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传统游戏“贴烧饼”又称“贴膏药”,深受广大师生喜爱。“贴烧饼”对抗激烈、趣味性强,很容易调动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具有非常高的实践价值。通过游戏,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身体,发展速度、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但是,从多个班级的教学实践来看,原游戏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经过认真思考,针对性修正,并通过教学实践验证,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贴烧饼”游戏的方法和问题
(一)传统“贴烧饼”游戏的主要方法
学生面向圆心围成一个大圆,学生左右间隔约2m。选2名学生进入圆圈,分别担任追逐者与被追逐者。游戏开始后,被追逐者通过奔跑、躲闪等方法避开追逐者。如果追逐者用手拍到被追逐者身体的任何部位,则完成追拍,两人互换角色。如果在没有完成追拍之前,被追逐者贴在任何一名围圈学生的面前,则被贴的学生成为新的被追逐者,先前被追逐者成为围圈学生,游戏继续进行。
(二)传统“贴烧饼”游戏存在的问题
1.游戏效率问题
同一片游戏场地,学生围成圆圈站立,每次游戏追逐的时候只有2名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游戏中,其余学生沦为“游戏道具”或啦啦队员,这就直接导致一场游戏下来,学生真正参与锻炼的时间非常少,锻炼效果不佳,这与当前追求大密度课堂的精神相违背。另一方面,如果“围观”时间太长,也会导致学生失去兴趣。
2.小团体问题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关系比较好的学生在游戏中反复互贴,持续游戏,其余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其中,埋怨声不断。这不利于营造和谐、快乐的游戏氛围,也难以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3.学困生问题
每个班级都有一些学困生(运动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这些学生很容易长时间处于追逐者角色当中,疲于无果的追逐,导致运动过量,产生负面的游戏情感。这不利于学困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4.规则争议问题
游戏中,“贴好”的动作是瞬间动作,缺少准确、清晰的标准,难以判定。如,被追逐者贴着“人墙”躲闪,正好在一名学生面前被拍到,追逐的学生认为拍到了,完成了追拍,而被追逐的学生认为自己“贴好”在先,不能判定被追拍到。游戏很可能因争论中断,也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团结。
二、“贴烧饼”游戏的改进方法
(一)游戏准备
将同一片游戏场地的学生分成2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间有明显辨识度,例如一组学生戴红领巾,另一组学生不戴红领巾。以半片篮球场地为例,每组由数名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组成,适当增加学困生在游戏中的“生命次数”。
(二)游戏方法
学生在游戏场地内散点站立,并做出规定的动作(金鸡独立、虚步亮掌、原地慢跑等)。每组各派出1名学生,通过猜拳决定追逐者与被追逐者。游戏开始后,被追逐者在游戏场地内任意奔跑,并且可以利用“人墙”做掩护,但不得跑出游戏场地,否则被淘汰。在激烈的对抗中,任意一方的学生累了,都可以拍击本组同伴,完成角色转换。将传统玩法中模糊的“贴”变成直观的“拍”,更具有判断性,避免分歧。如,追逐者A累了,可以去拍击本组的站立者B,并站在B的位置上,B则代替A继续追逐。为了尽量确保每名学生游戏参与机会的均衡性,游戏中,教师要根据游戏情况语言提示,“没有跑的学生举手”“跑1次的学生举手”“跑2次的学生举手”……在替换学生的時候,要优先替换参与游戏次数少的举手学生。
当追逐者成功拍到被追逐者身体任意部位时,被追逐者则被淘汰,本组再派上1名学生成为追逐者并继续游戏,先前的追逐者变为被追逐者,被淘汰的学生则蹲在本组新上场学生的位置。游戏中,教师不定时地鸣长音哨,提示角色互换,即追逐者变成被追逐者,被追逐者变成追逐者,以提高游戏的趣味性。一段时间后,剩余人数多的小组获胜。游戏失败组的学生每人罚做若干个俯卧撑、屈膝跳等。
三、“贴烧饼”游戏新玩法的效果
(一)参与热情更高
同一片游戏场地内分组对抗,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荣誉感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游戏热情,锻炼效果更佳。另外,被追逐的学生可以利用场地内的“人墙”做掩护,对抗更加精彩。
(二)游戏强度更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自主换人,对抗中的学生始终保持相对充沛的体力,游戏强度更大,场面更激烈,同时也避免了运动“过量”问题。另外,增加学困生在游戏中的“生命次数”,防止过早地被淘汰,避免了“吃不饱”的问题。此外,学生散点站在场地内,并做出规定动作,课堂练习密度大增。
