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资助育人工作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我国“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目的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助学体系,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学生资助格局,助学资金得到较大程度的保障,政府“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得到了较好的兑现。然而,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重经济资助,轻资助育人;资助育人工作与学校现行德育教育未能有机融合,育人效果不够明显等方面。笔者根据多年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谈谈如何正确开展资助工作。
关键词:资助育人;贫困生;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3-007-1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是促进教育发展和公平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应建立公开透明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坚持教育引导,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在对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他们进行精神资助、心理辅导,发展其良好的品行。笔者认为,在资助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规范工作程序,把好发放关
首先,申请程序严格。对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本人提出申请、班级民主评定、专业部初步审核、学校公示认定的申请程序。第二,学籍资助信息准确。学校自主开发了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唯一学籍”,严把入口关和出口关,注重动态管理。学生学籍注册、退休转学、毕业等环节规范,及时更新上报,实现信息化规范化管理。贫困学生档案数据库,建立及时,信息准确,档案齐全。第三,管理工作及时。在工作中做到了五个“及时”,学生信息在学生入学时及时登记、审核、确认;每周及时对学籍异动学生进行变更;款项下拔后及时做好发放的通告、领取工作;学生银行卡丢失后及时补办;款项未到时及时做好解释工作。
二、完善资助制度,把好监督关
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组织监督是保证。首先,用规章制度保监督。学校建立健全了资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决策和运行制度、学生建档及动态管理制度、学生民主评议制度、资助结果公示制度、助后跟踪检查制度等多项制度。其次,用完善组织保监督。学校资助管理中心、各专业部、财务科三方相互协作监督。纪检部门实施全程监督,确保不违反国家政策,不侵害学生权益。再次,用透明公开保监督。及时公示受助学生名单,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随时抽查发放情况,杜绝了各类资金出现截留、挪用和发放不及时的现象。
三、及时发现问题,把好使用关
学校始终坚持“把好事办好,钱要花在刀刃上”原则。
一是教育学校各级管理人员正确理解国家资助政策,严禁以评定和发放资助金来谋取私利或送人情、拉关系等不正之风。
二是通过专题教育、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在受助学生中广泛开展“有钱我该怎么花”的大讨论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制止铺张浪费、吸烟酗酒、迷恋网吧等不良消费。
三是所有受助学生书写承诺书,接受全校师生监督。四是多渠道与家长沟通,准确提供学校消费信息,及时反馈资助金发放情况,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四、资助育人的意义
坚持教育引导,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在学生资助工作中,从受助对象层面来看: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越来越缺乏自强自立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诚信意识差,贷款到期不还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家庭經济真正困难的学生,往往因为“面子”问题不愿意申请困难补助,得不到及时的资助。反而,有些家庭经济贫困程度并不十分严重的学生,却夸大事实,心安理得的享受各方面的资助。只要是无偿资助,他们就争先恐后地去“争取”,认为不要白不要,获得助学金后花钱大手大脚,配置高档电脑、请吃请喝。几年下来,部分学生逐渐产生了“坐、等、靠、要”的思想,甚至存在“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样扭曲的心态。经济资助的迅速落实,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期滞后,很容易使得受助学生产生“懒汉”思想,将一系列的资助措施认为是整个社会对其个人的补偿,普遍缺乏感恩意识,这种不良情绪会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对其长期发展相当有害。学校紧紧围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这一中心,在对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他们进行精神资助、心理的辅导、素质能力的提高,发展其良好的品行。所以在资助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助学为先。学校以国家助学金和省教育扶贫资助金为主体,学生奖学金、勤工俭学、顶岗实习等多种手段为补充,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保证不让一个困难学生因交不起费用而辍学。保证不让一个困难学生因金钱所困而影响学习和生活。保证不让一个困难学生因为生病住院而成为家庭经济负担。
二是励志为重。学校经常通过讲座、培训、主题班会、致学生的公开信等形式,积极开展励志教育,鼓励学生奋发有为,克难奋进,自强自立。
三是感恩为导。学校应围绕“爱心助学,回报社会”这一主题,在贫困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心传递”等主题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如,组织受助学生到福利院、敬老院做公益活动等。现在,学校已经有数千名受助学生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成为了企业单位的骨干和业务能手。
