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总体评价
同预料的完全一样,2012年全国大纲卷作文仍为材料作文,体现了其命题的超稳定性。只是同前两年的材料作文(2011年为关于“诚信”的,2010年为关于“深浅阅读”的)相比,2012年的作文似乎审题难度小一些,立意范围窄一些,距离时事热点远一些。
2012年的材料作文应该写什么?“妈妈”告诉得明明白白:甩掉多余的包袱!这正如新浪网报道大纲卷作文题所用的标题:“2012年大纲卷高考作文题:放下顾虑。”除了“放下顾虑”(包袱、忧虑等),还可以写什么?写“集中精力”“树立自信”“听妈妈的话”“常劳动锻炼”“不要脱离劳动”等是否切题?见仁见智。如果没有材料的最后一段,即通过“妈妈说”强调“甩掉多余包袱”的一段,写这些未尝不可;就因为有强调“甩掉多余包袱”的一段。还是写“放下顾虑”保险。可见,立意范围较窄。而“诚信”与“深浅阅读”,立意范围要宽一些,兹不展开。
材料作文降低审题难度值得肯定,因为作文主要是考查表达而不是审题。须知审题不准,全盘皆输。据笔者研究,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的审题难度远远大于无材料命题作文。笔者注意到:只要写材料作文,学生稍不注意就会离题;有的表达含蓄的材料作文,学生绞尽脑汁仍然会离题,即便优生也会如此。平心而论,有的材料作文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教师也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详细情况我在《高考作文:莫让学生“猜哑谜”》(《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6期)中谈及。兹不赘述。2012年的全国大纲卷材料作文。没有审题难度,估计离题作文不多,不大可能靠是否切题拉开得分档次,只能靠内容表达、谋篇布局、语言文采、文字书写等区分高下。
2012年的作文远离时事热点,有些出乎意料。原以为会考查有关道德建设的材料(若留意中华语文网博文,大家应了解,很多教师都这样预测),所以说,确是出人意料的。紧跟有紧跟的好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远离有远离的理由(是考高考作文。而不是考时事政治),都无可指责。
二、玉中之瑕
2012年的作文远离时事热点但紧贴现实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然而材料细节有些虚假,经不住推敲。且看:
“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没走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如此四肢不勤,这是农村学生吗?夸张了吧!即便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农村当代“孔乙己”也不会如此。城市学生不干农活。可能这样。不在讨论之列。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妈妈能这样提醒吗?“外衣脱了”“鞋子脱了”能管用吗?这样就“心不跳”“腿不抖”“担子不晃”吗?没这么简单!何况,不常赤脚的人赤脚挑担会更不适应(从“我”对劳动的陌生情况看,“我”是不常赤脚的),更会心跳、腿抖、担子晃。可见,“她”不是农村妈妈。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通过脱外衣脱鞋袜来“减负”。真这么管用吗?更不可能!有过挑担经历的人一定知道:能否承受重担主要在于自己能否有相应的承受能力,与是否穿衣穿鞋几乎没有关系。何况,挑担走在“泥泞”“溜滑”的“田埂”上,脱了的外衣鞋袜放在哪里?放在“泥泞”“溜滑”的田埂上,还是放在难以承受的重担上?如果放在“泥泞”“溜滑”的田埂上,衣服鞋袜不是同样弄脏了吗?自己“弄脏衣服”的“担心”哪里会解除?如果放在难以承受的重担上,负担不是没有减轻吗?甩掉了什么?
