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思政课程中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

来源 :锦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c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法治思维,而高校思政课程在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本文围绕着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首先从思政课程角度分析高校法律知识教育变化,再通过调研数据分析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现状,包括忽视个人法治思维培养、培养主体缺乏专业素养、法治思维培养课程体系不完善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供给与新时代社会需求不匹配,培养内容不能满足社会所需。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有效路径,突出思政课程核心位置,完善思政课程动态体系建设。
  关键词:思政课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
  法治思维区别于人治思维、特权思维,是指在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时将法治的诸多要素运用其中,是以法律规范为基础的逻辑化理性化的思维方式。高等教育对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发挥着主体作用,从法制到法治,再从法治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到全民法治意识的普及与提高,在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中,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高校思政课程中的法律知识教育
  随着国家全民性普法教育的展开,高校在课程体系中也增加了独立的法律知识教育。在1985年的课程改革方案中,将《法律基础》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到了1998年,经过12年的课程实践,在新一次的课程改革中,对两课内容进行了重大调整,将《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并列成为必修课,这一时段的法律基础课程侧重对宪法及常用实体法的讲解,强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法律理念的培养。2005年高校思政课程再次做出调整,将《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行,“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 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基本建成,十八大确定了依法治国的目标,我国的法治建设进入到新阶段,在这个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融入了法治思维的章节,法律基础部分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3]从“法制”到“法治”,从“依法治国”到“法治教育”,从“法治意识”到“法治思维”,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进入到了新时代。
  二、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个人发展,更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对法治中国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四川省地方某高校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有效回收调查问卷567份,主要发现有以下问题:
  (一)忽视个人法治思维培养
  在问卷调查中针对个人法治思维部分,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从学习态度,课程意愿,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调研[4],在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中,86%的学生都认为课程的设置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是否喜欢上该门课程时,仅有32%的学生表示喜欢这门课程,而57%的學生觉得无所谓,11%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课程中是否认真听课,仅有27%学生表示认真听课,而剩下的同学大都会这门课上做与该门课程无关的事务或者放空休息。对于法律知识的其他学习途径,仅有7%的学生表示会在课外通过媒体网络或者法律书籍来了解法律相关知识。从这个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对法律知识课程的开设必要性上都是高度认同的,但是在实际课程中,能够认真学习,并且在课外主动了解法律知识的学生并不多。
  大学期间当自己权利受到侵害时会采取的解决方式,58%的同学是选择找老师或者家长解决,37%的同学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在曾经是否向有关执法部门维权投诉受到侵害的权利时,仅有7%的同学选择是。从这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大学期间开设了法律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能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差距,对于实体法律知识的学习很多浮在面上,加上大学所处环境比较简单,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用法律思维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
  (二)培养主体缺乏专业素养
  大学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法治思维的主要依托,而思政课程老师也相应担任了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主体。在问卷调查中讲授法律基础知识部分的老师是否有相关法律专业背景时,仅有13%的同学选择是,50%同学选择不了解,从这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具有法律专业背景教授思政课程的老师占比非常少,而大多数承担思政课程教学任务的老师是思政教育专业。这也同法律基础部分课程在学科归口上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有着紧密联系,也正是因为学科的分类不同,导致很少有法律专业老师参与到思政课程教学活动中来。也因为授课老师缺乏相关的法律专业背景,在讲授法律基础部分知识板块时,就会出现思维框架,知识体系不匹配的情况,使得学生在学习这部分课程知识时,理解不到位,难以达到法治思维培养的效果。
  (三)法治思维培养课程体系不完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大学生接收法治思维培养的主体课程,《法律基础》从独立的课程到与《思想道德与修养》并排,再到两门课程合二为一,其中法律基础部分仅占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一个章节,虽然所占章节较少,但是所涉及的法律知识内容已经高度凝练,经过修订后更加侧重对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但是在实际行课过程中,法律基础知识部分是该门课程的最后一章,很多时候当讲授到这一章节时,已接近期末,会出现课程时间分配不足,学生忙于期末复习心气浮躁不能专心学习听课的情况。
