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时代的到来极大得改变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使得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冲突,甚至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出现厌学厌世的消极心态,社交焦虑、认知偏差等问题也开始广泛出现了大学校园。为更好解决这些问题,改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本文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线下活动,丰富线上心理教育方式,建立線上交流“微社区”,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面对面交流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并为其及时疏导心理,同时还应该净化网络,加强网络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微文化”环境。
关键词:微时代;心理教育;途径
在微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比如生活与网络之间的距离减少、网络交流的间接性和可控性、个性行为去情境化、弱化网络规则和规范等。这些变化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对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扩展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对世界的认识,能够促进大学生实现心理帮扶。另一方面,却容易加深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让大学生对手机上瘾,进而影响大学生之间的社交和人际关系,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情绪出现负面状态,影响其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需要改善和创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新的方式和措施改善大学生在微时代下的变化。建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微社区平台,在网络上发挥主流网络的主导作用;丰富网络心理教育的渠道,通过微博、微信等多个网络渠道促进网络心理辅导;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加强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建立建成的网络管理与监督体系,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空间,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加强学校教育对网络的引导,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引导微时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
一、微时代大学生心理行为发展环境的嬗变
微时代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产物,表现形式为微视频、微信等,主要通过手机作为媒介,在新媒体平台上迅速传播并且发展扩大,成为了信息时代的一大特征。微时代带给了人们很多便利,不仅信息获取、消费娱乐更加方便高效,而且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更加便捷,但是这同时也为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危机。
(一)生活与网络之间的距离减少
不得不承认,如今人们的生活越发离不开手机网络,只要个人精力和条件允许,完全可以实现一天24小时的生活网络化,可以全天候在网络上进行各种学习娱乐等活动,充分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等条件对上网的限制。并且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网络已经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娱乐,都能够看到网络的身影。更别说在媒体传播方面,网络更是必不可少。自媒体的出现,使得每一位普通的民众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发声,在网络平台传播事情,进一步拉近了网络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实现了生活网络化和网络生活化。
(二)网络交流的间接性和可控性
在现实的人际互动过程中,人与人多数是进行面对面交流,采用直接性互动,这需要交流互动的双方都能够随时关注对方的反应,能够及时接收有效信息,并给出反馈。一般在与长者或者是与教师交流互动时,大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在微时代的环境下,在各种网络平台上的交流互动,更偏向于间接性互动,大学生在互动的时候也能够更多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彼此双方都能够有更多的控制力。而且在网络上进行互动,反馈可以即时,也可以延迟,不限时间条件的约束。人们还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完全可以忽视他人的感受,能够让大学生充分发挥人际互助的能动性,全面体现了网络交流的便捷性和可控性。
(三)个性行为去情境化
在传统的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活动往往会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人们在进行交流互动时也会进行多方面考虑,评估外在环境对自己的影响程度,会考虑表达方式的恰当与否,并且还会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因此,在不同的环境下同样一个人的说话,做事风格随之也会产生变化。每个人的不同风格的个性都是在不同情境下产生的,不同情境对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约束作用。但是在微时代,网络互动情境对人的约束作用则非常小。当人处在网络空间时,能够绝对地掌握自身情境,产生很大的安全感。因此,这也使得人们在网络空间里能够随心随性地发表评论和看法,不用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也不会去考虑自身的行为是否会对他人产生影响,而且也不用直面现实沟通交流时产生的紧张和尴尬。这样,人们也就会在网络空间中随意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也就加剧了网络世界中的行为与生活情境中的行为差异逐渐变大。
(四)弱化网络规则和规范
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规则和规范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法律道德、民俗民风、家规校风等,全都约束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约束着人们在现实空间中的言行举止,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因此,人们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往往会格外注重自身的言行行为是否符合规范,在人际交往互动中也会为自己穿上一层厚厚的防护膜。但是在网络空间中,弱化了网络规则和规范。人们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时,很容易摆脱现实生活中各种规则对人的束缚,人际互动会更加得自由和开放,不会在意外在的看法,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人甚至会放任自己的个性,肆意在网络平台上发表看法,违背已有的规则和规范,容易摆脱现实环境中那些规则对自己的限制。
二、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把控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期,中央领导人强调了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并且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把握住新时代带来的机遇,利用新时代下的独特优势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把控程度,这样能够更好地大学生心理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能够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通过网络媒体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二)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目前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教授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数是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为主,而且教材的内容也偏向于传授学生知识,不重视实践应用。这就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脱离实际,不能够适应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在微媒体时代下,信息发布来源大大增加,每一个微媒体都能够传播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再加上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海量信息,更是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而且还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加适合时代的发展,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微时代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从传统的单向课堂授课模式转变成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大学生可以在网络媒体平台上自由自主地学习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微媒体平台进行即时的信息互动。相关人员可以利用微媒体这一特点,为大学生构建立体化的互动平台,建立线上与线下共同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大学生也可以在微媒体上发布自己的学习情况、心理问题等,都和老师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人际互动,抒发自己内心的郁闷和困惑,及时排解心理负面情绪,从而及时地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向上发展,充分提高了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实效性。
