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勇敢面对镜头的人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e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何经泰的作品,第一感觉是沉重。他镜头下的台北俨然是另一个台北。看何经泰的影像是一个反省和思考的过程,他的图像总是带着残缺和不完整,甚至会给人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这些残缺不全的身体、累累伤痕逼迫我们不得不正视社会阴暗的一面。何经泰的影像就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大胆地直视社会的丑陋,时刻提醒自己,其实这些伤痛离我们并不远。
  何经泰不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而是韩国的亚裔,19岁自釜山来到台湾政治大念哲学系。1956年出生的他,虽已年过半百,但精神抖擞,有着与年龄不太相符的穿着打扮,留着齐肩的短发。虽然现任《明报周刊》副总编,但仍亲自执行拍摄工作。访问当天,他风尘仆仆地拍摄归来,告诉我他今天去拍了一个明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很难将他与“工伤摄影”这几个字结合起来。
  
  有些沉重的工伤摄影
  何经泰的作品之所以被誉为“工伤摄影”,是因为早在1995年,他就开始接触工厂的工人,走访工伤协会的新旧会员,将影像集结成册,出版了《工伤显影》一书。虽然在这之前,他已于1990年和1991分别出版过《都市底层》、《白色档案》,但似乎被人们提及最多的还是他的《工伤显影》。我问他之所以发掘出这样的题材,是不是带有人文性的关怀,带有强烈的同情心,何经泰说:“《都市底层》讲的是经济伤害,《白色档案》讲的是政治伤害,《工伤摄影》讲得是身体伤害,我拍摄的内容和台湾的大环境有关。当时的台湾社会在缓慢进步的路程上,还保留着太多顽强存在的制度性公益匮乏,以及它因急速产生的苦难,在这种由于公益匮乏过度、过久的社会而让受害者无力,让一般事不关己者麻木的情境里,我注视着,这是我无言的宣泄,也是我作为一名摄影师、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良知。”
  拍摄的时候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在拍摄?会不会觉得去揭开他们的伤疤有些残忍?何经泰说:“拍摄这些工伤者也算是机缘巧合,当时我在台北一家媒体跑社会新闻,经常去当时的老街区‘万华’,那些鲜为人知的画面触动了我的心弦,引发了我的思考。至于是否有些残忍,拿《工伤显影》来说,让他们把原本最痛、最想遮掩的身体部分裸露在镜头前,确实很难,唯有与工伤者贴身作战、共同面对才可能完成拍摄。不过比起拍摄工伤受害者的身体,拍摄工伤死亡更难,因为这其中牵涉太多家庭关系,会害怕惊扰亡者、怕勾起亲属的记忆,怕他们无法面对、怕引起长者不满等等。死亡终究是个禁忌,必须透过集体行动的能量与社会认同,才能牵动整个工人家庭,自主决定将伤痛曝光。我在沟通中,并没有费多大口舌,只是站在工伤者的角度去说,希望能够把阴暗的一面放在阳光下,让这样的悲剧再也不要发生。所幸工伤者或亡者家属都能理解我做这件事的想法,能认识到台湾社会还保留着太多顽强存在的制度性给工人带来的苦难和创伤,很快地同意了我的拍摄要求。”
  就这样何经泰用朴实的摄影语言,无言地将各自家庭的灾难展现在众人面前。受害者、空间、光线、神情,被编织进他独特的视觉语言中,在这样的旋律中不断地重复着,却并不会产生视觉疲劳。在何经泰的工伤影像里,都是将被摄对象正面、安静而尊严地展现,观者凝视他们,他们也尊严地凝视着看不见的观者,被摄者和观者之间是平等的。
  简练的图片中没有煽情的视觉语言,却引发我们关注悲剧的思考,让观者在内心翻滚的绞痛中去更深刻地了解阅读的意义。与其说何经泰是在披露社会现象,不如说他是在记录社会的历史。
  