(三)规则更加清晰
通过“拍击”完成角色转换,清晰可判,游戏更流畅。此外,规定各组换人的办法,遏制了小团体行为,保证了学生游戏参与机会的均衡性。
参考文献:
体育游戏教材编写组.体育游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一、传统“贴烧饼”游戏的方法和问题
(一)传统“贴烧饼”游戏的主要方法
学生面向圆心围成一个大圆,学生左右间隔约2m。选2名学生进入圆圈,分别担任追逐者与被追逐者。游戏开始后,被追逐者通过奔跑、躲闪等方法避开追逐者。如果追逐者用手拍到被追逐者身体的任何部位,则完成追拍,两人互换角色。如果在没有完成追拍之前,被追逐者贴在任何一名围圈学生的面前,则被贴的学生成为新的被追逐者,先前被追逐者成为围圈学生,游戏继续进行。
(二)传统“贴烧饼”游戏存在的问题
1.游戏效率问题
同一片游戏场地,学生围成圆圈站立,每次游戏追逐的时候只有2名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游戏中,其余学生沦为“游戏道具”或啦啦队员,这就直接导致一场游戏下来,学生真正参与锻炼的时间非常少,锻炼效果不佳,这与当前追求大密度课堂的精神相违背。另一方面,如果“围观”时间太长,也会导致学生失去兴趣。
2.小团体问题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关系比较好的学生在游戏中反复互贴,持续游戏,其余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其中,埋怨声不断。这不利于营造和谐、快乐的游戏氛围,也难以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3.学困生问题
每个班级都有一些学困生(运动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这些学生很容易长时间处于追逐者角色当中,疲于无果的追逐,导致运动过量,产生负面的游戏情感。这不利于学困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4.规则争议问题
游戏中,“贴好”的动作是瞬间动作,缺少准确、清晰的标准,难以判定。如,被追逐者贴着“人墙”躲闪,正好在一名学生面前被拍到,追逐的学生认为拍到了,完成了追拍,而被追逐的学生认为自己“贴好”在先,不能判定被追拍到。游戏很可能因争论中断,也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团结。
二、“贴烧饼”游戏的改进方法
(一)游戏准备
将同一片游戏场地的学生分成2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间有明显辨识度,例如一组学生戴红领巾,另一组学生不戴红领巾。以半片篮球场地为例,每组由数名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组成,适当增加学困生在游戏中的“生命次数”。
(二)游戏方法
学生在游戏场地内散点站立,并做出规定的动作(金鸡独立、虚步亮掌、原地慢跑等)。每组各派出1名学生,通过猜拳决定追逐者与被追逐者。游戏开始后,被追逐者在游戏场地内任意奔跑,并且可以利用“人墙”做掩护,但不得跑出游戏场地,否则被淘汰。在激烈的对抗中,任意一方的学生累了,都可以拍击本组同伴,完成角色转换。将传统玩法中模糊的“贴”变成直观的“拍”,更具有判断性,避免分歧。如,追逐者A累了,可以去拍击本组的站立者B,并站在B的位置上,B则代替A继续追逐。为了尽量确保每名学生游戏参与机会的均衡性,游戏中,教师要根据游戏情况语言提示,“没有跑的学生举手”“跑1次的学生举手”“跑2次的学生举手”……在替换学生的時候,要优先替换参与游戏次数少的举手学生。
当追逐者成功拍到被追逐者身体任意部位时,被追逐者则被淘汰,本组再派上1名学生成为追逐者并继续游戏,先前的追逐者变为被追逐者,被淘汰的学生则蹲在本组新上场学生的位置。游戏中,教师不定时地鸣长音哨,提示角色互换,即追逐者变成被追逐者,被追逐者变成追逐者,以提高游戏的趣味性。一段时间后,剩余人数多的小组获胜。游戏失败组的学生每人罚做若干个俯卧撑、屈膝跳等。
三、“贴烧饼”游戏新玩法的效果
(一)参与热情更高
同一片游戏场地内分组对抗,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荣誉感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游戏热情,锻炼效果更佳。另外,被追逐的学生可以利用场地内的“人墙”做掩护,对抗更加精彩。
(二)游戏强度更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自主换人,对抗中的学生始终保持相对充沛的体力,游戏强度更大,场面更激烈,同时也避免了运动“过量”问题。另外,增加学困生在游戏中的“生命次数”,防止过早地被淘汰,避免了“吃不饱”的问题。此外,学生散点站在场地内,并做出规定动作,课堂练习密度大增。
(三)规则更加清晰
通过“拍击”完成角色转换,清晰可判,游戏更流畅。此外,规定各组换人的办法,遏制了小团体行为,保证了学生游戏参与机会的均衡性。
参考文献:
体育游戏教材编写组.体育游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