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的塑料袋

来源 :财经界·通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dcoffee_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的最后一天,国务院办公厅正式颁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超薄型塑料袋宣告寿终正寝,超市等零售场所迈入塑料购物袋收费时代。随后《通知》开始发力,各地指导性政策纷纷出台……一场止于2008年6月1日的塑料袋革命,正在有序展开。
  
  家住北京朝阳门南小街的顾大妈,楼下有两家便宜的折扣便利店。每天清早,六十多岁的顾大妈先去南侧的迪亚天天选购那里品种不多的折扣蔬菜,然后再去北侧稍大一些的华联超市,购买其他的蔬菜和生活必需品。对她而言,每天奔波在两个超市,除了比质比价外,还有就是多拿几个免费的塑料袋。
  尽管只是几个塑料袋,但它们带来小小的便利,同时它们也给顾大妈带来了极大的生活乐趣。但是,免费塑料袋时代即将过去,顾大妈的乐趣消失在即。
  


  
  收费,开始
  
  “免费的塑料袋拿回家,可以包装东西,可以装垃圾,对生活很方便,”顾大妈的观点,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群体,“收费就感觉像突然多了一笔开支。”对于很多像顾大妈一样的普通市民而言,他们在乎塑料袋收费与否,更大程度上的担心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默认的规则改变了。
  尽管有关部门还没有给出商场超市等零售用塑料袋的指导价格,精打细算的顾大妈已经算清楚了这样一笔账:批发市场上,一扎塑料袋的价格是5~10元不等,数量是100个,折合每个塑料袋5分钱;而商场超市开收购物袋费,“肯定不会低于5分钱”。顾大妈表示,她已经买了大小不等的三扎塑料袋。
  导致金五星、天意等商品批发市场上塑料袋热销的另一原因是,《通知》中规定的超薄塑料袋将面临禁止生产的“红牌”出局。这也让批发商们有了囤货炒货的借口,几个摊位零售价格普遍涨价一块不等,塑料袋的销售行情看涨。
  此前,比较自由分发购物袋的商场、超市等零售终端,纷纷开始“收口节流”。有数字估算,每年我国用于快速消费品零售业的塑料袋大约500亿个,这其中绝大多数是两三百年都不一定完全分解的非可降解塑料。
  于是,《通知》从源头上叫停超薄型塑料袋的生产,并且通过有偿使用购物袋来调节“白色污染”泛滥,以双管齐下的方式撬动整个塑料袋消费的习惯。正如,顾大妈于街坊中左右奔告,“收费的塑料袋”才刚刚是个开始。
  
  超薄与有偿
  
  《通知》发布后,各方反馈滚滚而来,关注的焦点,正是《通知》中叫停的“0.025毫米”超薄标准和有偿制度两个敏感的热点。
  在颁布之初的《通知》中,并没有解释“0.025毫米”的出处。2月11日,国家发改委就《通知》中有关问题做出解释。其中,超薄限定定义是源自于我国《商品零售包装袋标准(GB/T18893-2002)》明确规定的非降解塑料袋厚度应不小于0.025毫米。由此,“0.025毫米(含)”成为全国数万家塑料袋制造商要遵循的新强制性标准。
  而几乎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家庭作坊”式的塑料加工企业才是这种“0.025毫米”超薄塑料袋的主力制造大军。依靠着七八万元的吹塑机、制袋机这两个基本设备,以废品市场上收购而来的废旧塑料为原料,这样的家庭工厂在塑胶制品基地的广东比比皆是。
  家庭作坊的生产成本极其低廉,所采用的粗劣聚乙烯原料成本大约是5000元每吨,却可以制造出将近100万个我们常见的超薄型塑料袋。而这些游离于工商部门注册之外的作坊,采用的营销方式是经营者自己到集贸市场、流动商贩等处现场推销。这种监管之外的“市场份额”,成为政策挥鞭却又难以触及的角落。
  在中国塑料工业协会注册在籍的正规塑料袋制造商们的担心正在这里:一方面,超市替换耐用型的塑料袋,使得上游原料成本增长大约一倍,那么,即使维持加工成本不变,塑料袋成本的整体增幅,将注定使得采购总量会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在粗犷型的集贸市场上,“是不是也完全遵照《通知》的规定来执行”,这更成为正规军们的心头隐患。
  除此之外,有偿的标准又是多少,则成为塑料袋产业方向不明的关键因素。尽管在2月10日,国家标准委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完成《塑料购物袋的环境、安全和标识通用技术要求》、《塑料购物袋》、《塑料购物袋的快速检测方法与评价》三项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并开始向社会征求意见,但这个前所未有的指导定价,成为舆论关注的另一个焦点。
  制造商的坚持,在于生产成本的增高,应该将这部分成本消化到作为采购商的商场超市以及终端消费者;而商场超市的算盘却是,依靠稳定的供货关系,来获得较低的采购价格,并不能让增厚的购物袋成为阻挡消费者购物的门帘。于是,有超市喊出继续“免费塑料袋”,是因为已经将塑料袋成本消化在商场的增值收入中—而这又成为《通知》未被许可的“擦边球”之举。
  有消息报道,3月中旬的有关部门将公布塑料袋的“有偿”指导价格,这可能是意见统一,方向趋明的一个拐点。
  
