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幼儿关心周围世界”这一概念是我园承担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中的关键词。它是一种建立在新的幼儿发展观上基础上的教育理念。幼儿的周围生活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整体。认识、探究和关心“周围世界”,并建立与周围世界的和谐关系是幼儿发展的内在需要。幼儿也正是在与周围真实世界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有意义的知识经验,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我们的活动体现以实际经验为主,关注实际生活,让幼儿在真正的实践操作中,获得发展。
活动“体验黑暗”则是幼儿“关心周围世界”活动中的一例,让中班的孩子参与一次不同寻常的体验活动——学做盲人。在体验的过程中,幼儿戴上眼罩,除了体验盲人日常生活环节,还要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这过程中不得除掉眼罩。我们把这个活动命名为“体验黑暗”活动。我们期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感受残疾人生活的不便,鼓励并教育幼儿关心残疾人,帮助残疾人,培养幼儿从小关心他人的情感。
【案例陈述】
体验者:杨秀琨
体验任务:拿杯子喝水
现场记录:中1班的杨秀琨是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的孩子,今天将成为第一个体验黑暗的孩子,他将做半个小时的“盲人”。体验前的蒙眼准备并未让这孩子紧张,他还有些许兴奋,不停地提醒老师蒙紧点儿别漏了“光”。作为“盲人”后,一站起来我们就发现孩子行走的状态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双手张开,腰不自然地猫着,头也不敢多动,每一步都习惯性地向前探索,走路慢了许多。他今天的任务是完成拿杯子吃点心的过程。只见他很缓慢地摸到了洗手间门边,寻找杯子架。“我的杯子一般在第二格里。”他一边说一边用一只手不停地摸着,不料没有触到,他只好再走近一些,用两只手来摸索。好容易摸到了一只杯子,还是别人的。给杯子倒水可把他难倒了。即使凭借感觉和记忆,杨秀琨的手也开始发抖了,虽然凑近了笼头,可还是第一次水倒在了外面,第二次倒进了小半杯,只好草草端着杯子喝。“看不见,真是麻烦死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孩子反复说着这句话。半个小时的体验活动结束,刚摘下蒙布的那一刻,孩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啊,现在舒服了。”
体验者:唐昕瑜
体验任务:从教室走到户外场地
现场记录:从教室到户外场地这条路对唐听瑜来说再熟悉不过了。穿过一个不算长的走廊到大厅,走出大厅下两个台阶就可以到了,戴上眼罩后,她情不自禁地张开着双手,身体有些不自然地僵硬,还不时用两只脚轮流着蹭着地板。她给我的感觉有些紧张。她自己总是不停地向别的孩子询问:到了吗?我走到哪里呢?她小心地摸着墙壁往前走。走到墙壁的尽头是个拐弯的地方,她没法了,站在原地不知所措,“我眼睛看不见,我怎么走啊?”哈哈,她终于向大家求救了。在旁的其他孩子们凑过去扶着她的手,还不时地提醒她:小心,慢点。平时二三分钟的路,今天走了近十五分钟,到了台阶处,她面对的挑战更艰难了,怎样走台阶呢?孩子们抢着拉她的手臂,她抬起左脚试了试,没踩到底,又缩了回来。“老师,我不敢走,会摔跤的。”老师试图不出声,看她是否能顺利走完这条路,不料一次“碰壁”让这孩子索性一手拉开了眼罩,体验就这样结束了,她露出了无奈的笑容:“太难了太难了”。
体验者:许宸炜
体验任务:上厕所
现场记录:他系上眼罩刚跨出脚,就踉跄起来,不得不凭着感觉和旁边孩子的指引,才慢慢伸开双臂摸索着。找不着方向不说,一会碰上了桌子,一会又撞上了椅子,弄得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摸着来到厕所边,但门在哪里呢?他连忙不停地问:“门呢?门在哪里呀?我找不到。”大家都给逗笑了。好不容易找到了厕所门,可哪边是男孩子的呢?他又糊涂了,结果歪七歪八地摸着小便池,算是完成任务了,结束后他告诉大家:太黑了,什么也看不见,我是靠着手和耳朵找到的。
体验者:李欣然
体验任务:绘画活动
现场记录:美术课上,我先给李欣然一张纸、一支记号笔,告诉她请她画一只苹果,孩子接到任务后,开始带上眼罩,摸来摸去,终于摸到了纸,然后在箩筐里摸到记号笔,不管三七二十一,在纸上画了起来,旁边围着的孩子禁不住叫了起来,“笔反了,笔反了。”好容易转过笔,凭自己的感觉,很快地在纸上画了单线条的苹果,任务完成后,她拿下眼罩,看着自己画的、其他孩子已经哄堂大笑起来,看!画的苹果,是只“歪歪斜斜、变形”的苹果。
【案例反思】
