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洋名”因妈祖而来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96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6世纪初,随着葡萄牙人的登陆,天主教开始在我国澳门传播发展,澳门从此成为不同族群的汇聚之地,也成为多元宗教文化交汇的地域。葡萄牙人的天主教与华人的传统宗教,在澳门岛共同生存发展。时至今日,澳门的教堂与庙宇比邻,妈祖与圣母塑像相视而立,彰显着多元文化交融的特色。
  先有妈阁庙 后有澳门城
  对于中国人来说,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有两个名字,一个是我们熟悉而备感亲切的“澳门”,另外一个就是闻一多先生在他脍炙人口的《七子之歌》中提到的“Macau”。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300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满怀着悲愤与深情,也是澳门沧桑经历的浓缩。
  在明代史书的记载中,澳门被称为“蚝镜”(濠镜),当时是葡萄牙与我国贸易的主要补给港口。400多年前,葡萄牙人最初抵达澳门,是在澳门的妈祖阁登陆的。他们不知道地名,便问当地渔民。渔民误认为是问寺庙的名称,故答“妈阁”,于是澳门在西方语言中便有了“Macau”的名称,这也说明了澳门同妈祖的不解之缘。
  澳门最早的妈祖传播有两段小故事,这在1751年写成的《澳门纪略》中就有记载。故事记述,很早以前,有一天闽人来澳门,有一位老妪一路随行,船行得特别快,日行千里,自福建出发一夜之间抵澳门,老妪上岸时突然不见,云端却出现了妈祖,人们认为老妪就是妈祖的化身,只有妈祖才有如此神威。另一个故事记载,闽商船运货赴澳,中途经娘妈阁时遇狂风。忽然妈祖神像出现在妈阁山上,接着就风平浪静,闽商船有惊无险,平安到达目的地。因而人们欢呼雀跃,认为妈祖已抵澳门。这个故事在妈祖阁中的碑记上也能找到。
  传奇的古庙
  妈阁庙,早期称娘妈庙、天妃庙或海觉寺;后定名为妈祖阁,华人俗称妈阁庙。它位于澳门半岛的西南端,依山面海,沿岩而建。庙内的“神山第一”殿、正觉禅林、弘仁殿、观音阁等4栋主建筑,分别建于不同时期。其中,弘仁殿规模最小,是一座3平方米的石殿,相传建于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正觉禅林规模最大,创建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神山第一”殿是当时官方与商户合资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上述三殿均供奉天后妈祖,观音阁则供奉观音菩萨。
  妈阁庙的大门为一牌楼式花岗石建筑,宽4.5米,只开有一个门洞,门楣上有“妈祖阁”3个金字,两侧书有对联:“德周化守,泽润生民”。门楣顶部为飞檐状屋脊,华丽美观。庙门口有一对石狮,雕工精美,栩栩如生,是300年前清人的杰作。院内一块名为“洋石船”的巨石上,刻有一艘古代的海船,船的桅杆上挂着一面写有“利涉大川”的幡旗。据考,是记载400多年前一位福建商人,乘船来澳门途中遇到风浪,幸得妈祖相救、转危为安的故事。庙后的石壁上,有多不胜数的摩崖石刻,是历代政要名流和文人骚客的手书。在各具特色的建筑物之间,有石阶和曲径相通,四周苍郁的古树,错杂的花木,纵横的岩石,把园林的幽雅和古庙的庄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显得古朴典雅,雄伟壮观,极富民族特色。
  妈阁庙还是一座有着传奇色彩的庙宇。在上世纪80年代,妈阁庙发生了一场大火,澳门居民一说起这件事,仍记忆犹新。那天,庙内的“正觉禅林”深夜大火,整个殿宇被烧塌,而在神龛中央的妈祖神像,仅被烟火熏黑,塌下的横梁掉在神像的跟前,神像丝毫无损。
  妈祖文化村
  近年来,澳门又崛起一座规模宏大的妈祖文化村,既是辉煌亮丽的旅游新景点,更是意蕴深厚的文化名胜处。
  妈祖文化村位于澳门路环岛叠石塘山,由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投资2亿澳门元,历时三载于2003年建成,占地6200平方米。其主体建筑为妈祖巨雕神像和天后宫。
  这尊被称为全世界最高的妈祖雕像,位于澳门最高点——路环岛叠石塘山顶,无论在陆地,还是从海面,都可以清晰看到,已成为澳门新地标。雕像由澳门中国画院院长梁晚平先生设计,高19.99米,象征着澳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整个雕像重达500多吨,全身晶莹洁白,由120根汉白玉石相嵌组合,其中妈祖面部则由一块完整的汉白玉石雕刻而成。其形象高大雄伟,容颜慈祥温和,眼神时刻关注着澳门。雕像自1998年10月28日落成开光后,原本人迹罕至的路环岛叠石塘山从此车水马龙,香客游人接踵而至,香火兴旺。
  妈祖文化村内的天后宫,是由山门、祭坛、妈祖大殿、梳妆楼、钟楼、鼓楼等组成的建筑群,沿中轴线有序排列分布。其风格按明清时代中国庙宇形制设计,主要以木雕和花岗岩石雕为材料构成。
