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但在教育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贯彻与实施。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小学生 语文课 培养 自主能力
1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两个尊重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理念。教师要站在“培养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高度,视语文教学为发展人的途径,视语文学习为人的发展的一种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落实。
1.1 尊重学生的选择。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毫无疑问,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便是触及学生精神需要的最好方式。
1.2 尊重学生的体验。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的亮点,不断地加以鼓励、引导,绝不将自己的理解、体验与感受强加给学生。
2 密切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在优化环境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不能在优化的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密切联系的环境中得到促进,其提高速度是缓慢的。因此,我们特别注意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开展了“对家长开放日”活动,采取向家长问卷调查相关问题。与家长的座谈会等形式,一方面教师了解到学生在家的自主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注意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家长更清楚育人目标,便于最大限度地配合学校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3 教师应做引领学生发展的导师
3.1 多导读,少讲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要引导学生多读,或默读、朗读、品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跟录音读……或齐读,或个别读,或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读,或小组竞赛读……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教师少讲一些,做到学生能读懂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优生能帮助差生解决的问题不讲。
3.2 多情趣,少刻板。语文课要上得情趣盎然,应杜绝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杜绝统一,杜绝标准答案;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插嘴,允许激动的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情达意,允许学生出错。在语文课堂中,即使是教学生字,也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有的教师把学生读书的方式教得整整齐齐,还自以为“漂亮”,殊不知这种追求统一、追求标准的刻板教学方式曾扼杀了孩子们的多少灵性。作为教师,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记忆的支点,寻找震撼学生心灵的情感,为何要像填鸭子似的硬“塞”知识给学生呢?
3.3 多民主,少特权。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权威”角色。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小学语文课堂也应该成为民主化的课堂。在此,教师没有特权,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点拨,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特权,任何一个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权利。
4 开展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情绪,能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探索,从而提出问题或新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兴趣,目的在于为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使学生兴趣浓厚,借此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问题,培养学生由问题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要善于创设各种问题情景,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的问题台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辩论等,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能有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和吸收。
5 坚持训练,养成习惯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障
应试教育的质量观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而素质教育的质量观既包括了知识,还应包括学生的能力以及学习品质。自主学习习惯就是课改形式下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品质,它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有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安排的各项任务,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而不至于中止自学,甚至是自己发现学习内容。小学生要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比较多,涉及到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自主预习和复习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同学之间相互切磋琢磨的习惯,坚持阅读、积累的习惯、勤于动笔和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反思自身学习的习惯……
习惯属于养成教育内容,而养成教育决非朝夕之功,必须坚持不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应从每个学习环节抓起,目标明确,严格要求,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督促、鼓励。另外,还需要采取持久的训练,如:坚持写日记、写周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等。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训练,要科学安排,要求做到适量、适度;同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训练的质量;训练也不只是局限于课堂,可以向课外延伸,把课内获得的自学能力运用到课外语文学习的实践中,如开展课外阅读,讲故事,社会调查等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中进一步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小学生 语文课 培养 自主能力
1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两个尊重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理念。教师要站在“培养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高度,视语文教学为发展人的途径,视语文学习为人的发展的一种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落实。
1.1 尊重学生的选择。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毫无疑问,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便是触及学生精神需要的最好方式。
1.2 尊重学生的体验。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的亮点,不断地加以鼓励、引导,绝不将自己的理解、体验与感受强加给学生。
2 密切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在优化环境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不能在优化的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密切联系的环境中得到促进,其提高速度是缓慢的。因此,我们特别注意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开展了“对家长开放日”活动,采取向家长问卷调查相关问题。与家长的座谈会等形式,一方面教师了解到学生在家的自主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注意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家长更清楚育人目标,便于最大限度地配合学校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3 教师应做引领学生发展的导师
3.1 多导读,少讲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要引导学生多读,或默读、朗读、品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跟录音读……或齐读,或个别读,或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读,或小组竞赛读……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教师少讲一些,做到学生能读懂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优生能帮助差生解决的问题不讲。
3.2 多情趣,少刻板。语文课要上得情趣盎然,应杜绝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杜绝统一,杜绝标准答案;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插嘴,允许激动的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情达意,允许学生出错。在语文课堂中,即使是教学生字,也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有的教师把学生读书的方式教得整整齐齐,还自以为“漂亮”,殊不知这种追求统一、追求标准的刻板教学方式曾扼杀了孩子们的多少灵性。作为教师,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记忆的支点,寻找震撼学生心灵的情感,为何要像填鸭子似的硬“塞”知识给学生呢?
3.3 多民主,少特权。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权威”角色。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小学语文课堂也应该成为民主化的课堂。在此,教师没有特权,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点拨,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特权,任何一个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权利。
4 开展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情绪,能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探索,从而提出问题或新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兴趣,目的在于为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使学生兴趣浓厚,借此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问题,培养学生由问题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要善于创设各种问题情景,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的问题台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辩论等,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能有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和吸收。
5 坚持训练,养成习惯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障
应试教育的质量观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而素质教育的质量观既包括了知识,还应包括学生的能力以及学习品质。自主学习习惯就是课改形式下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品质,它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有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安排的各项任务,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而不至于中止自学,甚至是自己发现学习内容。小学生要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比较多,涉及到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自主预习和复习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同学之间相互切磋琢磨的习惯,坚持阅读、积累的习惯、勤于动笔和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反思自身学习的习惯……
习惯属于养成教育内容,而养成教育决非朝夕之功,必须坚持不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应从每个学习环节抓起,目标明确,严格要求,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督促、鼓励。另外,还需要采取持久的训练,如:坚持写日记、写周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等。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训练,要科学安排,要求做到适量、适度;同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训练的质量;训练也不只是局限于课堂,可以向课外延伸,把课内获得的自学能力运用到课外语文学习的实践中,如开展课外阅读,讲故事,社会调查等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中进一步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语文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