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美国教育部启动了针对职前教师技术教育的大型资助项目,即“培训未来的教师使用技术(Preparing Tomorrow’s Teachers to Use Technology)”,简称PT3。旨在鼓励和扶持职前教师进行技术教育的创新实践,加速培养满足信息时代要求的高质量教师。该计划执行以来,已资助500多个教育技术应用与培训项目,受资助者包括学院、大学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职前教师,参与项目的教师达到全部教师的50%以上,收到了预期效果。这为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养提供了借鉴。
一、美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培养特点
1.改造课程内容,加强培养职前教师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根据范德比尔大学“锚式模块化质询教学架构,即教学为模块化的”理论,美国不断改造教师教育技术的课程内容。以文本、音视频片断等作为课程资源最小粒度,由这些资源组成教学模块,再由模块组织成为更大的单元,最后根据学生不同的需要将这些单元配置为不同的课程。教学模块要求能够很容易地适应个人的需要,有利于创建新资源和挑战,能够让学生从回应挑战的做法中学习。课程的设计体现了人的认知规律,考虑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重点学习在教学中急需的应用技术,如计算机基本操作、文字处理基础知识、课件制作技能和技巧、网络相关知识等。同时,还安排了一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内容,如计算机硬件知识、多媒体应用理论、数据结构理论和有关计算机编辑语言等。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主要在实习学校进行。由教育技术教员和学科教学法教员共同设计职前教师的实习要求。参与实习的学生主要是三年级新生,进入实习学校以后,首先由教育技术学教师和学科教学法教师一起开发示范课,示范在教室里如何有效地使用技术,学完一课之后,职前教师要议论示范课的教学效果,讨论在真实课堂上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果要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上这堂课,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改动。职前教师每学期都必须学两次示范课,自己开发一个教学活动,整合技术和学科内容,并在实习学校对他们的学生使用。真实课堂完成之后,要做课后总结,说明在此过程中有效的教学策略、下次教学要改进的地方以及课堂上所使用技术的有效性等。学期结束前,职前教师还要与带教教师一起反思、总结他们所设计的课,接受改进教学的反馈和建议,获得可用于未来的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资源和新想法。
2.发挥合作学习作用,创设“活”性课堂
PT3指出,教师要学会使用技术,不仅要对技术感兴趣,去接近它,去发现和实验技术所能运用的不同方式,还要有足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把它有效地整合到课堂中去。要想在教室里充分使用技术,必须与他人合作,创新需要见多识广,需要与他人交流经验。在匹兹堡大学,他们建立了学习者的合作社区,利用多活动、多讨论、多记录、多练习、多交流、多案例等多种方式代替枯燥的理论陈述,积极创建职前教师学习技术的浸入式环境,搭建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学习平台,运用“任务驱动、小组协作、案例教学、行动研究”等方法,把学习设置到丰富的、有意义的任务之中,通过制作小课件、网页、报纸版面、成绩汇总等,给学生提供深层次体会和感悟的机会。学员大多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体验,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元互动,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扫过去的沉闷课堂,让课堂真正“活”了起来。对教学中的一些难题,常常使用“头脑风暴”法,通过小组或全班的讨论,激发思想火花,并在这些火花中寻找问题答案。据统计,一般内容讨论和交流的用时约为17%,个别内容的讨论和交流用时则高达80%。座次安排上,常常采用活动型、对话型、马蹄型等形式,创设民主、和谐、创造性的教学情景,建立起平等对话、坦诚交流、相互观摩、互助共进的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了教学质量。
3.以能力为中心,强调过程性评价
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注重对教学过程所有环节和学生全面能力的考查,尤其凸显对学习过程、整体能力的评价。教学伊始,教师就向学生明确指出,一切活动和任务都是围绕着将来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展开的,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教学过程中,教学日历的安排、单元计划(教案)的制定、框架问题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媒体的使用、课件的制作、计划时间表的实施和讨论活动等,要求所有学员都要完成。学习结束时,通过对技术技能、计算机态度、个人兴趣偏好调查的记录,以及培训研讨活动评价、参与教师反思日志等对学员作出评判。为提高学生自我反思性学习效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了“培训日志”的方式,为教师提供了将来进行教学自我反思的原始记录。学生反映,这是考查他们能力的评价,是写实性、运用性的评价,每个人的成果都可以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应用。
4.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跟踪教学改革投入