“体验黑暗”在短短的几天中结束了,回头看这个活动,其实就这个活动本身而言还是蕴含着很大的挑战和意义的。这其中挑战是对孩子,也是对老师。在活动开始前期准备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活动挺好的,而且预设了许多相关活动,也考虑到了孩子们对盲人的知识经验不足的状况,事实上在这几天的活动中,孩子们所关注的状况远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复杂。孩子们所关注的就是简短的体验活动,这其中最大的就是对他们情感的考验:兴奋、疑惑、害怕、无助、克制、忍耐、这些都是对孩子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关心周围世界”课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符合幼儿教育的主体性。尊重幼儿、关心幼儿,重视幼儿的情感需求和直观感受,充分发挥幼儿好奇、好动、好问的天性,让幼儿自主生成,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周围世界,获得直接体验,并形成丰富的内心世界。我想这次体验黑暗活动就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理念。在“关心周围世界”课程中提倡教师只是作为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鼓励幼儿与生活环境交往,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体现了学习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这次体验活动中作为老师我们并没有过多地干预孩子的表现。我们试图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孩子建立:在体验中感知人与自我的关系、感悟人与社会的关系。让他们通过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学会交流,学会共处,学会关心、理解他人,通过体验这些生活情景获得的生活体验,我想孩子们的情感脉络的某一角落会被打开,他们或许会尝试着从多个角度看他人的内心世界,他们或许会初步感知到人与人之间应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在活动中真正长大。
在“体验黑暗”的总结谈话中,孩子不仅交流了蒙上眼后的第一感觉,在做事情时那种无助、焦虑的心理变化,自己怎样克服的,还由衷地发出了感叹:“盲人做事情太难了!”这时,我把话题引到了“关爱”:我们应该怎样关爱这些人?我们的身边有那些人需要我们的关爱,我们能给他们什么样的帮助?孩子听了,多了一份思考,我想不需要再多讲,有了几天的体会,孩子心里会明白许多,这也是这次“体验黑暗”的重要意义之一。
“幼儿关心周围世界”这一概念是我园承担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中的关键词。它是一种建立在新的幼儿发展观上基础上的教育理念。幼儿的周围生活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整体。认识、探究和关心“周围世界”,并建立与周围世界的和谐关系是幼儿发展的内在需要。幼儿也正是在与周围真实世界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有意义的知识经验,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我们的活动体现以实际经验为主,关注实际生活,让幼儿在真正的实践操作中,获得发展。
活动“体验黑暗”则是幼儿“关心周围世界”活动中的一例,让中班的孩子参与一次不同寻常的体验活动——学做盲人。在体验的过程中,幼儿戴上眼罩,除了体验盲人日常生活环节,还要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这过程中不得除掉眼罩。我们把这个活动命名为“体验黑暗”活动。我们期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感受残疾人生活的不便,鼓励并教育幼儿关心残疾人,帮助残疾人,培养幼儿从小关心他人的情感。
【案例陈述】
体验者:杨秀琨
体验任务:拿杯子喝水
现场记录:中1班的杨秀琨是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的孩子,今天将成为第一个体验黑暗的孩子,他将做半个小时的“盲人”。体验前的蒙眼准备并未让这孩子紧张,他还有些许兴奋,不停地提醒老师蒙紧点儿别漏了“光”。作为“盲人”后,一站起来我们就发现孩子行走的状态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双手张开,腰不自然地猫着,头也不敢多动,每一步都习惯性地向前探索,走路慢了许多。他今天的任务是完成拿杯子吃点心的过程。只见他很缓慢地摸到了洗手间门边,寻找杯子架。“我的杯子一般在第二格里。”他一边说一边用一只手不停地摸着,不料没有触到,他只好再走近一些,用两只手来摸索。好容易摸到了一只杯子,还是别人的。给杯子倒水可把他难倒了。即使凭借感觉和记忆,杨秀琨的手也开始发抖了,虽然凑近了笼头,可还是第一次水倒在了外面,第二次倒进了小半杯,只好草草端着杯子喝。“看不见,真是麻烦死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孩子反复说着这句话。半个小时的体验活动结束,刚摘下蒙布的那一刻,孩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啊,现在舒服了。”