  一个塑料袋的价值
  
  在国家发改委对《通知》做出的解释中,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成为两大价值诱因。
  塑料袋制造原料,主要有聚脂、聚乙烯、聚丙烯以及聚氯乙烯等,这些原料的提炼,都是来源于石油。据测算,每生产一吨的塑料,就要消耗3倍于产出的石油;与此呼应的一个数据是,石油埋藏量仅够再使用85年。面对中国商品包装塑料袋每年消耗量约为160万吨的石油,一个个塑料袋对石油资源的消耗,愈发变得明显。
  另一方面,对塑料袋环境治理成本的评估结果更加惊人。在塑料袋制造过程中,作为主要成分的高密聚乙烯(HDPE),是在石油提炼聚乙烯的基础上,再次化合加工形成的更加稳定的高分子结构。这意味着,无论填埋还是粉碎,都很难使得这种高分子被自然界吸收和分解,从而造成了长达两三百年都无法淡去的“白色污染”;简单而粗暴的塑料垃圾焚烧,更容易产生被称为“地球上毒性最强的毒物”的二恶英(Dioxin)—可以想象,塑料袋给环境治理带来的挑战之大,实属罕见。
  相对于巨大的资源价值、环境治理成本,一个塑料袋的价值还体现在消费者的态度中。从环保购物袋的先行推行者的反馈来看,沃尔玛超市2007年8月开始推行环保购物袋,当时售价3元的购物袋购买率约为1.7%;家乐福2004年、2007年两度推出环保袋,平均每天只有约110人使用。尽管如此,这场为塑料袋“埋单”的浪潮来得一次比一次汹涌。
  由此,消费者对于环保的“认购”程度也逐步提高。作为北京首家推行塑料袋收费的卖场,宜家家居(IKEA)一直倡导自带购物袋的消费模式,店内全面取消免费塑料购物袋,消费者可选择的塑料袋分大小号分别定价为1元和0.5元,另外一种质地厚实更大的塑料袋是3.5元;中贸联万客隆(Marco)也给可降解塑料袋分别定价1元和0.3元,一年售出约36万个。
  在塑料袋收费的认可和塑料袋出售量的增高背后,而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正在悄然转变。在宜家家居的收款出口处,一些购买小件商品的顾客,径直把东西拿在手里就走;同时,也有不少顾客是自己带着购物袋前来的。一位自己携带购物袋的女士表示,宜家的这种蓝色袋子就是大,现在去超市,不管买多少东西,都能一次拎回家,现在再带来宜家又方便,又体现“这个3块5花得值”。
  一个塑料袋所代表的“环保”认知,正在通过不等的价格,逐渐渗透到大众的行动中。
  
