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进行时

来源 :产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kFland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今年3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首次明确新能源在未来电力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意味着中国的电力系统正从化石能源为主全面转向新能源为主。
  回到实际情况,2020年,新能源发电比重不足30%,其中风能和光能大概是5亿千瓦的装机量,其发电总量占比大约为10%。扩大到一次能源消费领域,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50亿吨标准煤,其中碳强度最大的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7%,相比之下,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不包含天然气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仅为15.9%。
  “但我们也注意到,中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在2020年历史性地超过1.2亿千瓦,如果到2035年實现年增规模高峰,大概是1.5亿千瓦以上的水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赵勇强预测,随着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的提高,风电和光伏等清洁能源将不光在电力系统成为支柱,还将通过电能替代成为能源系统的支柱,进而实现整个能源系统的结构转型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的间接替代。以可持续的方式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培育出一些新兴经济产业。他表示,“未来15年是中国能源转型关键期。”
  “一套组合拳”
  “中国碳达峰的基本路径是,通过降低碳排放强度来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峰,这一方面要降低能源强度,另一方面要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提出。其中,实现能源生产领域减碳必须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提高其在一次能源总用量的比例,电力行业是极为重要的一步。
  对于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的“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概念,杜祥琬表示,不能仅仅将其理解为发展高比例非化石能源,系统的稳定性、优质的输出、供需的平衡的需求也是重要内涵,“系统要具备柔性、具备平衡的功能,达到优质的电力输出,各种储能储热的技术、配置灵活的电源、智能电网和配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需求侧管理等方式必不可少。”
  新型储能、能源互联、能效提升、减碳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助力,绿色金融、碳交易的金融助力,政策扶持等一系列“组合拳”正在加速能源的转型发展。
  在我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容量规模达35.6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18.6%的基础上,2021年,《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征求意见稿)》相继发布,将推动热储能、电储能、氢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由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在能源配置环节,将打造特高压骨干网架和智能配电网,将各大清洁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连接起来,形成全国互联的能源配置格局,以互联互通来支撑能源生产和使用领域碳减排;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及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储存(BECCS)技术作为减排与可持续发展重要手段技术,大力推进示范项目建设;以人工智能技术有效保障在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后的电网运行安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金融及政策层面,华能集团、华电集团等五大发电集团纷纷通过发行债券、成立基金等方式充实清洁低碳发展资金,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十四五”期间设立总规模为5000亿元“碳达峰、碳中和”能源领域专项贷款,将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一些限制性税收政策及可持续发展税收政策之外,关于清洁能源消纳情况的监督工作也在展开,进一步促进清洁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及各地方政府针对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不同情况,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分布式能源的相关政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解决能源供需地域不平衡问题。
  “创造更大市场”
  “除去各种地理的、社会的不便开发的那部分资源,当前我国开发的风能、太阳能均不到技术可开发量的1/10,如果再加上可观的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固废能源化等,我国可再生能源非常丰富。”杜祥琬提出。
  当前我国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风电装机国,也是最大的能效改善国。在核电、光伏和风电上全球投资中占比近30%,在电动汽车上的投资超过40%。“进入‘十四五’,传统清洁能源领域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期。新兴清洁能源领域,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能源利用技术也将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氢能、储能等未来能源技术逐步成熟。传统节能服务领域将进入模式转型期,新兴节能服务领域正在加速向数字化、电气化和清洁化方向转型,综合能源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表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发布的《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风能、光能、天然气、核能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分别为3.2%、1.8%、8.8%和2.0%;预计到2050年,它们的比例将分别增长到38.5%、21.5%、9.8%和3.7%,并带来成本的进一步下降。
