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合中开拓新境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amworkh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俞梦彦把传统西画的素描造型、速写法和西画的现代构成用于人物塑造,加强画面语言的丰富性,并运用民间艺术的元素使画面富有装饰感。
  画家简介
  俞梦彦 毕业于福建师大美术学院,深造于西南师大全国高师工笔班,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福建师大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人文大学中国书画艺术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绘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作品十多次入选全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展,多次获奖并被收藏。上百幅作品发表在《美术》《国画家》《美苑》等国家重要学术刊物。曾在台湾高雄、山东等地举办个展。1996年由国家教委选派前往芬兰瑞典理工大学美术学院授课与学术交流,并在瓦萨国家博物馆举办个展。
  出版有《工笔人物画技法》《俞梦彦画集》《俞梦彦速写选》《俞梦彦专辑》《书画家俞梦彦》。
  读俞梦彦的画,感觉到他是一位有很好造型功力和艺术修养的艺术家。在当今画坛,不少画家不能说没有造型功力,他们的技巧基本功相当扎实,但由于缺少相应的艺术修养,限制了创造能力的发挥,在艺术上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画家需要造型功力,这一点大家都是认同的,至于要不要有艺术修养,人们口头上也都不会反对,但实际上很多人只埋头于技巧的熟练,而对读书、观察和体验生活,往往认为可有可无。俞梦彦的过人之处是他既重视造型功力的完善,也关注绘画创造原理的硏究。他在努力实践的同时,不断开阔视野,思考当前艺术创作问题,并吸收各家之长,努力探索自己的个性风格。
  俞梦彦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深造于西南师大全国高师工笔研究班,曾长期任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他是从工笔人物画步入画坛的。他的工笔画创作路子很宽,既长于现代题材,又能自由地处理历史题材。面对当代工笔人物反映现实生活的课题,他经过反复硏究,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创新思路:在描写现实人物时,重点在探寻有艺术表现力的画风。他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捕捉和提炼艺术形象。他作品中的人物一般是他熟悉的农村妇女和儿童,常常取材福建地方特色鲜明的畲乡人物和闽南惠安女。他重视写生,积累生动的绘画素材,捕捉现实场面的生活气息,同时硏究如何创造令人动心的艺术形象。来自现实,又有异于现实的别样美,这是俞梦彦艺术创作的特点。工笔人物以写实见长,但艺术的真实应该与生活的真实有异,如果艺术创作一味追求酷似生活真实,便会失去艺术作品的魅力。对此,俞梦彦有清醒认识。经过提炼、加工,他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而有趣。他的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工笔画如《素心浓香》《溪旁》《畲乡山妹图》《迎端午》《十里谷香人醉图》《鸟语》《飞针走线结红心》等,都以气象新和有艺术境界受到好评。他的历史题材画如《宫女蹴鞠图》《仙乐图》等,也因具有文化意味而引人入胜。他创作汉舞系列《长巾舞》《短巾舞》《踏鼓舞》,以集飘逸与庄重于一体的构思不同反响。不论现代题材还是历史题材,俞梦彦都很重视画面的形式美感,在语言上力求突破一般程式。他从整体画面的经营出发,避免工笔人物画容易出现的繁琐和面面俱到,在繁中求简、求单纯,力求以精炼取胜。在造型上,他巧妙地处理方圆关系,圆中求方,并把构成原理运用于画面,造型别具一格。在色彩上,俞梦彦解决的是工笔画容易格调低俗的难题。他力避艳丽色,多用柔和、淡雅的色彩作为主调,有时以鲜亮的色彩点缀,画面雅致、沉静而富有音乐的韵律。
  传统的工笔画虽然运用的是写实手法,但它同样属于写意体系,同样重视意境的表现。工笔画向前发展大致有两种趋势:一是保存甚至强化自己不同于写意水墨的独持性格,在“保守”中求拓展;二是吸收写意水墨的某些因素使其融合在工笔的表现语言中,以丰富工笔画的表现手法。俞梦彦选择的是第二种途径。他的工笔画“工”中有“写”,在工整中求灵动和神韵。事实上,他在从事工笔画创作的同时,也在写意水墨领域进行探索,把工笔的一些元素用在写意水墨中。尤其近几年来,他创作的许多兼工兼写和小写意的作品也颇有个性特色:在严谨和随意的结合中追求生动性和显示一种意境美。
  俞梦彦这种融合工笔与写意两种技巧的做法并非出自偶然,这是由于他有开阔的胸怀和丰富的艺术修养所决定的。在他看来,各种艺术门类的融合是艺术之所以不断变化、丰富的基本原因。融合本身是一种探索,融合能创造美。他写过一篇题为《融合之美——中国画人物探颐》的文章,阐述了他的这一观点,也以此表达了他在艺术上的追求。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观察他的艺术创作,我们不仅看到他对融合工笔重彩与水墨写意的兴趣,而且在融合中西、吸收民间艺术营养方面,也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他把传统西画的素描造型、速写法和西画的现代构成用于人物塑造,加强画面语言的丰富性,并运用民间艺术的元素使画面富有装饰感。