(三)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主要是由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往往处于不对等的地位,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掌握了课堂的话语权。这种由教师单向输出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形成填鸭式教育,使得学生学习困难,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容易导致师生关系中出现不和谐现象。而在微媒体时代下,师生关系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师生关系不仅更加和谐,而且彼此之前的交流互动随之增加。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微进行高效便捷的交流互动,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师生关系,从而可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向上发展发。
三、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优化教育定位
如今的社会发展十分迅速,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然而然也有着新的变化,大学生学琴时期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改善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优化教育定位,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准确的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把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及时关注大学生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心理,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让其能够在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提高大学生的主体幸福感,促进其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微时代下,媒体融合成了必然趋势。这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新的要求,需要其能够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育的有效融合,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新特内容,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同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课程,形成不同学科相互融合的协同教育体系。
(三)丰富网络心理互助微辅导的途径,发挥朋辈心理辅导主体作用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同年龄断的人对周围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通过沟通交流解决他们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他们有效的帮助和开解。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自发性、友谊性、覆盖面广等优势,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因此,在如今网络高度发达的社会中,需要丰富网络心理互助微辅导的渠道充分利用微博、抖音、微信等网络平台,创建朋辈心理健康交流辅导平台。除此之外,还应该在学校建立院、班、宿舍等各个级别的心理健康宣传平台,全方面覆盖朋辈心理辅导。同时,学校还应该增加朋辈心理辅导咨询员的数量,提高咨询员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促进校内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微电影,微讲座等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效可行的建议和方法。
(四)营造良好的网络平台,加强网络的监督与管理
时代的背景下,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高效性,这为信息的传播增加了更多的不可控因素。很多在网络上的新闻信息没有被监管就已经广泛传播,甚至还会传播部分涉黄涉暴等不良的信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这就需要高校的相关人员加强网络监管,营造绿色网络空间。一方面学校要倡导学生检举网络不良信息,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注重自己在网络上的一言一行。高校应该注意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平台的管理监督方案,对微博、微信等平台规范化的发布、运行标准,最大化降低网络平台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从而真正地促进学生学习和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困惑。
(五)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提高教育服务力
1.加强心理健康教师的综合素质
微时代下,心理健康教师的权威逐渐弱化,因此这也就需要心理健康,教师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心理健康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有效把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相关教师需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其次,还需要提高新媒体素养。新媒体成了微时代下的一个重要宣传窗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不断的提高媒体的专业素养,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提高心理健康相关工作者的综合素养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大多数都具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因此,高校心理健康相关工作人员也需要加强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技能。同时还要提高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人际沟通能力,从而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3.建立微“微社区”沟通平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可以在网络平台上面建立“微社区”,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在“微社区”上,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心理沟通和交流活动,为学生的心理困惑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缓解学生社交障碍。教师还可以结合时下的热点问题,在“微社区”平台上鼓励学生进行沟通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热度,加强学生的社交互动能力,使得学生不再过分沉迷网络,能够从虚拟世界中走出来,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而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交友范围,促进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姬慧.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0)
[2]魏军锋.“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07)