  天后宫主建筑妈祖大殿金碧辉煌,屋面是金黄色琉璃瓦配以富有福建地方特色的燕尾大脊,脊顶是彩瓷塑“双龙抢球”;殿前踏步中央,镶嵌着一幅“九龙胜云”浮雕御路石;前廊立着八根大圆柱,全是透雕青石大龙,整个大殿气势恢宏。而殿内的梁柱间,则绘着妈祖故事画面,描金厚彩,富丽堂皇;大殿正中供奉的妈祖坐像,高达3.8米,宽为2.1米,庄严宏伟,令人肃然起敬。
  目前,妈祖文化村已被澳门特区政府列为宗教文化旅游区。妈祖文化博物馆、静院、素食馆、闽台澳特色食品区、民间工艺品区等配套设施齐全,海滨登山缆车线全长达520米,设有13部4座缆车,每小时可载运600人,为海内外游人香客参观叠石塘山顶妈祖神像提供方便。
  妈祖文化在澳门
  说实在,澳门的自然山水并不称奇,也不足道,值得称奇赞美的是其“人文山水”。在这里,人、历史、自然奇妙地交融在一起,妈祖、圣母和谐地相依在一处,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超然的时空感。其中,妈祖文化留给澳门山水的“烙印”最深,与澳门的历史渊源也最久远,是展示澳门“人文山水”悠久魅力的代表作之一。
  澳门现有妈祖庙近20座,庙龄大多都在百年以上。氹仔岛的天后宫建于乾隆年间,路环岛的天后古庙建于康熙年间,莲峰庙的历史更加悠久,已超400年。澳门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妈祖阁建于明朝,距今已有500多年,是澳门三大禅院中最古老的一座。这些建筑不仅记述了妈祖文化在澳门传播的历史,也记述了福建人在“澳门人”形成历程中的“辈分”。
  其实,澳门最早的居民就来自妈祖的故乡——福建。据史料记载,早在南宋被元朝灭亡之前,其政权中心一度从临安(杭州)移到福建。这个时期,福州就有很多人参加了南宋军队。但不久南宋政权又不得不放弃福建避乱广东,战线也随之南移。最后,一场决定其命运的大海战,就在临近澳门的伶仃洋与崖门之间的海域展开。当时,几千艘的宋元战舰在这里互相厮杀,元军势强,势如破竹,宋军疲敝,溃不成军,数十万南宋将士葬身海底,大宋江山从此灭亡了。就在这场悲壮的海战之后,少数幸存的南宋军人逃至濠镜澳(即澳门半岛)藏身。据说,这些南宋军人就是最早抵达澳门的福建人。因为在南宋与元朝最后决战的南宋军队当中,有一部分福州人,至此往后情为人所系,到澳门定居的福建人便越聚越多。而今,澳门45万常住人口中,平均每4人就有1人是闽籍。
  澳门九成以上的居民属中国血统,外籍人士只占少数。400多年的葡萄牙殖民统治,使得澳门华洋并存,文化多样,就澳门的公众假期花样之多,即可见一斑了。不仅有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圣母无原罪瞻礼、圣诞节等天主教节日,还有春节、清明、佛诞、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正可谓土洋结合了。不过最受益的还属澳门居民了,能有这么多节日可以休假。虽说天无二日,但是有两个女神护佑的地方,就可以有两套福利享受了。
  也有人认为,澳门博彩业推动的经济繁荣,会给宗教信仰带来意想不到的挑战,追逐快速致富的新物质主义,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信仰问题的关注。不过,今日澳门,妈祖庙前依然“阁香火鼎盛”,虔诚的天主教徒依然通过圣母在向天父祷告。
  天后妈祖、圣母玛利亚,两位女神,代表着中西两大古老文化,也象征着中西文化在此的交融。由这两位女神庇佑的澳门,文化必将更加灿烂,成为多种文明交融的自由之地。
其他文献
为宣传展示三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所取得的成就和变化,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与三明市林业局共同主办以“中国绿都·美丽三明”为主题,从不同时期、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全方位、多角度记录三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摄影比赛即日起征稿,欢迎全省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踊跃参赛。细则如下:  一、征稿内容  1.凡反映造林绿化、“四绿工程”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等内容的摄影作品均可参赛。  二、参赛规则  1.参赛作品,必须是201
期刊
天津天后宫始建于元代泰定元年(1326年),明代永乐元年(1403年)重建,为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这是天津人对城市发展的通俗而生动的说法。天后宫是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它和古文化街一样,也是天津民俗文化的发祥地与摇篮。  元代,南粮北运一度改走海路,来自南方的船队千里迢迢驶进大沽口,进入天津的前身“海津镇”。那时候的海运风险很大,只得乞求神灵保佑。几经风险的水手们纷
