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文化与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竞争,现代经济一定意义上也是“文化经济”。县域经济能够形成特色和健康发展,与挖掘、传承和发展特色文化力是分不开的;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可能脱离文化力的传承和支撑。
盘点——文化积淀着实深厚
禹州历史悠久,丰富的文化遗存和积淀奠定了禹州颇具潜能的文脉基础。一是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禹州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是一座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在阳翟建都,使禹州成为中国最早的都邑,享有“华夏第一都”之誉。瓦店、吴湾、阎寨遗址的成功发掘,成为禹州“夏文化”的有力佐证。宋钧官窑遗址、神后古瓷窑遗址、钧瓷一条街、禹州钧陶城和怀帮会馆、药王祠、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等,彰显着禹州辉煌、连绵的“钧瓷文化”、“中药文化”。画圣祠、画碑林苑、吴道子画会展示着禹州独特的“画圣文化”。二是群星荟萃的名人文化。禹州人才辈出,相继孕育出了先秦法家韩非子,秦代杂家鼻祖吕不韦,西汉政治家张良、改革家晁错、史学家褚少孙,东汉行书鼻祖刘德升、曹魏谋臣郭嘉,东晋政治家褚子,唐代书坛大家褚遂良、百代画圣吴道子,明代五朝元老马文升,清代重修《禹州志》的王聿修等贤达名流。三是脍炙人口的传说典故文化。有上古黄帝的传说,巢父、许由的传说,夏禹的传说,张良的传说,钧瓷的传说,吴道子的传说等,此外,夏启大飨诸侯于钧台、少康中兴、成汤灭夏、狄人破栎、金元三峰山大战、李自成克禹州、捻军据禹、蒋冯阎大战等,也在禹州留下动人的历史典故。四是星罗棋布的古迹名胜文化。境内已查明各类有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达7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13处,许昌市级10处;各类古文化遗址23处,古冶金和古瓷窑遗址148处,古建筑100余处,古墓葬200余处。五是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窑变著称的钧瓷艺术和剪纸、农民画、葫芦烙画、刺绣、泥塑、布老虎、民间灯艺等。
传承——强力实施文化带动战略
(一)逐渐完善文化设施。随着经济发展,禹州市逐步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投资370万元建立新广播电视发射塔;投资100多万元开通MMDS微波传输系统,建成有线电视站20个,实现广播和有线电视的全覆盖和村村通;投资127万元,修建电影院广场、影剧院广场;成立画圣吴道子书画院、吴道子艺术研究院、吴道子画廊等。尤其是近年来,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1999年10月,市图书馆成为许昌市范围内唯一一家“国家二级图书馆”;图书发行网点覆盖全市26个乡镇(办),经营品种达12000种;市中心LED全彩户外电子显示屏为活跃和丰富城市居民文化生活增添了一道亮点;颍河游园、滨河游园、颍夏广场、影剧院广场等一批绿化广场设施逐步齐全;市图书馆新馆、科技文化中心、体育馆、少年宫等一批规模大、品位高的文化基础设施正在筹建,博物馆建设已列入重点工程项目。同时,对古钧台、禹王锁蛟井、钧官窑遗址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和维修。
(二)不断夯实文化产业基础。近年来,禹州市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文化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强,产业规模进一步膨胀,由不同文化领域的市场——图书报刊、广播影视、戏曲表演、电子音像、网络文化等构筑的一体化的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经营性文化单位达500余家,市豫剧团、市图书馆、禹州电视台等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文学艺术领域创作出了文学作品《河南民间文学集成·禹州故事卷》、《禹州历史名人胜迹》、《大禹的传说》,豫剧《少年英魂》、《颍河骄子》、《青山情》,剪纸《麒麟送子》、《千蝶图》、《香港回归图》、《献给母亲的爱》以及《禹州市志》、《禹州年鉴》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较大的文艺精品。文化产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势头。
(三)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禹州市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内部改革,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抓经营性文化单位的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发挥市场机制对文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解放了文化艺术生产力,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市图书馆、文化馆、新华书店大力推进劳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激发了内在活力,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市电影公司改制工作已纳入2005年全市改制重点单位序列。市豫剧团拓宽经营思路,大力推行以文养文、文企联姻,先后组建了盘鼓队,开办了戏曲茶座,举办了一系列小型营业性演出和各类庆典演出,并与市大涧工贸实业有限公司联手,取得了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金奖第一名,并成功筹办第八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使剧团逐步走上了良性的发展轨道。
(四)积极组织大型文化活动。2002年以来,禹州市成功举办了药王孙思邈国际医药文化节、钧瓷文化周及禹州市农民文化艺术节、禹州杯全国豫剧票友(戏迷)大奖赛、方山恳亲溯源大会、第八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等多项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此外,颇具地方特色的灯节群众文化活动一年胜过一年,竹马、旱船、高跷、秧歌等内容鲜活的民间艺术表演以及灯谜晚会、风筝放飞、象棋等一系列文体活动,较好地满足了各层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需求。
