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咖啡是典型的西方人消费品,数据显示,平均而言,一个美国人一年会喝400杯咖啡。
在中国咖啡仍是一种年轻的饮品,中国的人均咖啡消费量并不高,但增长迅速,咖啡爱好者已不在少数。对那些不管是小蓝杯还是小绿杯,手里越来越习惯拿着咖啡杯的年轻人来说,更多了解“杯中物”对健康产生什么影响,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会左右他们的选择。
自从走出非洲,被培养成大规模经济作物后,咖啡身上就不乏争议。
有不少研究表明喝咖啡对人的健康有益,但同时也有研究发现咖啡的一些副作用。咖啡到底对健康有益还是有害?
人们很容易在各执一词的信息中迷失。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即使是“最新研究成果”,也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改变基调。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前,人们认为“烧焦的物质可能具有致癌性”,因此不少文章认为经过烘焙的咖啡对人体有害。而在那之后,风向开始逐渐转变,证明咖啡有益的新研究一个个浮现出来。
咖啡40年里形象的变化,和世界各地人们逐渐接受咖啡的400年历史相比,实际上算不了什么。时间证明咖啡至少对健康是无害的,而且,正如老生常谈的“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每天喝1杯咖啡和10杯咖啡对人的健康影响自然是不同的。
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等五家机构联合发布了《咖啡与健康的相关科学共识》(以下简称《共识》),里面提到了关于量的问题。
《共识》说,综合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欧盟食品安全局、加拿大卫生部、澳新食品标准局等国际权威机构的观点,咖啡可根据个人情况适量饮用。建议消费者初次尝试时小口啜饮,并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掌握饮用频次和饮用量。
而综合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欧盟食品安全局、加拿大卫生部、澳新食品标准局等机构的建议,《共识》也提出,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来说,“每天3~5杯是适宜的”,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不超过210~400 mg咖啡因(即大约相当于3~5杯咖啡)。
注意,这里提到的是健康的成年人。孕妇、儿童及青少年等人群,不建议喝咖啡。
其实,大部分人一天喝的咖啡不会超过5杯。当大家出于习惯每天喝咖啡的时候,这种饮品无疑是从头到脚都散发着魅力的,从浓郁的香气到方便的纸杯,都足以构成向其膜拜的理由。但如果把主动选择的习惯,变成被动接受的“成瘾”的话,那么咖啡就会一下从人见人爱的白雪公主变成天憎地恶的黑巫婆,顿时让人有了足够的远离理由。
然而,习惯和成瘾的界限有时并不明晰。美国知名食品和植物学作家迈克尔·波伦在2020年1月出版了《咖啡因》一书,但在写作过程中,出于研究的目的,波伦戒了咖啡三个月,并总结了亲身实践的体验。在不喝咖啡后,波伦发现自己有一些心理上的不适,他一度感到自己“与社会文明格格不入”,发现自己不再那么敏锐,专注力也不足。
不过这些影响并没有在身体上反映出来,因此他觉得人们对咖啡的依赖更多还是习惯,而不是成瘾——从并不需要什么毅力,就能戒断三个月,本身也说明这并不足以构成“成瘾性”。 而所谓“咖啡因令人振奋”只是人体对咖啡因的渴求反应。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彼得·罗杰斯曾主持了一项379人参加的研究。在这项实验中,研究对象被禁止摄入咖啡16小时后被分成两组,一组服用了咖啡因,另一组服用安慰剂。研究人员随后对两组人员分别进行了注意力、记忆力和警惕性等三个方面的测试。结果显示,两类人群在上述三方面间的差距“极小”。
因此,那些喜欢在早晨喝上一杯咖啡的人可能并不比其他人更加清醒和专注,他们在那些离开咖啡杯的时候尽管不得不熬过一段心理不适期,但实际上身体的反应和平时无异。
在中国咖啡仍是一种年轻的饮品,中国的人均咖啡消费量并不高,但增长迅速,咖啡爱好者已不在少数。对那些不管是小蓝杯还是小绿杯,手里越来越习惯拿着咖啡杯的年轻人来说,更多了解“杯中物”对健康产生什么影响,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会左右他们的选择。
有益还是有害?
自从走出非洲,被培养成大规模经济作物后,咖啡身上就不乏争议。
有不少研究表明喝咖啡对人的健康有益,但同时也有研究发现咖啡的一些副作用。咖啡到底对健康有益还是有害?
人们很容易在各执一词的信息中迷失。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即使是“最新研究成果”,也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改变基调。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前,人们认为“烧焦的物质可能具有致癌性”,因此不少文章认为经过烘焙的咖啡对人体有害。而在那之后,风向开始逐渐转变,证明咖啡有益的新研究一个个浮现出来。
咖啡40年里形象的变化,和世界各地人们逐渐接受咖啡的400年历史相比,实际上算不了什么。时间证明咖啡至少对健康是无害的,而且,正如老生常谈的“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每天喝1杯咖啡和10杯咖啡对人的健康影响自然是不同的。
在日本这样普遍因为加班而睡眠不足的地方,有人将咖啡和睡眠结合起来,创造出“睡眠咖啡馆”这种新的生意。
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等五家机构联合发布了《咖啡与健康的相关科学共识》(以下简称《共识》),里面提到了关于量的问题。
《共识》说,综合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欧盟食品安全局、加拿大卫生部、澳新食品标准局等国际权威机构的观点,咖啡可根据个人情况适量饮用。建议消费者初次尝试时小口啜饮,并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掌握饮用频次和饮用量。
而综合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欧盟食品安全局、加拿大卫生部、澳新食品标准局等机构的建议,《共识》也提出,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来说,“每天3~5杯是适宜的”,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不超过210~400 mg咖啡因(即大约相当于3~5杯咖啡)。
注意,这里提到的是健康的成年人。孕妇、儿童及青少年等人群,不建议喝咖啡。
习惯还是成瘾?
其实,大部分人一天喝的咖啡不会超过5杯。当大家出于习惯每天喝咖啡的时候,这种饮品无疑是从头到脚都散发着魅力的,从浓郁的香气到方便的纸杯,都足以构成向其膜拜的理由。但如果把主动选择的习惯,变成被动接受的“成瘾”的话,那么咖啡就会一下从人见人爱的白雪公主变成天憎地恶的黑巫婆,顿时让人有了足够的远离理由。
然而,习惯和成瘾的界限有时并不明晰。美国知名食品和植物学作家迈克尔·波伦在2020年1月出版了《咖啡因》一书,但在写作过程中,出于研究的目的,波伦戒了咖啡三个月,并总结了亲身实践的体验。在不喝咖啡后,波伦发现自己有一些心理上的不适,他一度感到自己“与社会文明格格不入”,发现自己不再那么敏锐,专注力也不足。
不过这些影响并没有在身体上反映出来,因此他觉得人们对咖啡的依赖更多还是习惯,而不是成瘾——从并不需要什么毅力,就能戒断三个月,本身也说明这并不足以构成“成瘾性”。 而所谓“咖啡因令人振奋”只是人体对咖啡因的渴求反应。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彼得·罗杰斯曾主持了一项379人参加的研究。在这项实验中,研究对象被禁止摄入咖啡16小时后被分成两组,一组服用了咖啡因,另一组服用安慰剂。研究人员随后对两组人员分别进行了注意力、记忆力和警惕性等三个方面的测试。结果显示,两类人群在上述三方面间的差距“极小”。
因此,那些喜欢在早晨喝上一杯咖啡的人可能并不比其他人更加清醒和专注,他们在那些离开咖啡杯的时候尽管不得不熬过一段心理不适期,但实际上身体的反应和平时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