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者必须正视失实报道屡见不鲜的现实,寻找失实的原因,树立正确的本源观,严格尊重事实,杜绝失实报道。
【关键词】新闻报道 真实 失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媒体报道失实的现象仍屡屡出现。问题出在一些记者或通讯员写作态度极不严肃。古时候有个名叫杜默的读书人,写的东西都是捏造的。原来每逢看到他写的东西就说:“这是杜默所撰的。”久而久之,人们把这句话简化为“杜撰”,并成了不真实的代名词。“艾子外语”也记载了一个故事,说齐国一个叫毛孔的人对艾子说:“天上掉下一块肉,有三十丈长,十丈宽。”艾子不信。毛孔改口说:“那就是十丈长。”艾子气极了,就问他:“那块肉在什么地方,你见过吗?”毛孔无言可答,只好承认说:“我是听别人说的。”艾子对他的学生说:“你们可不要象他这样,‘道听途说’呀!”从此‘道听途说’也成了不真实的代名词。这两个笑话告诉我们,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本源观,严格尊重事实,既不可为了某种目的任意颠倒事实,也不能道听途说,不加调查研究,随声附和。那么,记者和通讯员怎样才能防止报道失实呢?
一、正视失实报道的现实
就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写的各种体裁的新闻稿件来说,大都是“事信言文”的,实在可喜。“事信言文”这句话,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说,我们写出来的东西,事实准确无误,可以让人信得过;表达的形式和语言的运用,不拘一格,颇有文采。然而,报道失实的现象也是经常出现的。
一是夸大成绩,任意拔高。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为了使自己写的稿子,能够引起编辑的重视,总是想法设法把成绩说的突出一点。于是就不从实际出发,把成绩夸大到不真实的程度。有一篇报道文明村的通讯写道:“这个镇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中,涌现了一大批文明村。文明村里新事多,老老少少扬新风。每逢冬季,家家户户的小辈都要买滋补品孝敬长辈。”人们不仅要问,建设文明村仅一年,何来“每逢冬季”,真的是“老老少少”都扬新风吗?真的是“家家户户”的小辈都给老人买滋补品吗?那么“一大批文明村”中,难道就没有一老一少、一家一户例外吗?新闻报道必须实事求是,如果虚报成绩,言过其实,其结果就会适得其反。
有些新闻工作者认为,在典型报道中没有高尚的、闪光的思想境界,人物就立不起来,于是就动脑筋想花点子,把一般的事写成与众不同、超人一等的事。于是这种人为拔高的做法,常常是弄巧成拙,事与愿违。有一则报道说,某独生子每天上幼儿园都大哭大闹,学了某先进人物后,不等父母送,自己就跑到幼儿园。如此“立竿见影”的任意拔高,只会令人啼笑皆非。有一篇写改革人物的报道,这样写道:“他承包企业三年如一日,把每分钟时间都用在改革的事业上。”人们不禁要问,他就没有用过一分钟的时间处理个人的事情?还有一篇报道先进个体户,帮助邻里共同致富的稿子,主题很好。但稿子把个体户的主人,从思想到行动,写得无比先进。而把他周围的人,甚至他的爱人、孩子,写的全是一些偷偷摸摸、见利忘义、自私至极的人,落后得很。像这样为了一个先进,而贬众思蠢的稿子,写得再生动,媒体也是不会用的。因为这样的稿子宣传出去,将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人物的思想境界是要通过事实反映出来,但必须实事求是,用词要准确、适当,如果观众、听众或读者看到你写的事不合情理,怎么能相信是真的呢?
