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不是说贫困者有道德优势,而是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反省自己。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也在追问这些东西,当我被逼得要投降的时候,我还在坚持自己的底线吗?
尽量去找有共鸣的东西
记者:写新长篇《篡改的命》时,主人公汪长尺有生活原型吗?
东西:没有。就像当时我写《没有语言的生活》的时候,盲人、聋人、哑巴生活在一起,很多人问我,是不是你在乡村里看到的?我说没有,实际上我就是想写一种看不见、听不见、说不出的状态,写沟通的艰难。你看到我用20万字把一个人物给塑造出来了,可是这个人在生活中真的没有。我写作是尽量去找有共鸣的东西,绝对没有一个人坐在那里等着我去写的,而且是这么丰富,这么曲折的一个人。
记者:《篡改的命》探讨了命运的不确定,你是宿命论者?
东西:我是一个宿命论者,有时候冥冥中很多东西是注定的,当然也不能说是唯心论,包括我自己一路走来的命运,里面有很多运气和很多挫折,有些是可控的,有些是不可控的,命运这东西太神秘了。以前我们常说,我们很自信,人定胜天,我们可以改变命运,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看来,很多事情其实是天注定的,很难改变的。
记者:《篡改的命》涉及乡村的凋敝,乡村文明如何维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东西:我对乡村的回望,前几年的中短篇小说也写到过。我觉得现在的回望,因为拉开了距离,有些思考在逐渐地成熟,可能更理性。现在的乡村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乡村。表面上看,村庄里还炊烟袅袅,还过着桃花源式的生活,但是底下汹涌的东西比过去多,人们的心情很复杂、很起伏、很焦虑。有学者说,中国稳定的最大根基就是乡村文明。以前的乡村元气充沛,在法律的边缘,会有人出来主持公道,主持公正,会讲求道德,谴责坏人。现在乡村一些文明的基石在坍塌。现在农村出现了一些难题,比如医疗和教育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大家都看得见,但是少有人去纠正它。《篡改的命》对这个问题也有揭示,最后大家甚至投胎都要投到城里去。农村的凋敝问题非常严重,一己之力是没法改变的。现在很多人在国内赚了钱,心灵却无处安放,就选择到国外安静的小镇去居住。其实人们是在用脚投票,用选择来投票。
把所有走不通的道路堵死
记者:你对小说标题的拟定有什么心得?
东西:标题就是第一眼抓住人、撞到人心里的那个东西。我写标题时追求陌生化的效果,比如《没有语言的生活》《请勿谈论庄天海》《蹲下时看到了什么》《反义词大楼》……能标新立异的时候我就尽量标新立异。当然你不能为了出人意料而出人意料,你的内容要和你的标题吻合。
记者:你写作中喜欢走神,你说写作快乐就在于不断地改变初衷,为什么?
东西:写作是这样,你没有真正进入写一个作品的状态时,你的思考是有漏洞的,你的逻辑是欠缺的,当你真正开始写的时候,就是跟着人物走的时候,只有跟着人物走了,写作的状态才是最准确的。写作前我主张有一个大构思,但是又不主张有详细的提纲。我在小说创作前也会有一个大纲,但是往往写出来的作品已经跟大纲不太一样了,惟一一样的可能是人物的名字,有时性格都会变,情节方向都会变。写开头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结尾。这就是有时候一不留神地走神,为什么走神?因为你当时觉得你写的道路是有问题的,你不愿意接受它,所以你要开小差。写作不是找到一条道路,写作真正的方法是把所有走不通的道路堵死,就剩下最后一条路,这条路也许才是正确的。
记者:你曾认为手机阅读趋势是不可避免,曾想把自己的长篇在手机上连载?
东西:我当时是想这样做,后来和出版社联系觉得可行性不大。他们分析说,手机阅读的极限是短篇小说。大家可能接受一两个小时的阅读,但是长篇那么长,从视力容忍度和连载的时间长度来看,好像都不合理,大家都说还是不做。
记者:很多人的阅读已转到手机上了。
东西:对啊,这个好就好在手机是一个终端,每个人只要打开屏幕就可以看得见内容。如果是传统的纸媒,要通过多少渠道才能到达个人手上,一是时间的漫长,另外是操作肯定没有手机这么方便。手机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的器官,把作品直接送到人的器官上,最直接。
一定要写到极致去
记者:现在能让你兴奋的小说多吗?
