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是笔者根据多年教学亲身体验,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职业院校中所存在的问题作一简单分析,并对目前校企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同时提出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办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 办学模式
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类型之一,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在我国,职业教育院校主要包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高中等。
近年来,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缺乏,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而各类职业院校由于资金不足、实训条件有限等问题,造成毕业生的总体质量不高,实践技能、动手操作能力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职业院校一方面积极改善实训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不断探索新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便应运而生了。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就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就是贯彻这一办学方针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实现互补与共享,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因此,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1 校企合作办学可有效解决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职业院校的生源,通常是初高中学习成绩较差、考大学无望的学生,往往具有缺乏学习自信、学习主动性差、综合素质不高等特点。因此,尽管很多职业院校都升级了教学设备,对教师进行了培训,但是,笔者亲身体会到:职业院校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效果离预期还有相当的差距。校企合作办学可有效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下面简单分析几个方面:
1.1 真正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一直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无法真正落实, 因为很多学生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往往自己都不清楚,经常出现专业不对口,导致在学校中学的很多课程在工作中基本不涉及。例如:我校为例,电视原理与维修是电子专业的重要课程,但这几年来我校招聘的企业很少有电视厂家,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家电维修的也很少。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总感觉没什么用,学习积极性与实训热情也不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以就业为导向”成为一句空话。
校企合作办学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企业用人需求,实现“订单式”培养,即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一定数量的某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学生直接進入企业工作。这样,学生就业目标明确,开设什么课程、学到什么程度,都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来定,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感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就业为导向”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1.2 给予学生适当压力,激发学习动力
职业院校的学生通常没有升学目标,因此缺乏一定的学习压力,学习动力也不足。虽然压力太大不好,但一点压力没有也不好,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所以,学生如果能有适当的压力,对学习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校企合作办学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校企合作办学以后,学生就有了学习目标,即毕业后去该企业工作。反过来,目标也会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例如:企业可以对学生的成绩和技能进行考核,只有合格才能进入企业工作。学生为了能进入该企业工作,必然努力学习,压力也就转换为动力。
1.3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总是抱怨学生成绩不好,可是学生为什么成绩不好,在笔者看来主要是由于一些不良的素质造成的。例如:学生人生目标不明确、纪律意识差、执行力低、不愿吃苦、遇见困难就退、缺乏钻研精神、不懂基本的人际交往礼仪等。这样一些不良素质,不要说学习搞不好,其他工作恐怕也搞不好,尤其是进入社会工作以后,往往很难适应。
有这样几个例子。例一:我校有一毕业生,因为违规将一个U盘带入工作区,被企业辞退,当时学生感到很委屈,其实这恰恰是由于学生执行力低、纪律意识差造成的,在学校时这些问题也许还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是进入社会、到了工作岗位就不一样了。例二:现在的学生往往不懂基本的人际交往礼仪,缺乏与人交往的基本技巧,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学生不懂礼貌、不会说话、不懂规矩,显得“很不成熟”,这种“不成熟”会阻碍学生将来融入社会,并影响其事业的发展。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职业院校不仅要授予学生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与生活习惯,因为这些也很重要,甚至在某些时候所起的作用比专业知识更大。
职业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较差是一个老问题,也是实际中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学校在日常教学中也对学生进行各种素质教育,但收效不大,学生对此重视不够,没有真正用心,听的时候也许很感兴趣,但往往听过也就算了,生活中依然照旧。为什么会如此?笔者认为一个主要的原因还是压力不够,学校毕竟与社会、工作环境不同,即使不注意这些,也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和付出很大的代价。打个比方:学校中的各种素质教育就像是“战斗演习”,做得再逼真,也不是真枪实弹,学生自然也就体会不到竞争的激烈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办学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相对于学校,“顶岗实习”不再是“演习”,而是一场真正的“战斗”。如果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如纪律意识不强、执行力不够等,都会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造成的后果和付出的代价要大得多。因此,学生在企业实习一段时间,经历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严格的工作环境磨练后,自然会体会到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以及提高自身修养的必要性,从而做到“知行合一”。笔者在教学中亲身体会到:凡是经历过实习再回到学校的学生,说话办事、举手投足都显得长大了很多,用许多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变成熟了”。 2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办学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都采用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但大多数都停留在较浅的合作层面上,导致学校教学效果提高并不明显,上述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办学。