二是谎报数字,夸大困难。为了使稿件生动,往往借助于数字。但有些数字经不起推敲。有一篇报道节油的稿子,说某单位一年节油超百吨,实际上这个单位只有一台车,全年耗油才十几吨,岂不怪事。一篇题为《起用一能人 富了一村人》的报道,前边说这个村人均纯收入1600元,三年后翻两番,应为6400元,可是报道结尾却说“8200元”,前后不对称,令人莫名其妙。数字不是新闻,但许多新闻离不开数字。在运用数字时,要注意准确性,要注意数字产生的条件及前后的逻辑性。比较数字,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可比性。巧妙地、真实地运用数字是会使报道增强说服力,但有意夸大数字,就会败坏新闻媒体的威信。
三是情节离奇,弄虚作假。写通讯、小故事,是需要一些生动的情节和细节的描写。但是不能违背真实去追求生动,违背人之常情。有位记者报道某校为汶川大地震献爱心情况,说一名学生把家中给的一个月生活费200元贡献出来。这名学生在交钱时还说:“我宁肯不吃不喝,也要把钱贡献出来。”学校领导接过他的钱,还表扬了他的先进思想。可以肯定,这名学生的思想是先进的;作者的本意想宣传一种崇尚风格,也是不错的。但此稿让人看了,便会想到这名学生钱没了,一个月怎么吃,令人不敢相信,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了。有的记者写稿子,往往常犯的毛病,就是只顾事物的一面,而忽视了将会产生副作用的一面。如有一篇反映全国模范乡邮员的通讯,说他父母有病,他照常出班。又过数日,母亲病危,他仍照常出班;又过数日,母亲病故,他仍照常出班。他的理由是,母亲有病,自己不是医生,在家也无用;母亲病故,只好发送,有亲友照顾,自己不在家也无妨,更应化悲痛为力量去出班送报。英雄人物毕竟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凡人,如若真是如此,似乎有点不大近人情了吧。是的,这样的先进人物,可敬而不可爱,可敬而不可学。写通讯必须要有生动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但有一条原则必须遵循,那就是要真实合理。
有的记者或通讯员道听途说某件新闻,不加核实,就想当然地闭门造车,添油加醋,结果南辕北辙,颠倒因果。如某技术员推广“节煤锅炉有成绩,却写成此炉是他研制成功”的;某劳动模范因糖尿病体重下降,却说成“积劳成疾”;有的百万大户,硬是起七拼八算,“算出”了个百万富翁。
这样明知故犯的弄虚作假,是新闻职业道德问题。新闻工作者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坚持不搞弄虚作假的报道。
二、报道中失实的原因
报道中失实的表现很多,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认识不足。一些记者或通讯员对于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缺乏了解,没有真正认识到新闻工作的严肃性,缺乏政治责任感,灵机一动提笔就写,缺少材料,妙笔生花来两句。这样写出来的稿子难免不失实,所以思想上的不重视,是报道失实的首要原因。
二是偏听偏信。有些记者和通讯员在采访中,往往只听一面之词,既不向有关组织了解,也不听当事人的意见,更不听群众的反映,就以为是了解了事情的全部过程,结果写出来的稿和实际差距甚远。
三是不留余地。有些通讯员在写稿中好用“凡是、处处、事事”等不留余地的“绝对词”。用词准确是新闻真实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新闻报道中说大话、空话、绝话,不留余地,是新闻失实的重要原因。有的还把未做的事先写出来,然后让被采访者再去做;有的为了使材料吸引读者,甚至把整个小组创造的成绩说是某一个先进人物创造的。这种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做法,严重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四是粗枝大叶。有些记者和通讯员采访作风轻浮,没有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就下笔。有的把人物、时间、地点搞错,对于主要事件、情节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听风就是雨,马马虎虎,满足于“大概”“差不多”,结果陷入了“捕风捉影”的泥潭。
三、如何防止新闻失实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事求是,丁是丁,卯是卯,每个情节,每个数字,完全真实准确。其方法有四条:
一是不到现场不写稿,到了现场采访不细不写稿。作为一个记者或通讯员来说,不占有第一手材料,即使你的立场、观点是正确的,也难以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写出有内容、有分析的真实可靠的东西来;如不置身现场亲自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就不会写出生动活泼的报道来。
二是不要把假象当真相,把支流当主流,把局部当全局来报道。无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不必要也不可能做到“有问必录”,必然要对事物加以选择和剪裁。无论是对一个人、一个单位还是一件具体工作的报道,都必须分清哪些是假相,哪些是真相;哪些是支流,哪些是主流;哪些是局部,哪些是全局。如果这些起码的问题都没搞清楚,就动手写稿,难免真假混杂,主次不分,造成报道失实。
三是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搞清楚要写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数字,做到字斟句酌。凡是涉及到时间、地点、单位、人名、数字、术语、过程,要认真核对。
四是表扬与批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稿件要做到与本人及有关党组织见面。党报和广播电视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新闻事实可信。因此,不能受拜金主义影响,要永远坚持实事求是的新闻观。
(作者单位:灵璧县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新闻报道 真实 失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媒体报道失实的现象仍屡屡出现。问题出在一些记者或通讯员写作态度极不严肃。古时候有个名叫杜默的读书人,写的东西都是捏造的。原来每逢看到他写的东西就说:“这是杜默所撰的。”久而久之,人们把这句话简化为“杜撰”,并成了不真实的代名词。“艾子外语”也记载了一个故事,说齐国一个叫毛孔的人对艾子说:“天上掉下一块肉,有三十丈长,十丈宽。”艾子不信。毛孔改口说:“那就是十丈长。”艾子气极了,就问他:“那块肉在什么地方,你见过吗?”毛孔无言可答,只好承认说:“我是听别人说的。”艾子对他的学生说:“你们可不要象他这样,‘道听途说’呀!”从此‘道听途说’也成了不真实的代名词。这两个笑话告诉我们,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本源观,严格尊重事实,既不可为了某种目的任意颠倒事实,也不能道听途说,不加调查研究,随声附和。那么,记者和通讯员怎样才能防止报道失实呢?
