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经理或克格勃特工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comalu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伯林书信集·卷一 飞扬年华:1928-1946》
[ 英] 亨利·哈代编 译林出版社2020 年版

  有一本叫《旧俄书事》的书,记录了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群书商。最近读《伯林书信集·卷一 飞扬年华:1928-1946》,不由得想起这本书里的书商群像,这是因为大约八十年后,改名为列宁格勒的同一座城市里的另一位新型书商—准确说应该是书店经理。
  二战刚刚结束的一九四五年九月,作为英国外交人员的以赛亚·伯林被派往苏联,先后驻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伯林时年三十六岁。这段时间他经常被提起的大事,当属与诗人阿赫马托娃的两次会面,不过,《伯林书信集》(卷一)留下了此行更多的细节。比如途经柏林时,伯林发现“德国人就像受了惊吓的老鼠一样四处跑动”,酒店里的“服务生在每个人面前颤抖……我从未见过这么多恐惧的人”。这是战败国的众生相。
  在苏联期间,伯林记下了不少买书的细事。莫斯科居民衣衫褴褛,商店里没有商品,“唯一令人有兴趣的商店是二手书店”,这里都是战争中死去的人的藏书。从伯林致父母的信中可以看出,他的计划是“买到普希金、托尔斯泰、波洛克,也许还有一个好版本的屠格涅夫”。他妈妈要的画册可能没有买到,市面上的艺术品(油画)也乏善可陈。到了“据说那里更容易买到书”的列宁格勒,据他同行者的记录,他们看戏、上博物馆,“接下来几天我们都睡到很晚起床,白天就去买点书”。在列宁格勒待了一周的时间,回到莫斯科时两人带了“大约九包书”。
  伯林这次在列宁格勒会见了不少作家。他后来提交的备忘录叙述了在这里的活動和观察。相对于他见到的那些苏联作家,有另外两处更令人注意:一是关于列宁格勒这座被德军围困了八百七十二天的英雄城市,在战后呈现的性格,这段辉煌的历史,以及与政治中心莫斯科的对比,“列宁格勒弥漫着一种自尊心受伤的情绪”。这反映在他接触的文艺界人士身上:
  作家们给人的印象是,生活都不太富裕,外表和整个语气比起他们的莫斯科同行显得沉重得多,也更儒雅、消沉得多。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就政治上而言,这里的生活似乎要轻松得多。
  伯林最直观的感受是“在列宁格勒没有人跟踪我,与苏维埃市民的交流沟通也不像在莫斯科那么艰难”。他结识了左琴科、阿赫马托娃等知名作家。这里就要提到他此行另外一个可注意处,即帮他与作家牵线的一位书店经理根纳季·莫伊谢耶维奇·拉克林,此人是涅夫斯基作家书店的经理:“此人也许是苏维埃共和国里消息最为灵通、拥有读者最多、最有魄力的图书发行商。”拉克林的书店就建在旧俄著名出版人兼书商斯米尔金书店的旧址上,“还把书店的一个房间改造成为作家们和受欢迎的来访者聚会的场所”。拉克林“喜欢说话,精明机灵,和蔼可亲,极其热情”,他为作家们做了不少好事,因此被视为“一个特别能干的文学总管(他的确是这样一个角色)”。拉克林还对伯林表达了与英国使馆人员继续保持联系的意愿,“拉克林还说希望有一天有机会被邀请到英国,去看看‘真正’的书店是如何经营的”。伯林与丘吉尔的儿子一起拜访了拉克林家,他送了纪念拿破仑撤退的书给丘吉尔。拉克林向他们讲述了围城期间经营图书的故事:
  谈到当时因为很多家庭有人死亡和被疏散,他收购了大量书籍,但来买书的顾客往往因为吃不饱,没有力气扛走大部头的著作,只能挑选一些薄书……沿着冰冻的道路,分散着提回去。
  看得出伯林对于拉克林这位列宁格勒的“文学总管”是有好感的。但这样一位积极活跃、能量巨大的书店经理为什么没有引起伯林的怀疑?拉克林的真实身份,在编辑《伯林书信集》时已经可以确定为克格勃特工。也许是拉克林确实表现出了书店经理的专业水准,且以“文学总管”的热情,使伯林放松了警惕。也许是因为这座城市,他少年时代生活过三年的城市—如前所述,他观察到列宁格勒的政治生活要比莫斯科轻松。
  次年,伯林转到华盛顿英国大使馆工作,他在致安格斯·马尔科姆的长信中谈到四个多月的苏联生活见闻,其中使用了几个“似是而非的类比”,他说:
  苏联就像一所制度严苛的英国公学……它不是一座监狱,也不是一间劳教所,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的感受。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骇人听闻的限制,但确切说又不像监狱犯人……学生们饥寒交迫,但学校里的学生全都是这么过来的,对此已司空见惯。他们可能不喜欢这样,但早已将其视为学校生活的一部分。
  伯林还从外交的角度谈到苏联对待他国的态度:德国战争对苏联而言是可以致命的斑疹伤寒,而大英帝国则不过是让人心烦的慢性疾病。他甚至对自己即将重返牛津也不忘“类比”一下:“我宁愿选择安乐死的牛津。”
  七岁时在圣彼得堡(列宁格勒)目睹革命爆发给伯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三十年后他根据亲身经历对祖国作的解读,显示他深刻的洞察力。
  二○二一年七月十日
其他文献
一  清代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首篇便是张九龄的《感遇》二首,对此历来众说纷纭。或曰应循唐诗演进,选取初唐四杰开篇。又云编排既不按时序,何不径选唐诗巅峰李杜?若欲究源穷理,还得从编选者蘅塘退士说起。蘅塘退士孙洙,清康乾年间无锡人氏,平生三为县令,间又屡任学官,素以淳德教化为己任,平生夙愿为万千蒙童编选一部纯正唐诗读本。  自宋以来,长期存在唐宋诗之争,钱锺书先生曾有断语:“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
