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随班就读学生关注力度增强的同时,融合教育下的随班就读学生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与挑战。笔者就随班就读学生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对解决随班就读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随班就读;融合教育;特殊学生
一、融合教育下随班就读学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994年世界特殊教育大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并首次正式对融合教育理念进行了解读,自此融合教育便成为了世界各國特殊教育的目标。融合教育之“融合”,便是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融入普通班,并在普通班与其他人一起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我国,“随班就读”表示残疾儿童要在普通教育场所中和普通学生一起接受教育。我以为,融合教育体现的是对教育公平的憧憬与期待,而随班就读便是在融合教育大背景下努力实施特殊教育公平化的一种体现,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对教育公平的期许是美好的,然而,我们发现随班就读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较多困难,具体表现为随班就读学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家庭、学校关注度不够
1.家庭关注度不够
每个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随班就读学生的家长也不例外。除了明显肢体残疾的学生,一些患有抑郁症、多动症的儿童,家长可能会选择刻意隐瞒自己孩子的病情,因为他们担心来自社会的异样眼光,然而这种举动却导致孩子情况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同时也增加随班就读教师的工作量。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没有及时关注到该学生的情况,等于给班级管理埋下一颗定时炸弹。林某,每次教师上课他都像躲猫猫一样藏起来,并且一旦谁惹怒他,他就往别人脸上吐口水,伴随着暴怒与眼泪,他经常坐在讲台上呆呆望着前方,有时会攀越栏杆,做危险动作,每次教师看到这个状况都十分头痛,生怕该生出事或危及他人。然而家长却以“孩子还小,不能很好管理自己”来逃避问题,不肯带去相关医院做鉴定。而学校也无法强制鉴定事宜,因此教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关注这个学生,无形之中,家长的不重视,增加了老师的负担。
再者,有些家长只注重孩子能否自理,能否与其他学生一样在学校里进行学习、生活,却没有认真关注其身心健康。随班就读学生一般情感较细腻,有时情绪波动较大,因此作为与孩子呆在一起时间最长的家长,应当时刻关注自己孩子的身心变化,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鼓励。
2.学校关注度不够
对随班就读学生中特别明显的肢体残疾学生,学校会安排相关人员去辅助指导,而对于多动症、抑郁症等不定时发作的随班就读学生,学校的关注度并没有前者那么大,一方面是确实力不从心,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一方面除了个别随班就读学生,学校还需要考虑占比例较大的非随班就读学生,因此学校不是不想作为,而是难以作为。
客观来讲,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随班就读学生会给班里带来一些不便,比如前面所说的多动症、抑郁症儿童有时会影响其他同学上课或者做出危险行为,严重扰乱学校秩序,给教师的班级管理带来不便;但另一方面,随班就读学生的存在,有时也能让班里其他学生看到不同人之间的差异,学会仁爱,能够主动去帮助别人。学生杨某是一个侏儒症患者,8岁了却还不到一米高,在学校里总会引来一样的眼光,但是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他的同班同学们却对他照顾有加,非但没有歧视他,还经常轮流和他一起上学,画面十分温暖。
因此,学校应当在看到随班就读学生给学校管理不便的同时,也看到其带来的正面影响。
(二)随班就读工作体制不健全
1.缺少专业人员
随班就读教师是指随班就读学校里承担随读生教育的教师。目前,由于师资不足,水平不够等问题,我国大部分随班就读教师由普通教师承担。在教学实践中,普通学校招收随读生使相当大一批普通教师面临如何在普通教育条件下,对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实施有效教育的情况。据统计,接受过有效专业培训的随班就读教师数量不到三分之一。而普通教师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特殊教育知识技能训练,也缺乏相关的知识,较难深入了解特殊学生,这就使得随班就读学生在普通班级中难以得到充分的关注,这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加之随班就读教师在管理班级时,可能较难适应角色转换,既要照顾到普通学生的情绪,又要关注班里个别随班就读学生,在实际操作上是有困难的,大部分教师会感觉到力不从心,心力交瘁。客观来讲,对普通教师来说,接收随班就读学生不仅工作量以及工作强度大幅度增大,而且精神压力也倍增。因此,随班就读工作最好由经过特殊教育的专业人员承担,才能更有效地关注到每个随班就读学生的健康发展。然而普通学校大都教学任务繁重以及学校本身缺编严重,几乎不可能拿出专门的编制去招聘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导致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障学生,基本难以得到专业的照顾。
2.专业设备欠缺
