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一起来“进德”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1984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 《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是北大历史上编撰最早、篇幅最大、体制最完整的纪念册。
  右 《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中关于『进德会』的内容,阐释了蔡元培先生发起进德会的初衷。
  1918年时值北京大学成立二十年,自认“夙著光荣历史”而至今“尚无纪念之事”的北大学生从1917年开始着手编辑一本校庆资料,校方大力支持,蔡元培校长命秘书将学校档案借给编辑之一陈钟凡,使其得以完成校史性质的“沿革一览”。除了“沿革一览”,此《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还包括“规程一览”、“集会一览”、“职员一览”、学生一览”等,其中“集会一览”,有关于北京大学进德会的资料。书中说“本校进德会自蔡校长发起于本年一月十九日,刊登其宣言。嗣后不惟本校职员及学生报名入会者甚多,中外各报亦多转载其文,而批评之视为注意之价值,焉兹全录其文于后。”这是98年前蔡元培先生在北大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北大成立之初,校园里封建官僚习气依旧,腐败生活作风如前。学生注重的是毕业之后的出路,蔡校长发现“专门研究学术的教员,他们不见得欢迎”,“学生于讲堂上领受讲义,及当学期、学年考试时要求题目范围特别预备外,对于学术并没有何等兴会”。教师中很多人来自清末衙门,滥竽充数不学无术者不乏其人。他们年年把陈旧的讲义发给学生,在讲台上读一遍了事。“讲堂以外,又没有高尚的娱乐与自动的组织,遂不得不于学校之外,竞为不正当的消遣。这就是著名腐败的总因”。
  蔡元培先生于1917年1月初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到校之初,就在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中号召师生共起“砥砺德行”、“力挽颓俗”,说:“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故必有卓绝之士力挽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
  出任北大校长一年后,组建“进德会”被提上议事日程。蔡校长说:“进德会之问题,遂亦应时势之要求,而不能不从事矣,以南洋同学会、译学馆校友会所提议而未行者,试之于此二千人之社会。”他酝酿并起草“进德会”的入会条件,征询师生员工意见得到相当认同后,于1918年1月19日出版的第49号 《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了著名的 《北大进德会旨趣书》,作公开发起、号召。“旨趣书”开宗明义公告组织进德会的缘起,在于增进个人道德品质,使自己成为清流之士,肩负起与俗流斗争、改良社会风气的神圣职责。
  蔡元培在《北大进德会旨趣书》中开列了以“三不”即不赌、不嫖、不娶妾为基础的三个等级的会员条件,任师生员工选择承诺:甲种会员,不嫖,不赌,不娶妾;乙种会员,于前三不外,加不作官吏、不作议员二不;丙种会员,于前五不外,加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三不。他还归纳了三条入会之效用:可以绳己,以本会制裁之,庶不至于自放;可以谢人,以本会为范围,则人有以是等相嬲者,径行拒绝,亦不致伤感情;可以止谤,以本会为保障,苟人人能守会约,则谤因既灭,不弭谤而弭。
  北京大学进德会发起第二天,蔡元培等30多人率先加入,截至5月31日,进德会甲种会员371人,乙种会员95人,丙种会员26人,入会人数占了全校人数的四分之一。校外甲种会员3人,乙种会员5人,丙种会员3人。教师 76 人,职员 92 人,学生 301 人。参加进德会者大多数是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社会名流和专家学者、其中多有近现代史上的知名人物,如甲种会员李大钊、陈独秀、许德珩、沈尹默、章士钊、马寅初、马叙伦、罗家伦、周炳琳、朱家华、胡适、王宠惠、张国焘、辜鸿铭等,乙种会员范文澜、傅斯年、钱玄同、周作人、徐宝璜、康白情等,丙种会员梁漱溟、李石曾等。蔡元培先生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加入了乙种会员。凡是要入会的均须填写“志愿书”,写明自己愿遵守的戒约,愿为何种会员,签名盖章,送交进德会评议会,经评议会审查通过即是会员。
  经过充分准备后,1918年5月28日下午4时,进德会在北大文科第一教室举行了成立大会,蔡元培以212票当选评议员,并遵照进德会规则,依次选举出评议员、纠察员若干人。6月1日,进德会选举评议员和纠察员。6月29日,进德会召开评议员、纠察员会议。会上通过决议:废除原定甲、乙、丙等级,以不嫖、不赌、不纳妾三条为入会之必要条件,其余五条戒律,由会员自由认同承诺遵守;会员中如有破坏其志愿书上所认之戒律者,劝告如仍犯,经会员十人签名报告,经评议员调查属实,开评议会宣告除名。7月6日,蔡元培通过《进德会启事》公布了八条戒律的界限,如“不作官吏,凡受政府任命而从事于行政司法者为官吏,但本其学说从事于教育学术实业者,不在此限”,“不作议员,以国会、省议会、县议会议员为限,其他若自治团体及关于实业教育等团体之议员,不在戒约之内”,再如“不吸烟,中西各种烟与鸦片与代鸦片之吗啡针,皆以烟论。用于治病必需之品不在此限”。
