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当前英语精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母语文化缺失问题,在教学中应引入我国文化,把握目的语文化输入与母语文化输出的平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母语文化;跨文化交际;英语精读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英语精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受到广泛重视。教育部颁发了《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明确指出:“英语精读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英语精读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根据新的《课程要求》,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密不可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英语精读教学的目标之一。
一、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
著名的“清华四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四位国学大师谙熟国史,精通外文,他们号召“融会中西、为我所用”。陈寅恪先生还提出了“中国文化本位”论的治学方法,即“中体西用资循诱”,吴宓先生用白话翻译成“择善而从,比较出新”。前辈们的治学方法对当前英语精读的教学仍有启发意义,只有立足于母语文化,外语学习者才能不丧失民族身份,保持民族文化传统。正如学者刘润清所言:“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损失。”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环节,但长久以来,我国文化对英语教学的正迁移作用被母语对英语负干扰的阴影所掩盖,造成了目的语文化输入与母语文化输出的严重失衡,阻碍了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笔者对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深有体会。在讲授浙江大学编著的《新编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二单元Myths and Legends时,笔者最初采用了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几个典型的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作为开场白,然后过渡到对课文的讲解。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反应平平,他们早已对这些西方神话故事非常了解,教学收效甚微。鉴于以上经验,笔者在给下一届学生上课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课前要求学生以Chinese and WesternGenesis Mythology(中西创世纪神话)为题,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播放他们自己制作的英文幻灯片,对此话题展开讨论。笔者发现,课堂上学生大都会提到上帝造人与盘古开天辟地、亚当夏娃与伏羲女娲兄妹、挪亚方舟与女娲补天等一系列中西创世纪神话。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对这些神话进行比较,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他们总结中西文化的异同。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英语精读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了解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英语精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反思目前英语精读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缺失问题,笔者从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三方面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Stella Ting-Toomey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板块、留心因素和交际能力。以此为理论依据,要解决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缺失问题,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应该对这三个构成因素有所改进。Ting-Toomey认为,知识板块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她指出所谓知识是指“深入理解`真正体现差异'的跨文化交际概念的过程”。笔者认为,就英语精读教学而言,与知识板块直接相关的就是教材内容。翻看现行的英语精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偏重英美文化。有关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习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占较大比例,而对于作为文化交际主体的另一方的文化背景──我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却被极大地忽视了。教材中母语文化的缺失直接导致了“真正体现差异”的跨文化交际概念的缺失,知识板块的构成无从谈起。因此,改进教材内容、增加我国文化以及中西文化比较的内容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以英语词汇为例,教材中可以多融入一些体现我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如kungfu(功夫)、yamen(衙门)、kowtow(磕头)、coolie(苦力)等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学生在学习这些拼写陌生、但发音熟悉的英文单词时,可以深刻体会到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共享。在强调语言技能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选取一些中外人士看中国、中外人士看国外的文章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辅助教材。我国名家的英文著作是上乘之选,如林语堂先生的《吾国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等。来华外国作家、华裔作家的作品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自己的母语文化,如美国女作家赛珍珠(Pearl S.Buck)、华裔作家谭恩美(Amy Tan)、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等的小说都是值得推荐的读物。留心因素贯穿于Ting-Toomey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体系之中。“留心”的概念包括愿意转换个人行为规范的参照系,积极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理解文化差异,随时准备用创造型的方式试验不同的决定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留心因素提醒我们,文化交际的双方应该避免停留在某个单一的文化视角上,只有转换、兼顾双方的文化视角,从有利于交际的立场出发,文化间的交流才能成功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补充母语文化知识,把握母语文化输出与目的语文化输入之间的平衡。教师不妨采用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并举、比较与反思并举的教学模式,先从表现文化差异的中西外来词汇入手,然后过渡到阐述中西文化习俗、交际礼仪的差异,再上升到展现中西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等诸多差异的文章。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对母语文化以及目的语文化的全面了解。其次,培养学生的“留心”意识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建议,在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非笔头的作业,比如要求学生以制作英文幻灯片或课件的形式,围绕某个中西文化的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果要圆满地完成作业,课前学生需要搜集资料,阅读相关文章,在论据充足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从而总结、归纳出自己的观点。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际的留心因素在学生的实践探索中可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结语
在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理念早已在外语界达成了共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精读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针对我国英语精读的教学现状,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适当地导入我国文化,把握目的语文化输入与母语文化输出之间的平衡,在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技能的同时,注重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加强跨文化交流意识,以造就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 赵一凡.钱钟书的通学方法[J].艺术百家,2008(5):64-69.
[3] 刘正光,何素秀.外语文化教学中不能忽略母语文化教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16-46.
[4] Stella Ting-Tommey.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5] Rudyard Kipling.The Favorite Poems and Ballads of Rudyard Kipling[M].New York: Triangle Books,1939: 1.