2010年2月25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阶段盲校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备标准》《义务教育阶段聋校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备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培智学校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备标准》。2016年1月20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明确规定资源教室的建设问题。资源教室能有效弥补随班就读学生课堂学习的不足,帮助学生进行康复训练,并且可以激发随班就读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等。但是因为资金不到位等问题,资源教室建设并没有普及、医疗康复仪器等专业设备也没有落到实处。这就使得随班就读学生无法更好地得到有效的医疗支持。与此相反的是部分发达地区已做到医教结合,有效整合教育资源,送教上门,这对参加随班就读儿童少年早期的康复是很有帮助的。
3.随班就读学生认定模糊
《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中规定,对于有争议或一时难以确定的儿童,一律视为正常儿童,分配他们就近入读,不要轻易给他们戴“弱智”的帽子,也不要单纯以智商或其它单项材料草率判定为弱智儿童。对于已入学的学生,如发现有的不是弱智儿童,应通过主管部门及时转入普通小学就读。要严格防止把差生混同于弱智儿童。然而,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随班就读学生的标准,使得实际操作过程中,对随班就读学生的认定难以实施。而《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中提到的认定方法也较为繁琐且不明确,“家长或学生所在班级的教师提出名单——由乡镇组织有医疗、教育部门人员参加的筛查小组——在家长和班级教师的参与下进行严格的筛查”这在现实中是很难具体操作的,也增加了认证的难度。 (三)随班就读学生心理素质较差
由于自身与正常学生有较大差异性,如肢体残疾或性格缺陷等问题,随班就读学生普遍心理敏感,较容易引发消极情绪,因此学校与家庭需要更加关注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李某有明显的多动症倾向,伴随着敏感的心理,经常认为全班同学都在取笑他,使得他性格更加暴躁,并且多次动手殴打同学。后来,在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引导下,加之班里同学主动示好,该生在班里有了一兩个好友,情况有所好转。该生目前情况良好,与班里同学相处较为融洽。
二、在融合教育理念指导下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
(一)重视随班就读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
生态评估思想认为,残疾学生的适应不良或功能障碍不是单纯由学生自身的原因如听力问题、残疾行为等导致的,而是自身特征与各种环境因素复杂交互、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环境因素也是关系到随班就读学生能否尽快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及时疏导心理问题,给予随班就读学生更多关注,这需要教师发动班级力量,多在随班就读学生身上投注精力。
1.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随班就读学生需要在一个温暖有爱的集体,才能更好地融入集体,因此随班就读教师需要对班级里其他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反对任何歧视随班就读学生的言论以及行为出现。
2.满足随班就读学生自我需要
让随班就读学生更好融入班级,强化其归属感。许多随班就读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或者兴趣爱好,比如剪纸、钢琴演奏等,因此教师要多提供机会让随班就读学生得到关注,获得表扬。可在允许范围内让随班就读学生担任班干部,让他们获得被需要的感觉,有利于他们自身的身心发展。
3.平等对待随班就读学生
“残障儿童的教育应该就是普通人的教育,让他们从小不特殊。我们应该从制度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特教学校。因为长期在特教学校里的孩子社会认知度低,了解社会的视野也会受很大局限。有的从小形成自卑心理,对于他们成年后的社会交往、就业等方面造成很多障碍。”
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是对随班就读教师的要求,也是让随班就读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的必要举动之一。
(二)健全随班就读机制
1.完善随班就读相关法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邓猛发声:“国家应通过特殊教育立法,制定约束性条款,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学校在特殊教育方面的义务,明确无论是特殊学校还是普通学校,只要是公立学校,就得向残障孩子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更好地实施随班就读制度,首先便是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随班就读学生的界定、随班就读学生在学校应得到的保障着手,为健全随班就读制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随班就读硬件设施
资源教室承载着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咨询、教育诊断、个别化教育实施等多项功能,为教师提供特殊教育参考资料、理论及经验技术支持。可见,资源教室在随班就读制度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完成随班就读制度的当务之急是要完善资源教室等配备设施,这就要求政府资金的投入以及更加重视特殊教育的财政资金投入。