期刊
坐落在山东半岛的蓬莱阁,自古就有“仙境”之称。传说汉武帝多次驾临山东半岛,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寻求“蓬莱仙境”,后人就把这座丹崖山唤作蓬莱。蓬莱阁以“八仙过海”传说故事著称,但其中的天后宫也因其历史悠久、规模雄伟而名闻遐迩。  山东半岛的丹崖山立在海边,临海的一面是绝壁,山岩纹理是暗红色,故有此名。享有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盛誉的蓬莱阁建于山顶,下临大海,殿阁凌空,云烟缭绕。远远望去,楼亭殿阁掩映在绿
期刊
澎湖天后宫位是全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妈祖庙。相传公元1280年元世祖派兵征伐日本,遭遇台风,官兵漂散,而梦见妈祖救众,登陆平湖屿(即澎湖屿)。惊涛余生,是妈祖的神佑,所以公元1281年,世祖封妈祖为“天妃”,立天妃宫,设澎湖寨巡检司。  澎湖马公镇上的天后宫,可说是全台湾最古老的妈祖庙,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古迹。据考,该庙建于明万历20年(公元1592年)。  明万历31年(公元1603年),荷兰海军将领
期刊
曾于20世纪80年代末,首先开启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台中大甲镇澜宫,近20年来每年都要组织信徒前往福建莆田湄洲岛进香朝圣,使其成为与湄洲岛妈祖祖庙联系最密切的台湾妈祖宫庙。每年农历三月,镇澜宫妈祖必到嘉义新港奉天宫进香,10万信徒徒步8天7夜,这也就是著名的“大甲妈祖绕境进香”。  大甲镇澜宫位于台湾台中大甲镇顺天路上,奉祀妈祖,建于清雍正10年,迄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是大甲地区人文发展与宗
期刊
由福建省摄影家协会网和福州大扬影像俱乐部联合主办的“大扬影像杯”摄影月赛9月赛日前评选揭晓,16幅作品获奖。苏木春的《闽剧》荣获一等奖,林宏新的《童年》、洪青的《古镇童年》获二等奖,陈国云的《工作乐章》、侯金焕的《更上一层》、许德胜的《岁月》获三等奖,陈登登等10位作者获优秀奖。  点评:没有精彩的动作,没有华丽的灯光,闽剧却唤醒了一代人的回忆,观众全神贯注地听着这独特的唱腔,思绪却仿佛回到曾经的
期刊
台湾北港朝天宫旧称天妃庙或天后宫,为纪念分灵自福建莆田湄洲祖庙──朝天阁,故改名朝天宫。清康熙年间,临济宗第34代禅师树壁和尚奉湄洲祖庙妈祖神像赴台,登陆笨港北岸,留以供膜拜,于清康熙39年(1700年)在现址建庙奉祀,现已成为台湾妈祖信仰的龙头大庙。  台湾云林的北港是古笨港的一部分,清代时曾是一座繁荣的港口,直到清光绪末年,因云嘉海岸淤积严重,北港失去港口的优势,才不再作为贸易港口。因镇上的朝
期刊
“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妈祖林默娘这一千年的传奇人物,她短暂的一生,留给世人的是她的大智、大勇、大美、大爱的精神。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信仰妈祖的信众近2亿人;妈祖分灵庙5000多座,分布在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妈祖是人也是神  妈祖是林默娘的神化。林默娘系福建莆田湄洲林愿(任过都巡检)的第六女,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生下弥月不闻啼哭声,取名林默,因系女子通称林默娘。默娘
期刊
在“土楼之乡”福建省南靖县梅林镇,那里有一座精美的土楼天后宫,而且在每年的妈祖诞辰日,梅林、积排、下坂等自然村都会举行独具特色的土楼“妈祖节”,至今已延续了300多年。  众所周知,女神妈祖作为海峡两岸民众的共同信仰已达千年之久。每逢妈祖的祭典时,在莆田湄洲岛那可是庄严隆重,热闹非凡。但让人奇怪的是:地处深山的土楼不沿海,怎么也敬起沿海的女神呢?  原来,古时候南靖县梅林镇梅林村地处闽西南交界的偏
期刊
湖南芷江天后宫,原为福建客民会馆,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福建客民所建。芷江天后宫坐西朝东,南北建有耳室,中间三进:戏台、正殿、观音堂,左为财神殿,右为武圣殿和五通神殿,全部建筑结构基本保存完整。198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南芷江天后宫位于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舞水河西岸,座西朝东,与芷江县城隔舞水河相望。天后宫由闽商创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是目前我国内地最大、保存最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