  持续关注社会底层
  除了工伤摄影,何经泰还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的生活,如《都市底层》中那些无家可归、衣不蔽体,睡在路边、地下通道的乞丐。他们是被人忽视的一群人,既得不到相应的尊重和注意,也被视为污染环境的因子,极少有人愿意走进他们的内心,关心他们。而何经泰的恻隐之心指引他将镜头对准了他们。何经泰坦言,虽不指望通过摄影画册的出版能改善他们的悲苦命运,但至少让他们得到社会的关注。为了接近他们,何经泰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一直在桥洞附近走来走去,不时地观察桥洞底下乞丐们的一举一动,他的“可疑”举止引起了一名男乞丐的注意,以为他也是一个乞丐,给他扔过去一张草席。何经泰将错就错,一屁股蹲下去,就此聊开。如此持续了一个多星期,何经泰跟乞丐已混得很熟,他提出拍摄想法后,对方答应了他的要求。令何经泰感动的是,可能是为了表示对他和摄影的尊敬,乞丐特意整了整自己蓬乱的头发,拾起叶子擦了擦脸,才在何经泰面前站好,露出纯朴的笑容。
  
  让农民呐喊
  2011年9月,何经泰带着自己的新作《农民哗声》来到第三届大理影会。何经泰说,现代生活经常被微缩为城市生活,乡村因此被遗忘了。这种状况令人忧虑,因为没有了农村、农业与农民,都市化的进程也为不可能。这组约四十张的相片,是他进入台湾谷仓的云嘉南,也就是供应城市食物的地区,让劳动者站在自己的工作场所,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农业政策的感触和复杂的心声。平时很难接触到的农民们,将透过相片和声音的中介,直接面对观者,这也是让观者直接面对农民,以农村的多彩、丰富,作为另一种侧写方式,在快速变化的都市生活里,正向表达生命和土地最亲近的关系、想法以及创造力。这组影像不光有静态的图像,还有音频部分,真正地做到了让农民将心声呐喊出来的效果。但由于展览场地所限,只展出了照片的部分。
  
  摄影师简介
  何经泰,曾任《天下》、《民生报》、《工商时报》等刊摄影记者;《Playboy》中文版摄影指导、《Smart》智富月刊摄影主编、《非凡新闻e周刊》摄影主任,现任《明报周刊》副总编辑。1982于美国文化中心展出《我的感觉》,1992于香港展出《都市底层》、《白色档案》,1993参加布鲁塞尔国际艺术节,1995于诚品书店及台北摄影艺廊展出《工伤显影》,2002参加观想艺术中心《期许、批判与宣泄——台湾政治艺术联展》,2003年荣获第7届台北文化奖,《劳动群像》联展于高雄,于台北NGO会馆中心展出《工伤显影II——家族阴影》并出版摄影集《木棉的颜色》,2009于新港文化馆展出《农民哗声》。
其他文献
新年春节前夕,是包括尼康在内的各大相机厂家销售最关键的一个月,也是他们希冀来年取得好业绩、布局市场的时机。在尼康1系列微单相机V1和J1刚刚上市和发力促销之际,尼康映像仪器销售(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北端秀行12月9日在上海的尼康中国总部就尼康映像产品在中国的销售情况等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  专访之前,《摄影世界》的老朋友、尼康映像仪器销售(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金子博明,专门会见
期刊
小型数码相机(简称DC)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突飞猛进,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设计工艺,抑或应用范围等,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尽管受到微单相机的冲击,但是DC所具有的小巧轻便、时尚通用,以及锐意创新等特点,是其他类型数码相机所不能比拟的。在年初岁末之际,本刊主编策划了“2011年最具特色DC推荐”的报道,经过认真筛选和考量,以下DC入选《摄影世界》2011年推荐榜。    第一类:创意型DC