[6] 从丛.博士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6):48-50.
【关键词】:母语文化;跨文化交际;英语精读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英语精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受到广泛重视。教育部颁发了《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明确指出:“英语精读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英语精读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根据新的《课程要求》,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密不可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英语精读教学的目标之一。
一、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
著名的“清华四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四位国学大师谙熟国史,精通外文,他们号召“融会中西、为我所用”。陈寅恪先生还提出了“中国文化本位”论的治学方法,即“中体西用资循诱”,吴宓先生用白话翻译成“择善而从,比较出新”。前辈们的治学方法对当前英语精读的教学仍有启发意义,只有立足于母语文化,外语学习者才能不丧失民族身份,保持民族文化传统。正如学者刘润清所言:“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损失。”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环节,但长久以来,我国文化对英语教学的正迁移作用被母语对英语负干扰的阴影所掩盖,造成了目的语文化输入与母语文化输出的严重失衡,阻碍了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笔者对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深有体会。在讲授浙江大学编著的《新编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二单元Myths and Legends时,笔者最初采用了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几个典型的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作为开场白,然后过渡到对课文的讲解。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反应平平,他们早已对这些西方神话故事非常了解,教学收效甚微。鉴于以上经验,笔者在给下一届学生上课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课前要求学生以Chinese and WesternGenesis Mythology(中西创世纪神话)为题,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播放他们自己制作的英文幻灯片,对此话题展开讨论。笔者发现,课堂上学生大都会提到上帝造人与盘古开天辟地、亚当夏娃与伏羲女娲兄妹、挪亚方舟与女娲补天等一系列中西创世纪神话。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对这些神话进行比较,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他们总结中西文化的异同。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英语精读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了解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英语精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反思目前英语精读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缺失问题,笔者从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三方面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Stella Ting-Toomey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板块、留心因素和交际能力。以此为理论依据,要解决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缺失问题,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应该对这三个构成因素有所改进。Ting-Toomey认为,知识板块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她指出所谓知识是指“深入理解`真正体现差异'的跨文化交际概念的过程”。笔者认为,就英语精读教学而言,与知识板块直接相关的就是教材内容。翻看现行的英语精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偏重英美文化。有关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习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占较大比例,而对于作为文化交际主体的另一方的文化背景──我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却被极大地忽视了。教材中母语文化的缺失直接导致了“真正体现差异”的跨文化交际概念的缺失,知识板块的构成无从谈起。因此,改进教材内容、增加我国文化以及中西文化比较的内容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以英语词汇为例,教材中可以多融入一些体现我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如kungfu(功夫)、yamen(衙门)、kowtow(磕头)、coolie(苦力)等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学生在学习这些拼写陌生、但发音熟悉的英文单词时,可以深刻体会到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共享。在强调语言技能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选取一些中外人士看中国、中外人士看国外的文章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辅助教材。我国名家的英文著作是上乘之选,如林语堂先生的《吾国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等。来华外国作家、华裔作家的作品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自己的母语文化,如美国女作家赛珍珠(Pearl S.Buck)、华裔作家谭恩美(Amy Tan)、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等的小说都是值得推荐的读物。留心因素贯穿于Ting-Toomey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体系之中。“留心”的概念包括愿意转换个人行为规范的参照系,积极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理解文化差异,随时准备用创造型的方式试验不同的决定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留心因素提醒我们,文化交际的双方应该避免停留在某个单一的文化视角上,只有转换、兼顾双方的文化视角,从有利于交际的立场出发,文化间的交流才能成功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补充母语文化知识,把握母语文化输出与目的语文化输入之间的平衡。教师不妨采用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并举、比较与反思并举的教学模式,先从表现文化差异的中西外来词汇入手,然后过渡到阐述中西文化习俗、交际礼仪的差异,再上升到展现中西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等诸多差异的文章。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对母语文化以及目的语文化的全面了解。其次,培养学生的“留心”意识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建议,在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非笔头的作业,比如要求学生以制作英文幻灯片或课件的形式,围绕某个中西文化的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果要圆满地完成作业,课前学生需要搜集资料,阅读相关文章,在论据充足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从而总结、归纳出自己的观点。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际的留心因素在学生的实践探索中可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结语
在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理念早已在外语界达成了共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精读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针对我国英语精读的教学现状,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适当地导入我国文化,把握目的语文化输入与母语文化输出之间的平衡,在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技能的同时,注重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加强跨文化交流意识,以造就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 赵一凡.钱钟书的通学方法[J].艺术百家,2008(5):64-69.
[3] 刘正光,何素秀.外语文化教学中不能忽略母语文化教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16-46.
[4] Stella Ting-Tommey.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5] Rudyard Kipling.The Favorite Poems and Ballads of Rudyard Kipling[M].New York: Triangle Books,1939: 1.
[6] 从丛.博士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6):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