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广泛阅读 体验真正幸福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届高考已尘埃落定,但反思还在继续,其中江苏省语文高考平均分从去年的96降至今年的81实在叫人难以理解。个中原因是不是出在语文老师身上呢?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呼唤大语文、新理念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所改观?我们似乎很累、很忙,但事实证明,我们的眼光高度已经预先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力度,也就决定了我们的收获程度。语文成绩大幅下降,不是学生缺乏“练”,而是广泛的“学”,也就是广泛的阅读和积累。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相互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使自己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因此,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广泛阅读,让学生体验真正的幸福。
   一、广泛阅读的必要性
   自省我们的教学,你会发现,学生是多么缺少阅读啊!教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给学生阅读时间和空间是多么少啊!名义上学生“读书读书”,其实从高一开始,哪里在真正读书,仅是在大量做题,而只靠做题只能带来片面和狭隘。难怪面对最简单的字形题一部分学生“蒙”了,因为平时没练过;按语根本无从写起,因为三年中可能没读过三张报纸;文学常识更是一头雾水,对于广大理科生而言,“那是不考的”;至于作文只有硬着头皮,胡乱拼凑,混淆“平庸”与“平凡”是正常现象,导致“平庸之作”大泛滥。因此,出现低分是必然,而低分又是大家极不愿看到的。笔者认为,这结果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咎由自取,毫不客气地说,它跟我们自己的短视行为、急功近利不无关联。试想,如果经常阅读,不仅读经典读本,而且常读报纸、杂志,甚至看新闻,实行广泛的阅读和涉猎,让学生见多识广,怎么会连以上这些基本常识都分不清、辨不明、搞不懂呢?
   二、广泛阅读的可行性
   1.教师的良好愿望
   我们带着希望出发,迎来又一届新生,望着一张张质朴、纯真的笑脸,也许大多数教师心中会升腾起一股抑制不住的兴奋和愿望。我们可以从零开始,机会就在我们手中!让新一届学生不去重蹈覆辙,努力促使他们进行广泛阅读,增加知识面,增广见识,丰富第二课堂的生活。
   2.学生自身的需要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求知欲。因为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面临各种问题或任务而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时,就会自然产生探究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学习动力,这种情境多次反复,认识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强烈的认知欲望。其实学生是很喜欢阅读的,因为阅读能给他们带来丰富的知识以及情感的愉悦。如果让他们在阅读和练习中选择,毫无疑问,他们会选择前者。
   3.教育政策的“给力”
   教育行政“五严”规定的适时出台是对新课改高调推进的积极回应。特别是它的严格执行回应了“把时间还给学生”的业界呼声。“五严”给师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晚自习、双休日。让学生有时间充分地自主学习,这无疑为学生的广泛阅读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广泛阅读的操作性
   从高一开始,一切都还来得及,只要通盘考虑、整体部署,把三年分割成六个学期,规定每个学期的阅读任务,坚持到最后,一定会收获不小。
   1.选择书目,名篇为主,其他为辅
   (1)以名家名篇为主
   以下书目可供参考:《寻找家园》(高尔泰)、《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守望的距离》(周国平)、《野火集》(龙应台)、《目送》(龙应台)、《文化苦旅》(余秋雨)、《山居笔记》(余秋雨)、《旷代的忧伤》(林贤治)、《纸上的苍凉》(李辉)、《灵性》(冯骥才)、《觅渡》(梁衡)、《读沧海》(刘再复)、《书生意气》(易中天)、《我与地坛》(史铁生)、《等你,在雨中》(余光中)、《左手的掌纹》(余光中)、《寂寞圣贤》(鲍鹏山)、《后生小子》(鲍鹏山)、《从边城走向世界》(凌宇)、《人间鲁迅》(林贤治)、《林肯传》(詹姆斯·鲍德温)、《我的祖父:圣雄甘地》(拉吉莫汉·甘地)、《一颗清亮的大星:胡适传》(胡仰曦)、《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拿破仑传》(艾·路德维希)、《李敖:我的人生不可复制》(傅宁军)等。
   (2)以报纸杂志为辅
   如《语文月刊》、《素材》、《最小说》、《男生
  女生》、《课堂内外》、《中学生博览》、《辽宁青年》、《读友》、《读者》、《中学生》、《花季雨季》、《意林》、《青年文摘》、《格言》、《故事会》、《少年博览》、《南方周末》以及《扬子晚报》等。
   (3)适当补充
   老师还可以根据当下时事新闻作“时文摘要”,或根据课堂内容作拓展阅读,或根据社会热点作背景介绍,不一而足。只要本着大语文、广阅读的理念,做生活的有心人,可以说,生活中的时时事事、点点滴滴就是语文、大语文。
