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施初中数学开放课堂,如何抓住关键、事半功倍?文章认为,可开放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巧用不定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运用多余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等等,这些方法独到而深刻。
关键词: 开放课堂 初中数学教学 教学方法 不定型开放题 变式教学
所谓“数学开放课堂”,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开放。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方法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任务。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性,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民主化师生关系的建立;二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三是教师要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会向学生学习。
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实施开放式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开放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亲自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二、巧用不定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不定型开放题,所给条件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在解题过程中,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正确判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真假分数的意义后,问学生: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因a,b都不是确定的数,所以无法确定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在学生经过紧张思考和激烈争论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当b 三、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四、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2.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可能)。例如:“比较大小:5a与3a”,就是一道很好的开放题。以上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五、运用多余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多余型开放题,将题目中的有用条件和无用条件混在一起,产生干扰因素,这就需要在解题时,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充分利用有用条件,舍弃无用条件,学会排除干扰因素,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如:一根绳子长25米,第一次用去8米,第二次用去12米,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由于受封闭式解题习惯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凡是题中出现的条件都要用上的思维定势,不对题目进行认真分析,错误地列式为:25-8-12或25-(8 12)。
做题时引导学生画图分析,使学生明白:要求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实际上就是求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这里25米是与解决问题无关的条件,正确的列式是:8 12。
通过引导分析这类题,可以防止学生滥用题中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
以上是我的一孔之见,希望同行批评指正,共同把初中数学开放课堂实验推向更高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史炳星,刘晓玫编著.实施新课程精要读本初中数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盛建武主编.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初中数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开放课堂 初中数学教学 教学方法 不定型开放题 变式教学
所谓“数学开放课堂”,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开放。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方法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任务。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性,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民主化师生关系的建立;二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三是教师要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会向学生学习。
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实施开放式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开放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亲自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二、巧用不定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不定型开放题,所给条件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在解题过程中,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正确判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真假分数的意义后,问学生: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因a,b都不是确定的数,所以无法确定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在学生经过紧张思考和激烈争论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当b 三、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四、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2.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可能)。例如:“比较大小:5a与3a”,就是一道很好的开放题。以上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五、运用多余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多余型开放题,将题目中的有用条件和无用条件混在一起,产生干扰因素,这就需要在解题时,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充分利用有用条件,舍弃无用条件,学会排除干扰因素,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如:一根绳子长25米,第一次用去8米,第二次用去12米,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由于受封闭式解题习惯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凡是题中出现的条件都要用上的思维定势,不对题目进行认真分析,错误地列式为:25-8-12或25-(8 12)。
做题时引导学生画图分析,使学生明白:要求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实际上就是求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这里25米是与解决问题无关的条件,正确的列式是:8 12。
通过引导分析这类题,可以防止学生滥用题中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
以上是我的一孔之见,希望同行批评指正,共同把初中数学开放课堂实验推向更高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史炳星,刘晓玫编著.实施新课程精要读本初中数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盛建武主编.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初中数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