  1919年7月30日,蔡元培等人第一批加入改革后的新进德会,并承诺: “守本会三条戒约外,不作官吏,不作议员,不食肉。”并在情理层面对进德思想提出了更高要求。规定: “凡藐视他人之人格,以供玩弄者,皆认为嫖”;“凡以钱或钱之替代品为输赢之游戏,皆认为赌”;“凡有妻再婚者,无论用何名称,皆认为纳妾”。进德会戒约进一步具体和细化。
  进德会的发起不仅让北大学生和教师为之一振,也受到了中外媒介的关注,“京、沪各报会转载宣告书而评论之”,日本媒体盛赞蔡元培为“一代硕学及德望家。”
其他文献
来自美国加州的Juicy Couture在今夏延续Juicy女郎的自由奔放,此次的仲夏旅程由摩洛哥移师至巴西里约热内卢,带来南美风情的诱人魅力。栩栩如生的大嘴鸟成为今季的重点设计,演绎出随性的时尚气息。
期刊
2016世界绿色设计论坛扬州峰会于近日举行,“非遗展示馆”成为本次峰会的新亮点。该馆以“非遗传承与创意智造”为主题,共设六大版块,包括展示制宣、雕版等非遗创新项目的“文房雅韵”;展示扬派刺绣、通草花技艺等传统非遗及民间艺术的“指尖灵动”;展示秸秆胚胎漆艺梅瓶等漆器工艺品的“漆彩流光”等。
期刊
Deseo在西班牙语中解作“Desire”,是ARTE最具代表性的系列。这一系列的灵感来自美丽的新娘捧花,设计师以多彩的宝石调和、混搭,大小不一的闪烁晶钻配合优秀的切割及镶嵌技术,在每一角度都如万花筒般闪耀无比,令人沉醉。
期刊
读大学时,老师多在课前点名,却任学生冒替答到、在课上睡觉而不顾;偶有老师从不点名,偏偏到课学生人数众多,且听课认真,生怕错过一言半语。好的教育该是怎样的?很多学生苦读十年都未曾遇到;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很多老师教书廿载都无法理解。  百年前,蔡元培先生给中国教育界上了系统而震撼的一堂课;百年后,这堂课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更显出其远见与高明。今年,适逢蔡元培先生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一百周年,有这样一个机
期刊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此新旧交替的过渡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出国留学、放眼看世界,希冀从西方寻求救亡兴国之道。蔡元培就是这股留学热潮的一份子。他先后3次赴德国求学、考察,共计5年多时间,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他在这段时间内学到了哪些先进思想?在就任北大校长后又是怎样实践这些思想的?近日,《中国收藏》记者来到北京大学,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蔡元培研究
期刊
“孑民是时持论,谓康党所以失败,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此后北京政府,无可希望。故抛弃京职,而愿委身于教育云。”  蔡元培在少年时期,已名动公卿,曾被前清宰相翁同龢称赞:“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才也。”一代狂士辜鸿铭也曾这样评价:“现在中国仅有的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而跑去革命,到现在还革命。”  美国著名
期刊
19世纪末的中国,被东方列强称为沉睡的雄狮,除了精神上的保守与陈旧,身体缺乏锻炼导致的羸弱与胆怯也是弊病之一。多次留学德法的蔡元培,用自己独特的学识和深厚的思想,为中国人找准了被欺凌被压迫的命脉。他在国内教育中大力提倡体育,提出“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说明发展体育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 完全人格 首在体育 |  蔡元培倡导体育运动,始终与他所倡导的“完全人格”联系在
期刊
近期,位于阿根廷首都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财政部展出了40幅布面油画,它们均为跨境警察机构国际刑警组织突击搜查艺术品伪造团伙时查获的伪作,展览旨在引起人们对艺术诈骗的注意。在本案中,警方共查获了240件伪作,如未查没,这些仿品将与其伪造证书配套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期刊
“文言文啰哩啰嗦,之乎者也,早就该弃之不用!”  “汝等崇洋媚外,置老祖宗于何地?”  “梁任甫先生要评胡适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还不快去看看!”  ……  这是发生在1919年北京大学午餐时的一幕,那时的北京大学已在蔡元培先生的执掌下度过了两年的光景。其实这场午餐时的激论,早在蔡元培任绍兴中西学堂总理时,便亲自践行过;而北京大学,则给了蔡元培更广阔、也更艰难的舞台。  面对妄求升官发财的学
期刊
对于出身翰林的蔡元培来讲,他的那个进士,在文章上自然是实至名归,而于延续数百年的清代科举中对于文字的重视,他似乎又成了一个特例。客观来说,蔡元培的书法,远远没有达到同时代书法高手的水平,结构松散,用笔简单,似乎作者自身也不是太讲究,他更加在意实用的价值,而非艺术的追求,尤其是应付考试的小楷也差强人意。虽然,他的读书生涯中对于书法的学习和旁人无异。  蔡元培在《自写年谱》中说自己“六岁习字,先用描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