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职化学工艺专业的教学中,通过建立比较工作化的教学场景、采取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法,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材料,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标准的评价体系等各种措施,全面促进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模式 改革 化学工艺 中职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85-02
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要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专业教學质量。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一方面很难满足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现代化工企业的需要,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最终影响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的剥离,对学生缺乏足够吸引力,也将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进一步加重,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长和职业发展。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创新教学观念, 以教学改革为切入口,努力在教学情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材料开发、评价机制和师资队伍上下功夫,采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努力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内容为中心转变,以普通教室为中心向以一体化实训(验)室为中心转变,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建立实际工作情景的教学场所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很多学生对化工生产完全陌生,加上中职学生大部分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较弱。在传统的理论学习在教室,技能训练在实训场地的方式下,一方面学生很难将知识与实践对接,形成具体的工作认识;另一方面,教师也很难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建立实际工作情景的教学场所对学生形成工作认识和提高教学效果非常必要。化学工艺专业教学场所的建立,应以化工生产中常见的单元操作为基础,建立起流体输送、传热、干燥、吸收解吸、精馏、间歇反应器等岗位操控的实训场所。同时通过集散控制系统,建立起中央控制室,并通过建立模拟仿真工厂的方式来构建尽量真实的工作场景,以实现教室教学向工作环境教学的转化。
二、实施以工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化工生产各岗位的工作过程都历经从原料到产品的转化,包含生产前的准备、生产装置的开车、生产过程的运行维护、事故的分析处理和生产装置的停车等系列活动。它要求操作控制人员能在行动过程中构建出包含物料性质、生产工艺原理、设备操作使用、生产过程分析和设备维护在内的完整的工作能力体系。如果仍旧采取先学习生产工艺原理、生产设备结构、生产过程分析、生产操作训练的教学方式,不但不利于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也无法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职业能力。因此,化学工艺的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实际工作任务设置流体输送、换热器操作、沉降过滤操作、乙醇—水溶液的精馏分离、二氧化碳的吸收解吸等项目,通过真实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协助学生完成生产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关键的操作技能、运行控制、过程分析及关键知识予以指导,学生则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行动知识体系,从而获得关键能力。
三、运用行动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
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先理论传授再进行实践”或者“先实践再开展知识教学”的方式。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但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因此,应在专业的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并结合使用项目教学法及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和项目为学习载体,如以“乙醇水溶液的分离”为载体学习精馏单元的操作控制,以“二氧化碳的吸收”学习吸收解吸单元操作与控制……通过工作任务或项目的完成,教会学生制定计划、实施计划以及评估工作(学习)效果和构建理论与技能的方法。同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信息的收集和筛选、小组交流讨论、协同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
四、开发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材料
职业教育的特性要求,教学过程都必须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教学材料是否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开发,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作过程中的教学材料应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特征,将传统的学科知识按照工作过程的行动知识体系进行编排,在编排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避免编写出的教学材料只是工作过程的顺序而已。以《精馏单元操作与控制》为例,教学材料的组织必须打破原学科体系下 “精馏的原理——计算——设备——操作”的顺序,而是依据生产实际按“精馏生产的开车准备——开车操作——稳态运行维护——停车操作——优化操作”的顺序,融合岗位所需的化工原理、化工设备与仪表、操作控制、化工安全操作等的知识于一体,便于学生在尽量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五、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建立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的评价应该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建立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而不是简单的考核学生的知识储备。首先,将由教师主导的单一评价转变为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的三维立体的评价模式,其中应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做的努力作为评价的重点。其次,改变学习结果评价模式而转向专注学习过程的评价模式,重点评价学生在行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意识、习惯、方法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最后,按照国家相关职业能力标准,由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转向对其工作能力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为完成各工作项目所采用的方法是否科学、行动是否规范、计划是否周详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于这种新的以工作过程为主的评价体系仍然很陌生,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以便其更快地适应新的评价方式。
六、建立一支"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首先,鼓励专职教师通过到企业实践和挂职锻炼,增强自身实践能力,考取工程师和技师等职业资格。其次,在新进教师的引进时,尽可能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再次,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和行业专家组建学校的兼职教师库。通过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实现教师队伍结构的转变,保证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工作结构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5,(8).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3]李学锋,王玲.基于高职特色的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A].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技职)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2.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教学模式 改革 化学工艺 中职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85-02
