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广泛使用,“语文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在教材中的各个板块的体现越来越重要。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历史知识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文史不分家”这一说法,在文学作品里承载着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他的思想情感,也展现了作品背后的社会风貌和时代背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古诗、神话、文言文等都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性题材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历史脉络,领略五千年来的历史知识,认识我国著名的历史人物和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而感悟我国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历史责任感对于时代的意义。
一、历史题材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在部编版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历史素养作为人文素养的一部分,部编版教材在选文上也十分注重历史元素。结合部编版十二册教材,可大致分为以下8类:
(1)文学作品选段:《西门豹治邺》、《扁鹊治病》等
(2)历史事件:《邓小平爷爷植树》、《圆明园的毁灭》等
(3)神话故事:《羿射九日》、《盘古开天地》等
(4)历史人物:《小英雄雨来》、《朱德的扁担》等
(5)战争题材:《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等
(6)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杨氏之子》等
(7)古诗词:《七律·长征》、《示儿》等
(8)民族歷史文化:《葡萄沟》、《赵州桥》等
这一系列历史题材课文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历史人物,展示了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让学生在感知历史故事的过程中领悟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通过介绍祖国民族文化和大好河山,梳理发生在古代和近代的历史事件,潜移默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这么多历史题材丰富了语文学习素材,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历史兴趣的同时,学生人文素养也在不断建造,并且学生的人格品质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熏陶。
二、历史对于语文学科的意义
(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目标。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课程总目标分为十条,其中前两条分别为: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学习历史故事、了解历史人物,感悟其传递的优秀品质,培养爱国情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部编教材中,有许多历史题材的课文,有些作品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学生无法理解其中的内涵,假如在学习中,教师普及相关的历史知识,那么学生就可以理解作品,理解文本的内涵,继而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在学习《悯农》时,便要对当时诗人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李绅生活在处于唐由盛转衰的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火纷纷,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理解了这一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思想感情。
(三)充实了语文教学资源。科技的日益发达,我们能获得的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源不仅能丰富语文课程资源,而且也是最有效的资源。
(四)跨学科教学的一种尝试。在讲解有关历史题材的课文时,可以适时适当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深化历史内涵。比如《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学生体会了圆明园的辉煌和令人痛心的毁灭,这时我们可以加入当时的历史,为什么会有这样悲惨的事情发生?清政府国力衰弱,落后就要挨打。这时加入历史升华学生的情感,作为学生要奋发图强,好好学习,为祖国做贡献。
(五)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说成一个生动故事,那么学生会觉得语文是多么有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
(六)初步培养学生的历史观。阅读历史,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够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知识的策略
(一)结合具体课文设定目标。在部编教材中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资源,可以结合具体课文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合理科学的设定。比如在《精卫填海》一文中,学习目标可设定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国神话故事中体现的古代历史文化和人物精神。故事刻画了精卫顽强英勇的形象,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和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治理水患的强烈愿望。把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从历史神话故事感悟中华民族精神。
(二)聚焦教材挖掘历史素材。例如教材中的古诗词是绝佳利用的素材,古诗词简短,但内容丰富,读起来很有韵味,除了会吟诵,理解诗歌内容,教师可以加入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如老师可以对古诗词中的作者以及他所处在的时代背景做一个介绍,或是诗歌中出现的特定历史事件做简介。
(三)利用历史故事、历史典故来导入。
根据小学生的学情分析,他们对故事极感兴趣,能够快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历史故事的趣味性正好满足学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历史资料。在课堂中插入历史知识,并不是无限制、无目的的引用。渗透的历史知识,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是要帮助我们达到教学目的,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回到语文中来。
(五)阅读历史名篇名著。通过语文主题学习,以一带多,引导学生阅读历史著作。这些历史故事、名人名言也可以是学生写作的素材。
(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文本,自主去探究、调查与文本相关的历史。
(七)历史故事的重现和再造。根据课文内容,把故事讲给其他同学,或者创造课本剧,在制作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会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还会去搜索与本文相关的历史知识。
四、结语
学科融合是教育发展的趋势,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历史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挖掘和利用,这也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备丰厚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文学和历史素养。当教师能把历史故事、作者生平信手拈来,那学生对老师的崇拜又大幅度提升,同时老师也把历史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张博雅.小学历史教育研究——以小学语文教材中历史题材内容为中心[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王学文.试论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渗透传统文化[J].名师在线,2017(5):16.
[3]连雪卿.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8(1).