[3]曾菁惠; 赵明伟.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创新研究[J].科技视界.2018(05)
作者简介:巩固 男 汉族 1993年3月 广西横县 内蒙古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 应用心理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测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盛乐经济园区。011517
关键词:微时代;心理教育;途径
在微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比如生活与网络之间的距离减少、网络交流的间接性和可控性、个性行为去情境化、弱化网络规则和规范等。这些变化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对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扩展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对世界的认识,能够促进大学生实现心理帮扶。另一方面,却容易加深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让大学生对手机上瘾,进而影响大学生之间的社交和人际关系,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情绪出现负面状态,影响其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需要改善和创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新的方式和措施改善大学生在微时代下的变化。建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微社区平台,在网络上发挥主流网络的主导作用;丰富网络心理教育的渠道,通过微博、微信等多个网络渠道促进网络心理辅导;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加强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建立建成的网络管理与监督体系,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空间,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加强学校教育对网络的引导,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引导微时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
一、微时代大学生心理行为发展环境的嬗变
微时代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产物,表现形式为微视频、微信等,主要通过手机作为媒介,在新媒体平台上迅速传播并且发展扩大,成为了信息时代的一大特征。微时代带给了人们很多便利,不仅信息获取、消费娱乐更加方便高效,而且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更加便捷,但是这同时也为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危机。
(一)生活与网络之间的距离减少
不得不承认,如今人们的生活越发离不开手机网络,只要个人精力和条件允许,完全可以实现一天24小时的生活网络化,可以全天候在网络上进行各种学习娱乐等活动,充分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等条件对上网的限制。并且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网络已经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娱乐,都能够看到网络的身影。更别说在媒体传播方面,网络更是必不可少。自媒体的出现,使得每一位普通的民众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发声,在网络平台传播事情,进一步拉近了网络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实现了生活网络化和网络生活化。
(二)网络交流的间接性和可控性
在现实的人际互动过程中,人与人多数是进行面对面交流,采用直接性互动,这需要交流互动的双方都能够随时关注对方的反应,能够及时接收有效信息,并给出反馈。一般在与长者或者是与教师交流互动时,大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在微时代的环境下,在各种网络平台上的交流互动,更偏向于间接性互动,大学生在互动的时候也能够更多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彼此双方都能够有更多的控制力。而且在网络上进行互动,反馈可以即时,也可以延迟,不限时间条件的约束。人们还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完全可以忽视他人的感受,能够让大学生充分发挥人际互助的能动性,全面体现了网络交流的便捷性和可控性。
(三)个性行为去情境化
在传统的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活动往往会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人们在进行交流互动时也会进行多方面考虑,评估外在环境对自己的影响程度,会考虑表达方式的恰当与否,并且还会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因此,在不同的环境下同样一个人的说话,做事风格随之也会产生变化。每个人的不同风格的个性都是在不同情境下产生的,不同情境对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约束作用。但是在微时代,网络互动情境对人的约束作用则非常小。当人处在网络空间时,能够绝对地掌握自身情境,产生很大的安全感。因此,这也使得人们在网络空间里能够随心随性地发表评论和看法,不用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也不会去考虑自身的行为是否会对他人产生影响,而且也不用直面现实沟通交流时产生的紧张和尴尬。这样,人们也就会在网络空间中随意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也就加剧了网络世界中的行为与生活情境中的行为差异逐渐变大。
(四)弱化网络规则和规范
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规则和规范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法律道德、民俗民风、家规校风等,全都约束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约束着人们在现实空间中的言行举止,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因此,人们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往往会格外注重自身的言行行为是否符合规范,在人际交往互动中也会为自己穿上一层厚厚的防护膜。但是在网络空间中,弱化了网络规则和规范。人们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时,很容易摆脱现实生活中各种规则对人的束缚,人际互动会更加得自由和开放,不会在意外在的看法,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人甚至会放任自己的个性,肆意在网络平台上发表看法,违背已有的规则和规范,容易摆脱现实环境中那些规则对自己的限制。
二、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把控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期,中央领导人强调了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并且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把握住新时代带来的机遇,利用新时代下的独特优势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把控程度,这样能够更好地大学生心理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能够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通过网络媒体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二)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目前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教授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数是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为主,而且教材的内容也偏向于传授学生知识,不重视实践应用。这就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脱离实际,不能够适应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在微媒体时代下,信息发布来源大大增加,每一个微媒体都能够传播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再加上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海量信息,更是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而且还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加适合时代的发展,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微时代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从传统的单向课堂授课模式转变成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大学生可以在网络媒体平台上自由自主地学习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微媒体平台进行即时的信息互动。相关人员可以利用微媒体这一特点,为大学生构建立体化的互动平台,建立线上与线下共同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大学生也可以在微媒体上发布自己的学习情况、心理问题等,都和老师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人际互动,抒发自己内心的郁闷和困惑,及时排解心理负面情绪,从而及时地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向上发展,充分提高了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实效性。