期刊
十九世纪末的法国文学舞台,浪漫主义已是强弩之末,取而代之的是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但一八九七年埃德蒙·罗斯丹(Edmond Rostand,1868-1918)的《大鼻子情圣》(Cyrano de Bergerac,也译作《西哈诺》)如一声春雷震响法国戏剧舞台,被誉为浪漫主义的最后佳作。  《大鼻子情圣》采用诗剧这一古典主义戏剧形式,不论是独白还是对话大多采用亚历山大体,每两行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期刊
利奥塔(Jean-Fran?ois Lyotard,又译“利奥塔尔”)的《后现代状态》(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是一部悖谬之书。这本书的主题乃是“元叙事”(Metanarrative)或“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全书可谓一种宏大叙事的谱系学和葬礼颂词,谈论宏大叙事的出生和死亡。之所以称之为谱系学,是因为
期刊
《洛阳伽蓝记》在四库全书中归入地理类著述,仅从书名看,很长时间没有激起我阅读的兴趣。某个契机之下翻阅,很是惊叹,该书不仅内容丰富广博,而且文笔极佳,摇曳多姿。人们常常会说起魏晋风度和一干魏晋人物,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或是《世说新语》中那些飘逸放浪的高人逸士。但罕有提及《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衒之和他的前辈郦道元。当然这两位已在魏晋之后,他们是北魏时期的官员和文人。他们在《水经注》和《洛阳伽蓝记》两
期刊
一  春夜翻阅李叔同史料,发现作为艺术家的他,年轻时极其自尊,甚至有些做法不近人情。他在东京发起春柳社,束腰悲忧状扮演茶花女后,某日约欧阳予倩早晨八点见面。欧阳住得远,赶车有些耽误,名片递进后,他打开楼窗说:“我和你约的是八点钟,可是已过了五分钟,我现在没有工夫了,我们改天再约吧。”说完一点头,关窗进去了。  歐阳写此文时是一九三三年,李叔同成为弘一法师已经十五年了。出家后的他像换了个人,记得叶圣
期刊
一  艾略特·温伯格的《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光哲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实在是一册简单而有兴味的书。它搜罗了王维《鹿柴》一诗的十六种译本(包括英、法、西三种语言),最早的是一九一九年弗莱彻的译本,最晚的是一九七八年加里·斯奈德的译本,然后就其得失利病略加点评,可以说是《鹿柴》的一本翻译小史。此书一九八七年问世后即引起不少关注,再版复增加了十多种版本。对王维的这种观看,不是随随便便的个人理解
期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的第一段中就讲到,在各种感觉中,人最倚重视觉。“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较之其他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70年)对此亚氏给出的理由是,视觉比其他感官,更能让我们辨明事物之间的差别。  演化论的生物学家则会告诉你,由于光的物理属性,无论对捕食者还是被捕食者而言,视觉能提供最可靠而接近即時的信息。然而,这一切对水生生物就不是不
期刊
一  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虽然以蔡襄的年纪最大,却是苏轼占了鳌头,成为宋代书法的领军人物,黄庭坚、米芾都深受其影响,开一代新风。关于苏轼书法的艺术成就,一般总是说他早期学二王,并且受到徐浩(徐季海)的影响,后来师法颜真卿,发展出自己的风格。认真探究起来,徐浩对苏轼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只是传统书学长期以来有这个说法,而且经常举黄庭坚的评论为证,
期刊
人的一生,无论大名鼎鼎,抑或寂寂無闻,就是一个名字的故事。有的名字,故事很长,长篇累牍,是一部长篇。有的乏善可陈,两三句就可说完,算是一个短篇。漫长的故事与短暂的故事,区别不在于篇幅,而在于一生变化中的饱满和复杂度。没有哪个人的生活,可以一字不差地被记录,可以不偏不倚地被阅读。没有完美的传记,只有合适的传记,而误读又不可避免地存在。我能想到的关于普通人最好的传记,是约翰·威廉斯的长篇小说《斯通纳》
期刊
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明朝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转变。据史料载,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罢造龙图,惟采茶芽以进”,这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废止自唐代以来实行的团饼茶法,从此全国主要产茶区向朝廷进贡的御茶,由团饼茶改为蒸青叶芽散茶。上行下效,自唐宋以来流行的制为饼茶,饮为抹茶的方式,被用茶叶直接冲泡的溣茶法取代,抹茶渐次消亡。这一变化在中国饮茶历史上可谓划时代变化,所引发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饮茶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