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对意义建构有重要作用。问题情景能够引发认知冲突,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脚手架”。文章用典型的教学案例,从演示实验、发散性问题、联系实际、多媒体技术等四个方面说明了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及作用。
关键词:物理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情境”对意义建构有重要作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对此,教师要勇于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优化课题教学。作为抛砖引玉,下面举例说明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一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一、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演示实验具有现象明显,易于操作与观察等特点。它在设置问题情境中的优势往往是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它能够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为学生提供最真实的感受,对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和顽固错误能够形成巨大的冲击,并使之彻底根除。例如,我在讲《力的分解》一节时,取一个质量较大的钩码放在桌子上,手拿细线问学生:“要把钩码用手里的细线提起来,是用一根线易断呢还是两根线易断?”按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当然是一根线易断。但实验演示的结果是:用一根细线可以将钩码稳稳地提起;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故意使两线间有一较大夹角)提钩码时,细线断了。“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突,进入了愤悱状态,认知的矛盾上升为学习的动力。这一实验现象也为消除教学疑点——合力不一定大于分力,提供了左证。
二、利用发散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发散性问题,就是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用发散性问题创设问题情景,以引发学生的各种思想,这些思想或简单、或复杂、或周密、或偏颇。如果深入探讨,可以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案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刻。可以防止学生思维僵化,思路狭窄,培养创新思维。例如,我在高三进行物理实验复习时,要求学生设计几个测定动摩擦因数的方案。由于学生的思维有无限的自由度,他们有的用动平衡知识设计,有的结合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来设计,有的用动量定理来设计,还有的用功能原理来设计。学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通过合作、探究实现了共同进步。类似于这种一题多解的发散方法,还可以应用在其他专题复习的问题创设中,可以大大提高复习的效率。
三、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有紧密联系。如体育赛事中的跳高、跳水、举重等项目涉及竖直上抛运动知识,接力比赛涉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乒乓球比赛涉及平抛运动和流体力学知识;航天技术与宇宙的开发中涉及万有引力、圆周运动和超失重知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涉及功能关系、近代物理知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实例,或者他们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会更好奇,更有兴趣。如高中物理课本(人教版)第一册P37页上第四题,根据报纸上的一则新闻编制,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具有人文气息。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在做这道题时,就非常兴奋。此外,世界各地经常发生一些重大事件,如地震、海啸、战争、动乱、疾病、体育赛事等。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地把这些鲜活的素材加工成问题情景,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获得成就感。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能够形象生动地模拟再现一些物理过程,增加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放大课堂教学的“空间”,延长课堂教学的“时间”,使“静”变“动”、“微观”变“宏观”、“高速”变“低速”、“连续”变“定格”、“看不见摸不着”变“有形有声有色”、变抽象为“直观”。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速度,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例如,我在学生学习了“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这节内容后,给学生布置如下课外作业:从网上查找有关“嫦娥1号”的文字、图片、动画等资料,写一篇关于“嫦娥1号飞船”的科普文章。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不仅了解了嫦娥1号从前期准备到发射、变轨、饶月探测到完成使命最终撞击月球的全过程,而且还通过反复观看网上的“嫦娥1号模拟发射”动画,加深了对万有引力、圆周运动等知识的理解。
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方法还很多。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潜在能力,使用多种辅助手段,创设出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乐学中建构知识,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取得教与学的最优效果。
关键词:物理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情境”对意义建构有重要作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对此,教师要勇于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优化课题教学。作为抛砖引玉,下面举例说明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一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一、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演示实验具有现象明显,易于操作与观察等特点。它在设置问题情境中的优势往往是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它能够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为学生提供最真实的感受,对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和顽固错误能够形成巨大的冲击,并使之彻底根除。例如,我在讲《力的分解》一节时,取一个质量较大的钩码放在桌子上,手拿细线问学生:“要把钩码用手里的细线提起来,是用一根线易断呢还是两根线易断?”按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当然是一根线易断。但实验演示的结果是:用一根细线可以将钩码稳稳地提起;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故意使两线间有一较大夹角)提钩码时,细线断了。“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突,进入了愤悱状态,认知的矛盾上升为学习的动力。这一实验现象也为消除教学疑点——合力不一定大于分力,提供了左证。
二、利用发散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发散性问题,就是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用发散性问题创设问题情景,以引发学生的各种思想,这些思想或简单、或复杂、或周密、或偏颇。如果深入探讨,可以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案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刻。可以防止学生思维僵化,思路狭窄,培养创新思维。例如,我在高三进行物理实验复习时,要求学生设计几个测定动摩擦因数的方案。由于学生的思维有无限的自由度,他们有的用动平衡知识设计,有的结合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来设计,有的用动量定理来设计,还有的用功能原理来设计。学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通过合作、探究实现了共同进步。类似于这种一题多解的发散方法,还可以应用在其他专题复习的问题创设中,可以大大提高复习的效率。
三、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有紧密联系。如体育赛事中的跳高、跳水、举重等项目涉及竖直上抛运动知识,接力比赛涉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乒乓球比赛涉及平抛运动和流体力学知识;航天技术与宇宙的开发中涉及万有引力、圆周运动和超失重知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涉及功能关系、近代物理知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实例,或者他们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会更好奇,更有兴趣。如高中物理课本(人教版)第一册P37页上第四题,根据报纸上的一则新闻编制,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具有人文气息。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在做这道题时,就非常兴奋。此外,世界各地经常发生一些重大事件,如地震、海啸、战争、动乱、疾病、体育赛事等。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地把这些鲜活的素材加工成问题情景,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获得成就感。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能够形象生动地模拟再现一些物理过程,增加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放大课堂教学的“空间”,延长课堂教学的“时间”,使“静”变“动”、“微观”变“宏观”、“高速”变“低速”、“连续”变“定格”、“看不见摸不着”变“有形有声有色”、变抽象为“直观”。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速度,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例如,我在学生学习了“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这节内容后,给学生布置如下课外作业:从网上查找有关“嫦娥1号”的文字、图片、动画等资料,写一篇关于“嫦娥1号飞船”的科普文章。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不仅了解了嫦娥1号从前期准备到发射、变轨、饶月探测到完成使命最终撞击月球的全过程,而且还通过反复观看网上的“嫦娥1号模拟发射”动画,加深了对万有引力、圆周运动等知识的理解。
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方法还很多。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潜在能力,使用多种辅助手段,创设出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乐学中建构知识,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取得教与学的最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