聚焦——文化资源有待整合
近年来,禹州市的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总的看来,禹州的整体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资源整合利用不够,文化资源的优势尚未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一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缺乏深入研究和发掘利用,没有很好地将文化资源融贯于塑造城市的特色中,使禹州的城市形象不够鲜明。二是对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和整体开发利用做得不够,在景区建设中对文化内涵表现的完整性、系统性重视不够。三是大型文体场馆、标志性文化建筑少,演出场所少,社会娱乐场所欠缺。四是文化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总体上处于小规模的粗放经营阶段,投资渠道单一。五是城市建设的文化基调不够清晰,对文化品位和地方特色考虑不多,成片建设还没有纳入文化范畴。
彰显——张扬文化力
增强经济竞争力
(一)提高对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要制定和完善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坚持以城市文化整体发展为前提,以提升城市文化品味为重点,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为关键,振兴禹州地方文化,促进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要加强对禹州文化特色的研究,深入探讨如何开发利用独有的文化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问题。要把文化建设融入城市总体发展中,在文化标志、文化形象、文化氛围、文化特色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在城市建设、经济建设、文化事业发展方面凸显地方文化特色。
(二)融注人文特色,提高城市建设品位。一是城市规划设计注重提炼特色。把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把功能性与审美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增量,提高城市设计和建设的文化品位。宏观上,总体把握城市形态规划,融进文化因素,注重景观视野和城市特色的保护,突出城市鲜明的个性和地方文化特色。中观上,在城市街区、建筑群、大型景观以及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工作中,重视整体设计,统一风格,构成城市市容文化景观。微观上,严格质量,讲求当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呼应,讲求街市、广场、高层建筑、楼台亭榭的艺术品位,呈现审美观念和审美特色。二是城市建设注重文化品位。要重视和加强人文景观建设,在与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上,讲求造型优美有特色,展现地方风格。要注重营造艺术化的生存环境,重视园林、雕塑、建筑小品在景观中的作用,注意注入艺术性和文化含量,讲究整体协调和有序搭配,起到“文化之眼”和“画龙点睛”的功效,凸现禹州空间的文化含量和文化特色,构建禹州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外观特色。三是善待城市文化资源。要处理好旧城改造与传统保护的矛盾,把珍贵的历史文化符号和质素作为积极构件融入新建设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物、场所以及历史性建筑、街区、地段,保持其传统风貌,重点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一批代表禹州历史文化的文物建筑和优秀历史建筑。
(三)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一是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把兴建一批规模大、功能全、品位高的文娱、体育等文化设施融入城市发展规划中,并逐步配套完善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娱乐场所,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文化设施落后状况。二是积极举办大型节庆文化活动。继续办好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药交会、钧瓷文化周、画圣艺术节等,争取举办全国性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三是增强文化保护意识。切实做好文物古迹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走综合利用与保护一体化之路。搞好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开发戏曲、民间工艺等艺术资源。
(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创新文化体制,放开文化发展市场。政府要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文化企业单位要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要改革文化投资体制,允许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生产、经营文化产品,逐步形成政府、集体、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体制并存的文化发展格局。要发展一批文化产业项目,组建若干文化产业集团,形成规模优势。要积极争取承办、举办全省性和全国性经贸洽谈会、文物珍品展、钧瓷精品展等会展活动,把更多的人吸引到禹州来,提升禹州的文化地位。
(五)精炼文化内涵,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要搞好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发掘,在提高现有人文和自然景观文化品味的同时,对那些在国际、国内有影响而尚未开发的历史景观,要抓紧研究其蕴涵的人文资源,尽快盘活这些沉睡资源。要整合旅游资源,发挥其整体效应,实行成线、成片开发,推出自然和文化相结合的系列套餐产品。要改良旅游基础设施,兴建一批文化旅游基地,改建一批传统景点,打造“禹州旅游”的整体旅游品牌。