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需要硬件的支持和相应软件的配备,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美国政府十分重视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由国家确定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以联邦财政为核心,采取多种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为实施美国教育行动计划,1998年美国投入510亿美元巨资,为实现“十二岁孩子能联机上网接受多媒体网络化教育”以及“到2000年使网络联接所有的教师和图书馆”这些目标,国会连续五年内提供了20亿美元的特别拨款。联邦通讯委员会也准予学校和图书馆的联网与通讯享受降价幅度为20%~90%的优惠服务。政府在不断加大投资、实施政策倾斜、在经费和投资力度上采取优先保证的同时,还充分调动民间组织和企业参与投资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援助基金、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大社会融资数额。每年除地方学区在新技术方面投入40亿美元外,联邦通讯部门在帮助图书馆联网方面的投入每年达22.5亿美元,MCI、IBM等公司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委员会(GIIC)”建设中的投资也达6.5亿美元,IBM还向十个学区的教育机构免费提供硬软件和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目前已经有超过98%的学校和77%的教室连上了互联网,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浏览和搜集相关资料。这些投资和建设,为职前教师教育技术的学习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二、美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培养对我们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PT3项目的成功经验,为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培养提供了以下启示。
1.熟悉技术应用领域,实施“教做学”合一
教育技术的培养不仅是相应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把信息技术恰当地应用于教学。无庸讳言,目前有相当数量教师教育机构的授课教师对中小学教育认识不足,不了解基础教育各科教学及其间的相互联系。在教学中,或者过于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教学,或者花大量时间练习计算机应用技术,而很少针对中小学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和实际应用技术进行练习,所学内容并不能用之于未来的教学实践。学习美国PT3经验,可以根据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的内容,通过专题训练、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自我设计、头脑风暴等形式,创设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社区,运用任务驱动、小组协作等方式,使学生解放大脑去思考,解放双手去操作。教师可根据教学要点、关键技能,进行画龙点睛的指导、示范,做到“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做学合一”。
2.构建合作型研讨小组,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技术的培养仍以教师主导型的学生模仿学习为主,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研讨比较缺乏。学生个体设计项目多为个体智慧的反映,其他同学的智慧较难融入。学习美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培养的成功经验,可以建立合作型研讨小组,通过学生的互相激发,共同提高教育技术的教学质量。诚如彼得
一、美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培养特点
1.改造课程内容,加强培养职前教师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根据范德比尔大学“锚式模块化质询教学架构,即教学为模块化的”理论,美国不断改造教师教育技术的课程内容。以文本、音视频片断等作为课程资源最小粒度,由这些资源组成教学模块,再由模块组织成为更大的单元,最后根据学生不同的需要将这些单元配置为不同的课程。教学模块要求能够很容易地适应个人的需要,有利于创建新资源和挑战,能够让学生从回应挑战的做法中学习。课程的设计体现了人的认知规律,考虑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重点学习在教学中急需的应用技术,如计算机基本操作、文字处理基础知识、课件制作技能和技巧、网络相关知识等。同时,还安排了一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内容,如计算机硬件知识、多媒体应用理论、数据结构理论和有关计算机编辑语言等。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主要在实习学校进行。由教育技术教员和学科教学法教员共同设计职前教师的实习要求。参与实习的学生主要是三年级新生,进入实习学校以后,首先由教育技术学教师和学科教学法教师一起开发示范课,示范在教室里如何有效地使用技术,学完一课之后,职前教师要议论示范课的教学效果,讨论在真实课堂上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果要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上这堂课,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改动。职前教师每学期都必须学两次示范课,自己开发一个教学活动,整合技术和学科内容,并在实习学校对他们的学生使用。真实课堂完成之后,要做课后总结,说明在此过程中有效的教学策略、下次教学要改进的地方以及课堂上所使用技术的有效性等。学期结束前,职前教师还要与带教教师一起反思、总结他们所设计的课,接受改进教学的反馈和建议,获得可用于未来的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资源和新想法。
2.发挥合作学习作用,创设“活”性课堂