  同时,这门课程只在大一开设,在学习完这部分法律基础知识后,没有其他的配套课程在之后的大学三年中补充提高,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课程体系就存在空缺。而大学生在其后的实习,创新创业实践,就业中又会存在许多必须有相关法律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至少在面对这样问题时,知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可以寻求到解决的方式方法,在调查问卷中有29%的学生曾在实习,创业实践中遇到过法律问题而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些都是法治思维培养课程体系中所存在的不足。   对于以上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法治思维的培养供给与新时代社会需求的不匹配。高校所提供的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内容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所需,一是重理论而轻应用,二是所需内容不足。
  在重理论轻应用方面,高校思政课程授课老师普遍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为主,缺乏相关法律专业背景知识,加上学校授课条件限制,授课方式普遍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为主,而传统授课方式加上授课内容是学生都略知一二的内容,很容易产生信息接收上的疲倦,学生自认为没有新信息的传送而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现实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法律问题复杂而多样,即便是法律专业的学生也需要精修精学,即便通过司法考试也学要在律师事务所实习一年,才能执业应用,因此该门课程的设置重点是在法治思维的养成,就是在遇到法律问题时,知道通过法律思维,法律方式,法律途径去解决问题,自觉的守法,遇到问题找法、用法、靠法,而传统授课方式缺乏法治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所学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并未进入到实践环节,就很难促进法治思维的养成。
  在所需内容不足方面,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中,新时代大学生有很多方面需要用到法律知识,比如,为促进高质量就业,国家一直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公司的注册,经营范围,税收优惠减免,专利申请等等很多方面都涉及具体的法律应用,这就涉及到《公司法》《知识产权法》《合同法》等等;再比如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对用人单位延长试用期不转正,劳动合同签订明细不利于就业学生的条款,学生应当怎样维权,就涉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当然法治思维的培养,不是要对具体的法律知识全部精通,而是要知道面对相应版块的问题时,知道通过什么法律方式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学生法律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如果所需与所学不匹配也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突出思政课程核心位置
  法律基础课程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法治教育的任务已有三十余年,从“法制”到“法治”,在推进依法治国,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新时代强调法治思维的培养对于我国人才的基础建设更是关键,“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5] 法律基础课程几经修改从独立法律知识的讲解到偏重法治思维的养成,课程篇幅所占比例下降,但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无论授课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从思想上重视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与学习,可以适当提高课时比例来缓解重视不足、边缘化的现状,思政课程仍然是法律知识传播、法治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课程要从意识层面和行为层面,两个角度分别讲解法治思维的养成,在意识上,要有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的观念形成,尤其在中国传统的人情世故的环境下,要明确依法行为的观念,信法、懂法;在行为层面,作为公民要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自觉履行义务,依法行使权利,权利受到侵害时,会选择用法律手段、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会守法、用法。
  (二)完善思政课程动态体系建设
  法律基础部分知识设置在大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在大一学习完成后,大二到大四并未有相关的法律基础课程设置,虽然大二结束后会有思政实践课程,但是实践内容非常丰富,需要学生自己选择,不一定涉及到法律部分,从这些课程设置不难看出,在思政课程的体系中对于法律知识部分的学习具有静态性、短期性,很难促进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一是合理设置专题讲座。应当建立动态化的课程体系,在大一时大致了解到法律基础知识,在其后的三年中,根据学生的特点,例如在实习、创业、就业时期或者阶段合理的安排相关的专题法律讲座,或者利用网络平台设置讨论专区,帮助学生应用法治思维解惑答疑。二是开设民事通用法律选修课程。通过大一的学习学生对法律有了大概的印象,在其后的课程中可以开设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的选修课,例如劳动合同法、婚姻家庭法、合同法等等相关的实体法课程,让学生能够通过实体法律,案例教学的方式,将法治思维的理论与应用实际相结合,能够在课程中找到理论对应的实践案例,使得法治思维在丰富的课程内容中逐渐加强。三是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法律志愿服务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体会法的实施、法的应用,培养法治思维。
  (三)建设法治校园环境
  学生在学校花的时间占比最高,与学校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学校的环境文化氛围,学校的法治环境对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从学校制度的制定到施行,从学校老师到管理人员,一言一行无不是学生浸染的环境要素,一是在学校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中需要有学生的申诉渠道、公开制度、权力限制与监督,学校制度每一条无不关乎学生利益,若是没有相应的权利申诉条款、公开制度、监督平台,保护学生利益就是一纸空文;二是管理者与老师严格按照法律章程制度办事,老师不仅教授知识也担任着学生管理者的身份,在行教过程中,在管理过程中要树立尊重学生权利的观念,不能凌驾于法律法规之上,自己有法治思维,才能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出学生的法治思维,师生双方法治思维的提高,才能真正形成法治思维培养的沃土。
  参考文献
  [1]汪荣有,周利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研究[M].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12
  [2] 高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J].人力资源开发,2016(8):198.
