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教学与课程就是这样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 这样的教学理念就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真正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在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充分激发课堂活力.
一、让学生在“做”中学,体验数学知识
這里的“做”的含义不是做数学题,而是实验、动手操作,以活动方式体验数学知识.
如在“认数9”的教学设计时,我是这样安排活动的:将学生编号(红花、黄花、蓝花……1、2、3……9)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座位上有花、有号(渗透——对应思想). 然后又设计实验:每组有大小两个壶,问学生用什么办法能知道哪壶水多,哪壶水少?看、掂都不能明确,又准备往小杯倒水,结果一壶9杯水,一壶8杯水,可知9比8大,学生通过亲自实验验证,得出结论:9比8多. 追问:关于9你还知道些什么?设计活动,让学生按要求排队,第9名同学举手,前面8名同学向左转,第9名同学蹲下等. 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几个”和“第几个”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在体验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力,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这正是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的新理念的体现.
二、让学生在“说”中学,感受数学趣味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信息与情感交流的双边活动.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发扬民主、留足机会,让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准备好的储蓄罐里取出自己认识的钱,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5元”.
生1:这是5元的纸币,它的背面有高山图案.
生2:它的正面和反面都有数字“5”.
生3:你只要看到上面有“伍圆”两个字就行.
生4:上面有两个少数民族人物.
生5:还得用手甩甩、听听声音,看看是不是假币.
……
师:对,认识“5元”人民币,可以从图案、字样等方面进行观察,最关键的是看“伍圆”或“5”.
以上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相互补充. 学生学得形象生动,轻松愉快. 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有效地激发了课堂的生命活力.
三、让学生在“探”中学,思考数学规律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在探究中思考数学规律,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年、月、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加强了“年、月、日”的体验性学习内容,弱化了“一年有12个月”和“一年有365或366天”等经验性的学习内容. “年、月、日”一课,传统的教学一开始就出现一张年历,让学生观察后回答: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有31天?哪几个月有30天?2月有多少天?接着,让学生圈出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随后直接告诉学生判定“平年和闰年”的方法,最后教学“用拳头来记忆天数是31或30的月份,用歌诀记住有31天的月份”以及“计算平、闰年一年有多少天”. 这样的教学形式,难以引起学生主动地思考. 依据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理念,笔者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用多媒体演示“生日快乐”的精彩画面,伴随着优美的乐曲,老师亲切地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能不能告诉大家,你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让我们同唱一首《生日快乐》,借助时间单位——年、月、日,记住自己的生日这个幸福而美好的日子. 这样的教学,把对学生极具吸引力的“生日”与数学新知的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带着学生进入快乐的数学乐园. 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年月日的哪些知识?问题一出,学生纷纷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年历及资料进行探究,他们在搜集信息、观察计算、相互交流中,已经感受到一年有12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以及二月份有28天或29天. 实际上已经自己学习和掌握了新知. 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又问: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天,明年有多少天吗?平年和闰年有没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学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讨论,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年、月、日的有关规律.
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但通过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活力.
四、让学生在“用”中学,让数学内容“宽”起来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示数学水平. 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这样我们的教学内容就会更宽.
在“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搜集生活中的素材,并通过分析整理编成百分数应用题. 在课终展示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编出的应用题真是五花八门、各有特色. 如有的学生搜集国家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方案,由方案中提出的收费标准编出自己的父母每月要交多少个人所得税并编成应用题.
教学实践证明,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 所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同样达到激发课堂活力的目的.
活用数学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在这样的教学方式转变过程中,有效地激发了生命活力,这样的课堂将成为学生知识、能力乃至生命蓬勃发展的一方沃土.
一、让学生在“做”中学,体验数学知识
這里的“做”的含义不是做数学题,而是实验、动手操作,以活动方式体验数学知识.
如在“认数9”的教学设计时,我是这样安排活动的:将学生编号(红花、黄花、蓝花……1、2、3……9)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座位上有花、有号(渗透——对应思想). 然后又设计实验:每组有大小两个壶,问学生用什么办法能知道哪壶水多,哪壶水少?看、掂都不能明确,又准备往小杯倒水,结果一壶9杯水,一壶8杯水,可知9比8大,学生通过亲自实验验证,得出结论:9比8多. 追问:关于9你还知道些什么?设计活动,让学生按要求排队,第9名同学举手,前面8名同学向左转,第9名同学蹲下等. 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几个”和“第几个”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在体验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力,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这正是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的新理念的体现.
二、让学生在“说”中学,感受数学趣味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信息与情感交流的双边活动.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发扬民主、留足机会,让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准备好的储蓄罐里取出自己认识的钱,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5元”.
生1:这是5元的纸币,它的背面有高山图案.
生2:它的正面和反面都有数字“5”.
生3:你只要看到上面有“伍圆”两个字就行.
生4:上面有两个少数民族人物.
生5:还得用手甩甩、听听声音,看看是不是假币.
……
师:对,认识“5元”人民币,可以从图案、字样等方面进行观察,最关键的是看“伍圆”或“5”.
以上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相互补充. 学生学得形象生动,轻松愉快. 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有效地激发了课堂的生命活力.
三、让学生在“探”中学,思考数学规律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在探究中思考数学规律,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年、月、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加强了“年、月、日”的体验性学习内容,弱化了“一年有12个月”和“一年有365或366天”等经验性的学习内容. “年、月、日”一课,传统的教学一开始就出现一张年历,让学生观察后回答: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有31天?哪几个月有30天?2月有多少天?接着,让学生圈出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随后直接告诉学生判定“平年和闰年”的方法,最后教学“用拳头来记忆天数是31或30的月份,用歌诀记住有31天的月份”以及“计算平、闰年一年有多少天”. 这样的教学形式,难以引起学生主动地思考. 依据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理念,笔者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用多媒体演示“生日快乐”的精彩画面,伴随着优美的乐曲,老师亲切地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能不能告诉大家,你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让我们同唱一首《生日快乐》,借助时间单位——年、月、日,记住自己的生日这个幸福而美好的日子. 这样的教学,把对学生极具吸引力的“生日”与数学新知的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带着学生进入快乐的数学乐园. 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年月日的哪些知识?问题一出,学生纷纷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年历及资料进行探究,他们在搜集信息、观察计算、相互交流中,已经感受到一年有12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以及二月份有28天或29天. 实际上已经自己学习和掌握了新知. 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又问: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天,明年有多少天吗?平年和闰年有没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学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讨论,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年、月、日的有关规律.
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但通过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活力.
四、让学生在“用”中学,让数学内容“宽”起来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示数学水平. 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这样我们的教学内容就会更宽.
在“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搜集生活中的素材,并通过分析整理编成百分数应用题. 在课终展示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编出的应用题真是五花八门、各有特色. 如有的学生搜集国家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方案,由方案中提出的收费标准编出自己的父母每月要交多少个人所得税并编成应用题.
教学实践证明,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 所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同样达到激发课堂活力的目的.
活用数学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在这样的教学方式转变过程中,有效地激发了生命活力,这样的课堂将成为学生知识、能力乃至生命蓬勃发展的一方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