(三)培养随班就读学生自立自主学习
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性”,使得随班就读学生比其他学生要更早学会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课程设置更具实用性。随班就读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关注课前教学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前熟悉随班就读学生,了解其性格、心理、知识水平容量,才能更好地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支撑。
2.关注课堂反馈
及时关注随班就读学生课堂上的反应,对随班就读学生适当降低要求,以鼓励为主,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自信心。
3.关注课后辅导
给予随班就读学生更多的辅导,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教师的关注,为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融合教育下的随班就读制度,是要让随班就读学生真正融合进班级里,而不只是喊口号,这就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关注,是一项巨大的长期的工程。
参考文献:
[1]景时.中国式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的文化阐释与批判[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64
[3]申仁洪.从隔离到融合——随班就读效能化的理论与实践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71.
[4]陈云英.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2
[5]钱丽霞,江小英.对我国随班就读发展现状评价的问卷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4(5):1 - 5
[6]柯进.残障儿童随班就读难在哪儿[J].中国教育报,2014(4):3
[7]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的通知》[EB/OL].[1987-12-30]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2598/22615/22801/2006/3/ma68311915712136002418-0.htm
[8]韦小满,余慧云.运用新的评估方式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初步设想——“融合教育”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06(12):3-8
[9]顾丽萍.从理念创新到实践创新——区域随班就读支持体系建设的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7(5):23
【关键词】随班就读;融合教育;特殊学生
一、融合教育下随班就读学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994年世界特殊教育大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并首次正式对融合教育理念进行了解读,自此融合教育便成为了世界各國特殊教育的目标。融合教育之“融合”,便是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融入普通班,并在普通班与其他人一起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我国,“随班就读”表示残疾儿童要在普通教育场所中和普通学生一起接受教育。我以为,融合教育体现的是对教育公平的憧憬与期待,而随班就读便是在融合教育大背景下努力实施特殊教育公平化的一种体现,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对教育公平的期许是美好的,然而,我们发现随班就读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较多困难,具体表现为随班就读学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家庭、学校关注度不够
1.家庭关注度不够
每个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随班就读学生的家长也不例外。除了明显肢体残疾的学生,一些患有抑郁症、多动症的儿童,家长可能会选择刻意隐瞒自己孩子的病情,因为他们担心来自社会的异样眼光,然而这种举动却导致孩子情况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同时也增加随班就读教师的工作量。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没有及时关注到该学生的情况,等于给班级管理埋下一颗定时炸弹。林某,每次教师上课他都像躲猫猫一样藏起来,并且一旦谁惹怒他,他就往别人脸上吐口水,伴随着暴怒与眼泪,他经常坐在讲台上呆呆望着前方,有时会攀越栏杆,做危险动作,每次教师看到这个状况都十分头痛,生怕该生出事或危及他人。然而家长却以“孩子还小,不能很好管理自己”来逃避问题,不肯带去相关医院做鉴定。而学校也无法强制鉴定事宜,因此教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关注这个学生,无形之中,家长的不重视,增加了老师的负担。
再者,有些家长只注重孩子能否自理,能否与其他学生一样在学校里进行学习、生活,却没有认真关注其身心健康。随班就读学生一般情感较细腻,有时情绪波动较大,因此作为与孩子呆在一起时间最长的家长,应当时刻关注自己孩子的身心变化,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鼓励。
2.学校关注度不够
