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改变课堂教学程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新动机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营造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诱发其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促进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创造性思维的策源地。
2.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模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制作“张衡地动仪”的模型时,只提供一定的数据、原理、外形,让学生从自选材料、模具制造到演示都显示出他们的创意水平。此外,我还让学生制作殷墟龟甲、兽骨模型;临摹《清明上河图》、《步辇图》、《蒙娜丽莎》等;到革命老区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如此多种形式 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多功能思维在实践中发挥,促进学生创造性意识的发展。
3.构建完整的历史事件内在关系的结构
所有的事情就像一张网,历史事件就是这张网上的一个个节点,若干节点组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张无边的大网,但无论你提起哪个节,都会将这张网提起,高的部分那是与你提起节点联系紧密的,低的部分是联系相对疏远的,但由此我们却可以知道他们之间是绝对有联系的,或远或近而已。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一张网,要一节点而知网、一叶而知秋、一事而知史。
学习历史的最大功用是用它来研究今天,预言明天,而且现在的学业考试非常注重对热点时事问题的考察,从这两个角度讲,历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关注当今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在课堂中渗透给学生。
近两年,从黄岩岛、钓鱼岛到三沙市的设置,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价值的线索,那就是海权,而且这个线索更紧密地把若干个节点联系得更紧密,构建围绕海防、海权的知识网。
我们曾经强大,从南宋指南针应用、海船的发达到元朝的空前海运到郑和下西洋,再到新航路的开辟,继而英国因为夺得海权而成为霸主,正是因为从明末的闭关、海权的失去,而被迫步入近代,开始以洋务运动为始的近代化探索,这张网还可以再大些。这个线索和知识网警示我们及后人要重视海权,重视海防的建设,这也是知识网格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由此,我们根据不同的线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以这个知识结构让学生逐渐读懂事件背后的真相,这是个良性的循环。这要求我们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格体系的能力。我们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并把握学业考试的动向,在自己的课堂中贯彻创新理念,建立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单一的授课模式。
4.与语文等其他学科整合,为学生学习历史“搭桥铺路”
例如在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我引用“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唐诗,使学生立即识记西域的地理概念和形象地理解西域的广袤和荒凉。一曲谭晶演唱的《丝绸之路》把学生带进2000年前黄沙飞舞、驼铃悠悠的漫漫古道,在歌曲中学生的学习情绪更激昂。
5.巧用影视文学作品,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在讲到北宋、西夏、辽的对峙时,我跟学生聊起了《天龙八部》,通过对萧风、段誉等人物的简单回顾,使学生深刻理解这段历史。另外,很多历史穿越剧或历史题材影视剧受学生追捧,但这些历史剧史实在破绽百出,教师要告诉学生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在課堂上我们要引用正剧,例如在讲辛亥革命时给同学们播放《走向共和》等片段,孙中山的形象在学生眼里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6.与时事紧密结合,使历史具有时代感
关心时事、议论时事是很多学生的爱好,在历史课堂中恰当地引出这些话题,既可以理解历史,又可以为现实问题寻找出路。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时,我和学生谈到时事热点“中日钓鱼岛之争”,一起回顾钓鱼岛问题的由来,使学生认识到钓鱼岛自古就是我国领土。针对日本自卫队进行的夺岛演习,我又进行追问,我们应如何回击日本的行为?怎样不让甲午海战的悲剧重演?学生义愤填膺,陷入沉思,思想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7.在网络资源中放飞思维
把网络资源引入历史课堂,让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思维健康成长。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网络教学日益广泛,历史老师要通过网络,开拓进取,借助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培养学生熟悉网络、利用网络查找历史资料,启迪学生思维,放飞思维空间,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并努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学习能力。
8.在学习竞赛中积累沉淀
新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历史课堂理当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进行活动。如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竞赛方法,每上完一节课,下课前一定会提问所学知识,并采取现场打分的方式,引起学生重视,巩固基础知识,课后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较好的效果。
9.在辩论中达成共识
激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见解,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这是当代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对“秦始皇功过的辩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武则天功过的辩论”等专题进行分组辩论。为了在辩论中获胜,为小组争光,主动查阅相关资料,辩论会上个个争得面红耳赤。学生经过辩论对历史事实的认识有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论能力得到了训练,这些活动必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营造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诱发其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促进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创造性思维的策源地。