体验者:唐昕瑜
体验任务:从教室走到户外场地
现场记录:从教室到户外场地这条路对唐听瑜来说再熟悉不过了。穿过一个不算长的走廊到大厅,走出大厅下两个台阶就可以到了,戴上眼罩后,她情不自禁地张开着双手,身体有些不自然地僵硬,还不时用两只脚轮流着蹭着地板。她给我的感觉有些紧张。她自己总是不停地向别的孩子询问:到了吗?我走到哪里呢?她小心地摸着墙壁往前走。走到墙壁的尽头是个拐弯的地方,她没法了,站在原地不知所措,“我眼睛看不见,我怎么走啊?”哈哈,她终于向大家求救了。在旁的其他孩子们凑过去扶着她的手,还不时地提醒她:小心,慢点。平时二三分钟的路,今天走了近十五分钟,到了台阶处,她面对的挑战更艰难了,怎样走台阶呢?孩子们抢着拉她的手臂,她抬起左脚试了试,没踩到底,又缩了回来。“老师,我不敢走,会摔跤的。”老师试图不出声,看她是否能顺利走完这条路,不料一次“碰壁”让这孩子索性一手拉开了眼罩,体验就这样结束了,她露出了无奈的笑容:“太难了太难了”。
体验者:许宸炜
体验任务:上厕所
现场记录:他系上眼罩刚跨出脚,就踉跄起来,不得不凭着感觉和旁边孩子的指引,才慢慢伸开双臂摸索着。找不着方向不说,一会碰上了桌子,一会又撞上了椅子,弄得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摸着来到厕所边,但门在哪里呢?他连忙不停地问:“门呢?门在哪里呀?我找不到。”大家都给逗笑了。好不容易找到了厕所门,可哪边是男孩子的呢?他又糊涂了,结果歪七歪八地摸着小便池,算是完成任务了,结束后他告诉大家:太黑了,什么也看不见,我是靠着手和耳朵找到的。
体验者:李欣然
体验任务:绘画活动
现场记录:美术课上,我先给李欣然一张纸、一支记号笔,告诉她请她画一只苹果,孩子接到任务后,开始带上眼罩,摸来摸去,终于摸到了纸,然后在箩筐里摸到记号笔,不管三七二十一,在纸上画了起来,旁边围着的孩子禁不住叫了起来,“笔反了,笔反了。”好容易转过笔,凭自己的感觉,很快地在纸上画了单线条的苹果,任务完成后,她拿下眼罩,看着自己画的、其他孩子已经哄堂大笑起来,看!画的苹果,是只“歪歪斜斜、变形”的苹果。
【案例反思】
“体验黑暗”在短短的几天中结束了,回头看这个活动,其实就这个活动本身而言还是蕴含着很大的挑战和意义的。这其中挑战是对孩子,也是对老师。在活动开始前期准备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活动挺好的,而且预设了许多相关活动,也考虑到了孩子们对盲人的知识经验不足的状况,事实上在这几天的活动中,孩子们所关注的状况远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复杂。孩子们所关注的就是简短的体验活动,这其中最大的就是对他们情感的考验:兴奋、疑惑、害怕、无助、克制、忍耐、这些都是对孩子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关心周围世界”课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符合幼儿教育的主体性。尊重幼儿、关心幼儿,重视幼儿的情感需求和直观感受,充分发挥幼儿好奇、好动、好问的天性,让幼儿自主生成,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周围世界,获得直接体验,并形成丰富的内心世界。我想这次体验黑暗活动就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理念。在“关心周围世界”课程中提倡教师只是作为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鼓励幼儿与生活环境交往,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体现了学习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这次体验活动中作为老师我们并没有过多地干预孩子的表现。我们试图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孩子建立:在体验中感知人与自我的关系、感悟人与社会的关系。让他们通过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学会交流,学会共处,学会关心、理解他人,通过体验这些生活情景获得的生活体验,我想孩子们的情感脉络的某一角落会被打开,他们或许会尝试着从多个角度看他人的内心世界,他们或许会初步感知到人与人之间应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在活动中真正长大。
在“体验黑暗”的总结谈话中,孩子不仅交流了蒙上眼后的第一感觉,在做事情时那种无助、焦虑的心理变化,自己怎样克服的,还由衷地发出了感叹:“盲人做事情太难了!”这时,我把话题引到了“关爱”:我们应该怎样关爱这些人?我们的身边有那些人需要我们的关爱,我们能给他们什么样的帮助?孩子听了,多了一份思考,我想不需要再多讲,有了几天的体会,孩子心里会明白许多,这也是这次“体验黑暗”的重要意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