东西:现在很多读者为什么不愿意读小说,因为小说太多了,读者没法选择,所以干脆不读,读者犯了选择的难。听媒体的,读起来不是那么回事;看评奖评出来的,也不怎么样。最后他没办法就放弃了。作为专业的作者,我在写作过程中也想找好的作品,我周围很多作家也推荐作品给我,有的他们认为很好的作品我读到一半就不愿意读下去。在文学领域里,真是趣味选择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兴奋点也不一样。好作品肯定很多,但是我遇见的不多。就像恋爱一样,好的女人可能很多,但是适合自己的,不一定能遇到。
记者:你曾经说荒诞小说逐渐成为世界小说的主流,现在还这么认为吗?
东西:在大家都不觉得世界荒诞的时候,我写荒诞的小说。当大家都觉得这个世界已经荒诞了,我该怎么写?现在不是小说荒诞,而是现实太荒诞了,荒诞到我的写作都像在抄袭现实,荒诞到我们的写作反而不真实,怎么办?我开始收了,不那么荒诞了,反而是往实里走了。另外,向深处,往心灵的底层挖掘,把人或事写到极致。写作肯定不能照搬生活,如果照搬,可以借用一句广告语,我们不是写作,我们只是生活的搬运工。如果这样写,那人人都可以做作家,读者没必要经历一次,又来阅读一次。今天最难的写作,就是在遍地都很荒诞的现实里,作家如何去提炼和概括,然后把最需要表达的东西拎出来,写入你的小说。每个作家在写作时都会找一个角度,这很考验能力。《篡改的命》貌似荒诞,但往回收了许多,比我过去的小说都显得实。作家在面对荒诞的世界时,要调动他的智商、思想力、概括力、穿透力,发现问题,发现美。
记者:这种悲观式的深刻,一直是你创作的自觉吧? 东西:评论家谢有顺这么评价我的小说:他写了悲伤,但是他没有绝望。认为我的小说还有天真。比如我小说里的人物,他们是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一群人,他们不停地追问,我这样做道不道德?他们要做干净的人,可是干净是要有资本的。他们追问自己干不干净:“你的行为是不是可耻的,对你的孩子是否有影响?”我觉得这是他们的自省和坚持,他们一直饱含着对道德、对干净、对高尚天真的幻想。他们一边投降,一边坚持。就像洪水来的时候,他们抵挡得住第一波和第二波,但能不能抵挡得住第三波?到第三波可能有人就放弃了。汪长尺一直在抵挡,这是残酷中比较温暖,有点希望的东西。我们不是说贫困者有道德优势,而是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反省自己。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也在追问这些东西,当我被逼得要投降的时候,我还在坚持自己的底线吗?
记者:你的底线是什么?
东西:第一是不能害人,这是我要坚持的,我可能会得罪人,但我不能害人;第二,当我不想说的时候,可以保持沉默,我有沉默权。这可能就是最低的底线,是今天很多写作者最后的底线,因为确实很无奈。
一旦脱离现实,立刻失去写作激情
记者:你是怎么理解好的小说语言的?
东西:沈从文的语言为什么耐看,经久耐读,因为他的文字有美,有诗意,有内敛,像静水深流,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境界。鲁迅的语言,非常准确,很犀利,我觉得这也是好的语言。好的语言不是只有一派或者一种风格,好的语言就是你写到这个地方,写到这个人物,这个场景时必须用这个字,这个字是惟一的,准确的,恰当的。在今天过度喧哗与骚动的语境下,如果你的语言能让人拍案叫绝,或者让人怦然心动,那这就是好的语言。
记者:你的小说语言非常幽默,幽默也是分层级的,你喜欢什么样的幽默?
东西:我走的是冷幽默路线,和纯粹的搞笑有区别。冷幽默里有很多值得回味的东西,需要转弯和联想。有时在饭桌上,我们说点什么,几秒钟之内大家还不知道这是幽默,但几秒钟之后,大家都会心一笑。冷幽默如同悲喜剧,在笑里含酸,甚至含泪。有时候,写着写着,竟然在辛酸的事情上也露出幽默来,这种写作可能是五味杂陈的,这种效果对于读者是非常折磨的,不知道是笑还是哭 。
记者:现实生活中你是比较低调,容易满足,这种态度会影响你的写作吗?
