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低年级是学生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是由家庭、个人、学校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只有做到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改变不良习惯。
【关键词】教育;习惯;成因;对策
著名作家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可见好习惯是多么重要。小学低年级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近两年,笔者担任低年级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深切地体会到学生不良习惯对班级班风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学生的品行和学习的消极影响。针对这些情况,本文以本班学生为对象,对低年级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进行分析思考,以此提出改变的对策,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一、低年级学生不良习惯的表现
(一)行为方面。上课爱讲话、玩东西、做怪动作、发怪声音来违反纪律,下课爱追逐打闹,捉弄同学、欺负弱小,打架、说脏话,不会整理自己的物品,对老师和家长说谎等。
(二)学习方面。听课不专心、注意力分散,不动脑思考问题、厌学,写字马虎,作业不按时完成或少做、漏做、乱做,做作业拖拉,依赖父母,更有甚者抄同学的作业等。
二、低年级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
经过多方面的细致观察和了解,本班学生不良习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氛围和教育环境对低年级学生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1.“托老型”家庭。这类家庭,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来照顾,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出于内疚从钱、物上满足孩子。加上祖父母对孩子的过分疼爱,什么事都顺从孙儿,疏于管教,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这类孩子在课堂上喜欢拉着邻近的同学讲话,在班级里谁不顺从他,就生气骂人打人。这些都是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孤独无伴造成的。
2.“加班型”家庭。这类家庭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父母为了挣钱,白天上班,晚上加班。孩子吃过晚饭后,就自己单独在家做作业,做好作业摆在桌子上等父母下班回来签名,自己就睡觉。这类孩子由于独立做作业,不懂也无人可问,作业常常有少做、乱做或不做的现象,家长下夜班回来就给孩子的作业签名了事,完全不去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不按时完成作业,或者只求完成,不求质量地做作业的坏习惯。
3.“包办型”家庭。这类家庭一般是父亲出去工作,母亲在家照顾孩子。母亲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吃完有妈妈收拾,玩完有妈妈收拾……当然作业不会也有妈妈帮着完成。这类孩子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不爱动脑思考问题。
4.“提前学习型”家庭。这类家庭父母操之过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提前让孩子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在课堂上孩子自认为老师讲的自己都会了,就不专心听讲,慢慢地就养成了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
5.家长教育观念的不当。家长都期望孩子读好书,有出息。但由于一些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教育孩子的观念守旧落后。当孩子在犯错时,这些家长只会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不懂尊重孩子,只盯着孩子的缺点,不去了解原因,造成孩子的恐惧和反感,不仅不良习惯改不了,还强化了这些坏习惯。
(二)个人因素。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玩耍的关系。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自控能力低,导致上课玩小物品,放学顾着玩而忘了完成作业,为了不被老师批评,就抄同学的作业;有些学生接受能力较低,学不得法,导致知识掌握不过关,跟不上大队,因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动力和信心,放弃学习,不听课也不做作业。
(三)学校因素
1.“以分数论英雄”的影响。当今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重成绩,轻品行的现象。部分学生在学业检测中成绩落后于同学,往往会被同学瞧不起,会受到老师和家長的批评。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总是不如别人,在心理上形成了“学习即痛苦”的消极思想,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产生厌学情绪,无心上学,扰乱课堂纪律。
2.“重主科,轻次科”的影响。因为小学主科的学习(即语数英,低年级是语数)是和学校的综合评估、老师的绩效、学生的升学有着直接的联系,老师和学生都比较重视主科的教和学,所以主科的课堂纪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次科(除主科外的科目)就相反,有些老师教学观念落后,不懂学科之间的相辅相成,认为学生学不学都无所谓,不去严格要求学生,导致有些学科的课堂纪律散漫,学生随意打闹。俗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三日。”好习惯还没养成,不良习惯就得到了机会蔓延和扩张。
三、低年级学生不良习惯教育转变对策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因人而异,是多方面的。要转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必须像医生看病一样,寻因找方,对症下药。
(一)提高家长素质,优化家庭教育
1.充分利用家长会,给家长灌输正确的家庭教育理论方法,使其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让家长明白过度的溺爱,使孩子对人无爱;过度的孤单,使孩子不会合作;过度的替代,使孩子做事无能;过度地学习,使孩子丧失乐趣;过度的批评,使孩子无法自信。让家长明白孩子的成长不能假手他人,不能只顾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陪伴和沟通,关心和鼓励,做好孩子的引路人,杜绝不良习惯。
2.借家长学校的平台,请教育专家为家长上课,让家长掌握一些家庭教育的规律、方法,从专家讲述的案例中受到启迪和鼓励,更好辅助孩子健康成长。
3.向家长推荐一些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困惑的心灵读本,从书中去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掌握心灵沟通的方法,让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有家长的守护,让家庭教育更有成效。