PT3指出,教师要学会使用技术,不仅要对技术感兴趣,去接近它,去发现和实验技术所能运用的不同方式,还要有足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把它有效地整合到课堂中去。要想在教室里充分使用技术,必须与他人合作,创新需要见多识广,需要与他人交流经验。在匹兹堡大学,他们建立了学习者的合作社区,利用多活动、多讨论、多记录、多练习、多交流、多案例等多种方式代替枯燥的理论陈述,积极创建职前教师学习技术的浸入式环境,搭建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学习平台,运用“任务驱动、小组协作、案例教学、行动研究”等方法,把学习设置到丰富的、有意义的任务之中,通过制作小课件、网页、报纸版面、成绩汇总等,给学生提供深层次体会和感悟的机会。学员大多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体验,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元互动,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扫过去的沉闷课堂,让课堂真正“活”了起来。对教学中的一些难题,常常使用“头脑风暴”法,通过小组或全班的讨论,激发思想火花,并在这些火花中寻找问题答案。据统计,一般内容讨论和交流的用时约为17%,个别内容的讨论和交流用时则高达80%。座次安排上,常常采用活动型、对话型、马蹄型等形式,创设民主、和谐、创造性的教学情景,建立起平等对话、坦诚交流、相互观摩、互助共进的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了教学质量。
3.以能力为中心,强调过程性评价
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注重对教学过程所有环节和学生全面能力的考查,尤其凸显对学习过程、整体能力的评价。教学伊始,教师就向学生明确指出,一切活动和任务都是围绕着将来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展开的,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教学过程中,教学日历的安排、单元计划(教案)的制定、框架问题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媒体的使用、课件的制作、计划时间表的实施和讨论活动等,要求所有学员都要完成。学习结束时,通过对技术技能、计算机态度、个人兴趣偏好调查的记录,以及培训研讨活动评价、参与教师反思日志等对学员作出评判。为提高学生自我反思性学习效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了“培训日志”的方式,为教师提供了将来进行教学自我反思的原始记录。学生反映,这是考查他们能力的评价,是写实性、运用性的评价,每个人的成果都可以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应用。
4.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跟踪教学改革投入
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需要硬件的支持和相应软件的配备,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美国政府十分重视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由国家确定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以联邦财政为核心,采取多种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为实施美国教育行动计划,1998年美国投入510亿美元巨资,为实现“十二岁孩子能联机上网接受多媒体网络化教育”以及“到2000年使网络联接所有的教师和图书馆”这些目标,国会连续五年内提供了20亿美元的特别拨款。联邦通讯委员会也准予学校和图书馆的联网与通讯享受降价幅度为20%~90%的优惠服务。政府在不断加大投资、实施政策倾斜、在经费和投资力度上采取优先保证的同时,还充分调动民间组织和企业参与投资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援助基金、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大社会融资数额。每年除地方学区在新技术方面投入40亿美元外,联邦通讯部门在帮助图书馆联网方面的投入每年达22.5亿美元,MCI、IBM等公司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委员会(GIIC)”建设中的投资也达6.5亿美元,IBM还向十个学区的教育机构免费提供硬软件和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目前已经有超过98%的学校和77%的教室连上了互联网,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浏览和搜集相关资料。这些投资和建设,为职前教师教育技术的学习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二、美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培养对我们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PT3项目的成功经验,为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培养提供了以下启示。
1.熟悉技术应用领域,实施“教做学”合一
教育技术的培养不仅是相应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把信息技术恰当地应用于教学。无庸讳言,目前有相当数量教师教育机构的授课教师对中小学教育认识不足,不了解基础教育各科教学及其间的相互联系。在教学中,或者过于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教学,或者花大量时间练习计算机应用技术,而很少针对中小学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和实际应用技术进行练习,所学内容并不能用之于未来的教学实践。学习美国PT3经验,可以根据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的内容,通过专题训练、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自我设计、头脑风暴等形式,创设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社区,运用任务驱动、小组协作等方式,使学生解放大脑去思考,解放双手去操作。教师可根据教学要点、关键技能,进行画龙点睛的指导、示范,做到“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做学合一”。
2.构建合作型研讨小组,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技术的培养仍以教师主导型的学生模仿学习为主,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研讨比较缺乏。学生个体设计项目多为个体智慧的反映,其他同学的智慧较难融入。学习美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培养的成功经验,可以建立合作型研讨小组,通过学生的互相激发,共同提高教育技术的教学质量。诚如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