作者简介:吴梦泉(1993.01—),女,汉,湖南武冈,小学二级,教育学硕士,汉语国际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历史知识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文史不分家”这一说法,在文学作品里承载着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他的思想情感,也展现了作品背后的社会风貌和时代背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古诗、神话、文言文等都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性题材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历史脉络,领略五千年来的历史知识,认识我国著名的历史人物和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而感悟我国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历史责任感对于时代的意义。
一、历史题材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在部编版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历史素养作为人文素养的一部分,部编版教材在选文上也十分注重历史元素。结合部编版十二册教材,可大致分为以下8类:
(1)文学作品选段:《西门豹治邺》、《扁鹊治病》等
(2)历史事件:《邓小平爷爷植树》、《圆明园的毁灭》等
(3)神话故事:《羿射九日》、《盘古开天地》等
(4)历史人物:《小英雄雨来》、《朱德的扁担》等
(5)战争题材:《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等
(6)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杨氏之子》等
(7)古诗词:《七律·长征》、《示儿》等
(8)民族歷史文化:《葡萄沟》、《赵州桥》等
这一系列历史题材课文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历史人物,展示了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让学生在感知历史故事的过程中领悟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通过介绍祖国民族文化和大好河山,梳理发生在古代和近代的历史事件,潜移默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这么多历史题材丰富了语文学习素材,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历史兴趣的同时,学生人文素养也在不断建造,并且学生的人格品质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熏陶。
二、历史对于语文学科的意义
(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目标。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课程总目标分为十条,其中前两条分别为: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学习历史故事、了解历史人物,感悟其传递的优秀品质,培养爱国情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部编教材中,有许多历史题材的课文,有些作品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学生无法理解其中的内涵,假如在学习中,教师普及相关的历史知识,那么学生就可以理解作品,理解文本的内涵,继而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在学习《悯农》时,便要对当时诗人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李绅生活在处于唐由盛转衰的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火纷纷,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理解了这一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思想感情。
(三)充实了语文教学资源。科技的日益发达,我们能获得的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源不仅能丰富语文课程资源,而且也是最有效的资源。
(四)跨学科教学的一种尝试。在讲解有关历史题材的课文时,可以适时适当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深化历史内涵。比如《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学生体会了圆明园的辉煌和令人痛心的毁灭,这时我们可以加入当时的历史,为什么会有这样悲惨的事情发生?清政府国力衰弱,落后就要挨打。这时加入历史升华学生的情感,作为学生要奋发图强,好好学习,为祖国做贡献。
(五)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说成一个生动故事,那么学生会觉得语文是多么有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
(六)初步培养学生的历史观。阅读历史,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够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知识的策略
(一)结合具体课文设定目标。在部编教材中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资源,可以结合具体课文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合理科学的设定。比如在《精卫填海》一文中,学习目标可设定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国神话故事中体现的古代历史文化和人物精神。故事刻画了精卫顽强英勇的形象,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和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治理水患的强烈愿望。把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从历史神话故事感悟中华民族精神。
(二)聚焦教材挖掘历史素材。例如教材中的古诗词是绝佳利用的素材,古诗词简短,但内容丰富,读起来很有韵味,除了会吟诵,理解诗歌内容,教师可以加入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如老师可以对古诗词中的作者以及他所处在的时代背景做一个介绍,或是诗歌中出现的特定历史事件做简介。
(三)利用历史故事、历史典故来导入。
根据小学生的学情分析,他们对故事极感兴趣,能够快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历史故事的趣味性正好满足学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历史资料。在课堂中插入历史知识,并不是无限制、无目的的引用。渗透的历史知识,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是要帮助我们达到教学目的,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回到语文中来。
(五)阅读历史名篇名著。通过语文主题学习,以一带多,引导学生阅读历史著作。这些历史故事、名人名言也可以是学生写作的素材。
(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文本,自主去探究、调查与文本相关的历史。
(七)历史故事的重现和再造。根据课文内容,把故事讲给其他同学,或者创造课本剧,在制作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会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还会去搜索与本文相关的历史知识。
四、结语
学科融合是教育发展的趋势,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历史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挖掘和利用,这也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备丰厚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文学和历史素养。当教师能把历史故事、作者生平信手拈来,那学生对老师的崇拜又大幅度提升,同时老师也把历史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张博雅.小学历史教育研究——以小学语文教材中历史题材内容为中心[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王学文.试论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渗透传统文化[J].名师在线,2017(5):16.
[3]连雪卿.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8(1).
作者简介:吴梦泉(1993.01—),女,汉,湖南武冈,小学二级,教育学硕士,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