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不息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078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奔流》是我省创办最早的文学期刊,在其有生之年,曾为发现培养我省作者,繁荣和发展我省文学事业,作出过巨大的不可磨灭也无可替代的作用,当时我省的青年作家大多是从这里起步走向全国的。
  我是1984年4月调进《奔流》做小说编辑的。1982年1月大学毕业后的我,先是在《妇女生活》干了两年,1984年春准备调到黄河文艺出版社,正要办手续的时候,接到时任《奔流》主编丁琳先生的电话,说是有要事让我去一趟。省妇联距省文联不远,骑车用不了十分钟。我赶到的时候,老成持重的丁琳先生与英姿勃发的副主编夏挽群先生都在候着我,他们说《奔流》急需人手,希望我尽快调进《奔流》。我有点为难,不是《奔流》不好,而是因为我已经答应了黄河文艺出版社。可我这个人本来就不善于拒绝人,何况我的处女作及大学时期的多数作品都是在《奔流》發表的,就更不好直接拒绝了。我说好吧,我缓两天再去出版社,等着文联的消息。我本想两天不会有什么结果,谁知当天下午文联党组听了丁琳先生的汇报,当场拍板同意我调入《奔流》。我无话可说,只好食言于黄河文艺出版社了。
  当时正是新时期之初,文学爱好者与文学作者如雨后春笋。编辑们的工作量很大,编辑们的责任心也很强。就我们小说组来说,每个星期每个编辑分到的稿件摞在桌角处,高有尺许。编辑每稿必读,没有基础的稿件用铅字退稿信,有基础的稿件要提出具体意见。为了培养河南的文学作者,繁荣河南的文学事业,领导要求以发表河南作者的作品为主。记得1985年我当上小说组组长之后,每年都要统计本省作者与省外作者在《奔流》发表小说的比例,基本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1985年,《奔流》还以4-5期合刊的形式推出了《河南业余作家专号》,接着又推出了《河南作家专号》。
  就省级文学刊物而言,《奔流》在全国文坛也是颇有影响的。我在《奔流》的几年间,不说省外,单是河南作家在《奔流》发表的小说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选载的,记得有张一弓、张宇、乔典运、刘学林、郭云梦、张兴元、孙红光等人的《死吻》《饭友》《村魂》《冷惊》《满票》《品茶》《福禄树》等篇。乔典运的《满票》还获得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短篇小说奖。
  屈指算来,《奔流》停刊已有二十多年了。正如精神不死的革命先烈一样,《奔流》的幽魂一直不散,在河南文学界,尤其是《奔流》当年的作者和读者,他们一谈起《奔流》,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和惋惜。如今,《时代报告》用其半月刊的形式让《奔流》复生,也算借体还魂吧。对于河南的文学事业来说,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幸事。
其他文献
2018年8月12日下午,“孝行中原·让中原更出彩——2018孝贤之星寻访活动”启动仪式在郑州市举行。  本次活动由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河南时代传媒集团主办,时代报告杂志社、河南金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河南硒谷庄园农产品有限公司承办,旨在新时代下更好地发扬孝道文化,更多地挖掘、更广泛地传播孝爱典型人物,共建出彩中原。  与会的有河南省原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李志斌,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赵钢,河南省民政厅
期刊
每个人都有娘,我也有,可我娘是个疯子。  我们全家至今都不知娘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为什么疯了……  娘的奶水里有“神经病”  23年前,有个年青的女子流落到我们村,她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见人就傻笑,且毫不避讳地当众小便,村里一些男人也就常围着她转。因此,村里的媳妇们常对着那女子吐口水,有的媳妇还上前踹她几脚,叫她“滚远些”。可她就是不走,依然傻笑着在村里转悠。  那时,我父亲已有35岁,他曾在石
期刊
