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语文课堂更是精彩纷呈。然而,用心观察细心体会,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似乎将语文带入另一个不伦不类的天地来。
教师的自我反思作为教师的一种自我提高的行为方式,反思行为的有效性是提高教育教學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笔者听了几节运城市举行的“高中语文优质课堂观摩课”,受益之外,还有一些困惑和不解。高中语文课堂的三性,有益性、有效性、有趣性,三者顺序稍作颠倒,课堂就会变味。思维的转变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些见解偏差,下面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一、语文课堂的第一要素——有益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改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
笔者在听课期间,一位王姓高三老师讲解一篇文言文阅读,其中有一段写驴子,他为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竟然一条腿搭在讲桌上,一条腿向后蹬地,两手向前,学起了“驴”叫,声音一出来,我们毛骨悚然,汗毛倒树了。学生的心理亦可想而知。文言文阅读训练本就是工具,本应重言轻文,即重工具性训练,轻语言文字感悟。这位仁兄的课堂,工具没有了,趣味变味,意境全无。
新课程以来,“课堂气氛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质量的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既要从表面上看课堂是否活跃,而且还要从基础知识入手,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应把静态的语言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会使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
二、语文课堂的第二要素——有效性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要求我们要打破“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的旧观念。“放飞”语文课堂,必将推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发展,必将“拓展”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然而语文课堂上不要过分重视讨论探索而忽视背诵积累。
康杰中学张姓老师做了一节写作指导课。作文中写作技巧,思路开拓,结构布置等都精到准确。尤其是他的PPT更是细致入微。我们听课的老师似乎也在饱餐一场大宴。更厉害的是他在课堂上当场作文,立地成诗。课堂上他竟能让很多同学在十分钟内把构思与大家分享。更可喜的是,每个站起来的同学构思巧妙,如飞絮在天,仙人下凡。课堂气氛一下子鼎沸起来。诸多的听课老师暗自惊诧,自愧弗如。然而我注意到课堂中,他提的最多是——文笔优美,而文笔优美他又强调多应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等。
我悄悄问了周边的几个同学,你们语文平时背诵的多吗?
几个同学窃窃私语:我们几乎不背,背也只是高考重点诗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过去有一阶段将背诵阅读,视为死读书,读死书,被课堂所抛出。学生根本就没有读背之实,没有积累就没有运用,没用大胆的读背,就没有语文素质的提高,我认为只有多读 ,多背才能培养语感。任何高效的课堂都应建立在有益上,高效有所支撑,有所凭依,最终归于有益。
三、语文课堂的第三要素——有趣性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文性研究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时尚。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怎样爱护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成了各个老师课堂上的技巧打拼。但是我想:语文课堂的有趣性不是说不直观不形象就无以生动,不是说不讲鬼故事不惊悚就无以吸引人,不是说不时尚不前卫就无以与时代接轨。语文课堂的有趣性应体现在趣高志雅。
语文课堂应将文学要素挖掘与学生感受体验相交融。如运中刘老师教学《故都的秋》。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叫学生阅读课文并记录5~10条阅读感受。然后老师开始围绕作品意象和意境两个方面来教学,引导学生从关键语句入手初步体察课文。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细读文本,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很好地在文本方面下功夫,琢磨文字的美,感悟文字的魅力,很好地进入了文字营造的情感世界。
然而,此文是郁达夫答应了别人的约稿,这就引起我的思考:如何选取特殊人物的特殊情感?如何理解用“破屋”“浓茶”“破墙洞”等特殊意象来写独特的内心感受呢?如何扩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如何欣赏“破旧”“秋草”带来的特有美感?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悲凉”比“欢乐”更美些?如何达到“雅俗共赏”,引导学生透过文本去认识人的情感?教师大可不必越俎代庖,急于下结论,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讨论,让他们自己去“说长道短”。其实,最后的评析结论本身并不一定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张扬学生鉴赏个性的教学尝试是“附加值”很高的艺术。
听课之余,反思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虽注重文学要素的挖掘,却忽视了课堂上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语文课堂失去了很多的趣味。注重教学活动中的良性互动,尝试让学生发展自我、展示自我、提升生命的意义。
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盲点。关键是要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我们的争鸣才更有价值。