   2.建立相应的书籍管理制度
   现在班级学籍一般45人左右,以上这些书籍可以发动全体同学全员参与,集体投资,合理分工,建立班级“阅览室”,同时制定好相应的管理机制(书有人管,人有书读)。
   比如,《扬子晚报》是每天一份,可以轮流定购;其他书籍杂志以自愿为原则,经过民主商定,达成共识,统一书目,折算总价,平均摊派。虽然现在收费是敏感问题,但一切由学生做主、自我管理,老师只是指导,当配角,本着一颗无私的心,只求一个目的——学生多阅读、多积累。这应该不会遭到任何人的质疑,因为学生的口碑是此举的通行证。
   这样,就能确保有书人人借,人人有书读,从而营造浓郁的班级读书氛围。只要老师从高一抓起,切实做好学生的服务工作,指导工作,落实想法,做到“心动就行动”。到时收获的虽然不一定是学生的高分数,但一定能看到学生幸福的神情和灵动的双眸。
   3.定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要一切客观条件都准备好了,没有一个完备的全程的监督机制,因为学生毕竟不全是自觉型的,要相信他们,但更要督促他们。因此,老师可以通过一激趣、二交流、三展示来推动阅读的顺利开展。
   一激趣。阅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消遣型的,一种是获得型的。学生读书的目的当然应该是后一种。不过,由于是高一学生,对读书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允许适度地看一些消遣性的内容,等渐入佳境后,老师再加以引导。
   二交流。经过一个阶段的阅读,每位学生都应该有了一定的底气。这时老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学生读书的进展情况,当出现量多量少、参差错落的情形时,就要及时表扬先进、敦促落后。这是师生交流,也可以促进生生交流,让学生相互之间形成健康的阅读“攀比”心理。
   三展示。如果说交流只是看到学生们在阅读的“量”的多少是不够的,读书的“质”更重要,这一点语文老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了,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阅读成果展示。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只要读有所得、读有所悟,并且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成文均可。初始阶段,老师大可不必苛责,而应寻找亮点,加以鼓励。
   4.老师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1)老师以身作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老师不要遗忘了自己,老师应该将自己看做是学生中的一员。当今世界,信息社会,尤其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自己的知识面不及学生的话,那将是一件很难堪的事。唯有不断充电,才能胜任当下的角色。那么,老师要想对学生有所指导,就要比学生懂得多、懂得广、懂得深、懂得透。
   (2)师生同台竞技
   书读了以后,要求学生写读书心得,那么,老师应该率先垂范,开展师生同台竞技。老师写下水作文,把自己当做学生,又对学生起引领、示范作用。这一举措需要老师用耐心和毅力去坚持,这样做了一定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激励他们的创作欲望,一定会给他们带来情感上的无比愉悦。
   总之,广泛阅读能帮助学生走出“视阅读为异物”、“见而生厌、望而生畏”的怪圈,也能帮助自己走出封闭、静止、单调的教学现状,使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学生才会发愤读书、乐而忘忧,在优美作品、时文品鉴中徜徉、漫步、驻足、领悟,从而做一个真正的幸福读书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冠今中学(226100)
其他文献
余秋雨说:“苏轼走向黄州是带着罪名走来,带着耻辱走来,带着冤屈走来,带着痛苦走来。”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获罪,“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苏轼虽侥幸从监狱中出来,以流放的身份做着 “团练副使”的小官,无实权、无编制甚至连一个办公场所都没有。而一个才华横溢、怀济世之才的文臣,竟然做了“保安”,岂不滑天下之大稽?“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冤乎,能无怨乎,能无痛乎?  但苏轼走向黄
期刊
《项脊轩志》借述一轩格局之变化,寄寓了自己家世变迁、身世沉浮的深沉慨叹。对于这一点,读者在品析时往往容易忽略,实际上这恰是归有光的匠心所在。关于项脊轩格局的变迁,作者虽简言淡语,却意味深长。姚鼐曾评价“归震川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有风韵疏淡,此乃于太史公深有会处。”  一、从轩的环境变化品作者读书之喜悲  文中并未直述作者家道没落之悲慨,但从项脊轩所处的环境——归家庭院的格局变化中,我
期刊
[教学实例]  读写指导课: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一、教学目的  1.留心观察、体味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表现情感特点,写出诗情画意。  2.亲近大自然,让心灵与大自然亲密交流,丰富情感的人文内涵 。  二、教学重点  1.学习写景的方法,进行写景片断训练;  2.丰富学生情感体悟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想  1.一课时。2.讲练结合。3.多媒体辅助。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深