  变革,产业链
  
  与大众改变消费习惯相比,处于上游的制造商适应起来要快得多,只不过在产业调整方向明确之前,一切都是潜流暗涌。
  对于制造商而言,难以把握的是眼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对于塑料袋的制造链而言,采购总量的下降近乎成为铁定事实。从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塑料购物袋的生产和使用采取禁止和限制政策开始,韩国1999年实行购物袋收费,塑料袋的使用减少60%;日本也已开始研究,立法限制购物塑料袋的使用;香港由环保团体推广面包店的塑料袋节约行动,也在短期内见到成效,平均每日节省近7万个塑料袋。
  作为指导性行业协会的广东塑料工业协会,对于此次宏观调控力度的猜测,仍然出言谨慎,保持观望姿态。因为在制造总量的缩减之外,生产成本的上扬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特别是采用更为环保的可降解原料,将给制造商带来不小的压力。如果直接将成本上涨转移给商场超市等采购方,再由采购商转移给消费者,又可能导致消费者快速撤离塑料袋,而令塑料袋制造业挫伤信心。
  让制造商们稍感安慰的是,商场超市作为采购商,这一次并没有在价格上逼宫制造商,而是采用达到一定额度就“免费得到”购物袋的刺激消费,来稀释价格上涨的压力。“我的客户能理解成本上涨,延续了我们的合作,而不是压低价格,这让我们感到塑料袋行业还有继续呆下去的必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销售经理如此表示,他的观点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广东汕头的这家企业,以及塑料协会中多数企业的感受。
  据了解,一部分企业开始着手转型,放弃塑料袋制造,转向包装袋或者看起来更为高档的礼品袋、服装袋、手袋等;因为塑料袋产品在塑料制品中也只占很小的一个比例。尽管这种包装袋仍然是塑料材质的,但用于包装袋生产所需的工艺比薄型的吹塑机要更高级,从生产成本上来看,也需要相应高质高价的聚乙烯来生产,但是,“这样10个塑料包的利润和那种塑料袋的20斤的利润差不多”。
  而另一部分坚守购物塑料袋的厂商,则开始选择远攻国外市场。尽管国外的标准,相对于国内更为严格,但对于生产线完备的制造商而言,拓展海外市场只是多一项认证环节而已,对内和对外都是同样的销售行为。在国内的征求意见稿中,已经明确了“厚度必须大于等于0.025毫米”的标准,以及其他在塑料袋生产制造、运输贮存、经营销售中必须遵守的规定。国外用以标准化衡量塑料袋生产体系的认证,也不过如此。塑料协会也透露,一些企业已经打开国外的渠道,八成以上产品用于外销。
  如果说作为上游制造的塑料袋生产企业还没有做出调整的大动作,那么,在产品渠道上“冰火两重天”的分化已经显露无疑。一部分是终端批发市场上的炒货囤货,让行将消失的超薄型塑料袋再“火”一把,而另一部分二三级批发商则受到供货渠道收缩的影响,而不得不考虑将整个塑料袋批发的店铺盘出。
  “《通知》下发之后,我的一些客户本来都是整箱拿货的,现在也就十包十包的带走,”金五星批发市场上,一位从事塑料袋批发的摊主有些无奈地表示,“我现在也还没有找到价格又便宜又达标的环保袋,也许这个时候工厂 、批发商都是再观望一下。”
其他文献
尽管2008年刚过两个月,但杰罗姆·科维尔却已注定成为本年度全球范围内的焦点人物。毕竟,此前还没有哪个员工能像他一样令自己的东家损失高达49亿欧元,让一个历史长达143年的跨国银行集团瞬间陷入困境。科维尔制造了一出震惊世界的最大规模金融案,一跃成为史上最强“败家”交易员。  这个冬天他干了什么?  2008年1月18日,法国兴业银行一名经理收到一封电子邮件,要求确认一笔交易。但让他感到诧异的是,发
期刊
随着印度总理辛格率领的一支庞大经贸代表团正式访华,龙象之间,一个新的经济格局也在2008年的开端徐徐拉开了帷幕。    从“龙象之争”到“龙象之盟”    中国和印度同为亚洲大国,都具备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过去,两国有过亲密的合作,也有过不愉快的争斗。这只庞大的“印度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等方面,都把“中国龙”看成是自己成为地区大国,称雄亚洲的威胁。这种印象来源于
期刊
邓肯尼德奥尔,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的证券交易所集团——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的新任掌门,在他上任伊始,便带着迷人的微笑来到了中国,下一步,他要把他的交易所集团植根于中国,因为“我们和中国相互吸引”。  即将迎来自己49岁生日的的邓肯尼德奥尔,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一些,他脸上带着和善的微笑,回忆了一些和中国交往的有意思的细节。  2007年12月11日,邓肯尼德奥尔刚刚正式担任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董事兼首席
