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往往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紧密联系,本文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说明在地理教学中通过三个途径,实现地理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 河流地貌 地表形态
与教学大纲不同的是,地理课程标准强调“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体现的是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要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贯穿其中,以提升地理科学价值,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下面笔者以《河流地貌的发育》的知识目标为例,探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于河流地貌的发育的知识目标为“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对该标准我们可作如下解读:本节课要求掌握的是外力的因素,即流水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河流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及过程和方法上的要求,即结合实例和举例说明的探究过程等。
一、结合实例,分析归纳流水作用形成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为:先讲侵蚀地貌的形成概念,后讲河流发育的初期和河流形成后,侵蚀作用的特点。通过阅读活动,学生了解湖南省境内的张家界河谷的形成是河流的侵蚀地貌。河流的堆积地貌,主要是通过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的因素形成。教师可以分别讲解发育于山前的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平原和形成于河流入海口海滨地区的三角洲,最后让学生通过案例3和活动来了解河流的三种堆积地貌的形成。该教学有较强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讲授较多的知识,但主要的缺点是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导着整个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将学生的“过程和方法”目标混淆成教师自己的“过程和方法”目标。
我认为,流水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教学过程可做如下改变: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应用Google Earth软件,让学生观看长江(或本土的河流如闽江)、黄河,由远到近,溯源而上浏览观察下游到源头的河流地貌,并设置提问:1.河流上游的河谷形态与下游的河谷形态是否相同?2.长江上游河谷形态与黄河上游河谷形态有何相同点?归纳河流上游河谷形态的特征。3.长江下游河谷形态与黄河下游河谷形态有何相同点?归纳河流下游河谷形态的特征。4.判断下列哪些图片呈现的是河流侵蚀地貌,哪些图片是河流堆积地貌。教师再展示湖南省境内的张家界风景旅游区,让学生推测张家界河谷的形成,说清流水的侵蚀作用和侵蚀地貌。通过课本中的实验活动,验证洪(冲)积扇形成过程和外部形态,思考坡度、流速以及颗粒物大小对洪(冲)积扇形态的影响。
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举例说明,启发学生探究问题,归纳总结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为实现“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课程目标,教师要充分利用本节“活动”这个例子让学生进行探究。
活动:根据图,分析下列问题。
■
(1)为什么在河流上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较低的A地;而在河流中下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稍高的B地?
(2)A、B、C三地聚落哪个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为什么?
该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探究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避开自然灾害的威胁,河流地貌凭借着水源、土壤、交通等优势条件,往往成为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区。河流的干、支流汇合处,地势平坦,利于农耕和基建;便于人、物流的积聚和中转;还为城市提供充足水源,因此是城市发育的较理想环境。同时教师还可以联系我国南、北方地区,说明河网密度和水源获得的难易程度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三、设计试题体现课改,侧重考查“过程与方法”
例1.读“河流不同部位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
(1)与剖面图甲相对应的部位 (填字母),该处流水作用以 作用为主。
(2)与剖面图乙相对应的部位 (填字母),该处流水作用以 作用为主。
(3)与剖面图丙相对应的部位 (填字母),该处流水作用以 作用为主。
答案:A. c 堆积 B. a 侵蚀 C. b 搬运
该题给出的是河流的不同部位剖面图,要求学生利用图中提供的河流不同剖面形态对应河流的不同部位。河流不同的剖面形态与流水的外力作用有很大的关系,即与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有很大的关系。整个解题过程考查了对地理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落实情况。
例2.长江中游沿岸某中学地理研究学习小组在查询当地历史地理资料时发现了唐朝诗人胡玢的一首题为“桑落洲”的诗,描写了当地地貌和聚落的演变过程。河南安阳某中学在查阅历史资料时发现,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讷”(讷:河水内湾环抱处,即河流凸岸),殷墟旧址就位于河流凸岸。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
阅读上述材料和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胡玢诗中“数家新住处”可能位于丁图中的哪一位置?
(2)“桑落洲”(桑落洲即江心洲)是怎样形成的?