  中国可再生能源成本有望成为全球最低水平。赵勇强预计,虽然能源系统转型具有一定成本,但这个成本多是近中期的基础设施投资成本,以电力为例,到2050年,中国电力系统成本较当前将下降20%。“现在中国某些区域的风电、光伏成本已经可以做到0.2-0.3元以下,未来15年,实现0.15元的成本将不局限在极个别的地方。”
  更低成本的新能源将带来更为广泛的效益,不单单是电力,如果风光制氢的电能成本可以控制在0.15元以下,绿氢带来的全面脱碳,将对一些难以减排的工业、交通行业带来新的路径。
其他文献
近日,成都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联合发布《2019年成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  《报告》从互联网基础资源、网民结构与互联网应用状况、属地自研APP应用情况、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政务新媒体应用及互联网传播等多个方面展示了2019年成都市互联网发展状况。  网民规模  成都网民规模达118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首次突破70%  《报告》显示,2019年,成都市网民规模达1186万人,
期刊
8月4日,国务院发布《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制定出台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应用、国际合作等八个方面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深化产业国际合作,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  (一)财税:小于28纳米(含)的项目前10年免税  对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上的企业和软件实施税收优惠,是此次政策的重中之重。  
期刊
近日,工信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将支持包括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节能环保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九大服务型制造模式的创新发展。  到2022年,制造业企业服务投入和服务产出显著提升,制造与服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指导意见》清晰描绘了服
期刊
作为党中央确定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东方电气集团在重视传统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同时,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为助力我国能源结构的升级转型,早在2010年,东方电气集团就依托东方电气中央研究院对氢燃料电池等先进环保能源技术做了提前布局,组建团队正式启动燃料电池技术研发。  经过近十年积累,2018年,为全面推进氢燃料
期刊
随着氢能产业政策红利叠加及技术的逐步突破,氢能产业正步入提速阶段。目前,成都已建成从燃料电池及车辆制造,延伸至氢气“制备—存储—运输—加注—应用”的完整氢能产业链条,具有较好的氢能产业链企业支撑,包括亚联高科、厚普科技、东方电气、亿华通、成都客车、中材、川能投等。随着日本丰田汽车海外首条氢燃料电池汽车生产线即将在蓉量产,成都已成为多家能源、汽车世界500强企业竞相布局的首选地。  面對氢能产业带来
期刊
近日,重庆市和四川省联合出台《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推进方案》,提出共建一批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率先在规划统筹、政策协调、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共建9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  《方案》指出,川渝将共建9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梁平、垫江、达川、大竹、开江、邻水
期刊
日欧制造业现积极复苏态势  8月3日,IHSMarkit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7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经季节性调整之后的终值为45.2,高于6月的40.1,并且创下今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欧元区7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较初值也显著上调,其中德国制造业处在复苏的轨道,PMI在7月进入扩张区,并创出2018年12月以来的高点。  新兴市场国家汇市承压  8月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期刊
随着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超高清视频产业已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和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成都以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发达闻名,且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超高清视频产业坐享“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发展势头良好。  “天赋”与“努力”并进  据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副总经理杨理介绍,成都在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方面动作频频。2019年6月15日,超高清视频(四川)制作技术协同中心正式揭牌。2019年8月,四川5G+4K/8K
期刊
顺应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与燃料电池车的加速发展趋势,氢能标准委员会曾发布“中国氢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发展路线图”,预测到2020年,作为基础设施的加氢站数量将达到100座左右。  这一数量有望在今年顺利达成,相关数据显示,在2019年已建成61座加氢站的基础上,我国2020年上半年一共建成11座加氢站,另有超过30座加氢站在建。  “加氢站建设速度正在加快。”液空厚普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液空
期刊
从天然气管道气补充、储能到热力供应、绿色交通,氢能有着丰富的应用场景,究竟哪一个领域能成为氢能产业真正商业化的着地点?众多企业跻身氢能赛道,尝试通过自身举例给出答案。  随着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以及氢能源汽车技术的完善和普及,以氢为主要能量作为移动动力的氢能源汽车以“氢能源有轨电车、氢能源电动公共汽车、氢能源厢式货车”的绿色交通形象,悄然走入人们的视线。  蜀都客车:发力本土氢燃料汽车产业  作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