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实现知识、能力、责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地理教学应关注现实问题。在地理课中,引入现实问题教学,适应新课标课改的要求,符合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
关键词:现实材料 地理课堂
地理课是一门实用性和时代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教学仅拘泥于教材知识,就会脱离实际,使学生既不能深刻地领会课本理论,又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知识、能力、责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地理教学中应关注现实问题。现实问题,它可以是地理科学方面的成就,当前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可以是人口、资源、环境的最新发展状况,甚或是学生周围的生活实际。在地理课中,引入现实问题教学,适应新课标课改的要求,符合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
几年来,我不断地进行着把现实材料带回地理课堂辅助教学的实践探索,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对用现实材料辅助地理课堂教学的作用和教学方法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能使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落到实处
地理科学的时代性特征决定了《地理》教材的编写永远滞后于飞速发展的实际。例如我在高二的选修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教学过程中,就大量引用了地理热点辅助教学。在地质灾害教学中,引入“汶川地震”这一实例,通过一些受灾人群的照片投影,新闻播报录音,在学生极度关注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汶川地震的原因;引发灾害;地震的危害;地震灾害的世界分布规律,自救措施,社会责任等等。学生不仅充分地掌握了相关知识,更激发了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在气象灾害教学中引入“2008年春节的雪灾”等。在教学中补充这些与教材相关的现实材料,不仅能强化教材的实效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心地理国情,关心社会生活,注重研究现实生活的能力;也使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得以落实。
二、能帮助学生及时、全面地掌握地理国情,树立忧患意识
实施素质教育的地理教学,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知识,通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我在讲中国的能源消费构成时,引入中国的能源安全措施,可以引入乌克兰和俄罗斯的输油管,也可以引入中国对非洲苏丹国油井的投资开发,告诉学生,进口能源的前提应该是立足于本国的能源节约和利用率的提高,就此引出《中国燃料油消费税》的提出,以此促进能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这样把国家的国情客观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引用最新现实材料结合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现状讲解,则能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能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建立人类与环境的协调观,正确理解和掌握可持续发展战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懂得从不同侧面和知识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同一问题,或者从同一角度去分析和解决不同的问题,区域地理的学习正是需要这样的能力,也是高考命题者所追求的目标。因为这是考察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凭借地理教材的基本内容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不够的,必须把现实问题同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地理思维结合他们对生产、生活、社会的体验去分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发展的诸多现实问题,让学生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中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
地理《必修3》里,讲了“东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详细分析了东北农业的可持续之路,我在学习完这部分内容之后,接着给出标题“西南农业的可持续之路”让学生以同样的方法分析和讨论西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问题,给出提示:西南农业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土地荒漠化。联系《必修1》的“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的各种形态,接着举出实际例子:云南石林、桂林山水等著名风景区和云南、贵州、广西境内众多的石山,并展示照片,指出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以及由此产生的严重危害。再结合框格填空练习,边填边讲,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内在联系,领悟:含CO2 的水的溶蚀作用,只是石漠化的直接原因,人为的破坏才是根本原因。让学生通过知识联系,因果推理,自己找出要治理石漠化,要在岩溶地区走农业可持续道路的措施和途径。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中学生思维活跃,狭小的课堂束缚了他们的思维,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地理教师要积极搜集现实材料,带回课堂上,并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多侧面分析,从而产生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便是创新之路。
由此可见,地理课堂中重视引用现实问题教学,使教学课堂充满活力,也使抽象化了的地理理论充实了学生的心灵,唤起求知欲望。关注现实问题是时代发展对地理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实际的飞速变化和发展,现实问题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引用现实问题时,应把现实材料与课堂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避免游离于教材之外的牵强附会,坚持适当、适度的原则,不能太材料化,以免冲淡教材的理论知识。
关键词:现实材料 地理课堂
地理课是一门实用性和时代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教学仅拘泥于教材知识,就会脱离实际,使学生既不能深刻地领会课本理论,又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知识、能力、责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地理教学中应关注现实问题。现实问题,它可以是地理科学方面的成就,当前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可以是人口、资源、环境的最新发展状况,甚或是学生周围的生活实际。在地理课中,引入现实问题教学,适应新课标课改的要求,符合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
几年来,我不断地进行着把现实材料带回地理课堂辅助教学的实践探索,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对用现实材料辅助地理课堂教学的作用和教学方法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能使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落到实处
地理科学的时代性特征决定了《地理》教材的编写永远滞后于飞速发展的实际。例如我在高二的选修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教学过程中,就大量引用了地理热点辅助教学。在地质灾害教学中,引入“汶川地震”这一实例,通过一些受灾人群的照片投影,新闻播报录音,在学生极度关注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汶川地震的原因;引发灾害;地震的危害;地震灾害的世界分布规律,自救措施,社会责任等等。学生不仅充分地掌握了相关知识,更激发了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在气象灾害教学中引入“2008年春节的雪灾”等。在教学中补充这些与教材相关的现实材料,不仅能强化教材的实效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心地理国情,关心社会生活,注重研究现实生活的能力;也使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得以落实。
二、能帮助学生及时、全面地掌握地理国情,树立忧患意识
实施素质教育的地理教学,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知识,通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我在讲中国的能源消费构成时,引入中国的能源安全措施,可以引入乌克兰和俄罗斯的输油管,也可以引入中国对非洲苏丹国油井的投资开发,告诉学生,进口能源的前提应该是立足于本国的能源节约和利用率的提高,就此引出《中国燃料油消费税》的提出,以此促进能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这样把国家的国情客观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引用最新现实材料结合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现状讲解,则能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能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建立人类与环境的协调观,正确理解和掌握可持续发展战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懂得从不同侧面和知识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同一问题,或者从同一角度去分析和解决不同的问题,区域地理的学习正是需要这样的能力,也是高考命题者所追求的目标。因为这是考察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凭借地理教材的基本内容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不够的,必须把现实问题同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地理思维结合他们对生产、生活、社会的体验去分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发展的诸多现实问题,让学生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中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
地理《必修3》里,讲了“东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详细分析了东北农业的可持续之路,我在学习完这部分内容之后,接着给出标题“西南农业的可持续之路”让学生以同样的方法分析和讨论西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问题,给出提示:西南农业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土地荒漠化。联系《必修1》的“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的各种形态,接着举出实际例子:云南石林、桂林山水等著名风景区和云南、贵州、广西境内众多的石山,并展示照片,指出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以及由此产生的严重危害。再结合框格填空练习,边填边讲,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内在联系,领悟:含CO2 的水的溶蚀作用,只是石漠化的直接原因,人为的破坏才是根本原因。让学生通过知识联系,因果推理,自己找出要治理石漠化,要在岩溶地区走农业可持续道路的措施和途径。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中学生思维活跃,狭小的课堂束缚了他们的思维,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地理教师要积极搜集现实材料,带回课堂上,并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多侧面分析,从而产生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便是创新之路。
由此可见,地理课堂中重视引用现实问题教学,使教学课堂充满活力,也使抽象化了的地理理论充实了学生的心灵,唤起求知欲望。关注现实问题是时代发展对地理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实际的飞速变化和发展,现实问题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引用现实问题时,应把现实材料与课堂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避免游离于教材之外的牵强附会,坚持适当、适度的原则,不能太材料化,以免冲淡教材的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