总之,我校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帮困育人”的资助工作理念,认真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基本实现了学校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快乐学习、服务成长的工作目标,促进了学校校风、学风建设,为提高学校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资助育人;贫困生;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3-007-1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是促进教育发展和公平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应建立公开透明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坚持教育引导,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在对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他们进行精神资助、心理辅导,发展其良好的品行。笔者认为,在资助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规范工作程序,把好发放关
首先,申请程序严格。对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本人提出申请、班级民主评定、专业部初步审核、学校公示认定的申请程序。第二,学籍资助信息准确。学校自主开发了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唯一学籍”,严把入口关和出口关,注重动态管理。学生学籍注册、退休转学、毕业等环节规范,及时更新上报,实现信息化规范化管理。贫困学生档案数据库,建立及时,信息准确,档案齐全。第三,管理工作及时。在工作中做到了五个“及时”,学生信息在学生入学时及时登记、审核、确认;每周及时对学籍异动学生进行变更;款项下拔后及时做好发放的通告、领取工作;学生银行卡丢失后及时补办;款项未到时及时做好解释工作。
二、完善资助制度,把好监督关
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组织监督是保证。首先,用规章制度保监督。学校建立健全了资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决策和运行制度、学生建档及动态管理制度、学生民主评议制度、资助结果公示制度、助后跟踪检查制度等多项制度。其次,用完善组织保监督。学校资助管理中心、各专业部、财务科三方相互协作监督。纪检部门实施全程监督,确保不违反国家政策,不侵害学生权益。再次,用透明公开保监督。及时公示受助学生名单,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随时抽查发放情况,杜绝了各类资金出现截留、挪用和发放不及时的现象。
三、及时发现问题,把好使用关
学校始终坚持“把好事办好,钱要花在刀刃上”原则。
一是教育学校各级管理人员正确理解国家资助政策,严禁以评定和发放资助金来谋取私利或送人情、拉关系等不正之风。
二是通过专题教育、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在受助学生中广泛开展“有钱我该怎么花”的大讨论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制止铺张浪费、吸烟酗酒、迷恋网吧等不良消费。
三是所有受助学生书写承诺书,接受全校师生监督。四是多渠道与家长沟通,准确提供学校消费信息,及时反馈资助金发放情况,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四、资助育人的意义
坚持教育引导,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在学生资助工作中,从受助对象层面来看: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越来越缺乏自强自立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诚信意识差,贷款到期不还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家庭經济真正困难的学生,往往因为“面子”问题不愿意申请困难补助,得不到及时的资助。反而,有些家庭经济贫困程度并不十分严重的学生,却夸大事实,心安理得的享受各方面的资助。只要是无偿资助,他们就争先恐后地去“争取”,认为不要白不要,获得助学金后花钱大手大脚,配置高档电脑、请吃请喝。几年下来,部分学生逐渐产生了“坐、等、靠、要”的思想,甚至存在“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样扭曲的心态。经济资助的迅速落实,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期滞后,很容易使得受助学生产生“懒汉”思想,将一系列的资助措施认为是整个社会对其个人的补偿,普遍缺乏感恩意识,这种不良情绪会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对其长期发展相当有害。学校紧紧围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这一中心,在对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他们进行精神资助、心理的辅导、素质能力的提高,发展其良好的品行。所以在资助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助学为先。学校以国家助学金和省教育扶贫资助金为主体,学生奖学金、勤工俭学、顶岗实习等多种手段为补充,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保证不让一个困难学生因交不起费用而辍学。保证不让一个困难学生因金钱所困而影响学习和生活。保证不让一个困难学生因为生病住院而成为家庭经济负担。
二是励志为重。学校经常通过讲座、培训、主题班会、致学生的公开信等形式,积极开展励志教育,鼓励学生奋发有为,克难奋进,自强自立。
三是感恩为导。学校应围绕“爱心助学,回报社会”这一主题,在贫困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心传递”等主题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如,组织受助学生到福利院、敬老院做公益活动等。现在,学校已经有数千名受助学生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成为了企业单位的骨干和业务能手。
总之,我校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帮困育人”的资助工作理念,认真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基本实现了学校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快乐学习、服务成长的工作目标,促进了学校校风、学风建设,为提高学校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