期刊
在信息日益对称的今天,似乎人们没有理由相信马可·波罗关于东方财富的浪漫畅想,但对于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跨国公司依旧深信不疑,那么中国是否是跨国公司的福地呢?  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正在改变西方企业做生意的方式。如今,中国成为众多跨国企业快速增长的收入来源之一,更是它们利润增长的源泉。  中国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个人电脑及汽车市场甚至有人说,如果一家领袖性企业不能在中国
期刊
MARJA KURKI(玛丽亚·古琦)是北欧著名的时尚品牌,1976年诞生于芬兰赫尔辛基,创始人MARJA KURKI(玛丽亚·古琦)以独特的色彩领悟力将一个女人发起的事业发展成一个国际服饰品牌。如今MK仍以自然界的各种元素为设计灵感而著称,产品艺术性强、做工考究,它的每款设计都有一个名字,以此传播着设计背后的文化。现在玛丽亚·古琦已成为欧洲专业的领带和丝巾设计品牌,同时也是高雅和时尚服饰的代名词
期刊
“2010年之后,中国将会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石油又称原油,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著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石油”的是中国北宋杰出科学家沈括。    “黑金”最早用来形容石油,体现了石油不菲的价值。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原油市场不间断地产生危机,每次都以大幅涨价为结果。相对于货币的会贬值,资源的枯竭性决定了原油只会不断升值,因此“石油美元”应运而
期刊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卢浮宫,尽管里面没有住着维纳斯的美丽爱情,没有蒙娜丽莎的迷人微笑,也没有胜利女神的召唤,但富豪们极尽奢华之事的收藏,甚至也可与这些历史上的艺术珍品相媲美。    收藏从艺术而来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收藏活动。即使在蒙昧和野蛮时代,收藏也未曾间断。只不过,那时的收藏目的在于生存必需品和简单的审美需求,还不足以成为品位和文化层次的表现形式。渐渐地,收藏被定义为一种延续性的文
期刊
谈论达沃斯已经成为政商界固定的时尚话题,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厌倦了达沃斯所秉承的精英主义的偏见与傲慢,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声誉重重的达沃斯也开始了自我沉溺与迷失。    去达沃斯听起来更像是去度假,当然,这倒不是因为这个安静的瑞士小镇风景太过迷人。或许更多的人将达沃斯论坛比喻成为关于未来世界的形而上的乌托邦式讨论,但事实上,每年一期的论坛已经开始成为在精英主义冠冕外衣下的全球化名利场。    全
期刊
“十月,这是炒股最危险的月份,其他危险的月份有七月、一月、九月、四月、十一月、五月、三月、六月、十二月、八月和二月。”如此说来,月月都是危险月,这不仅仅是马克·吐温的一句幽默之语,他告诉投资者风险时刻都在身边。  在投资理财市场这个“利益”的丛林中,让我们向动物们学习“生存”的本领吧。    美国股灾—全球股灾—中国股灾,大洋彼岸的次级债这个“喷嚏”惊动并波及到了全球股市,在不同市场酿成了或大或小
期刊
中日两国的关系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一方面,两国近年来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另一方面,在靖国神社和东海油气田等问题上,双方又存在分歧,甚至严重的争议。但这并不意味着了解。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在分歧发生时捍卫本国的观点往往出于本能,而非清楚的了解和理性的思考。当然,这也是过去的一些著作没有“与时俱进”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转轨中的日本》倒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在赵氏眼里,日本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民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