7月26日上午,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怀揣新时代的文学梦想,满怀激情来到三门峡卢氏这座蓝天白云相拥、青山秀水环绕的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共同见证奔流文学院的盛大开启。未来一周时间,文友们还将在卢氏迎宾馆,参与到由全国名家亲授的第七届作家研修班中。  河南省委宣传部原副巡视员李宪林,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苗树群,河南省原文联副主席田中禾,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原巡视员席保安,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
期刊
▲ 陆费逵雕塑中华书局之父陆费逵其人  中华书局主要创始人陆费逵(1886-1941年),复姓陆费,字伯鸿,生于陕西汉中,其祖上曾在清朝乾隆年间以翰林院编修任《四库全书》总校官,是位编辑大家。其父长年幕游,少时恒受母训。母亲开放的教育思想,让陆费逵得以自由学习。1898年,13岁的他就开始阅读当时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汲取新思想,不免与父亲有思想冲突,却仍得母亲支持,“于是便不照老式子读书,自己研究古
期刊
2018年的夏季,注定在你人生的旅程中,将永久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雨季提前来临,暴风骤雨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随时随地光顾我们的生活。而你,24岁的花季姑娘,迎来了你的大学毕业季,同时,也将携手你的白马王子一同走进神圣的婚姻殿堂。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作为养育你24年的母亲,心中万语千言想对你述说,却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哽咽无语、泪湿枕巾!依稀仿佛,那个光着屁股、四肢被父亲的一只大手抓着、
期刊
1957年1月,《奔流》由《河南文艺》改名而来。这是《奔流》在河南文艺史上的初次登场,距今已整整60年。  关于“奔流”这个名称的来源,南丁在《经七路34号》一书中说“要继承鲁迅的传统,发扬鲁迅的精神”。  追溯到更早的时候,鲁迅先生在1928年创办了文学刊物《奔流》。《北京文学》知名编辑王秀云写道:“如果以魯迅先生1928年创刊《奔流》算起,《奔流》已经九十大寿了。”  上世纪60年代在《奔流》
期刊
自1957年1月河南省文联将《河南文艺》改出《奔流》至今,过去了60年。60年,不是简单数字的增添,也包含一个刊物在时世、际遇、挫折、生活以及知识的更迭中,追寻扎实前进路程的涵义。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复刊《奔流》,尤其是在纸媒不断走下坡路的当下?也有不少人认为,《奔流》会成为我越来越沉重的负担,甚至,压垮我。  是的,我的的确确感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举步维艰。但同时,我也看到了有越来越多热爱
期刊
《奔流》的发展有几个阶段。最早叫《翻身文艺》,后更名为《河南文艺》。《河南文艺》办至1956年底,1957年1月改出《奔流》,开本由《河南文艺》的三十二开改为十六开。这是《奔流》的前身。再往前追溯,《奔流》的名称源自鲁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曾经办过《奔流》《莽原》《热风》等刊物,后来河南就沿用了鲁迅办过的刊物名称办刊。这也说明了我们河南省文联的文学刊物,就是要继承鲁迅的传统,发扬鲁迅的精神。 
期刊
我是1982年到1986年在《奔流》当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编辑,那个时候的编辑,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认真,所以辛苦。总是能见到老编辑晚上八九点钟还在办公室烟雾腾腾地改稿子。有些稿子真的是被红笔弄花成一片。而编辑送审的稿子,也是要先前动过的,起码错字别字和语句不通的地方都要红笔动过。若是稿子递上去没怎么动,被审看时发现再用红笔勾出来,然后退给你,那可真是汗颜不堪。  当时《奔流》编辑部是每稿必复,因为
期刊
我是1980年调到《奔流》的。我原来在商城县文教局,后来又调动到文化局。“文革”之后,《奔流》缺人,要从全省选拔人才,有两个条件:一个是高中语文教师,一个是发表过作品,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  我符合《奔流》选拔人才的条件,但当时父亲身体不好,我说我要晚点来。当时的主编是庞嘉季,他说那要请示老主席于黑丁。于老师得知我的情况,他说你这是孝子,等你两年吧。  另外,商城县不放人,信阳地区也不想让走。当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