东西:低调的典范是著名导演李安,他拍了那么多好电影,还保持谦和,他的身上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和。写作界有很多狂人,可能他们是天才,我很尊重他们。我为什么不敢狂?因为我觉得自己的才华还不足以到狂,有时甚至自卑。我妈说“人狂有祸,天狂有雨”。写几篇小说,算不得什么。但当我到了小说里,观点可能很嚣张。做人和写作是两回事,有时就是两张面孔。可是,尽管你真的想谦虚,有时也会得罪人。爱好不一样,观点不一致,说话太直,都会得罪人。狂不狂和写作没关系,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有表演和虚伪的成分,甚至为了照顾别人的情绪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但是写小说就是面对自己的心灵,那是赤裸裸地战斗和描写,不用隐瞒自己,不会顾忌,尽量地敞开自己的心灵去写。
记者:你对批判的度怎么把握?
东西:别老批判别人,首先批判自己,批判我的弱点和我的恶。写作的灵感,可能产生于一次愤怒,也可能产生于一次伤感或者感动。如果愤怒了,那就是“愤怒出诗人”。但在写作过程中要把愤怒给忘了,否则你不是在写一个作品,而是写杂文。你一旦进入小说创作,跟着人物走,就要设身处地地贴着人物写,而不是整天喊口号。如果要艺术,就得把批判忘掉,让读者从人物和故事、语言当中去领悟感悟。
记者:在小说影响日益衰减的当下,小说的批判性有多大价值?
东西:小说的影响力确实是式微了,可是我的每一部小说还是力求表达对现实的关注。《篡改的命》这部小说,由故事和人物生发出的批判性、尖锐性没有减弱。小说讲祖孙三代想改变命运,最后的改变是投降。父亲愿意为了孩子而选择消失,这是一种大爱。因为他很无奈,这种无奈有时候,就像是我们举着拳头往前冲,以为要跟现实打架,但是,你万万没想到,那些举着拳头的人某一天全部投降了。如果全体投降,那我们就得反省到底是什么原因。投降是不是也是一种批评或者是一种提醒,或者就像鲁迅先生说的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这个小说写的虽然是投降,但某种力量还是保留着的。作家奥威尔说当他的写作一旦离开政治,他就立刻失去创作的激情。而我,当我的写作一旦脱离了现实,就立刻失去创作的激情。
尽量去找有共鸣的东西
记者:写新长篇《篡改的命》时,主人公汪长尺有生活原型吗?
东西:没有。就像当时我写《没有语言的生活》的时候,盲人、聋人、哑巴生活在一起,很多人问我,是不是你在乡村里看到的?我说没有,实际上我就是想写一种看不见、听不见、说不出的状态,写沟通的艰难。你看到我用20万字把一个人物给塑造出来了,可是这个人在生活中真的没有。我写作是尽量去找有共鸣的东西,绝对没有一个人坐在那里等着我去写的,而且是这么丰富,这么曲折的一个人。
记者:《篡改的命》探讨了命运的不确定,你是宿命论者?
东西:我是一个宿命论者,有时候冥冥中很多东西是注定的,当然也不能说是唯心论,包括我自己一路走来的命运,里面有很多运气和很多挫折,有些是可控的,有些是不可控的,命运这东西太神秘了。以前我们常说,我们很自信,人定胜天,我们可以改变命运,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看来,很多事情其实是天注定的,很难改变的。
记者:《篡改的命》涉及乡村的凋敝,乡村文明如何维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东西:我对乡村的回望,前几年的中短篇小说也写到过。我觉得现在的回望,因为拉开了距离,有些思考在逐渐地成熟,可能更理性。现在的乡村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乡村。表面上看,村庄里还炊烟袅袅,还过着桃花源式的生活,但是底下汹涌的东西比过去多,人们的心情很复杂、很起伏、很焦虑。有学者说,中国稳定的最大根基就是乡村文明。以前的乡村元气充沛,在法律的边缘,会有人出来主持公道,主持公正,会讲求道德,谴责坏人。现在乡村一些文明的基石在坍塌。现在农村出现了一些难题,比如医疗和教育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大家都看得见,但是少有人去纠正它。《篡改的命》对这个问题也有揭示,最后大家甚至投胎都要投到城里去。农村的凋敝问题非常严重,一己之力是没法改变的。现在很多人在国内赚了钱,心灵却无处安放,就选择到国外安静的小镇去居住。其实人们是在用脚投票,用选择来投票。
把所有走不通的道路堵死
记者:你对小说标题的拟定有什么心得?
