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改革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所以中学生物教学应当将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本文就作者在这方面的尝试展开议论。
关键词 新课程 生物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在课堂中,教师的师道尊严和拘束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有问题不敢提的重要原因。因此,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首先,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双差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因为,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是为学生的提问提供了可能。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要轻易地全盘否定,要采用默许的眼神、肯定的手势、激励的语言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与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并鼓励其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逐步领悟正确的结果和答案。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提问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但具有此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紧张的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提问。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否则就会被硬拉回来,甚至遭到教师的训斥。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不敢向老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这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问题、没有时间提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识水平,让学生充分地阅读一定的材料,独立地思考存在什么问题。教师不应该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置学生于“愤”、“悱”状态,再利用分组学习、小组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思考,增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并通过讨论不断地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求异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对学生的提问要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三、 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学生敢问、想问、还应该会问。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将新内容与旧知识相联系比较,经过深入思考,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提出问题;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分析讨论的过程中等地方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让学生体会到,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其次,要教会学生会说。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这时教师要扶一把,送一程,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地新、问得有思维价值。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认真观察,善比较,有创见。
四、培养习惯,使学生好问
教学中,学生敢问、想问、会问了,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学生能主动地将产生的疑问用语言正确地表达出来,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还能促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习惯。如何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呢?我曾尝试过以下做法,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将课内和课后产生的问题标记在书上或写在本子上,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逐个辅导解决,而有共性的问题则在课堂上共同讨论解决。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将课内产生而来不及提的问题,下课后能立即向老师提出,老师及时进行讲解,不要把问题积累下来。同时,老师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评比等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在学生中形成质疑的比、学、帮、超的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主动质疑,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只有问题的提出,才能有问题的解决。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也就没有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地改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探索创新的境界中,更自由地思考、讨论和学习,更主动地投入和创新。
关键词 新课程 生物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在课堂中,教师的师道尊严和拘束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有问题不敢提的重要原因。因此,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首先,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双差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因为,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是为学生的提问提供了可能。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要轻易地全盘否定,要采用默许的眼神、肯定的手势、激励的语言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与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并鼓励其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逐步领悟正确的结果和答案。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提问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但具有此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紧张的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提问。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否则就会被硬拉回来,甚至遭到教师的训斥。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不敢向老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这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问题、没有时间提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识水平,让学生充分地阅读一定的材料,独立地思考存在什么问题。教师不应该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置学生于“愤”、“悱”状态,再利用分组学习、小组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思考,增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并通过讨论不断地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求异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对学生的提问要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三、 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学生敢问、想问、还应该会问。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将新内容与旧知识相联系比较,经过深入思考,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提出问题;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分析讨论的过程中等地方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让学生体会到,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其次,要教会学生会说。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这时教师要扶一把,送一程,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地新、问得有思维价值。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认真观察,善比较,有创见。
四、培养习惯,使学生好问
教学中,学生敢问、想问、会问了,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学生能主动地将产生的疑问用语言正确地表达出来,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还能促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习惯。如何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呢?我曾尝试过以下做法,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将课内和课后产生的问题标记在书上或写在本子上,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逐个辅导解决,而有共性的问题则在课堂上共同讨论解决。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将课内产生而来不及提的问题,下课后能立即向老师提出,老师及时进行讲解,不要把问题积累下来。同时,老师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评比等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在学生中形成质疑的比、学、帮、超的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主动质疑,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只有问题的提出,才能有问题的解决。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也就没有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地改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探索创新的境界中,更自由地思考、讨论和学习,更主动地投入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