(3)殷墟旧址选择河流凸岸的原因有哪些?(从农业、军事防卫和取水三方面分析)
■
解析:第(1)题,甲、乙、丙、丁四幅图反映了不同时期长江沿岸堆积地貌的形成,丁图中②处面积大,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因此最有可能为②。
第(2)题,“桑落洲”即江心洲,由于河流中下游河道变宽时,水流速度减缓,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
第(3)题,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
地理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要注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给学生探索发现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责编 张亚欣)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 河流地貌 地表形态
与教学大纲不同的是,地理课程标准强调“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体现的是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要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贯穿其中,以提升地理科学价值,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下面笔者以《河流地貌的发育》的知识目标为例,探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于河流地貌的发育的知识目标为“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对该标准我们可作如下解读:本节课要求掌握的是外力的因素,即流水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河流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及过程和方法上的要求,即结合实例和举例说明的探究过程等。
一、结合实例,分析归纳流水作用形成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为:先讲侵蚀地貌的形成概念,后讲河流发育的初期和河流形成后,侵蚀作用的特点。通过阅读活动,学生了解湖南省境内的张家界河谷的形成是河流的侵蚀地貌。河流的堆积地貌,主要是通过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的因素形成。教师可以分别讲解发育于山前的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平原和形成于河流入海口海滨地区的三角洲,最后让学生通过案例3和活动来了解河流的三种堆积地貌的形成。该教学有较强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讲授较多的知识,但主要的缺点是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导着整个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将学生的“过程和方法”目标混淆成教师自己的“过程和方法”目标。
我认为,流水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教学过程可做如下改变: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应用Google Earth软件,让学生观看长江(或本土的河流如闽江)、黄河,由远到近,溯源而上浏览观察下游到源头的河流地貌,并设置提问:1.河流上游的河谷形态与下游的河谷形态是否相同?2.长江上游河谷形态与黄河上游河谷形态有何相同点?归纳河流上游河谷形态的特征。3.长江下游河谷形态与黄河下游河谷形态有何相同点?归纳河流下游河谷形态的特征。4.判断下列哪些图片呈现的是河流侵蚀地貌,哪些图片是河流堆积地貌。教师再展示湖南省境内的张家界风景旅游区,让学生推测张家界河谷的形成,说清流水的侵蚀作用和侵蚀地貌。通过课本中的实验活动,验证洪(冲)积扇形成过程和外部形态,思考坡度、流速以及颗粒物大小对洪(冲)积扇形态的影响。
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举例说明,启发学生探究问题,归纳总结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为实现“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课程目标,教师要充分利用本节“活动”这个例子让学生进行探究。
活动:根据图,分析下列问题。
■
(1)为什么在河流上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较低的A地;而在河流中下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稍高的B地?
(2)A、B、C三地聚落哪个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为什么?
该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探究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避开自然灾害的威胁,河流地貌凭借着水源、土壤、交通等优势条件,往往成为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区。河流的干、支流汇合处,地势平坦,利于农耕和基建;便于人、物流的积聚和中转;还为城市提供充足水源,因此是城市发育的较理想环境。同时教师还可以联系我国南、北方地区,说明河网密度和水源获得的难易程度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三、设计试题体现课改,侧重考查“过程与方法”
例1.读“河流不同部位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
(1)与剖面图甲相对应的部位 (填字母),该处流水作用以 作用为主。
(2)与剖面图乙相对应的部位 (填字母),该处流水作用以 作用为主。
(3)与剖面图丙相对应的部位 (填字母),该处流水作用以 作用为主。
答案:A. c 堆积 B. a 侵蚀 C. b 搬运
该题给出的是河流的不同部位剖面图,要求学生利用图中提供的河流不同剖面形态对应河流的不同部位。河流不同的剖面形态与流水的外力作用有很大的关系,即与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有很大的关系。整个解题过程考查了对地理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落实情况。
例2.长江中游沿岸某中学地理研究学习小组在查询当地历史地理资料时发现了唐朝诗人胡玢的一首题为“桑落洲”的诗,描写了当地地貌和聚落的演变过程。河南安阳某中学在查阅历史资料时发现,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讷”(讷:河水内湾环抱处,即河流凸岸),殷墟旧址就位于河流凸岸。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
阅读上述材料和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胡玢诗中“数家新住处”可能位于丁图中的哪一位置?
(2)“桑落洲”(桑落洲即江心洲)是怎样形成的?
(3)殷墟旧址选择河流凸岸的原因有哪些?(从农业、军事防卫和取水三方面分析)
■
解析:第(1)题,甲、乙、丙、丁四幅图反映了不同时期长江沿岸堆积地貌的形成,丁图中②处面积大,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因此最有可能为②。
第(2)题,“桑落洲”即江心洲,由于河流中下游河道变宽时,水流速度减缓,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
第(3)题,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
地理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要注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给学生探索发现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