻松学、轻松读。
二、实施过程
(一)将海量阅读纳入课内
1.改革课时安排
根据开学的教学计划的时间安排,我们计算出,每一个单元至少有12- 13个课时。教材与课外读物大致按2:1的比例安排课时,每两周中拿出一周多一点的时间学习教材;其他时间学习与教材相对应的拓展读物。具体安排为:
一课时:做单元纵览,即对本单元的所有課文做字、词、课文主要内容的梳理;一课时:上每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这篇课文还要包括一次小练笔,即专门针对一个某一个小的方面进行强化练习,如侧面描写、借物抒情等。两课时:本单元内其余课文;一课时:综合展示。即每单元“语文天地”中要求的实践活动,如办小报、实地考察、书法展示等;一课时:单元小结,即学完一个单元后对所有知识点以及课文中心的积累;两课时单元检测:每单元针对性的选择阅读文章出题,从“阅读与作文”两个方面进行强化练习;其余4-5课时:课上完成拓展渎物5万字。每次的拓展读物根据内容都分为几个主题。每节课读一个主题,其中包括白读、交流或朗诵、把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进行摘录或写感受。
2.突破实施中的难点
三个课时如何完成5篇课文的教学呢?我们力求稳、准、狠。稳:我们把握好每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准: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朗读训练点、练笔训练点。狠:对重点部分敢于重锤,而其他部分就敢于舍弃。
海量阅读如何在课堂上实施呢?首先,我们将一堂课一半的时间给学生自己读与主题相关、相近、相似或相对的多篇阅读材料;然后,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主题和方式组织大家进行交流;最后,有感而发,及时练笔。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根据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二)海量阅读中的多元评价
1.灵活的试卷评价
(1)改变基础知识的评价方式,着力于运用与多元。我们将基础知识的评价融人到语境中,从知识、能力、情感、积累、课外阅读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在完成一次对话的历程中完成评价。
(2)改变阅读的常规测查,关注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评价。课标中对高段有非连续性文本阅渎的要求,但以往关注不够。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更能对学生的“生活语文、个性体验”进行评价。所以,我们开始纳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测评。评价方式的改变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将大语文观落到实处。
(3)给学生提供阅渎表达空间,关注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渎的评价。通常,阅读题的设制关注点在“字词理解、文本内容、语言表情达意、文本中心”等方面,我们在此基础上,着眼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对生活及社会的关注、小练笔的融合,没制更宽泛的表述空间。
(二)分层的作业评价
分层的作业评价,意在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使他们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成功、自己是有用之才,使他们能有一个快乐的心情投入学习之中。作业分层次评价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保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1.将海量阅读纳入课内;2.用多元评价促使海量阅读的落实。(1)试卷评价;(2)作业评价;(3)活动评价;(4)阅读评价。
效果与亮点:1.激发了学生课上主动学习语文和自主阅读的乐趣;2.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学习的氛围;3.增强了学生对阅读类资料的灵活处理能力;4.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得他们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积极的相互影响,来共享阅读资源和成果;5.促进学生白身潜能的发挥,促进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求知欲、好奇心及成功感的形成;6.在评价过程中不会给被评价者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自豪感,有利于形成丰富的想像力,从而不断地投入到新的创造活动中去。
一、实践背景及意义
实践背景: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通常过于繁琐。以我们所教学的北师大版本教材为例,一个单元一般包括三篇主题课文、两篇自主阅读,加上语文天地等内容,需13个课时。怎么教?平常,我们的教学流程大致如下:以课文为单位,一篇一篇地教,由于关注知识点的渗透和对课文的理解,“挖地三尺”“挖得冒出火星”现象屡见不鲜。只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路,而忽略教材的编辑意图、思路,将课文从单元中剥离出来,其教学过程,是把美好的文化知识划分成细密的模块,把鲜活的文化肢解分割后,装在“八股文”式的套子里来学,至于课外阅读,听之任之,成了一个盲区,因此许多语文教育专家呼吁“简简单单教语文”。面对这样的教学模式,老师和学生都感到有些无奈。
在教师的角度来说,每一节课上,我们针对每一篇文章的内容都要做到字词句强拉硬拽、段篇章条分缕析,生怕有什么知识的遗漏点。因此,在备课上要面面俱到,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能全面理解。面对学生漠视的眼神,感觉教得累。在学生的角度来说,越到高年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一本3天即可读完的教材要学半年,他们明显表现出了一种比较厌倦的学习状态,令人着急。面对大篇幅的课文,理解内容多,他们沉下心来渎的时间就变得很少。课内没时间读,课外阅读更无法保证。学生学得累。
实施意义:(1)打破了原有逐课研究的教学模式,摆脱了教材的束缚,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2)课内的海量阅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常态,消除或减轻学生对阅读的压力。阅读是在课内进行的,是在量的积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课前课后没有堆积如上的作业和试题去做,有的只是自主支配的读书时间。无需教师满堂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体验、领悟、积累、提升,让学生做到轻松学、轻松读。
二、实施过程
(一)将海量阅读纳入课内
1.改革课时安排
根据开学的教学计划的时间安排,我们计算出,每一个单元至少有12- 13个课时。教材与课外读物大致按2:1的比例安排课时,每两周中拿出一周多一点的时间学习教材;其他时间学习与教材相对应的拓展读物。具体安排为:
一课时:做单元纵览,即对本单元的所有課文做字、词、课文主要内容的梳理;一课时:上每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这篇课文还要包括一次小练笔,即专门针对一个某一个小的方面进行强化练习,如侧面描写、借物抒情等。两课时:本单元内其余课文;一课时:综合展示。即每单元“语文天地”中要求的实践活动,如办小报、实地考察、书法展示等;一课时:单元小结,即学完一个单元后对所有知识点以及课文中心的积累;两课时单元检测:每单元针对性的选择阅读文章出题,从“阅读与作文”两个方面进行强化练习;其余4-5课时:课上完成拓展渎物5万字。每次的拓展读物根据内容都分为几个主题。每节课读一个主题,其中包括白读、交流或朗诵、把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进行摘录或写感受。
2.突破实施中的难点
三个课时如何完成5篇课文的教学呢?我们力求稳、准、狠。稳:我们把握好每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准: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朗读训练点、练笔训练点。狠:对重点部分敢于重锤,而其他部分就敢于舍弃。
海量阅读如何在课堂上实施呢?首先,我们将一堂课一半的时间给学生自己读与主题相关、相近、相似或相对的多篇阅读材料;然后,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主题和方式组织大家进行交流;最后,有感而发,及时练笔。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根据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二)海量阅读中的多元评价
1.灵活的试卷评价
(1)改变基础知识的评价方式,着力于运用与多元。我们将基础知识的评价融人到语境中,从知识、能力、情感、积累、课外阅读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在完成一次对话的历程中完成评价。
(2)改变阅读的常规测查,关注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评价。课标中对高段有非连续性文本阅渎的要求,但以往关注不够。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更能对学生的“生活语文、个性体验”进行评价。所以,我们开始纳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测评。评价方式的改变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将大语文观落到实处。
(3)给学生提供阅渎表达空间,关注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渎的评价。通常,阅读题的设制关注点在“字词理解、文本内容、语言表情达意、文本中心”等方面,我们在此基础上,着眼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对生活及社会的关注、小练笔的融合,没制更宽泛的表述空间。
(二)分层的作业评价
分层的作业评价,意在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使他们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成功、自己是有用之才,使他们能有一个快乐的心情投入学习之中。作业分层次评价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保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