(三)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主要是由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往往处于不对等的地位,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掌握了课堂的话语权。这种由教师单向输出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形成填鸭式教育,使得学生学习困难,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容易导致师生关系中出现不和谐现象。而在微媒体时代下,师生关系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师生关系不仅更加和谐,而且彼此之前的交流互动随之增加。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微进行高效便捷的交流互动,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师生关系,从而可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向上发展发。
三、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优化教育定位
如今的社会发展十分迅速,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然而然也有着新的变化,大学生学琴时期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改善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优化教育定位,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准确的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把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及时关注大学生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心理,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让其能够在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提高大学生的主体幸福感,促进其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微时代下,媒体融合成了必然趋势。这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新的要求,需要其能够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育的有效融合,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新特内容,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同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课程,形成不同学科相互融合的协同教育体系。
(三)丰富网络心理互助微辅导的途径,发挥朋辈心理辅导主体作用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同年龄断的人对周围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通过沟通交流解决他们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他们有效的帮助和开解。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自发性、友谊性、覆盖面广等优势,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因此,在如今网络高度发达的社会中,需要丰富网络心理互助微辅导的渠道充分利用微博、抖音、微信等网络平台,创建朋辈心理健康交流辅导平台。除此之外,还应该在学校建立院、班、宿舍等各个级别的心理健康宣传平台,全方面覆盖朋辈心理辅导。同时,学校还应该增加朋辈心理辅导咨询员的数量,提高咨询员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促进校内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微电影,微讲座等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效可行的建议和方法。
(四)营造良好的网络平台,加强网络的监督与管理
时代的背景下,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高效性,这为信息的传播增加了更多的不可控因素。很多在网络上的新闻信息没有被监管就已经广泛传播,甚至还会传播部分涉黄涉暴等不良的信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这就需要高校的相关人员加强网络监管,营造绿色网络空间。一方面学校要倡导学生检举网络不良信息,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注重自己在网络上的一言一行。高校应该注意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平台的管理监督方案,对微博、微信等平台规范化的发布、运行标准,最大化降低网络平台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从而真正地促进学生学习和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困惑。
(五)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提高教育服务力
1.加强心理健康教师的综合素质
微时代下,心理健康教师的权威逐渐弱化,因此这也就需要心理健康,教师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心理健康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有效把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相关教师需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其次,还需要提高新媒体素养。新媒体成了微时代下的一个重要宣传窗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不断的提高媒体的专业素养,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提高心理健康相关工作者的综合素养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大多数都具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因此,高校心理健康相关工作人员也需要加强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技能。同时还要提高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人际沟通能力,从而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3.建立微“微社区”沟通平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可以在网络平台上面建立“微社区”,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在“微社区”上,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心理沟通和交流活动,为学生的心理困惑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缓解学生社交障碍。教师还可以结合时下的热点问题,在“微社区”平台上鼓励学生进行沟通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热度,加强学生的社交互动能力,使得学生不再过分沉迷网络,能够从虚拟世界中走出来,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而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交友范围,促进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姬慧.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0)
[2]魏军锋.“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07)
[3]曾菁惠; 赵明伟.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创新研究[J].科技视界.2018(05)
作者简介:巩固 男 汉族 1993年3月 广西横县 内蒙古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 应用心理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测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盛乐经济园区。0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