4.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家长爱学习,遵纪守法,言行端正,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摒弃不良习惯。
(二)因材施教,扫除陋习
【关键词】教育;习惯;成因;对策
著名作家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可见好习惯是多么重要。小学低年级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近两年,笔者担任低年级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深切地体会到学生不良习惯对班级班风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学生的品行和学习的消极影响。针对这些情况,本文以本班学生为对象,对低年级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进行分析思考,以此提出改变的对策,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一、低年级学生不良习惯的表现
(一)行为方面。上课爱讲话、玩东西、做怪动作、发怪声音来违反纪律,下课爱追逐打闹,捉弄同学、欺负弱小,打架、说脏话,不会整理自己的物品,对老师和家长说谎等。
(二)学习方面。听课不专心、注意力分散,不动脑思考问题、厌学,写字马虎,作业不按时完成或少做、漏做、乱做,做作业拖拉,依赖父母,更有甚者抄同学的作业等。
二、低年级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
经过多方面的细致观察和了解,本班学生不良习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氛围和教育环境对低年级学生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1.“托老型”家庭。这类家庭,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来照顾,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出于内疚从钱、物上满足孩子。加上祖父母对孩子的过分疼爱,什么事都顺从孙儿,疏于管教,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这类孩子在课堂上喜欢拉着邻近的同学讲话,在班级里谁不顺从他,就生气骂人打人。这些都是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孤独无伴造成的。
2.“加班型”家庭。这类家庭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父母为了挣钱,白天上班,晚上加班。孩子吃过晚饭后,就自己单独在家做作业,做好作业摆在桌子上等父母下班回来签名,自己就睡觉。这类孩子由于独立做作业,不懂也无人可问,作业常常有少做、乱做或不做的现象,家长下夜班回来就给孩子的作业签名了事,完全不去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不按时完成作业,或者只求完成,不求质量地做作业的坏习惯。
3.“包办型”家庭。这类家庭一般是父亲出去工作,母亲在家照顾孩子。母亲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吃完有妈妈收拾,玩完有妈妈收拾……当然作业不会也有妈妈帮着完成。这类孩子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不爱动脑思考问题。
4.“提前学习型”家庭。这类家庭父母操之过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提前让孩子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在课堂上孩子自认为老师讲的自己都会了,就不专心听讲,慢慢地就养成了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
5.家长教育观念的不当。家长都期望孩子读好书,有出息。但由于一些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教育孩子的观念守旧落后。当孩子在犯错时,这些家长只会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不懂尊重孩子,只盯着孩子的缺点,不去了解原因,造成孩子的恐惧和反感,不仅不良习惯改不了,还强化了这些坏习惯。
(二)个人因素。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玩耍的关系。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自控能力低,导致上课玩小物品,放学顾着玩而忘了完成作业,为了不被老师批评,就抄同学的作业;有些学生接受能力较低,学不得法,导致知识掌握不过关,跟不上大队,因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动力和信心,放弃学习,不听课也不做作业。
(三)学校因素
1.“以分数论英雄”的影响。当今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重成绩,轻品行的现象。部分学生在学业检测中成绩落后于同学,往往会被同学瞧不起,会受到老师和家長的批评。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总是不如别人,在心理上形成了“学习即痛苦”的消极思想,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产生厌学情绪,无心上学,扰乱课堂纪律。
2.“重主科,轻次科”的影响。因为小学主科的学习(即语数英,低年级是语数)是和学校的综合评估、老师的绩效、学生的升学有着直接的联系,老师和学生都比较重视主科的教和学,所以主科的课堂纪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次科(除主科外的科目)就相反,有些老师教学观念落后,不懂学科之间的相辅相成,认为学生学不学都无所谓,不去严格要求学生,导致有些学科的课堂纪律散漫,学生随意打闹。俗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三日。”好习惯还没养成,不良习惯就得到了机会蔓延和扩张。
三、低年级学生不良习惯教育转变对策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因人而异,是多方面的。要转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必须像医生看病一样,寻因找方,对症下药。
(一)提高家长素质,优化家庭教育
1.充分利用家长会,给家长灌输正确的家庭教育理论方法,使其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让家长明白过度的溺爱,使孩子对人无爱;过度的孤单,使孩子不会合作;过度的替代,使孩子做事无能;过度地学习,使孩子丧失乐趣;过度的批评,使孩子无法自信。让家长明白孩子的成长不能假手他人,不能只顾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陪伴和沟通,关心和鼓励,做好孩子的引路人,杜绝不良习惯。
2.借家长学校的平台,请教育专家为家长上课,让家长掌握一些家庭教育的规律、方法,从专家讲述的案例中受到启迪和鼓励,更好辅助孩子健康成长。
3.向家长推荐一些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困惑的心灵读本,从书中去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掌握心灵沟通的方法,让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有家长的守护,让家庭教育更有成效。
4.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家长爱学习,遵纪守法,言行端正,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摒弃不良习惯。
(二)因材施教,扫除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