对随班就读学生中特别明显的肢体残疾学生,学校会安排相关人员去辅助指导,而对于多动症、抑郁症等不定时发作的随班就读学生,学校的关注度并没有前者那么大,一方面是确实力不从心,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一方面除了个别随班就读学生,学校还需要考虑占比例较大的非随班就读学生,因此学校不是不想作为,而是难以作为。
客观来讲,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随班就读学生会给班里带来一些不便,比如前面所说的多动症、抑郁症儿童有时会影响其他同学上课或者做出危险行为,严重扰乱学校秩序,给教师的班级管理带来不便;但另一方面,随班就读学生的存在,有时也能让班里其他学生看到不同人之间的差异,学会仁爱,能够主动去帮助别人。学生杨某是一个侏儒症患者,8岁了却还不到一米高,在学校里总会引来一样的眼光,但是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他的同班同学们却对他照顾有加,非但没有歧视他,还经常轮流和他一起上学,画面十分温暖。
因此,学校应当在看到随班就读学生给学校管理不便的同时,也看到其带来的正面影响。
(二)随班就读工作体制不健全
1.缺少专业人员
随班就读教师是指随班就读学校里承担随读生教育的教师。目前,由于师资不足,水平不够等问题,我国大部分随班就读教师由普通教师承担。在教学实践中,普通学校招收随读生使相当大一批普通教师面临如何在普通教育条件下,对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实施有效教育的情况。据统计,接受过有效专业培训的随班就读教师数量不到三分之一。而普通教师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特殊教育知识技能训练,也缺乏相关的知识,较难深入了解特殊学生,这就使得随班就读学生在普通班级中难以得到充分的关注,这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加之随班就读教师在管理班级时,可能较难适应角色转换,既要照顾到普通学生的情绪,又要关注班里个别随班就读学生,在实际操作上是有困难的,大部分教师会感觉到力不从心,心力交瘁。客观来讲,对普通教师来说,接收随班就读学生不仅工作量以及工作强度大幅度增大,而且精神压力也倍增。因此,随班就读工作最好由经过特殊教育的专业人员承担,才能更有效地关注到每个随班就读学生的健康发展。然而普通学校大都教学任务繁重以及学校本身缺编严重,几乎不可能拿出专门的编制去招聘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导致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障学生,基本难以得到专业的照顾。
2.专业设备欠缺
2010年2月25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阶段盲校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备标准》《义务教育阶段聋校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备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培智学校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备标准》。2016年1月20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明确规定资源教室的建设问题。资源教室能有效弥补随班就读学生课堂学习的不足,帮助学生进行康复训练,并且可以激发随班就读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等。但是因为资金不到位等问题,资源教室建设并没有普及、医疗康复仪器等专业设备也没有落到实处。这就使得随班就读学生无法更好地得到有效的医疗支持。与此相反的是部分发达地区已做到医教结合,有效整合教育资源,送教上门,这对参加随班就读儿童少年早期的康复是很有帮助的。
3.随班就读学生认定模糊
《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中规定,对于有争议或一时难以确定的儿童,一律视为正常儿童,分配他们就近入读,不要轻易给他们戴“弱智”的帽子,也不要单纯以智商或其它单项材料草率判定为弱智儿童。对于已入学的学生,如发现有的不是弱智儿童,应通过主管部门及时转入普通小学就读。要严格防止把差生混同于弱智儿童。然而,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随班就读学生的标准,使得实际操作过程中,对随班就读学生的认定难以实施。而《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中提到的认定方法也较为繁琐且不明确,“家长或学生所在班级的教师提出名单——由乡镇组织有医疗、教育部门人员参加的筛查小组——在家长和班级教师的参与下进行严格的筛查”这在现实中是很难具体操作的,也增加了认证的难度。 (三)随班就读学生心理素质较差
由于自身与正常学生有较大差异性,如肢体残疾或性格缺陷等问题,随班就读学生普遍心理敏感,较容易引发消极情绪,因此学校与家庭需要更加关注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李某有明显的多动症倾向,伴随着敏感的心理,经常认为全班同学都在取笑他,使得他性格更加暴躁,并且多次动手殴打同学。后来,在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引导下,加之班里同学主动示好,该生在班里有了一兩个好友,情况有所好转。该生目前情况良好,与班里同学相处较为融洽。
二、在融合教育理念指导下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
(一)重视随班就读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
生态评估思想认为,残疾学生的适应不良或功能障碍不是单纯由学生自身的原因如听力问题、残疾行为等导致的,而是自身特征与各种环境因素复杂交互、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环境因素也是关系到随班就读学生能否尽快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及时疏导心理问题,给予随班就读学生更多关注,这需要教师发动班级力量,多在随班就读学生身上投注精力。