(作者系河南省禹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盘点——文化积淀着实深厚
禹州历史悠久,丰富的文化遗存和积淀奠定了禹州颇具潜能的文脉基础。一是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禹州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是一座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在阳翟建都,使禹州成为中国最早的都邑,享有“华夏第一都”之誉。瓦店、吴湾、阎寨遗址的成功发掘,成为禹州“夏文化”的有力佐证。宋钧官窑遗址、神后古瓷窑遗址、钧瓷一条街、禹州钧陶城和怀帮会馆、药王祠、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等,彰显着禹州辉煌、连绵的“钧瓷文化”、“中药文化”。画圣祠、画碑林苑、吴道子画会展示着禹州独特的“画圣文化”。二是群星荟萃的名人文化。禹州人才辈出,相继孕育出了先秦法家韩非子,秦代杂家鼻祖吕不韦,西汉政治家张良、改革家晁错、史学家褚少孙,东汉行书鼻祖刘德升、曹魏谋臣郭嘉,东晋政治家褚子,唐代书坛大家褚遂良、百代画圣吴道子,明代五朝元老马文升,清代重修《禹州志》的王聿修等贤达名流。三是脍炙人口的传说典故文化。有上古黄帝的传说,巢父、许由的传说,夏禹的传说,张良的传说,钧瓷的传说,吴道子的传说等,此外,夏启大飨诸侯于钧台、少康中兴、成汤灭夏、狄人破栎、金元三峰山大战、李自成克禹州、捻军据禹、蒋冯阎大战等,也在禹州留下动人的历史典故。四是星罗棋布的古迹名胜文化。境内已查明各类有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达7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13处,许昌市级10处;各类古文化遗址23处,古冶金和古瓷窑遗址148处,古建筑100余处,古墓葬200余处。五是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窑变著称的钧瓷艺术和剪纸、农民画、葫芦烙画、刺绣、泥塑、布老虎、民间灯艺等。
传承——强力实施文化带动战略
(一)逐渐完善文化设施。随着经济发展,禹州市逐步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投资370万元建立新广播电视发射塔;投资100多万元开通MMDS微波传输系统,建成有线电视站20个,实现广播和有线电视的全覆盖和村村通;投资127万元,修建电影院广场、影剧院广场;成立画圣吴道子书画院、吴道子艺术研究院、吴道子画廊等。尤其是近年来,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1999年10月,市图书馆成为许昌市范围内唯一一家“国家二级图书馆”;图书发行网点覆盖全市26个乡镇(办),经营品种达12000种;市中心LED全彩户外电子显示屏为活跃和丰富城市居民文化生活增添了一道亮点;颍河游园、滨河游园、颍夏广场、影剧院广场等一批绿化广场设施逐步齐全;市图书馆新馆、科技文化中心、体育馆、少年宫等一批规模大、品位高的文化基础设施正在筹建,博物馆建设已列入重点工程项目。同时,对古钧台、禹王锁蛟井、钧官窑遗址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和维修。
(二)不断夯实文化产业基础。近年来,禹州市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文化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强,产业规模进一步膨胀,由不同文化领域的市场——图书报刊、广播影视、戏曲表演、电子音像、网络文化等构筑的一体化的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经营性文化单位达500余家,市豫剧团、市图书馆、禹州电视台等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文学艺术领域创作出了文学作品《河南民间文学集成·禹州故事卷》、《禹州历史名人胜迹》、《大禹的传说》,豫剧《少年英魂》、《颍河骄子》、《青山情》,剪纸《麒麟送子》、《千蝶图》、《香港回归图》、《献给母亲的爱》以及《禹州市志》、《禹州年鉴》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较大的文艺精品。文化产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势头。
(三)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禹州市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内部改革,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抓经营性文化单位的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发挥市场机制对文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解放了文化艺术生产力,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市图书馆、文化馆、新华书店大力推进劳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激发了内在活力,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市电影公司改制工作已纳入2005年全市改制重点单位序列。市豫剧团拓宽经营思路,大力推行以文养文、文企联姻,先后组建了盘鼓队,开办了戏曲茶座,举办了一系列小型营业性演出和各类庆典演出,并与市大涧工贸实业有限公司联手,取得了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金奖第一名,并成功筹办第八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使剧团逐步走上了良性的发展轨道。
(四)积极组织大型文化活动。2002年以来,禹州市成功举办了药王孙思邈国际医药文化节、钧瓷文化周及禹州市农民文化艺术节、禹州杯全国豫剧票友(戏迷)大奖赛、方山恳亲溯源大会、第八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等多项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此外,颇具地方特色的灯节群众文化活动一年胜过一年,竹马、旱船、高跷、秧歌等内容鲜活的民间艺术表演以及灯谜晚会、风筝放飞、象棋等一系列文体活动,较好地满足了各层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需求。
聚焦——文化资源有待整合
