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创业教育实践目标、体系与途径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ra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旨在训练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业精神、丰富创业知识、完善创业品格和提高创业能力。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从创业教育实践目标、课程、载体、管理、保障和评价六个方面,构建了“动态平衡、开放共生”的“双循环”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并按照“启发—实践—创业”的创业教育实践路径,实现学生、教师和企业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双循环;动态平衡;开放共生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3-0059-03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是依托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开展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直接针对创办企业开展实践型创业教育的发展途径[1]。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工院”)依托“大学生创业园”,通过全程化教育、个性化指导、多样化宣传、制度化管理、实践化项目、持续化育成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已经培育了40多个在校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创业教育实践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困惑
  首先,创业教育实践与取得成效的客观差距令人担忧。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目标设定不够明确,执行策略方法较为单一,且实施过程随意性较大。创业教育实践的活动模组和实施流程之间的逻辑联系不强,学生们在实践后无法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灵活应用,结果使得学生对其所接受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产生怀疑。其次,创业教育实践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程度仍有待提高。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与专业教育是两条平行的教育执行路径,各个部门彼此之间对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沟通互动较少,且对创业教育实践工作认知差异较大。创业教育实践一般仅限于校园内部开展,忽视与社会、社区、企业的沟通和互动,造成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与社会真实需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都很难持续发展。最后,创业教育实践与企业合作的关系层次亟需深入。身处校园的大学生创业企业缺乏与社会上的企业进行有效地交流沟通的机会和平台。而企业因为不能准确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动态,对大学生校内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价值存在疑惑,从而导致学生创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的关注和认可,更无法直接地获得企业在市场、技术、管理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目标
  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旨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当前,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依托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工作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驱动的人力资源,同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为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提供了平台和载体。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在设定创业教育实践的目标上,本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和出发,依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指导和国家与地方的教育政策法规,创建新型的创业教育实践的平台和载体,营造健康和谐的创业教育实践的环境与文化,深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传授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塑造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荣誉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促进大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且有机会从事创业实践活动。
  高职教育本质上具有“高等性”与“职业性”的双重属性[3]。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方面具有现实基础和天然优势。苏工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紧紧围绕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坚持“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地方服务”的办学理念,贯彻落实“政行校联袂,师生企联合,教研用联动,学做创联贯”[4]的新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积极践行“创业是当代大学生个体自我成长、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的创业教育理念,通过一系列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和政策措施将创业教育实践目标转化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具体行动。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体系
  制定有效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是促进高职院校自身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制度保障,也是高职院校从事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指南。苏工院基于学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优势,结合学校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探索构建具有地方特点的融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三位为一体的动态平衡、开放共生的“双循环”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双循环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是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要求,而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形成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外循环;内循环是指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内的创业实践目标、实践课程、实践载体、保障机制、实践管理和评价指标有机统一,是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
  高职院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实际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大学生创业实践目标、开发创业实践课程、搭建创业实践载体、实施创业实践管理、建立创业保障机制和选取评价指标体系等。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高职院校将会对创业实践的目标、课程、载体、管理、保障机制和评价指标做出相应调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推动着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体现了“双循环”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动态平衡性。
  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途径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想创业”的热情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重在培养学生想创业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敢于创业的事业梦想和追求。苏工院通过在全院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创业网络课堂、创业模拟培训的创业指导课程,以及开展创业知识竞赛、创业论坛讲座和创业典型案例宣传等活动,激发大学生创新灵感和创业热情,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训练其创新思维能力,营造校园创业环境和氛围,引领大学生开展创业的热潮。苏工院与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建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站”,定期组织开展高校大学生创业模拟培训活动,目前已有400多名大学生获得由苏工院与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颁发的“创业模拟实训合格证”,经过培训的学员在国家和省市各类各级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多项荣誉。   (二)实施规范具体的创业实践管理服务措施,促进学生“能创业”的动力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困难在于为学生营造客观、真实的创业实践环境,提供大学生能够真正地从事创业的有效平台和载体。苏工院为了满足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客观需求,统筹规划校园空间布局,优化设计三大功能区域。一是规划整修校园周边沿街商铺,作为大学生开展实体店铺创业与实践辅导的功能区;二是将学校食堂三楼改造设计成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中心,作为大学生从事管理服务咨询与开展网络创业的功能区;三是利用学校招聘大厅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基地,通过对现有使用空间的调整,作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沙龙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域不仅注重基础条件建设和环境布置,更强化服务功能作用和教育引导,重在为学生搭建真实的创业实践平台。