2.1 扩大校企合作办学规模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只有少数专业属于校企合作办学,大多数专业还是传统模式,整个学校还是传統教育模式占主导地位,校企合作办学的优越性无法充分体现出来,学校的学习氛围也无法得到较好改善。因此,对于职业院校来说,首要任务就是扩大校企合作招生规模,加快向这一先进办学模式的转换。做到这一点,需要校方的努力、企业积极的态度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2.2 企业加大教学参与力度
在许多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办学中,企业往往只是给学校下一个培养“订单”(即什么专业、招生人数),学校具体的教学工作很少参与,影响了校企合作办学的效果。
例如:企业去学校接收毕业生时,往往并不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是进行面试,看一下学生的身体状况,问几个简单问题,即使有笔试,内容也与平时所学无太大关系。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一个错觉:企业招工与学习成绩并无关系,学习不好也有可能进好企业,而学习好也并不一定会进好企业,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再例如:学生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学生可以实践学校所学知识与技能,也可以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加强哪方面的学习,做到学与用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然而,目前很多职业院校都是在最后一年才派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实际上变成了“提前就业”,上述优点自然无法体现。理想的情况应该是在教学期间安排实习,并且要短期多次,这就要求企业与学校在这方面加强沟通合作。
因此,企业应积极参与学校各方面的教学工作,包括招生、课程设置、成绩考核、顶岗实习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甚至可以派相关人员常驻学校以保持随时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校企合作办学的优越性。
2.3 拓展校企合作的范围
随着学校与企业在合作办学方面的不断深化,双方应尝试拓展校企合作的范围,挖掘新的合作领域。
例如:过去职业院校招生基本上是学校主导,随着生源的减少和职业院校数量的增多,招生压力日趋增大。现在可以尝试改变传统招生模式,由学校主导转变为校企联合招生,甚至可以企业为主导进行招生。企业尤其是名牌企业的影响力与号召力通常比职业院校要大得多,这样可大大缓解学校的招生压力,以便集中全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再例如,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企业迫切需要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以提高其专业素质。为满足这种需求,职业院校可将课堂直接搬进企业,员工可以一边培训,一边生产,理论与实践真正实现了无缝对接。
只要职业院校与企业加强沟通、深入合作,相信会不断挖掘出新的合作领域,真正实现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达到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3 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办学
在校企合作办学中,企业通常处于主动的地位,掌握着选择权,其态度往往决定了合作的成败。因此,深化校企合作办学,首先要做的就是企业提高认识,增强合作的主动性与深度。企业要充分认识到高素质员工是产业升级与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校企合作则是实现这一条件的重要途径。
其次,职业院校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抓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又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要让企业深刻体会到高素质员工的优点,从而提高合作的积极性。
最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包括优惠措施、必要的法律法规等。只有在国家的支持和企业、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才能在职业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 办学模式
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类型之一,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在我国,职业教育院校主要包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高中等。
近年来,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缺乏,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而各类职业院校由于资金不足、实训条件有限等问题,造成毕业生的总体质量不高,实践技能、动手操作能力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职业院校一方面积极改善实训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不断探索新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便应运而生了。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就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就是贯彻这一办学方针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实现互补与共享,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因此,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1 校企合作办学可有效解决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职业院校的生源,通常是初高中学习成绩较差、考大学无望的学生,往往具有缺乏学习自信、学习主动性差、综合素质不高等特点。因此,尽管很多职业院校都升级了教学设备,对教师进行了培训,但是,笔者亲身体会到:职业院校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效果离预期还有相当的差距。校企合作办学可有效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下面简单分析几个方面:
1.1 真正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一直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无法真正落实, 因为很多学生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往往自己都不清楚,经常出现专业不对口,导致在学校中学的很多课程在工作中基本不涉及。例如:我校为例,电视原理与维修是电子专业的重要课程,但这几年来我校招聘的企业很少有电视厂家,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家电维修的也很少。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总感觉没什么用,学习积极性与实训热情也不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以就业为导向”成为一句空话。
校企合作办学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企业用人需求,实现“订单式”培养,即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一定数量的某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学生直接進入企业工作。这样,学生就业目标明确,开设什么课程、学到什么程度,都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来定,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感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就业为导向”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1.2 给予学生适当压力,激发学习动力