东西:标题就是第一眼抓住人、撞到人心里的那个东西。我写标题时追求陌生化的效果,比如《没有语言的生活》《请勿谈论庄天海》《蹲下时看到了什么》《反义词大楼》……能标新立异的时候我就尽量标新立异。当然你不能为了出人意料而出人意料,你的内容要和你的标题吻合。
记者:你写作中喜欢走神,你说写作快乐就在于不断地改变初衷,为什么?
东西:写作是这样,你没有真正进入写一个作品的状态时,你的思考是有漏洞的,你的逻辑是欠缺的,当你真正开始写的时候,就是跟着人物走的时候,只有跟着人物走了,写作的状态才是最准确的。写作前我主张有一个大构思,但是又不主张有详细的提纲。我在小说创作前也会有一个大纲,但是往往写出来的作品已经跟大纲不太一样了,惟一一样的可能是人物的名字,有时性格都会变,情节方向都会变。写开头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结尾。这就是有时候一不留神地走神,为什么走神?因为你当时觉得你写的道路是有问题的,你不愿意接受它,所以你要开小差。写作不是找到一条道路,写作真正的方法是把所有走不通的道路堵死,就剩下最后一条路,这条路也许才是正确的。
记者:你曾认为手机阅读趋势是不可避免,曾想把自己的长篇在手机上连载?
东西:我当时是想这样做,后来和出版社联系觉得可行性不大。他们分析说,手机阅读的极限是短篇小说。大家可能接受一两个小时的阅读,但是长篇那么长,从视力容忍度和连载的时间长度来看,好像都不合理,大家都说还是不做。
记者:很多人的阅读已转到手机上了。
东西:对啊,这个好就好在手机是一个终端,每个人只要打开屏幕就可以看得见内容。如果是传统的纸媒,要通过多少渠道才能到达个人手上,一是时间的漫长,另外是操作肯定没有手机这么方便。手机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的器官,把作品直接送到人的器官上,最直接。
一定要写到极致去
记者:现在能让你兴奋的小说多吗?
东西:现在很多读者为什么不愿意读小说,因为小说太多了,读者没法选择,所以干脆不读,读者犯了选择的难。听媒体的,读起来不是那么回事;看评奖评出来的,也不怎么样。最后他没办法就放弃了。作为专业的作者,我在写作过程中也想找好的作品,我周围很多作家也推荐作品给我,有的他们认为很好的作品我读到一半就不愿意读下去。在文学领域里,真是趣味选择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兴奋点也不一样。好作品肯定很多,但是我遇见的不多。就像恋爱一样,好的女人可能很多,但是适合自己的,不一定能遇到。
记者:你曾经说荒诞小说逐渐成为世界小说的主流,现在还这么认为吗?
东西:在大家都不觉得世界荒诞的时候,我写荒诞的小说。当大家都觉得这个世界已经荒诞了,我该怎么写?现在不是小说荒诞,而是现实太荒诞了,荒诞到我的写作都像在抄袭现实,荒诞到我们的写作反而不真实,怎么办?我开始收了,不那么荒诞了,反而是往实里走了。另外,向深处,往心灵的底层挖掘,把人或事写到极致。写作肯定不能照搬生活,如果照搬,可以借用一句广告语,我们不是写作,我们只是生活的搬运工。如果这样写,那人人都可以做作家,读者没必要经历一次,又来阅读一次。今天最难的写作,就是在遍地都很荒诞的现实里,作家如何去提炼和概括,然后把最需要表达的东西拎出来,写入你的小说。每个作家在写作时都会找一个角度,这很考验能力。《篡改的命》貌似荒诞,但往回收了许多,比我过去的小说都显得实。作家在面对荒诞的世界时,要调动他的智商、思想力、概括力、穿透力,发现问题,发现美。
记者:这种悲观式的深刻,一直是你创作的自觉吧? 东西:评论家谢有顺这么评价我的小说:他写了悲伤,但是他没有绝望。认为我的小说还有天真。比如我小说里的人物,他们是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一群人,他们不停地追问,我这样做道不道德?他们要做干净的人,可是干净是要有资本的。他们追问自己干不干净:“你的行为是不是可耻的,对你的孩子是否有影响?”我觉得这是他们的自省和坚持,他们一直饱含着对道德、对干净、对高尚天真的幻想。他们一边投降,一边坚持。就像洪水来的时候,他们抵挡得住第一波和第二波,但能不能抵挡得住第三波?到第三波可能有人就放弃了。汪长尺一直在抵挡,这是残酷中比较温暖,有点希望的东西。我们不是说贫困者有道德优势,而是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反省自己。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也在追问这些东西,当我被逼得要投降的时候,我还在坚持自己的底线吗?
