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的市场在发展中逐步完善,企业的经营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和复杂,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的行为也变得更为丰富,层出不穷的财务舞弊和造假案件使得盈余管理这一新的名词应运而生。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交易规划等方面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了有目的干预行为,其产生有相应的内在动机和外部条件。企业管理层如果是在交易事项发生以后通过会计活动影响了报表,就是会计的盈余管理。
一、会计盈余管理的动机
(一)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现今的上市公司能够在资本市场上以零成本筹集到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资金,而源源不断的资金才能够保证企业能够在稳健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发展。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外部投资者掌握企业信息的重要桥梁,报表上呈现出的信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印象,从而影响企业筹资的有效性,因此,为了体现出企业具有被投资的价值,管理层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手段粉饰报表进而获得公司的未来生存、获利和长期发展的潜力。
(二)迫于管理层绩效考核的压力。在当今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管理层是由董事会聘请的,需要对股东负责,在对企业直接的经管过程中,企业运营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管理层的绩效考核的结果。由于这个原因,业绩不佳的经营者为避免被解雇会进行盈余管理,有些高层管理人员会采取使报告收益最大化的策略以增加他们的奖金,还有新上任的高层管理人员可能会进行大冲洗,注销一笔巨大资产以提高未来盈利的可能性。公司会计决策权归属于管理层这一特点使得盈余管理活动具有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也成为管理层规避其决策失误的责任、夸大其经营业绩从而获得更多个人利益的通道。
(三)降低税负的动机。中国企业经营过程中普遍面临着较高的税负,为了减少利润的流失,企业往往在业绩较好的年度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活动,隐瞒利润,减少所得税的缴纳。希望减少税负的企业通常采用后进先出法进行财务报告。比如当价格上涨时,在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上相较于先进先出法,采用后进先出法通常可以降低报告收益和减少税负。
(四)会计盈余管理的低成本和高收益。企业的经营在如今竞争更加多元化的市场上变得更加困难,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相较于正常的生产销售过程而言,会计政策的小小改变比如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年限的变动所产生的利润几乎是零成本的,这使得企业的财务造假容易上瘾,也就是产生惯性,当企业的业绩水平没有到达预期时,盈余管理就如同最后一根的救命稻草。
(五)避免被“ST”。我国的《证券法》有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就会被标上“ST”的标签以提醒投资者该企业的投资风险较高,连续三年亏损就必须退出资本市场。因此许多第一年亏损的企业为了避免第二年继续亏损而使公司处于被“ST”的不利境地就会采用盈余管理的手段来对报表进行粉饰,使企业显示盈利的状态,毕竟证监会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判还是以企业披露的财务报表为基础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企业显示出一年亏损、一年盈利,下一年又继续亏损的波动的经营状况。
二、会计盈余管理手段
(一)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准则的原则性导向使得企业能够在选择自身的会计政策以及会计估计方法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从而在不同的境况下企业能够通过变更会计政策以及会计估计方法来进行报表的粉饰。比如前文提及的利用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变更以及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来虚增利润,后者在许多拥有较高价值的机器设备的行业如钢铁行业中被广泛地运用。企业还可以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这一账户来进行报表的操纵。比如对于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在当年根据某一理由减少计提的话,就会增加利润表中的利润。
(二)利用会计处理时间差。企业的利润来源是收入的取得,有足够的营收作为保障,利润才能够最终有一个好的体现,因此,许多企业在粉饰报表时不约而同地对主营业务收入项目进行了粉饰。具体的做法有:在收入确认条件不满足的时候就提前确认收入,此时大多数的情况下只是单证的流动以及合同的签订,企业的货物并没有随之流转;也有企业为了营造一种通过良好经营使公司扭亏为盈的印象而延后确认收入,同时也起到了减少税收支出的作用;还有的企业会将当期应计的费用延后确认从而虚增利润等等。
(三)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一些非经常损益项目如“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等也被企业用来进行盈余管理活动。比如企业为了虚增利润有时候会进行资产的出售和转让,如果资产是固定资产的话这就产生了营业外收入,而长期股权投资的出售则会产生相应的投资收益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额。但是这是以损害企业可持续性发展为代价的,因为企业的未来在于资产,投资者由于企业表面的利润数字的误导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策最终遭受损失。另外企业也常常采取将虚拟资产挂账的方式来粉饰资产负债表。
(四)利用研发支出资本化。研发支出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才能够资本化,否则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但是很多企业将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支出计入相应无形资产的成本中去从而虚增了资产和利润,同时许多企业研发支出的构成也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