  (三)通过完善有效的创业孵化扶持体系,提供学生“创成业”的帮助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贵在完善学生创成业的创业扶持体系,提供学生创成业的制度保障。2013年6月,苏工院联合学校团委、学生工作处、财务处、后勤与资产管理处、校企合作与就业工作处和物业管理公司等部门,经过半年的筹建准备,挂牌成立“苏工院大学生创业园”,目前已初具规模。苏工院专门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通过创业项目的遴选、孵化、扶持,到跟进、指导,使创业项目从萌芽、发展,直至壮大,有了一定市场竞争力,创业项目才能健康、持续发展。江苏省心怡基金会为苏工院提供了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支持,每年资助奖励苏工院多名大学生开展创业项目(团队)。苏工院大学生创业园,作为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之一,不仅为在校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创业所需的创业场所方面的“硬条件”,而且更多则是为在校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资金、项目、指导和管理方面的“软服务”。
  (四)借助深厚优质的校企合作资源优势,搭建学生 “众创空间”的平台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搭建“众创空间”新平台,为学生提供可持续的创业发展空间。苏工院积极促进深度化、动态化和常态化的校企合作关系,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学做联动”贯穿于学院人才培养的始终,探索出一套“目标一致、人才共育、责任共担、资源共用、效益共享”的新型办学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优势的互补,依托深度合作平台的作用,从而实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苏工院已与十余家地标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与世界500强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建成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1家(其中,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动态校外实训基地477个(其中省级实训基地2个)。深厚的校企合作基础为学生拓展了专业实践空间和创业实践视野,使学生奠定了坚实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创业能力。同时,通过“课堂教室、创新工作室、实验实训室”的“三室空间”和“识岗、习岗、顶岗”的“三岗环节”,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合作,而技术研发成果也成为学生创业的项目来源,从而通过创业提升了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实现学生、教师和企业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
其他文献
他是一个出色的高职学校校长,自2006年走上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的岗位,8年来,他带领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走在全国的前列。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他的辛勤付出。他是高职校长中的“研究派”。在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方面,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浙江省哲社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1项,主持浙江省、温州市重点创新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创新开展职业自信与职业规划教育。新生入学教育中,唱主角的不是教师,而是高年级学生。学校的20多名学生宣讲团成员向新生讲述毕业学长的成功历程,讲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进而鼓励学弟学妹们通过努力来实现个人价值。除了宣讲,学校还有一本读本——《从平凡走向卓越》,这本书的采写者也是本校学生。书里记录往届毕业校友的事业成功案例,既有自主创业当上董事长的,也有在公司企业做到管理高层的,还有一
摘 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也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过程的瓶颈之一。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从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制度保障等方面探索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构建校企合作项目和协同实训平台,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关键词 产教融合;长效机制;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7-0061-03产教融合含义丰富,体现了职
摘 要 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为本位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企业应是现代学徒培训的主体。但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中,企业参与时间不足、任务少、深度不够,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其主要原因在于试点中还没真正突破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培训经验,缺少承担主体责任的意愿和能力。要改变这一局面,需要建立企业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以作为目前学校职业教育模式的补充,并建立相应的企业激励机制和学徒支
摘 要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在提升职校人才培养质量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内涵与形式统一、技能与文化并重、彰显个性、对接企业的原则。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围绕本校实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探索,寻找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呈现方式,改革德育和学业评价模式,在活动中培育学校文化,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校园文化;价值观;评价观;活动观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
摘 要 高职院校一直以来以提升学生岗位技能、强化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有待加强。由于缺乏文化积淀、校企文化尚未真正融合,高职院校的文化育人功能未能真正实现。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建筑业”为主线,大力推动鲁班文化、绿色文化、艺术文化、创新文化的四结合,打造精品校园文化,形成鲜明行业特色,实现校企文化融合,有力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文化重塑;行业特色;“
根据改革方案,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将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 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将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2016年3月30日至31日,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年度工作会议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总结“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的成绩与经验,明确“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思路,部署2016年工作,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新起点上重新出发,开创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新局面。  每年一次的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年度工作会,是由教育部组织召开的旨在指
摘 要 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是指为贫困人口提供技能培训,以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一种教育扶贫形式。这种教育扶贫形式因其时间短、见效快而成了教育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实施过程中精准度偏低,主要表现为扶贫区域瞄准精度偏低、扶贫需求识别不够精准以及扶贫经费的投放和使用效率偏低等。因此,要提高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效果,实现精准扶贫,一方面需要建立扶贫对象人口档案,将“漫灌式”扶贫转为“滴
2013年1月5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了示范县创建的范围,即县、市及涉农区人民政府。以县、市为主,兼顾涉农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总局下辖县级单位。涉农区系指区内常住人口中农业常住人口所占比例超过30%的区,包括地级市的区、副省级城市所辖区、直辖市所辖区。示范县创建工作向农、林、牧、副、渔、水利、粮食等大县(市、区)以及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