一、正视失实报道的现实
就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写的各种体裁的新闻稿件来说,大都是“事信言文”的,实在可喜。“事信言文”这句话,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说,我们写出来的东西,事实准确无误,可以让人信得过;表达的形式和语言的运用,不拘一格,颇有文采。然而,报道失实的现象也是经常出现的。
一是夸大成绩,任意拔高。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为了使自己写的稿子,能够引起编辑的重视,总是想法设法把成绩说的突出一点。于是就不从实际出发,把成绩夸大到不真实的程度。有一篇报道文明村的通讯写道:“这个镇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中,涌现了一大批文明村。文明村里新事多,老老少少扬新风。每逢冬季,家家户户的小辈都要买滋补品孝敬长辈。”人们不仅要问,建设文明村仅一年,何来“每逢冬季”,真的是“老老少少”都扬新风吗?真的是“家家户户”的小辈都给老人买滋补品吗?那么“一大批文明村”中,难道就没有一老一少、一家一户例外吗?新闻报道必须实事求是,如果虚报成绩,言过其实,其结果就会适得其反。
有些新闻工作者认为,在典型报道中没有高尚的、闪光的思想境界,人物就立不起来,于是就动脑筋想花点子,把一般的事写成与众不同、超人一等的事。于是这种人为拔高的做法,常常是弄巧成拙,事与愿违。有一则报道说,某独生子每天上幼儿园都大哭大闹,学了某先进人物后,不等父母送,自己就跑到幼儿园。如此“立竿见影”的任意拔高,只会令人啼笑皆非。有一篇写改革人物的报道,这样写道:“他承包企业三年如一日,把每分钟时间都用在改革的事业上。”人们不禁要问,他就没有用过一分钟的时间处理个人的事情?还有一篇报道先进个体户,帮助邻里共同致富的稿子,主题很好。但稿子把个体户的主人,从思想到行动,写得无比先进。而把他周围的人,甚至他的爱人、孩子,写的全是一些偷偷摸摸、见利忘义、自私至极的人,落后得很。像这样为了一个先进,而贬众思蠢的稿子,写得再生动,媒体也是不会用的。因为这样的稿子宣传出去,将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人物的思想境界是要通过事实反映出来,但必须实事求是,用词要准确、适当,如果观众、听众或读者看到你写的事不合情理,怎么能相信是真的呢?