期刊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言的,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化传播延续的载体,因此,要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都离不开对文言文的学习。目前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文言文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对高中生来说存在着较大的学习阻碍。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素养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高中生文言文学习面临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和学生的沟通交流,
期刊
钱理群先生说:“经典性的作品更是常读常新,每一次新的感悟都会带来新的发现的喜悦,文学阅读的魅力也就在于此。”(钱理群《〈雷雨〉的多重解读》)而想要收获新的阅读感受,文本细读就是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大多数人关注的是文章宏大的情节,文章中看似可有可无的语句或细节,以及细微矛盾的描写,常常被忽视。其实这些“小处”,似无心而有意,寓深厚于平淡,正是作者创作的匠心所在,也恰恰是作品的教学
期刊
比照基础知识的把握,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更需要技巧的点拔。纵观2011年17套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的考点分布依然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考查形象、语言、技巧、观点、态度等。从总体来看,分值有所增加,不少省市由原来的6分增加到8分,有的甚至增加到17分。如江苏卷10分,全国新课标卷11分,辽宁卷11分,北京卷17分。尽管2011年古诗词鉴赏题有突破,有耳目一新之感,但万变不离其宗。这里,笔者结合近几年
期刊
在文学鉴赏中,对文学背景、环境和外因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但是绝不能以此替代对文本自身的分析和研究。文本本身就是独立存在的。文本中,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决定着该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正如伽达默尔所言:“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一个字词给出另外一个字词,这就是说每一个字词都被另外的字词所召唤,而这另外的字词本身又向继续的言说进一步开放”。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
期刊
好胜心就像一剂思维的催化剂,学生要取胜,必须要想得深,想得全,从而使自己的思维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既要全面,又要缜密,无形中,思维品质得到了提高。在讲授《群英会蒋干中计》这篇课文时,笔者尝试了充分调动学生好胜心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你和蒋干谁精干   第二课时一开始,笔者就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蒋干,你会发现周瑜在实施反间计的过程中,有哪些环节做得很高明,哪些
期刊
中学语文教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面对不同教材时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论语〉选读》来说,从教材角度分析,有人以“语言文字”教,有人以“语言文章”教,也有人以“语言文化”教。可见,我们在教材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有着很大的分歧。王荣生教授在《语文课程论基础》中,根据文本的功能类型将语文教材分为“定篇”、“样本”、“例文”、“用件”四种。要明确这四种选文功用类型的差异,我们可以从它们的体现内
期刊
从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开始独立命题至今,作文命题变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4年~2007年是第一阶段,这个阶段是高举全面的人文素养、丰厚的文化底蕴、炫目的文采大旗,以思辨性作为考查的思维方式,以套路似的“文化散文”作为主要文体,来彰显“文采”,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高度、深度、炫目、务虚、玄虚;2008年~2011年是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是高举人文精神与现实关怀的大旗,以思考多元化作为考查的思维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