期刊
编辑之选——倾心于有情绪感染力的影像  在该期读者上传的个人作品中,一张海岸和冲浪者的照片(图1)得到了杂志编辑的偏爱:“好吧,也许你会说这张模糊的照片看起来是用小孩玩的塑料相机拍摄的,但我敢说这是作者有意为之。实际上,这也是我喜欢这张照片的原因之一。在我看来,它表现的是一种情绪、氛围和孤独感。同样作为一个从事冲浪运动的人,我对画面中站立在礁石上的人感同身受。我可以猜到他在想什么,大概是猜海水会有
期刊
与庄灵的访问约在他位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附近处于半山腰的家中。刚下过雨的台北很清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雾气,庄灵和他的太太陈夏生热情地接待了我。庄老的家很宽敞,视野特别好,收拾得干净利落,从大大的落地窗向下看,风景这边独好。庄老虽已过古稀之龄,从台湾电视公司退休多年,但仍特别忙碌,除了筹备摄影博物馆,还从事多项艺术文化活动,担当不少赛事的评委工作。和庄老聊天很轻松,丝毫不会感到拘谨,坐在一起喝喝茶,翻
期刊
初次与张苍松见面,他赠予我《时代之眼》一书。这本由台湾市立美术馆著作发行,记录展览“时代之眼:台湾百年身影”的书籍刚刚出版。展览意在用照片写下台湾百年影像诗史,客观记录、主观呈现了台湾不同时代及地域的种种画面、生活记忆与生命感受。  张苍松1954年生于台湾台中县后里乡,由于痴迷影像,又有不错的书法、素描功底,张苍松报考了东京写真专门学校摄影及报道摄影科(艺术组)。毕业后,张苍松回到台湾,历任《我
期刊
台北信义诚品书店的书架上,整齐的摆放着沈昭良最新摄影作品集《STAGE》(舞台),前来买书的人络绎不绝,不时有人驻足翻阅。《STAGE》系列作品,除了于纽约、多伦多、东京及台北等地办巡回个展外,同时亦受邀于2011年法国PHOTOQUAI摄影双年展、2011年香港艺术博览会等邀请进行了多次巡展。凡是看过《STAGE》系列的台湾人,内心的记忆或多或少都会被唤醒,那是属于台湾人的特有的记忆。他们可能会
期刊
于不知不觉中,《摄影世界》杂志成为正式出版物后,已走过30年的发展历程。一本杂志30年的发展过程,说它蹉跎岁月也好,风雨征程也罢,反正不容易;到了今天,眼睛里看的,手里拿的才是最具说服力的事实。我想在说《摄影世界》这本杂志之前,先从我捡到的三个“垃圾”说起。  这三件东西都是我从废纸箱里拣出来的,如果要把它们送到废品站里,按重量恐怕连一毛钱都卖不出来,但是到了我手里,竟成了一篇文章最好玩的开头。第
期刊
编者提示:本期月赛主题为时尚风采。2011年度“尼康奖”月赛,继续以主题形式开展,后续的主题分别如下:十一月,人物肖像;十二月,街拍纪实。欢迎投搞参赛。    点睛之笔 *  (贵州)沈金国  人体彩绘作为时尚、前卫的艺术形式,近年来已成为风行文化的热门。追风者雕琢美丽,给人幻觉之美之享受。社会时尚、风行文化是摄影师关注的焦点和题材之一。    感受乡村 *  (浙江)徐昌平  时装模特儿到乡下走
期刊
图1. 这张照片拍摄于加利福尼亚午后耀眼的阳光下,照片很清楚地表现出相机的影像感应器在记录大动态范围光线时的困难程度。与背景相比前景过于昏暗,相机只能对整个画面进行权衡。拍摄的结果就是一张前景欠曝的平淡照片。EOS 5D Mark II,1/125s,f/7.1,ISO100,22mm   图2. 通过使用离机闪光(使用580EX无线引闪420EX),使前景得到充分的照明以降低与背景之间的光比,得
期刊
吕良远拍摄的黑白像片使用Museo相纸与Epson K3墨水,这些配备能充分展现他对影像质量的要求。他早年拍摄的台湾野柳地质公园黑白作品被命名为《眼见、观思、盘古》,给人气势磅礡但又细腻的感觉。吕良远在1985到1987年间,不断重访野柳,野柳春、夏、秋、冬四季都有他的行踪。当时的野柳仍属海防要地,他却手持相机一再出现,终于和最初禁止他摄影的守兵成了好朋友。虽然现在野柳的许多景象已被人为的破坏和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