  在绘画创造中融合各种风格和技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相当难度,为避免融合中出现不和谐的糅杂现象,艺术家需要有胆识、智慧和悟性。我们仔细观察俞梦彦的艺术创作历程,会发现他在融合各种艺术观念和技巧的过程中,努力求风格的统一和格调的纯正。他的艺术创作雅俗共赏,他在适应大众欣赏水平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大众审美趣味。
  我们高兴地看到,在艺术上永不自满、不断有所追求的俞梦彦,始终把创作看成探索的过程,相信这位精力旺盛的艺术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有所突破和拓展。
其他文献
台湾北港朝天宫旧称天妃庙或天后宫,为纪念分灵自福建莆田湄洲祖庙──朝天阁,故改名朝天宫。清康熙年间,临济宗第34代禅师树壁和尚奉湄洲祖庙妈祖神像赴台,登陆笨港北岸,留以供膜拜,于清康熙39年(1700年)在现址建庙奉祀,现已成为台湾妈祖信仰的龙头大庙。  台湾云林的北港是古笨港的一部分,清代时曾是一座繁荣的港口,直到清光绪末年,因云嘉海岸淤积严重,北港失去港口的优势,才不再作为贸易港口。因镇上的朝
期刊
“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妈祖林默娘这一千年的传奇人物,她短暂的一生,留给世人的是她的大智、大勇、大美、大爱的精神。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信仰妈祖的信众近2亿人;妈祖分灵庙5000多座,分布在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妈祖是人也是神  妈祖是林默娘的神化。林默娘系福建莆田湄洲林愿(任过都巡检)的第六女,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生下弥月不闻啼哭声,取名林默,因系女子通称林默娘。默娘
期刊
在“土楼之乡”福建省南靖县梅林镇,那里有一座精美的土楼天后宫,而且在每年的妈祖诞辰日,梅林、积排、下坂等自然村都会举行独具特色的土楼“妈祖节”,至今已延续了300多年。  众所周知,女神妈祖作为海峡两岸民众的共同信仰已达千年之久。每逢妈祖的祭典时,在莆田湄洲岛那可是庄严隆重,热闹非凡。但让人奇怪的是:地处深山的土楼不沿海,怎么也敬起沿海的女神呢?  原来,古时候南靖县梅林镇梅林村地处闽西南交界的偏
期刊
湖南芷江天后宫,原为福建客民会馆,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福建客民所建。芷江天后宫坐西朝东,南北建有耳室,中间三进:戏台、正殿、观音堂,左为财神殿,右为武圣殿和五通神殿,全部建筑结构基本保存完整。198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南芷江天后宫位于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舞水河西岸,座西朝东,与芷江县城隔舞水河相望。天后宫由闽商创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是目前我国内地最大、保存最完
期刊
16世纪初,随着葡萄牙人的登陆,天主教开始在我国澳门传播发展,澳门从此成为不同族群的汇聚之地,也成为多元宗教文化交汇的地域。葡萄牙人的天主教与华人的传统宗教,在澳门岛共同生存发展。时至今日,澳门的教堂与庙宇比邻,妈祖与圣母塑像相视而立,彰显着多元文化交融的特色。  先有妈阁庙 后有澳门城  对于中国人来说,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有两个名字,一个是我们熟悉而备感亲切的“澳门”,另外一个就是闻一多先生在他
期刊
福建莆田的湄洲岛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妈祖文化的发祥地。有着千年历史的湄洲妈祖庙是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0多座妈祖宫庙的“祖庙”。一年四季,前来妈祖祖庙进香朝觐的国内外香客人数达百万之众。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岛上民众要举行各种祭典妈祖的活动,同时海内外的妈祖信徒纷纷前来进香朝拜,整个湄洲岛人山人海、盛况空前,被誉为“东方麦加”。  妈祖原名林默,是晋代福建
期刊
这是一本反映福建摄影界50年来各方面工作的综合性年鉴,采用编年体编排方法,内容涵盖福建省各级摄协组织及相关行业协会,为各界了解福建摄影界50年来的改革和发展状况提供相关信息和基本资料。  主编/张宇 装帧/ 8开精装,236页  指导价/ 238元
期刊
该书收录了近500位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的个人代表作,这些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手法新颖、风格各异,展示了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广大会员的创作激情和当下的创作水平。  主编/张宇 装帧/ 24开精装,481页  定价/ 238元
期刊
该画册收录了第23届福建省摄影展展出的260幅(组)获奖、入选作品,主题鲜明、构思新颖、制作精良,全面展示了福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喜人成就、海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多姿的百姓生活。  主编/张宇 装帧/ 12开精装,128页  定价/ 158元
期刊
该年鉴作为全面反映2012年福建省摄影工作成果的信息资料工具书,具有“资政、育人、存史”的重要功能,是为全省摄影工作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较高价值的历史资料。  主编/张宇 装帧/ 16开平装,88页  指导价/ 58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