当然,我们知道,整则材料通过虚构事例,无非为了引出“甩掉多余的包袱”的立意,材料的虚假不会妨碍考生的审题立意。然而,“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不真实影响观感,甚至会影响发挥——难以激发考生的写作激情。由此可知,命题者很少有干农活的亲身体验或者淡忘了这种体验。如果材料是寓言童话,倒也不必如此“吹毛求疵”,但不是寓言童话材料而是现实生活材料,应该有起码的真实与严谨。
当然,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高考题还是高考模拟题,不少作文材料难免低幼与虚假(如2004年的全国卷“雪中救人”的作文材料),缺少应有的大气与真实。这是材料作文的一个致命弱点,应为命题者所警惕!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年第12期)
同预料的完全一样,2012年全国大纲卷作文仍为材料作文,体现了其命题的超稳定性。只是同前两年的材料作文(2011年为关于“诚信”的,2010年为关于“深浅阅读”的)相比,2012年的作文似乎审题难度小一些,立意范围窄一些,距离时事热点远一些。
2012年的材料作文应该写什么?“妈妈”告诉得明明白白:甩掉多余的包袱!这正如新浪网报道大纲卷作文题所用的标题:“2012年大纲卷高考作文题:放下顾虑。”除了“放下顾虑”(包袱、忧虑等),还可以写什么?写“集中精力”“树立自信”“听妈妈的话”“常劳动锻炼”“不要脱离劳动”等是否切题?见仁见智。如果没有材料的最后一段,即通过“妈妈说”强调“甩掉多余包袱”的一段,写这些未尝不可;就因为有强调“甩掉多余包袱”的一段。还是写“放下顾虑”保险。可见,立意范围较窄。而“诚信”与“深浅阅读”,立意范围要宽一些,兹不展开。
材料作文降低审题难度值得肯定,因为作文主要是考查表达而不是审题。须知审题不准,全盘皆输。据笔者研究,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的审题难度远远大于无材料命题作文。笔者注意到:只要写材料作文,学生稍不注意就会离题;有的表达含蓄的材料作文,学生绞尽脑汁仍然会离题,即便优生也会如此。平心而论,有的材料作文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教师也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详细情况我在《高考作文:莫让学生“猜哑谜”》(《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6期)中谈及。兹不赘述。2012年的全国大纲卷材料作文。没有审题难度,估计离题作文不多,不大可能靠是否切题拉开得分档次,只能靠内容表达、谋篇布局、语言文采、文字书写等区分高下。
2012年的作文远离时事热点,有些出乎意料。原以为会考查有关道德建设的材料(若留意中华语文网博文,大家应了解,很多教师都这样预测),所以说,确是出人意料的。紧跟有紧跟的好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远离有远离的理由(是考高考作文。而不是考时事政治),都无可指责。
二、玉中之瑕
2012年的作文远离时事热点但紧贴现实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然而材料细节有些虚假,经不住推敲。且看:
“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没走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如此四肢不勤,这是农村学生吗?夸张了吧!即便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农村当代“孔乙己”也不会如此。城市学生不干农活。可能这样。不在讨论之列。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妈妈能这样提醒吗?“外衣脱了”“鞋子脱了”能管用吗?这样就“心不跳”“腿不抖”“担子不晃”吗?没这么简单!何况,不常赤脚的人赤脚挑担会更不适应(从“我”对劳动的陌生情况看,“我”是不常赤脚的),更会心跳、腿抖、担子晃。可见,“她”不是农村妈妈。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通过脱外衣脱鞋袜来“减负”。真这么管用吗?更不可能!有过挑担经历的人一定知道:能否承受重担主要在于自己能否有相应的承受能力,与是否穿衣穿鞋几乎没有关系。何况,挑担走在“泥泞”“溜滑”的“田埂”上,脱了的外衣鞋袜放在哪里?放在“泥泞”“溜滑”的田埂上,还是放在难以承受的重担上?如果放在“泥泞”“溜滑”的田埂上,衣服鞋袜不是同样弄脏了吗?自己“弄脏衣服”的“担心”哪里会解除?如果放在难以承受的重担上,负担不是没有减轻吗?甩掉了什么?
当然,我们知道,整则材料通过虚构事例,无非为了引出“甩掉多余的包袱”的立意,材料的虚假不会妨碍考生的审题立意。然而,“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不真实影响观感,甚至会影响发挥——难以激发考生的写作激情。由此可知,命题者很少有干农活的亲身体验或者淡忘了这种体验。如果材料是寓言童话,倒也不必如此“吹毛求疵”,但不是寓言童话材料而是现实生活材料,应该有起码的真实与严谨。
当然,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高考题还是高考模拟题,不少作文材料难免低幼与虚假(如2004年的全国卷“雪中救人”的作文材料),缺少应有的大气与真实。这是材料作文的一个致命弱点,应为命题者所警惕!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