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要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专业教學质量。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一方面很难满足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现代化工企业的需要,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最终影响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的剥离,对学生缺乏足够吸引力,也将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进一步加重,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长和职业发展。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创新教学观念, 以教学改革为切入口,努力在教学情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材料开发、评价机制和师资队伍上下功夫,采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努力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内容为中心转变,以普通教室为中心向以一体化实训(验)室为中心转变,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建立实际工作情景的教学场所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很多学生对化工生产完全陌生,加上中职学生大部分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较弱。在传统的理论学习在教室,技能训练在实训场地的方式下,一方面学生很难将知识与实践对接,形成具体的工作认识;另一方面,教师也很难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建立实际工作情景的教学场所对学生形成工作认识和提高教学效果非常必要。化学工艺专业教学场所的建立,应以化工生产中常见的单元操作为基础,建立起流体输送、传热、干燥、吸收解吸、精馏、间歇反应器等岗位操控的实训场所。同时通过集散控制系统,建立起中央控制室,并通过建立模拟仿真工厂的方式来构建尽量真实的工作场景,以实现教室教学向工作环境教学的转化。
二、实施以工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化工生产各岗位的工作过程都历经从原料到产品的转化,包含生产前的准备、生产装置的开车、生产过程的运行维护、事故的分析处理和生产装置的停车等系列活动。它要求操作控制人员能在行动过程中构建出包含物料性质、生产工艺原理、设备操作使用、生产过程分析和设备维护在内的完整的工作能力体系。如果仍旧采取先学习生产工艺原理、生产设备结构、生产过程分析、生产操作训练的教学方式,不但不利于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也无法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职业能力。因此,化学工艺的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实际工作任务设置流体输送、换热器操作、沉降过滤操作、乙醇—水溶液的精馏分离、二氧化碳的吸收解吸等项目,通过真实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协助学生完成生产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关键的操作技能、运行控制、过程分析及关键知识予以指导,学生则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行动知识体系,从而获得关键能力。
三、运用行动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
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先理论传授再进行实践”或者“先实践再开展知识教学”的方式。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但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因此,应在专业的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并结合使用项目教学法及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和项目为学习载体,如以“乙醇水溶液的分离”为载体学习精馏单元的操作控制,以“二氧化碳的吸收”学习吸收解吸单元操作与控制……通过工作任务或项目的完成,教会学生制定计划、实施计划以及评估工作(学习)效果和构建理论与技能的方法。同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信息的收集和筛选、小组交流讨论、协同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
四、开发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材料
职业教育的特性要求,教学过程都必须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教学材料是否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开发,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作过程中的教学材料应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特征,将传统的学科知识按照工作过程的行动知识体系进行编排,在编排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避免编写出的教学材料只是工作过程的顺序而已。以《精馏单元操作与控制》为例,教学材料的组织必须打破原学科体系下 “精馏的原理——计算——设备——操作”的顺序,而是依据生产实际按“精馏生产的开车准备——开车操作——稳态运行维护——停车操作——优化操作”的顺序,融合岗位所需的化工原理、化工设备与仪表、操作控制、化工安全操作等的知识于一体,便于学生在尽量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五、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建立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的评价应该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建立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而不是简单的考核学生的知识储备。首先,将由教师主导的单一评价转变为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的三维立体的评价模式,其中应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做的努力作为评价的重点。其次,改变学习结果评价模式而转向专注学习过程的评价模式,重点评价学生在行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意识、习惯、方法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最后,按照国家相关职业能力标准,由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转向对其工作能力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为完成各工作项目所采用的方法是否科学、行动是否规范、计划是否周详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于这种新的以工作过程为主的评价体系仍然很陌生,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以便其更快地适应新的评价方式。
六、建立一支"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首先,鼓励专职教师通过到企业实践和挂职锻炼,增强自身实践能力,考取工程师和技师等职业资格。其次,在新进教师的引进时,尽可能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再次,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和行业专家组建学校的兼职教师库。通过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实现教师队伍结构的转变,保证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工作结构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5,(8).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3]李学锋,王玲.基于高职特色的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A].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技职)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2.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