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最大的动力来自学生对学科本身所产生的兴趣,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以传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自学创新能力为目的,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进行不断地开发,并最终实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如何让教学任务的设计激发学生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兴趣培养
一、结合现实生活,适当运用比喻
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很多同学对它还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师在讲课时适当的运用些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对《上网获取信息》一节中IE浏览器窗口组成"地址栏"作介绍时,教材提到了IP地址和字符地址(即域名)但并没做过多的解释。我是这样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含义的:在我们地大物博的中国,人口众多,同名同姓现象比比皆是(此时有学生小声说,我们班就有两个张杰,笔者微笑点头),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证号(我笑着说:我们班里的两个张杰就得等你们年满16周岁办理身份证后才能严格区分了,学生笑)两种途径,其中身份证号可以唯一地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太难记了,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用姓名来代表一个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就是书中所说的字符地址;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作为电脑的"身份证"同我们人类的身份证一样,可以唯一地标识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同样不太容易,所以我们也用域名(相当于生活中人类的名字)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跨进了网络知识的门槛,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二、合作交流,尝试创新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有人说过:"创造性会在一致性的要求中慢慢被泯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仅要教给学生课本中的知识,还应该留些让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三年级学生使用画圖软件画图时,我发现学生的作品多是模仿,极少创新,缺乏新意,在绘图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组之间的探讨与交流。在这种情形下,我仔细观察个别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让他谈思路,再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
三、交流评价,增强自信
现代教育评价主张,教育评价应以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为价值判断的准则,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育价值增值。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名言:"人无全才,但人人都有才。"我在信息技术教学时,在每节课即将结束时,都有这样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先欣赏其他学生的作品,然后自评、互评,谈一谈自己的作品和其他学生的作品有哪些成功之处,存在哪些问题,最后全体学生一致通过,选出最佳作品。通过欣赏和评价作品,学生得到了一次提高改进和取长补短的学习机会。把课堂评价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评价他人的作品。这既是对学生成果的肯定,又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鼓励。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选为最佳作品后,成功的喜悦与自豪充满了整个课堂。
四、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目前的涵义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
在信息化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
4.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通过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4.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获取到的丰富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4.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4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网,它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淑艳.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中华少年;2016(29).
[2]陈鑫.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探析[J];中华少年;2016(29).
[3]周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新丝路(下旬);2016(08).
[4]熊十华.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
[5]李玉山.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分析[J];教师;2016(22).
[6]邢召侠.关于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认识[J];考试周刊;2016(60).
[7]李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中华少年;2016(20).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兴趣培养
一、结合现实生活,适当运用比喻
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很多同学对它还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师在讲课时适当的运用些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对《上网获取信息》一节中IE浏览器窗口组成"地址栏"作介绍时,教材提到了IP地址和字符地址(即域名)但并没做过多的解释。我是这样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含义的:在我们地大物博的中国,人口众多,同名同姓现象比比皆是(此时有学生小声说,我们班就有两个张杰,笔者微笑点头),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证号(我笑着说:我们班里的两个张杰就得等你们年满16周岁办理身份证后才能严格区分了,学生笑)两种途径,其中身份证号可以唯一地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太难记了,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用姓名来代表一个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就是书中所说的字符地址;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作为电脑的"身份证"同我们人类的身份证一样,可以唯一地标识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同样不太容易,所以我们也用域名(相当于生活中人类的名字)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跨进了网络知识的门槛,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二、合作交流,尝试创新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有人说过:"创造性会在一致性的要求中慢慢被泯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仅要教给学生课本中的知识,还应该留些让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三年级学生使用画圖软件画图时,我发现学生的作品多是模仿,极少创新,缺乏新意,在绘图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组之间的探讨与交流。在这种情形下,我仔细观察个别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让他谈思路,再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
三、交流评价,增强自信
现代教育评价主张,教育评价应以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为价值判断的准则,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育价值增值。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名言:"人无全才,但人人都有才。"我在信息技术教学时,在每节课即将结束时,都有这样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先欣赏其他学生的作品,然后自评、互评,谈一谈自己的作品和其他学生的作品有哪些成功之处,存在哪些问题,最后全体学生一致通过,选出最佳作品。通过欣赏和评价作品,学生得到了一次提高改进和取长补短的学习机会。把课堂评价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评价他人的作品。这既是对学生成果的肯定,又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鼓励。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选为最佳作品后,成功的喜悦与自豪充满了整个课堂。
四、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目前的涵义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
在信息化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
4.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通过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4.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获取到的丰富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4.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4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网,它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淑艳.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中华少年;2016(29).
[2]陈鑫.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探析[J];中华少年;2016(29).
[3]周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新丝路(下旬);2016(08).
[4]熊十华.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
[5]李玉山.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分析[J];教师;2016(22).
[6]邢召侠.关于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认识[J];考试周刊;2016(60).
[7]李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中华少年;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