职业院校的学生通常没有升学目标,因此缺乏一定的学习压力,学习动力也不足。虽然压力太大不好,但一点压力没有也不好,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所以,学生如果能有适当的压力,对学习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校企合作办学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校企合作办学以后,学生就有了学习目标,即毕业后去该企业工作。反过来,目标也会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例如:企业可以对学生的成绩和技能进行考核,只有合格才能进入企业工作。学生为了能进入该企业工作,必然努力学习,压力也就转换为动力。
1.3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总是抱怨学生成绩不好,可是学生为什么成绩不好,在笔者看来主要是由于一些不良的素质造成的。例如:学生人生目标不明确、纪律意识差、执行力低、不愿吃苦、遇见困难就退、缺乏钻研精神、不懂基本的人际交往礼仪等。这样一些不良素质,不要说学习搞不好,其他工作恐怕也搞不好,尤其是进入社会工作以后,往往很难适应。
有这样几个例子。例一:我校有一毕业生,因为违规将一个U盘带入工作区,被企业辞退,当时学生感到很委屈,其实这恰恰是由于学生执行力低、纪律意识差造成的,在学校时这些问题也许还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是进入社会、到了工作岗位就不一样了。例二:现在的学生往往不懂基本的人际交往礼仪,缺乏与人交往的基本技巧,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学生不懂礼貌、不会说话、不懂规矩,显得“很不成熟”,这种“不成熟”会阻碍学生将来融入社会,并影响其事业的发展。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职业院校不仅要授予学生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与生活习惯,因为这些也很重要,甚至在某些时候所起的作用比专业知识更大。
职业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较差是一个老问题,也是实际中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学校在日常教学中也对学生进行各种素质教育,但收效不大,学生对此重视不够,没有真正用心,听的时候也许很感兴趣,但往往听过也就算了,生活中依然照旧。为什么会如此?笔者认为一个主要的原因还是压力不够,学校毕竟与社会、工作环境不同,即使不注意这些,也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和付出很大的代价。打个比方:学校中的各种素质教育就像是“战斗演习”,做得再逼真,也不是真枪实弹,学生自然也就体会不到竞争的激烈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办学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相对于学校,“顶岗实习”不再是“演习”,而是一场真正的“战斗”。如果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如纪律意识不强、执行力不够等,都会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造成的后果和付出的代价要大得多。因此,学生在企业实习一段时间,经历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严格的工作环境磨练后,自然会体会到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以及提高自身修养的必要性,从而做到“知行合一”。笔者在教学中亲身体会到:凡是经历过实习再回到学校的学生,说话办事、举手投足都显得长大了很多,用许多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变成熟了”。 2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办学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都采用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但大多数都停留在较浅的合作层面上,导致学校教学效果提高并不明显,上述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办学。
2.1 扩大校企合作办学规模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只有少数专业属于校企合作办学,大多数专业还是传统模式,整个学校还是传統教育模式占主导地位,校企合作办学的优越性无法充分体现出来,学校的学习氛围也无法得到较好改善。因此,对于职业院校来说,首要任务就是扩大校企合作招生规模,加快向这一先进办学模式的转换。做到这一点,需要校方的努力、企业积极的态度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2.2 企业加大教学参与力度
在许多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办学中,企业往往只是给学校下一个培养“订单”(即什么专业、招生人数),学校具体的教学工作很少参与,影响了校企合作办学的效果。
例如:企业去学校接收毕业生时,往往并不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是进行面试,看一下学生的身体状况,问几个简单问题,即使有笔试,内容也与平时所学无太大关系。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一个错觉:企业招工与学习成绩并无关系,学习不好也有可能进好企业,而学习好也并不一定会进好企业,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再例如:学生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学生可以实践学校所学知识与技能,也可以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加强哪方面的学习,做到学与用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然而,目前很多职业院校都是在最后一年才派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实际上变成了“提前就业”,上述优点自然无法体现。理想的情况应该是在教学期间安排实习,并且要短期多次,这就要求企业与学校在这方面加强沟通合作。
因此,企业应积极参与学校各方面的教学工作,包括招生、课程设置、成绩考核、顶岗实习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甚至可以派相关人员常驻学校以保持随时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校企合作办学的优越性。
2.3 拓展校企合作的范围
随着学校与企业在合作办学方面的不断深化,双方应尝试拓展校企合作的范围,挖掘新的合作领域。
例如:过去职业院校招生基本上是学校主导,随着生源的减少和职业院校数量的增多,招生压力日趋增大。现在可以尝试改变传统招生模式,由学校主导转变为校企联合招生,甚至可以企业为主导进行招生。企业尤其是名牌企业的影响力与号召力通常比职业院校要大得多,这样可大大缓解学校的招生压力,以便集中全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再例如,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企业迫切需要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以提高其专业素质。为满足这种需求,职业院校可将课堂直接搬进企业,员工可以一边培训,一边生产,理论与实践真正实现了无缝对接。
只要职业院校与企业加强沟通、深入合作,相信会不断挖掘出新的合作领域,真正实现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达到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3 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办学
在校企合作办学中,企业通常处于主动的地位,掌握着选择权,其态度往往决定了合作的成败。因此,深化校企合作办学,首先要做的就是企业提高认识,增强合作的主动性与深度。企业要充分认识到高素质员工是产业升级与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校企合作则是实现这一条件的重要途径。
其次,职业院校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抓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又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要让企业深刻体会到高素质员工的优点,从而提高合作的积极性。
最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包括优惠措施、必要的法律法规等。只有在国家的支持和企业、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才能在职业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