记者:你的底线是什么?
东西:第一是不能害人,这是我要坚持的,我可能会得罪人,但我不能害人;第二,当我不想说的时候,可以保持沉默,我有沉默权。这可能就是最低的底线,是今天很多写作者最后的底线,因为确实很无奈。
一旦脱离现实,立刻失去写作激情
记者:你是怎么理解好的小说语言的?
东西:沈从文的语言为什么耐看,经久耐读,因为他的文字有美,有诗意,有内敛,像静水深流,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境界。鲁迅的语言,非常准确,很犀利,我觉得这也是好的语言。好的语言不是只有一派或者一种风格,好的语言就是你写到这个地方,写到这个人物,这个场景时必须用这个字,这个字是惟一的,准确的,恰当的。在今天过度喧哗与骚动的语境下,如果你的语言能让人拍案叫绝,或者让人怦然心动,那这就是好的语言。
记者:你的小说语言非常幽默,幽默也是分层级的,你喜欢什么样的幽默?
东西:我走的是冷幽默路线,和纯粹的搞笑有区别。冷幽默里有很多值得回味的东西,需要转弯和联想。有时在饭桌上,我们说点什么,几秒钟之内大家还不知道这是幽默,但几秒钟之后,大家都会心一笑。冷幽默如同悲喜剧,在笑里含酸,甚至含泪。有时候,写着写着,竟然在辛酸的事情上也露出幽默来,这种写作可能是五味杂陈的,这种效果对于读者是非常折磨的,不知道是笑还是哭 。
记者:现实生活中你是比较低调,容易满足,这种态度会影响你的写作吗?
东西:低调的典范是著名导演李安,他拍了那么多好电影,还保持谦和,他的身上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和。写作界有很多狂人,可能他们是天才,我很尊重他们。我为什么不敢狂?因为我觉得自己的才华还不足以到狂,有时甚至自卑。我妈说“人狂有祸,天狂有雨”。写几篇小说,算不得什么。但当我到了小说里,观点可能很嚣张。做人和写作是两回事,有时就是两张面孔。可是,尽管你真的想谦虚,有时也会得罪人。爱好不一样,观点不一致,说话太直,都会得罪人。狂不狂和写作没关系,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有表演和虚伪的成分,甚至为了照顾别人的情绪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但是写小说就是面对自己的心灵,那是赤裸裸地战斗和描写,不用隐瞒自己,不会顾忌,尽量地敞开自己的心灵去写。
记者:你对批判的度怎么把握?
东西:别老批判别人,首先批判自己,批判我的弱点和我的恶。写作的灵感,可能产生于一次愤怒,也可能产生于一次伤感或者感动。如果愤怒了,那就是“愤怒出诗人”。但在写作过程中要把愤怒给忘了,否则你不是在写一个作品,而是写杂文。你一旦进入小说创作,跟着人物走,就要设身处地地贴着人物写,而不是整天喊口号。如果要艺术,就得把批判忘掉,让读者从人物和故事、语言当中去领悟感悟。
记者:在小说影响日益衰减的当下,小说的批判性有多大价值?
东西:小说的影响力确实是式微了,可是我的每一部小说还是力求表达对现实的关注。《篡改的命》这部小说,由故事和人物生发出的批判性、尖锐性没有减弱。小说讲祖孙三代想改变命运,最后的改变是投降。父亲愿意为了孩子而选择消失,这是一种大爱。因为他很无奈,这种无奈有时候,就像是我们举着拳头往前冲,以为要跟现实打架,但是,你万万没想到,那些举着拳头的人某一天全部投降了。如果全体投降,那我们就得反省到底是什么原因。投降是不是也是一种批评或者是一种提醒,或者就像鲁迅先生说的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这个小说写的虽然是投降,但某种力量还是保留着的。作家奥威尔说当他的写作一旦离开政治,他就立刻失去创作的激情。而我,当我的写作一旦脱离了现实,就立刻失去创作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