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因课制宜,以音乐入境,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以音乐激情,帮助学生消除疲劳;以音乐结尾,帮助学生放飞想象,深化主题……这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探索新教学理念的今天,不失为一种效果甚佳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音乐语文课堂整合
喜、怒、哀、乐是人们的情感体验,而音乐能使这种体验更加情境化、具体化、实在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针对学生喜好音乐这一特性,语文教学在解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恰如其分的一段伴奏、一首歌曲,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各种感官和大脑积极活动、清除学生的疲劳,而且可以帮助老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挖掘文章主旨、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音乐导入创设情境、烘托气氛
导课方法就是开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采用一段音乐,或充满激情的、或严肃低沉的,不仅能起到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而且能将师生情感、文章内容与音乐融为一体,产生强烈的共鸣。如在教学巴金的作品《鸟的天堂》时,一曲腾格尔的歌曲《天堂》首先将学生带到了那优美的境界。再加上老师精彩的导语,一种热切向往之情在每个学生的心中骤然而生,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投入到鸟的天堂中去,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还比如教学《斑羚飞渡》一文,由于文章所反映的主题是“赞美为了保全种族生存,斑羚以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献身精神”,本人为创设一种凄美的氛围,导课时播放了主题与之相同的歌曲——韩红的《天亮了》,并辅歌曲以导语:动物同样有亲情,同样有献身精神——将学生带入了一个理性思考的境界。
二、在教学重点难点或领悟主题时,引进音乐以乐解疑、以乐激情
当学生对课文重点难点难以理解时,恰到好处地引进一段音乐,便可使学生僵化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可使学生低迷的心绪亢奋起来,起到以乐促思、以思求解的效果。如散文家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所表现的主题是亲情,而深层所表现的主题是:人到中年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下一代,具有承前启后的双重责任。但在赡养老人与抚养下一代之间,作者选择先赡养老人。为了突出本文反映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这一主题,本人恰当地播放了曾经感动全中国老百姓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听后茅塞顿开,感慨至深,对主题的理解不言自明。再如当代作家李森祥的小说《台阶》,既反映了中国农村生产力落后的现状,也有中国式父亲为了子女有个高起点,劳苦一生而无怨无悔的辛酸主题。本人在挖掘此文主题时,没用大量的言词说服学生,也没有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而是以一首表现儿子对父亲的敬爱及赞美其辛劳一生的歌曲《父亲》感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共鸣,感悟父爱、理解主题。从学生听后感激涕零的谈话中不难看出,此“招”胜于任何言词的说教。因此在学习课文难点重点或挖掘主题时,采用音乐激情帮助学生摆脱“困境”、进入情境,的确称得上是一种妙法。
三、以音乐结束深化主题,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以往的课堂教学,一篇文章学完了,整个过程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总感觉只是干巴巴的语言。而如果结尾结合文章内容配一曲音乐的话,既可消除师生的疲劳心理又可以深化文章主旨,同时学生的审美感也能得到熏陶并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本人在教学《水浒传》片段《景阳冈》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概括了故事情节、分析了人物形象之后,结尾要深化主题。若是按以往的教学方法解决,就是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归纳概括。但这太讲求模式,死板乏味,学生对此种结尾方式早生倦意。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本人在课堂结尾时播放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而且师生互动、边看边唱,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使学生在视觉、听觉都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心灵受到熏陶,故而一种热切学习英雄人物精神品质的愿望油然而生,真可谓“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呢?
音乐在语文课堂中的效果还不仅仅局限于以上三种表现形式。有的课文开始与结尾可同时采用音乐,不仅使整堂课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而且能使课堂结构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这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然,这还有待于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们相互切磋、相互商榷、相互探索、共同提高。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探索新的教学理念的今天,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是大势所趋。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改革,是符合新课程实施的一种收效甚佳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音乐语文课堂整合
喜、怒、哀、乐是人们的情感体验,而音乐能使这种体验更加情境化、具体化、实在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针对学生喜好音乐这一特性,语文教学在解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恰如其分的一段伴奏、一首歌曲,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各种感官和大脑积极活动、清除学生的疲劳,而且可以帮助老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挖掘文章主旨、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音乐导入创设情境、烘托气氛
导课方法就是开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采用一段音乐,或充满激情的、或严肃低沉的,不仅能起到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而且能将师生情感、文章内容与音乐融为一体,产生强烈的共鸣。如在教学巴金的作品《鸟的天堂》时,一曲腾格尔的歌曲《天堂》首先将学生带到了那优美的境界。再加上老师精彩的导语,一种热切向往之情在每个学生的心中骤然而生,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投入到鸟的天堂中去,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还比如教学《斑羚飞渡》一文,由于文章所反映的主题是“赞美为了保全种族生存,斑羚以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献身精神”,本人为创设一种凄美的氛围,导课时播放了主题与之相同的歌曲——韩红的《天亮了》,并辅歌曲以导语:动物同样有亲情,同样有献身精神——将学生带入了一个理性思考的境界。
二、在教学重点难点或领悟主题时,引进音乐以乐解疑、以乐激情
当学生对课文重点难点难以理解时,恰到好处地引进一段音乐,便可使学生僵化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可使学生低迷的心绪亢奋起来,起到以乐促思、以思求解的效果。如散文家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所表现的主题是亲情,而深层所表现的主题是:人到中年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下一代,具有承前启后的双重责任。但在赡养老人与抚养下一代之间,作者选择先赡养老人。为了突出本文反映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这一主题,本人恰当地播放了曾经感动全中国老百姓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听后茅塞顿开,感慨至深,对主题的理解不言自明。再如当代作家李森祥的小说《台阶》,既反映了中国农村生产力落后的现状,也有中国式父亲为了子女有个高起点,劳苦一生而无怨无悔的辛酸主题。本人在挖掘此文主题时,没用大量的言词说服学生,也没有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而是以一首表现儿子对父亲的敬爱及赞美其辛劳一生的歌曲《父亲》感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共鸣,感悟父爱、理解主题。从学生听后感激涕零的谈话中不难看出,此“招”胜于任何言词的说教。因此在学习课文难点重点或挖掘主题时,采用音乐激情帮助学生摆脱“困境”、进入情境,的确称得上是一种妙法。
三、以音乐结束深化主题,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以往的课堂教学,一篇文章学完了,整个过程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总感觉只是干巴巴的语言。而如果结尾结合文章内容配一曲音乐的话,既可消除师生的疲劳心理又可以深化文章主旨,同时学生的审美感也能得到熏陶并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本人在教学《水浒传》片段《景阳冈》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概括了故事情节、分析了人物形象之后,结尾要深化主题。若是按以往的教学方法解决,就是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归纳概括。但这太讲求模式,死板乏味,学生对此种结尾方式早生倦意。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本人在课堂结尾时播放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而且师生互动、边看边唱,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使学生在视觉、听觉都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心灵受到熏陶,故而一种热切学习英雄人物精神品质的愿望油然而生,真可谓“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呢?
音乐在语文课堂中的效果还不仅仅局限于以上三种表现形式。有的课文开始与结尾可同时采用音乐,不仅使整堂课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而且能使课堂结构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这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然,这还有待于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们相互切磋、相互商榷、相互探索、共同提高。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探索新的教学理念的今天,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是大势所趋。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改革,是符合新课程实施的一种收效甚佳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