教师的自我反思作为教师的一种自我提高的行为方式,反思行为的有效性是提高教育教學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笔者听了几节运城市举行的“高中语文优质课堂观摩课”,受益之外,还有一些困惑和不解。高中语文课堂的三性,有益性、有效性、有趣性,三者顺序稍作颠倒,课堂就会变味。思维的转变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些见解偏差,下面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一、语文课堂的第一要素——有益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改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
笔者在听课期间,一位王姓高三老师讲解一篇文言文阅读,其中有一段写驴子,他为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竟然一条腿搭在讲桌上,一条腿向后蹬地,两手向前,学起了“驴”叫,声音一出来,我们毛骨悚然,汗毛倒树了。学生的心理亦可想而知。文言文阅读训练本就是工具,本应重言轻文,即重工具性训练,轻语言文字感悟。这位仁兄的课堂,工具没有了,趣味变味,意境全无。
新课程以来,“课堂气氛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质量的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既要从表面上看课堂是否活跃,而且还要从基础知识入手,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应把静态的语言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会使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
二、语文课堂的第二要素——有效性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要求我们要打破“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的旧观念。“放飞”语文课堂,必将推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发展,必将“拓展”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然而语文课堂上不要过分重视讨论探索而忽视背诵积累。
康杰中学张姓老师做了一节写作指导课。作文中写作技巧,思路开拓,结构布置等都精到准确。尤其是他的PPT更是细致入微。我们听课的老师似乎也在饱餐一场大宴。更厉害的是他在课堂上当场作文,立地成诗。课堂上他竟能让很多同学在十分钟内把构思与大家分享。更可喜的是,每个站起来的同学构思巧妙,如飞絮在天,仙人下凡。课堂气氛一下子鼎沸起来。诸多的听课老师暗自惊诧,自愧弗如。然而我注意到课堂中,他提的最多是——文笔优美,而文笔优美他又强调多应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等。
我悄悄问了周边的几个同学,你们语文平时背诵的多吗?
几个同学窃窃私语:我们几乎不背,背也只是高考重点诗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过去有一阶段将背诵阅读,视为死读书,读死书,被课堂所抛出。学生根本就没有读背之实,没有积累就没有运用,没用大胆的读背,就没有语文素质的提高,我认为只有多读 ,多背才能培养语感。任何高效的课堂都应建立在有益上,高效有所支撑,有所凭依,最终归于有益。
三、语文课堂的第三要素——有趣性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文性研究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时尚。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怎样爱护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成了各个老师课堂上的技巧打拼。但是我想:语文课堂的有趣性不是说不直观不形象就无以生动,不是说不讲鬼故事不惊悚就无以吸引人,不是说不时尚不前卫就无以与时代接轨。语文课堂的有趣性应体现在趣高志雅。
语文课堂应将文学要素挖掘与学生感受体验相交融。如运中刘老师教学《故都的秋》。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叫学生阅读课文并记录5~10条阅读感受。然后老师开始围绕作品意象和意境两个方面来教学,引导学生从关键语句入手初步体察课文。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细读文本,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很好地在文本方面下功夫,琢磨文字的美,感悟文字的魅力,很好地进入了文字营造的情感世界。
然而,此文是郁达夫答应了别人的约稿,这就引起我的思考:如何选取特殊人物的特殊情感?如何理解用“破屋”“浓茶”“破墙洞”等特殊意象来写独特的内心感受呢?如何扩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如何欣赏“破旧”“秋草”带来的特有美感?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悲凉”比“欢乐”更美些?如何达到“雅俗共赏”,引导学生透过文本去认识人的情感?教师大可不必越俎代庖,急于下结论,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讨论,让他们自己去“说长道短”。其实,最后的评析结论本身并不一定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张扬学生鉴赏个性的教学尝试是“附加值”很高的艺术。
听课之余,反思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虽注重文学要素的挖掘,却忽视了课堂上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语文课堂失去了很多的趣味。注重教学活动中的良性互动,尝试让学生发展自我、展示自我、提升生命的意义。
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盲点。关键是要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我们的争鸣才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