近年来,禹州市的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总的看来,禹州的整体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资源整合利用不够,文化资源的优势尚未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一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缺乏深入研究和发掘利用,没有很好地将文化资源融贯于塑造城市的特色中,使禹州的城市形象不够鲜明。二是对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和整体开发利用做得不够,在景区建设中对文化内涵表现的完整性、系统性重视不够。三是大型文体场馆、标志性文化建筑少,演出场所少,社会娱乐场所欠缺。四是文化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总体上处于小规模的粗放经营阶段,投资渠道单一。五是城市建设的文化基调不够清晰,对文化品位和地方特色考虑不多,成片建设还没有纳入文化范畴。
彰显——张扬文化力
增强经济竞争力
(一)提高对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要制定和完善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坚持以城市文化整体发展为前提,以提升城市文化品味为重点,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为关键,振兴禹州地方文化,促进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要加强对禹州文化特色的研究,深入探讨如何开发利用独有的文化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问题。要把文化建设融入城市总体发展中,在文化标志、文化形象、文化氛围、文化特色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在城市建设、经济建设、文化事业发展方面凸显地方文化特色。
(二)融注人文特色,提高城市建设品位。一是城市规划设计注重提炼特色。把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把功能性与审美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增量,提高城市设计和建设的文化品位。宏观上,总体把握城市形态规划,融进文化因素,注重景观视野和城市特色的保护,突出城市鲜明的个性和地方文化特色。中观上,在城市街区、建筑群、大型景观以及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工作中,重视整体设计,统一风格,构成城市市容文化景观。微观上,严格质量,讲求当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呼应,讲求街市、广场、高层建筑、楼台亭榭的艺术品位,呈现审美观念和审美特色。二是城市建设注重文化品位。要重视和加强人文景观建设,在与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上,讲求造型优美有特色,展现地方风格。要注重营造艺术化的生存环境,重视园林、雕塑、建筑小品在景观中的作用,注意注入艺术性和文化含量,讲究整体协调和有序搭配,起到“文化之眼”和“画龙点睛”的功效,凸现禹州空间的文化含量和文化特色,构建禹州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外观特色。三是善待城市文化资源。要处理好旧城改造与传统保护的矛盾,把珍贵的历史文化符号和质素作为积极构件融入新建设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物、场所以及历史性建筑、街区、地段,保持其传统风貌,重点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一批代表禹州历史文化的文物建筑和优秀历史建筑。
(三)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一是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把兴建一批规模大、功能全、品位高的文娱、体育等文化设施融入城市发展规划中,并逐步配套完善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娱乐场所,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文化设施落后状况。二是积极举办大型节庆文化活动。继续办好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药交会、钧瓷文化周、画圣艺术节等,争取举办全国性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三是增强文化保护意识。切实做好文物古迹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走综合利用与保护一体化之路。搞好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开发戏曲、民间工艺等艺术资源。
(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创新文化体制,放开文化发展市场。政府要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文化企业单位要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要改革文化投资体制,允许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生产、经营文化产品,逐步形成政府、集体、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体制并存的文化发展格局。要发展一批文化产业项目,组建若干文化产业集团,形成规模优势。要积极争取承办、举办全省性和全国性经贸洽谈会、文物珍品展、钧瓷精品展等会展活动,把更多的人吸引到禹州来,提升禹州的文化地位。
(五)精炼文化内涵,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要搞好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发掘,在提高现有人文和自然景观文化品味的同时,对那些在国际、国内有影响而尚未开发的历史景观,要抓紧研究其蕴涵的人文资源,尽快盘活这些沉睡资源。要整合旅游资源,发挥其整体效应,实行成线、成片开发,推出自然和文化相结合的系列套餐产品。要改良旅游基础设施,兴建一批文化旅游基地,改建一批传统景点,打造“禹州旅游”的整体旅游品牌。
(作者系河南省禹州市人民政府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