2.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模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制作“张衡地动仪”的模型时,只提供一定的数据、原理、外形,让学生从自选材料、模具制造到演示都显示出他们的创意水平。此外,我还让学生制作殷墟龟甲、兽骨模型;临摹《清明上河图》、《步辇图》、《蒙娜丽莎》等;到革命老区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如此多种形式 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多功能思维在实践中发挥,促进学生创造性意识的发展。
3.构建完整的历史事件内在关系的结构
所有的事情就像一张网,历史事件就是这张网上的一个个节点,若干节点组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张无边的大网,但无论你提起哪个节,都会将这张网提起,高的部分那是与你提起节点联系紧密的,低的部分是联系相对疏远的,但由此我们却可以知道他们之间是绝对有联系的,或远或近而已。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一张网,要一节点而知网、一叶而知秋、一事而知史。
学习历史的最大功用是用它来研究今天,预言明天,而且现在的学业考试非常注重对热点时事问题的考察,从这两个角度讲,历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关注当今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在课堂中渗透给学生。
近两年,从黄岩岛、钓鱼岛到三沙市的设置,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价值的线索,那就是海权,而且这个线索更紧密地把若干个节点联系得更紧密,构建围绕海防、海权的知识网。
我们曾经强大,从南宋指南针应用、海船的发达到元朝的空前海运到郑和下西洋,再到新航路的开辟,继而英国因为夺得海权而成为霸主,正是因为从明末的闭关、海权的失去,而被迫步入近代,开始以洋务运动为始的近代化探索,这张网还可以再大些。这个线索和知识网警示我们及后人要重视海权,重视海防的建设,这也是知识网格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由此,我们根据不同的线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以这个知识结构让学生逐渐读懂事件背后的真相,这是个良性的循环。这要求我们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格体系的能力。我们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并把握学业考试的动向,在自己的课堂中贯彻创新理念,建立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单一的授课模式。
4.与语文等其他学科整合,为学生学习历史“搭桥铺路”
例如在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我引用“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唐诗,使学生立即识记西域的地理概念和形象地理解西域的广袤和荒凉。一曲谭晶演唱的《丝绸之路》把学生带进2000年前黄沙飞舞、驼铃悠悠的漫漫古道,在歌曲中学生的学习情绪更激昂。
5.巧用影视文学作品,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在讲到北宋、西夏、辽的对峙时,我跟学生聊起了《天龙八部》,通过对萧风、段誉等人物的简单回顾,使学生深刻理解这段历史。另外,很多历史穿越剧或历史题材影视剧受学生追捧,但这些历史剧史实在破绽百出,教师要告诉学生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在課堂上我们要引用正剧,例如在讲辛亥革命时给同学们播放《走向共和》等片段,孙中山的形象在学生眼里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6.与时事紧密结合,使历史具有时代感
关心时事、议论时事是很多学生的爱好,在历史课堂中恰当地引出这些话题,既可以理解历史,又可以为现实问题寻找出路。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时,我和学生谈到时事热点“中日钓鱼岛之争”,一起回顾钓鱼岛问题的由来,使学生认识到钓鱼岛自古就是我国领土。针对日本自卫队进行的夺岛演习,我又进行追问,我们应如何回击日本的行为?怎样不让甲午海战的悲剧重演?学生义愤填膺,陷入沉思,思想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7.在网络资源中放飞思维
把网络资源引入历史课堂,让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思维健康成长。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网络教学日益广泛,历史老师要通过网络,开拓进取,借助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培养学生熟悉网络、利用网络查找历史资料,启迪学生思维,放飞思维空间,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并努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学习能力。
8.在学习竞赛中积累沉淀
新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历史课堂理当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进行活动。如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竞赛方法,每上完一节课,下课前一定会提问所学知识,并采取现场打分的方式,引起学生重视,巩固基础知识,课后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较好的效果。
9.在辩论中达成共识
激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见解,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这是当代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对“秦始皇功过的辩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武则天功过的辩论”等专题进行分组辩论。为了在辩论中获胜,为小组争光,主动查阅相关资料,辩论会上个个争得面红耳赤。学生经过辩论对历史事实的认识有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论能力得到了训练,这些活动必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