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国家新课程、新课标的指导下,高中生物实验课中将转变落后的教学方式,提出以“探究”为主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改革的突破口。笔者从创设问题情景、采用假说法、设计思路、进行实验、得出结果、进行交流等六个方面来阐述“探究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课;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044-02
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整堂课都是以老师单纯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由于教学方法单一,所以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不高,从而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将转变落后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提出以“探究”为主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改革的突破口。所谓“科学探究”教学就是要以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为主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如何在实验教学中通过探究教学来让学生熟悉并参与到科学研究中,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形成过程的目的,并借此来培养学生判断性思维的能力。那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现就高中生物中“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中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实验为例,介绍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师以在家包饺子时,人们经常把白菜剁碎做馅,在放盐后稍等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为例,设计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实验。在这项实验中要求学生完成多种任务,以下对此进行具体阐释。
一、创设问题情景,实施探究式学习
创设问题情景的实质在于揭示由事物的矛盾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和思维得以优化,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创设的情景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揭示矛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问题最好是由学生提出,但由于一堂课时间有限,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学过的生物知识。以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素材为背景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家包饺子时,我们经常把白菜剁碎做馅,在放盐后稍等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可以分组就这一问题的答案展开自由讨论,并将学生讨论的结果列在黑板上。
二、采用假说法,引导探究
“假说”是人们根据已有的认识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推断性解释,是行动的先导,在问题明确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测和假设,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推论。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这一环节不要做过多的干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科学探究的真谛。当然,如果学生的思路与问题本身发生了偏移,教师就要给予适当的提醒,但决不能干涉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对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讨论到此,学生对植物细胞遇到盐后会流出水来的现象归纳出一种可能的解释,进而形成一种假说:“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理由是植物细胞膜和液泡膜都是生物膜,它们具有和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基本相同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做菜馅时因为放了盐,菜中的水分大量流失,这与动物红细胞失水很相似。将问题升华为假说是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的目标确立,从一个现象可以引出多个问题,那么,我们要探究哪个方面的问题就要立足于一点来展开验证。
三、根据假设设计思路
假说提出后必须要对假说进行验证,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简要讨论如何设计实验,预测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指导时要善于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将班级学生分组,每一组通过组内讨论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步骤来验证假说,然后进行组间交流实验方案。经过全班同学集思广益。汇总、融合各组的设计思路,形成一致的实验方案。经过大家讨论,为了检验“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这一假说,设计了如下实验:将植物细胞浸润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观察其大小的变化。如果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而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在此,在蔗糖溶液中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会变小,细胞皱缩;在清水中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会变大,细胞膨胀。
四、根据思路进行实验
教师通过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空间,再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然活动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生物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再根据以上的思路,写出如下实验设计方案:
1 材料用具
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吸水纸,显微镜,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
2 方法步骤
1)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
2)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3)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盖玻片下面的洋葱鳞片叶表皮就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4)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看细胞的中央液泡是否逐渐变小,原生质层在什么位置,细胞大小是否变化。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洋葱鳞片叶表皮又浸润在清水中。
6)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看中央液泡是否逐渐变大,原生质层的位置有没有变化,细胞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五、通过实验得出结果
科学的实验要求有真实的结果,因此,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就是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就是说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一认识一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六、根据结果进行交流
交流就是与他人交换看法、分享信息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要认真倾听他人的质疑和不同的观点,通过交流共享实验信息,获取更好的实验材料和装置,更易操作和效果更明显的实验步骤,从而建立新的模型,为进一步探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经验。在学生已经初步获得了实验结果的前题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同学问共享成果,互相质疑。将各个小组探究的问题、过程、结果和结论与其他小组交流,听取他们的质疑并进行解释。接下来还可以进一步设计探究方案:植物细胞会由于过多吸水而涨破吗?
总之,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自主探究教学又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课;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044-02
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整堂课都是以老师单纯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由于教学方法单一,所以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不高,从而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将转变落后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提出以“探究”为主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改革的突破口。所谓“科学探究”教学就是要以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为主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如何在实验教学中通过探究教学来让学生熟悉并参与到科学研究中,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形成过程的目的,并借此来培养学生判断性思维的能力。那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现就高中生物中“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中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实验为例,介绍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师以在家包饺子时,人们经常把白菜剁碎做馅,在放盐后稍等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为例,设计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实验。在这项实验中要求学生完成多种任务,以下对此进行具体阐释。
一、创设问题情景,实施探究式学习
创设问题情景的实质在于揭示由事物的矛盾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和思维得以优化,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创设的情景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揭示矛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问题最好是由学生提出,但由于一堂课时间有限,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学过的生物知识。以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素材为背景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家包饺子时,我们经常把白菜剁碎做馅,在放盐后稍等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可以分组就这一问题的答案展开自由讨论,并将学生讨论的结果列在黑板上。
二、采用假说法,引导探究
“假说”是人们根据已有的认识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推断性解释,是行动的先导,在问题明确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测和假设,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推论。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这一环节不要做过多的干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科学探究的真谛。当然,如果学生的思路与问题本身发生了偏移,教师就要给予适当的提醒,但决不能干涉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对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讨论到此,学生对植物细胞遇到盐后会流出水来的现象归纳出一种可能的解释,进而形成一种假说:“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理由是植物细胞膜和液泡膜都是生物膜,它们具有和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基本相同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做菜馅时因为放了盐,菜中的水分大量流失,这与动物红细胞失水很相似。将问题升华为假说是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的目标确立,从一个现象可以引出多个问题,那么,我们要探究哪个方面的问题就要立足于一点来展开验证。
三、根据假设设计思路
假说提出后必须要对假说进行验证,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简要讨论如何设计实验,预测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指导时要善于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将班级学生分组,每一组通过组内讨论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步骤来验证假说,然后进行组间交流实验方案。经过全班同学集思广益。汇总、融合各组的设计思路,形成一致的实验方案。经过大家讨论,为了检验“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这一假说,设计了如下实验:将植物细胞浸润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观察其大小的变化。如果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而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在此,在蔗糖溶液中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会变小,细胞皱缩;在清水中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会变大,细胞膨胀。
四、根据思路进行实验
教师通过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空间,再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然活动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生物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再根据以上的思路,写出如下实验设计方案:
1 材料用具
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吸水纸,显微镜,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
2 方法步骤
1)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
2)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3)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盖玻片下面的洋葱鳞片叶表皮就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4)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看细胞的中央液泡是否逐渐变小,原生质层在什么位置,细胞大小是否变化。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洋葱鳞片叶表皮又浸润在清水中。
6)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看中央液泡是否逐渐变大,原生质层的位置有没有变化,细胞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五、通过实验得出结果
科学的实验要求有真实的结果,因此,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就是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就是说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一认识一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六、根据结果进行交流
交流就是与他人交换看法、分享信息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要认真倾听他人的质疑和不同的观点,通过交流共享实验信息,获取更好的实验材料和装置,更易操作和效果更明显的实验步骤,从而建立新的模型,为进一步探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经验。在学生已经初步获得了实验结果的前题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同学问共享成果,互相质疑。将各个小组探究的问题、过程、结果和结论与其他小组交流,听取他们的质疑并进行解释。接下来还可以进一步设计探究方案:植物细胞会由于过多吸水而涨破吗?
总之,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自主探究教学又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