  [3]王智慧.法治中国视域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问题探析[J].文教资料,2015,(25):170.
  [4]周晶燕,廖翔华.地方本科高校学生权益保障问题调查研究---以某地方本科高校为例[J].2019,(3):125.
  [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73.
  作者简介:晏希(1986—),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助教,法学硕士,单位:成都师范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双高计划”落地,学生党支部的科学设置面临新挑战,重新借鉴毛泽东“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将学生党支部建在学生管理中心(团委),可有效推进党支部建设,助力“双高”建设。  关键词:双高计划;学生党支部;支部建在连上  “双高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2019年针对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被列入“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已经进入紧张的“战斗”状态。在紧张“战斗”状态下,如何通过科学设置二级学
期刊
摘 要:本论文从新媒体文化研究视角出发,通过结合近年来国内当红影视作品塑造及媒体群试图推崇的主流女性形象的转变与发展,进而分析以影视类短视频自媒体博主斯麦林展现出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新媒体;短视频;新女性形象  一、近年来国内的主流女性形象的变化与发展  在六七年前,主荧幕呈现出的女性形象还是以甄嬛、芈月、楚乔等为代表的美貌与睿智并存、才华技能过人的女性形象。她们看似励志地一路升级打怪、化险为
期刊
摘 要:我國古典园林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在我国古典园林中体现着先辈们的审美观以及哲学观,它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新时期,人们对园林建设十分关注,中西方园林作为园林设计的两大主体,普遍受到人们的对比和研究。由于受到思想观念、文化背景等影响,我国园林和西方园林在设计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下面,本文就针对中西园林设计比较,来对中西园林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中西园林;园林设计;设计对比 
期刊
摘 要:针对高职学生管理中的激励方式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结合高职学生管理激励方式以及应用要点提出了包括传统观念的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激励体制的建立,激励方式要追求多样化,追求公平公正等较为具体的激励方式。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激励方式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学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虽然高职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但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传统的强制手段已经不再起作用了,只
期刊
摘 要: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在急诊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80名急诊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测试组患者有90人,对照组患者有90人,对测试组在入院治疗期间采取优质护理的措施直至他们出院,而对照组的患者只需要进行一些比较常规的护理即可。统计在此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护理情况和患者对护理的评价,分析数据。结果 通过统计学分析,测试组的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测试组的不良反应的概率是
期刊
摘 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近年其发病率在我国及全球范围内明显上升。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临床表现多样,病程反复迁延,现有的诊断方法操作较为复杂且有创,严峻的形势对UC的临床诊治提出了极大挑战。在公认的与UC发病机制相关的因素中,肠道微生态尤为受人关注。随着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
期刊
摘 要:大自然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源泉和灵感迸发的源地,对于贝多芬来说,大自然不是不可了解的,而是所有生命的源泉,贝多芬能在大自然中获得意志和灵感,使他更加勇敢地去展望未来和创作音乐作品。通过《春天奏鸣曲》这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作为小提琴演奏者的必拉曲目,我们在练习该首作品的过程中通常会忽略这个作品所要求的一些细节问题。本篇论文的目的是分析和解释小提琴演奏者在该首作品练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演奏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职业成熟度的概念,介绍本科护生职业成熟度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本科护生职业成熟度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護理教育中融入职业成熟度,以了解在校本科护生在对自己从事护理行业的成熟度,让护理教育者及护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促使护理教育者在今后的护理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中更好的针对性实施教育和指导,加强护生对工作的稳定性和自信心。  关键词:护生;职业成熟度;护理教育  职业成熟度是一个动态
期刊
摘 要:教师教学语言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堂工具,在有效性信息传达以及信息反馈层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课堂观察与分析,以教师教学语言为观察切入点,从有声语言、板书语言、体态语言三个平衡梯度对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师教学语言分类与分析,其意义在于通过观察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课堂教学优点的同时,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当的教学建议和策略,以期构建师生有效互动、高
期刊
摘 要:传统的汽车类专业UG课程教学内容载体的选择与汽车专业结合度不够,造成了教师讲授困难、学生学习痛苦、就业实习企业培训周期长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尝试给出汽车类UG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依据以及案例。  关键词:汽车类专业;UG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载体  传统的汽车类专业UG课程教学内容载体一般有两种设置方式:一种按照软件建模顺序进行设置,比如软件认识、界面认识、草图绘制、三维模型创建、运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