1.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随班就读学生需要在一个温暖有爱的集体,才能更好地融入集体,因此随班就读教师需要对班级里其他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反对任何歧视随班就读学生的言论以及行为出现。
2.满足随班就读学生自我需要
让随班就读学生更好融入班级,强化其归属感。许多随班就读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或者兴趣爱好,比如剪纸、钢琴演奏等,因此教师要多提供机会让随班就读学生得到关注,获得表扬。可在允许范围内让随班就读学生担任班干部,让他们获得被需要的感觉,有利于他们自身的身心发展。
3.平等对待随班就读学生
“残障儿童的教育应该就是普通人的教育,让他们从小不特殊。我们应该从制度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特教学校。因为长期在特教学校里的孩子社会认知度低,了解社会的视野也会受很大局限。有的从小形成自卑心理,对于他们成年后的社会交往、就业等方面造成很多障碍。”
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是对随班就读教师的要求,也是让随班就读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的必要举动之一。
(二)健全随班就读机制
1.完善随班就读相关法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邓猛发声:“国家应通过特殊教育立法,制定约束性条款,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学校在特殊教育方面的义务,明确无论是特殊学校还是普通学校,只要是公立学校,就得向残障孩子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更好地实施随班就读制度,首先便是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随班就读学生的界定、随班就读学生在学校应得到的保障着手,为健全随班就读制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随班就读硬件设施
资源教室承载着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咨询、教育诊断、个别化教育实施等多项功能,为教师提供特殊教育参考资料、理论及经验技术支持。可见,资源教室在随班就读制度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完成随班就读制度的当务之急是要完善资源教室等配备设施,这就要求政府资金的投入以及更加重视特殊教育的财政资金投入。
(三)培养随班就读学生自立自主学习
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性”,使得随班就读学生比其他学生要更早学会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课程设置更具实用性。随班就读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关注课前教学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前熟悉随班就读学生,了解其性格、心理、知识水平容量,才能更好地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支撑。
2.关注课堂反馈
及时关注随班就读学生课堂上的反应,对随班就读学生适当降低要求,以鼓励为主,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自信心。
3.关注课后辅导
给予随班就读学生更多的辅导,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教师的关注,为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融合教育下的随班就读制度,是要让随班就读学生真正融合进班级里,而不只是喊口号,这就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关注,是一项巨大的长期的工程。
参考文献:
[1]景时.中国式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的文化阐释与批判[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64
[3]申仁洪.从隔离到融合——随班就读效能化的理论与实践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71.
[4]陈云英.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2
[5]钱丽霞,江小英.对我国随班就读发展现状评价的问卷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4(5):1 - 5
[6]柯进.残障儿童随班就读难在哪儿[J].中国教育报,2014(4):3
[7]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的通知》[EB/OL].[1987-12-30]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2598/22615/22801/2006/3/ma68311915712136002418-0.htm
[8]韦小满,余慧云.运用新的评估方式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初步设想——“融合教育”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06(12):3-8
[9]顾丽萍.从理念创新到实践创新——区域随班就读支持体系建设的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7(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