二是谎报数字,夸大困难。为了使稿件生动,往往借助于数字。但有些数字经不起推敲。有一篇报道节油的稿子,说某单位一年节油超百吨,实际上这个单位只有一台车,全年耗油才十几吨,岂不怪事。一篇题为《起用一能人 富了一村人》的报道,前边说这个村人均纯收入1600元,三年后翻两番,应为6400元,可是报道结尾却说“8200元”,前后不对称,令人莫名其妙。数字不是新闻,但许多新闻离不开数字。在运用数字时,要注意准确性,要注意数字产生的条件及前后的逻辑性。比较数字,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可比性。巧妙地、真实地运用数字是会使报道增强说服力,但有意夸大数字,就会败坏新闻媒体的威信。
三是情节离奇,弄虚作假。写通讯、小故事,是需要一些生动的情节和细节的描写。但是不能违背真实去追求生动,违背人之常情。有位记者报道某校为汶川大地震献爱心情况,说一名学生把家中给的一个月生活费200元贡献出来。这名学生在交钱时还说:“我宁肯不吃不喝,也要把钱贡献出来。”学校领导接过他的钱,还表扬了他的先进思想。可以肯定,这名学生的思想是先进的;作者的本意想宣传一种崇尚风格,也是不错的。但此稿让人看了,便会想到这名学生钱没了,一个月怎么吃,令人不敢相信,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了。有的记者写稿子,往往常犯的毛病,就是只顾事物的一面,而忽视了将会产生副作用的一面。如有一篇反映全国模范乡邮员的通讯,说他父母有病,他照常出班。又过数日,母亲病危,他仍照常出班;又过数日,母亲病故,他仍照常出班。他的理由是,母亲有病,自己不是医生,在家也无用;母亲病故,只好发送,有亲友照顾,自己不在家也无妨,更应化悲痛为力量去出班送报。英雄人物毕竟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凡人,如若真是如此,似乎有点不大近人情了吧。是的,这样的先进人物,可敬而不可爱,可敬而不可学。写通讯必须要有生动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但有一条原则必须遵循,那就是要真实合理。
有的记者或通讯员道听途说某件新闻,不加核实,就想当然地闭门造车,添油加醋,结果南辕北辙,颠倒因果。如某技术员推广“节煤锅炉有成绩,却写成此炉是他研制成功”的;某劳动模范因糖尿病体重下降,却说成“积劳成疾”;有的百万大户,硬是起七拼八算,“算出”了个百万富翁。
这样明知故犯的弄虚作假,是新闻职业道德问题。新闻工作者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坚持不搞弄虚作假的报道。
二、报道中失实的原因
报道中失实的表现很多,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认识不足。一些记者或通讯员对于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缺乏了解,没有真正认识到新闻工作的严肃性,缺乏政治责任感,灵机一动提笔就写,缺少材料,妙笔生花来两句。这样写出来的稿子难免不失实,所以思想上的不重视,是报道失实的首要原因。
二是偏听偏信。有些记者和通讯员在采访中,往往只听一面之词,既不向有关组织了解,也不听当事人的意见,更不听群众的反映,就以为是了解了事情的全部过程,结果写出来的稿和实际差距甚远。
三是不留余地。有些通讯员在写稿中好用“凡是、处处、事事”等不留余地的“绝对词”。用词准确是新闻真实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新闻报道中说大话、空话、绝话,不留余地,是新闻失实的重要原因。有的还把未做的事先写出来,然后让被采访者再去做;有的为了使材料吸引读者,甚至把整个小组创造的成绩说是某一个先进人物创造的。这种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做法,严重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四是粗枝大叶。有些记者和通讯员采访作风轻浮,没有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就下笔。有的把人物、时间、地点搞错,对于主要事件、情节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听风就是雨,马马虎虎,满足于“大概”“差不多”,结果陷入了“捕风捉影”的泥潭。
三、如何防止新闻失实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事求是,丁是丁,卯是卯,每个情节,每个数字,完全真实准确。其方法有四条:
一是不到现场不写稿,到了现场采访不细不写稿。作为一个记者或通讯员来说,不占有第一手材料,即使你的立场、观点是正确的,也难以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写出有内容、有分析的真实可靠的东西来;如不置身现场亲自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就不会写出生动活泼的报道来。
二是不要把假象当真相,把支流当主流,把局部当全局来报道。无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不必要也不可能做到“有问必录”,必然要对事物加以选择和剪裁。无论是对一个人、一个单位还是一件具体工作的报道,都必须分清哪些是假相,哪些是真相;哪些是支流,哪些是主流;哪些是局部,哪些是全局。如果这些起码的问题都没搞清楚,就动手写稿,难免真假混杂,主次不分,造成报道失实。
三是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搞清楚要写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数字,做到字斟句酌。凡是涉及到时间、地点、单位、人名、数字、术语、过程,要认真核对。
四是表扬与批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稿件要做到与本人及有关党组织见面。党报和广播电视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新闻事实可信。因此,不能受拜金主义影响,要永远坚持实事求是的新闻观。
(作者单位:灵璧县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