企业的会计盈余管理行为是伴随着会计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仿佛是会计的影子,是会计的天然属性。要想将盈余管理带来的恶性经济后果对市场的影响程度尽可能地降低,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以及建立健全保证其得到有效执行的监管体系,此外,注册会计师在承接业务时对其管理层诚信的全面考察以及在业务进行的过程中时刻保持职业谨慎以及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盈余管理的问题是会计发展过程中永不过时的论题,将会在会计的不断前进与完善中得到升华。
一、会计盈余管理的动机
(一)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现今的上市公司能够在资本市场上以零成本筹集到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资金,而源源不断的资金才能够保证企业能够在稳健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发展。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外部投资者掌握企业信息的重要桥梁,报表上呈现出的信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印象,从而影响企业筹资的有效性,因此,为了体现出企业具有被投资的价值,管理层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手段粉饰报表进而获得公司的未来生存、获利和长期发展的潜力。
(二)迫于管理层绩效考核的压力。在当今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管理层是由董事会聘请的,需要对股东负责,在对企业直接的经管过程中,企业运营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管理层的绩效考核的结果。由于这个原因,业绩不佳的经营者为避免被解雇会进行盈余管理,有些高层管理人员会采取使报告收益最大化的策略以增加他们的奖金,还有新上任的高层管理人员可能会进行大冲洗,注销一笔巨大资产以提高未来盈利的可能性。公司会计决策权归属于管理层这一特点使得盈余管理活动具有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也成为管理层规避其决策失误的责任、夸大其经营业绩从而获得更多个人利益的通道。
(三)降低税负的动机。中国企业经营过程中普遍面临着较高的税负,为了减少利润的流失,企业往往在业绩较好的年度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活动,隐瞒利润,减少所得税的缴纳。希望减少税负的企业通常采用后进先出法进行财务报告。比如当价格上涨时,在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上相较于先进先出法,采用后进先出法通常可以降低报告收益和减少税负。
(四)会计盈余管理的低成本和高收益。企业的经营在如今竞争更加多元化的市场上变得更加困难,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相较于正常的生产销售过程而言,会计政策的小小改变比如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年限的变动所产生的利润几乎是零成本的,这使得企业的财务造假容易上瘾,也就是产生惯性,当企业的业绩水平没有到达预期时,盈余管理就如同最后一根的救命稻草。
(五)避免被“ST”。我国的《证券法》有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就会被标上“ST”的标签以提醒投资者该企业的投资风险较高,连续三年亏损就必须退出资本市场。因此许多第一年亏损的企业为了避免第二年继续亏损而使公司处于被“ST”的不利境地就会采用盈余管理的手段来对报表进行粉饰,使企业显示盈利的状态,毕竟证监会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判还是以企业披露的财务报表为基础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企业显示出一年亏损、一年盈利,下一年又继续亏损的波动的经营状况。
二、会计盈余管理手段
(一)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准则的原则性导向使得企业能够在选择自身的会计政策以及会计估计方法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从而在不同的境况下企业能够通过变更会计政策以及会计估计方法来进行报表的粉饰。比如前文提及的利用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变更以及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来虚增利润,后者在许多拥有较高价值的机器设备的行业如钢铁行业中被广泛地运用。企业还可以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这一账户来进行报表的操纵。比如对于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在当年根据某一理由减少计提的话,就会增加利润表中的利润。
(二)利用会计处理时间差。企业的利润来源是收入的取得,有足够的营收作为保障,利润才能够最终有一个好的体现,因此,许多企业在粉饰报表时不约而同地对主营业务收入项目进行了粉饰。具体的做法有:在收入确认条件不满足的时候就提前确认收入,此时大多数的情况下只是单证的流动以及合同的签订,企业的货物并没有随之流转;也有企业为了营造一种通过良好经营使公司扭亏为盈的印象而延后确认收入,同时也起到了减少税收支出的作用;还有的企业会将当期应计的费用延后确认从而虚增利润等等。
(三)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一些非经常损益项目如“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等也被企业用来进行盈余管理活动。比如企业为了虚增利润有时候会进行资产的出售和转让,如果资产是固定资产的话这就产生了营业外收入,而长期股权投资的出售则会产生相应的投资收益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额。但是这是以损害企业可持续性发展为代价的,因为企业的未来在于资产,投资者由于企业表面的利润数字的误导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策最终遭受损失。另外企业也常常采取将虚拟资产挂账的方式来粉饰资产负债表。
(四)利用研发支出资本化。研发支出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才能够资本化,否则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但是很多企业将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支出计入相应无形资产的成本中去从而虚增了资产和利润,同时许多企业研发支出的构成也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
企业的会计盈余管理行为是伴随着会计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仿佛是会计的影子,是会计的天然属性。要想将盈余管理带来的恶性经济后果对市场的影响程度尽可能地降低,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以及建立健全保证其得到有效执行的监管体系,此外,注册会计师在承接业务时对其管理层诚信的全面考察以及在业务进行的过程中时刻保持职业谨慎以及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盈余管理的问题是会计发展过程中永不过时的论题,将会在会计的不断前进与完善中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